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0075
摘要:城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荔湾区作为老城区,是广州市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在社区重建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荔湾区社区重建的实践并进行相应的反思,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重建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社区重建;荔湾区
1、社区重建的重要意义
1.1可以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变革、社会利益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是风险集中的时期,不同阶层收入悬殊引发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样给人们带来的不适应,人口大规模流动带来的异质性增加与管理难度加大,整个社会集体情绪表现出浮躁不安。而社区作为各类人群聚集的地方,成为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只有从社区入手,推进社区建设,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
1.2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都是通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等来进行,社区成为国家、政府与居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做好社区重建工作,让居民群众更好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提供,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社会治理的水平。
2、荔湾区社区重建的实践
荔湾区作为广州老三区之一,是广州市旧城改造的重点。针对荔湾区“产业、建筑设施和人口三位一体、重心下沉,沿街道线型发展”的特点,广州市规划局在《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中强调产业、人口和设施系统重构,荔湾区采取从“传统批发”转到“商业商贸和文化休闲”,从“走人”到“调人”,从“线型发展”到“强心活区”的策略,整体改善和提升城市品质。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兴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建设为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重点关注“危旧房改造”。荔湾区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实践就是金花街的整体改造工程和荔湾广场的建设。而从2006年起,广州市提出了“政府统筹、居民参与、拆旧建新、改善环境”的危改新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荔湾区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全面摸查、全面规划、连片开发、政策引导、区街联动、修缮保护与改造重建相结合”的政府统筹改造模式。在政府主导统筹的前提下,让社会参与其中,并进行街区综合改造。这一阶段改造的成功典型有荔枝湾涌、宝盛沙地以及华林寺及周边地区。通过对片区的整体规划,完善建筑整治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更好的促进了所在地块的更新与发展。
随着对旧城改造认识的加深,广州市政府不断优化调整改造方式。2015年,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接替原市“三旧”改造工作办公室,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统筹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职责一并纳入,各区同步调整。城市更新局在原“三旧”办的基础上,增加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建配套、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的内涵要求。2016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发布相关城市更新的新政,明确了城市更新改造的主导权归政府,尤其是市城市更新局一肩挑重任,同时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建设模式;另外,强调旧村、旧城均可使用微改造方案,并且把“微改造”和“全面改造”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根据《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要求适用于建成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并且明确指出,城市更新资金将优先安排用于微改造项目,尤其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人居环境的改造方面。微改造将重点用于消除居住安全隐患,完善各种生活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更新改造范围内路、水、电、气、消防、排污、环卫、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人居环境质量。
3、荔湾区社区重建的反思
3.1整治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是社区的基础,社区内的人和事物都需要通过社区环境才能够发生各种关联。老城区低矮破旧的房屋,拥挤逼仄的巷道,空空如也的绿地,无法给人们提供舒适的聚集空间,有能力的年轻人都选择搬离,老城区成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聚集的地方,这些人群又无力改善社区环境,结果老城区的社区环境陷入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不利于城区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改善城区环境,塑造富有竞争力的生活质量,以此吸引居民、吸引旅游者、吸引企业、吸引社会活动,提升城区竞争力。
3.2健全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社区内人际交往的载体,由于公共设施的存在,人们参与到社区的公共空间中来,彼此互动交往,形成社会纽带,塑造共同的社区意识。而老城区受制于过去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方式,社区公共设施配置方面非常不完善。在2016年1月至3月,羊城晚报联合金羊网推出《你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全民调查中,40%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感到不满意,50%的人表示一般满意,仅10%的人表示满意。其中,公共空间的缺乏、绿化的缺失以及教育配套的不足被诟病最多,其次让人不满意的还有步行环境、停车场、购物场所等。在城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未来城区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它所提供的服务。因此,需要从社区整体的发展出发对现有的公共设施进行适当地调整,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设施。
3.3重建亲密关系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个体之间的原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摩擦增多,许多人根本无法保障个体利益;同时,社群共同利益的缺乏,使得个体对于自我利益的防守更加严重,原子化运动更加强烈。由此导致社会整体凝聚力的严重削弱。重建社区亲密关系成为增强社会整体凝聚力的可靠途径,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空间,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地缘、邻里、共同利益、共同爱好为基础的社区团体,使其成为人们相互交往、彼此帮助的平台。由此,可以把社区塑造成个体与社会之间冲突的缓冲地带,通过社区共同精神和共同意识的构建进而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塑造。
3.4构建特色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社区实践中所构建的各种生活方式或样式,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具有引导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但是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人口异质性的提高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导致社区文化呈现衰落态势。同时,同样的因素,也使人们更加渴盼一种温馨、互助、团结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家园。这就需要社区根据社会发展潮流以及社区主体的需求,构筑相应的特色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结束语
城市更新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对城市更新路径的探索中,很多国家都走上了社区重建这条道路,特别是在我国,承担居住和生活功能的社区,在城市更新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可以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可以推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林.旧城更新中的社区重建研究—以荔湾区为例[J].基层建设,2016.
[2]马西恒.社区治理创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