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田轮作论文_白春利,赵和平,师永明,丁海君,刘思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草田轮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黄土高原,紫花苜蓿,水分,苜蓿,牧草,微生物。

草田轮作论文文献综述

白春利,赵和平,师永明,丁海君,刘思博[1](2019)在《荒漠草原区“草田轮作”模式及牧草高效种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荒漠草原区无霜期短、水资源缺乏、饲草料匮乏等实际情况,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部荒漠草原区具有灌溉条件和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养殖合作社,开展了草田轮作技术研究。通过牧草和经济作物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栽培、适时收获等技术集成,进行"紫花苜蓿—草谷子—马铃薯—青贮玉米"的轮作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以增加牧草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提高该地区土壤肥力和获得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该地区草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尹国丽,蔡卓山,陶茸,吴芳,陈建纲[2](2019)在《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数量及自毒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及自毒物质的影响,以轮作5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地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在不同轮作处理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紫花苜蓿与玉米和小麦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增加。轮作玉米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显着高于轮作小麦(P<0.05)。2)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小麦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P<0.05),且增量大小顺序为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真菌数量下降,轮作处理较CK显着降低了48.96%、65.19%、66.72%、74.91%(P<0.05)。3)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后,土壤主要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含量均降低,轮作玉米和小麦后自毒物质总量在第1年较CK显着降低17.90%和27.50%(P<0.05),且轮作小麦第2年比第1年降低24.20%。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玉米、小麦轮作能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降低自毒物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而土壤养分缺乏并不是引起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草田轮作中,以紫花苜蓿-小麦轮作为宜,且轮作2年小麦对土壤的解毒效果更为明显,应避免紫花苜蓿-玉米轮作,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通过典型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自毒物质总含量影响最大,放线菌数量和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戴征煌,徐桂花,于徐根,甘兴华[3](2019)在《草田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稻-多花黑麦草""、稻-光叶紫花苕"及"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田-稻-紫云英-稻"3年轮作和"稻-燕麦"2年轮作的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分析了牧草在冬闲田种植及其对水稻、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模式下,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燕麦在冬闲田长势表现良好,均能获得较好的草产量,紫云英产量较低;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混播产量高于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单播产量。草田轮作对水稻增产具有积极作用,与对照(冬闲)相比",稻-多花黑麦草""、稻-光叶紫花苕"模式的水稻产量3年分别增收35.4%、25.4%、10.8%和25.4%、15.2%、3.1%";稻-燕麦"和"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田-稻-紫云英-稻"模式的水稻产量增收10.7%和3.1%;种植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的稻田土壤的pH值和有效磷含量所提升,但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铜、锌含量略有降低,且铜、锌含量呈递减态势。(本文来源于《江西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宋丽萍[4](2016)在《黄土高原草田轮作系统田间水分蒸散特性及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是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贫困的区域。作物单播和过度耕作是引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再加上降水变率大,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系统稳定性差。紫花苜蓿作为优良豆科牧草,在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种植数年形成深厚的土壤干层在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因此,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苜蓿地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多年生苜蓿地耕翻轮作粮食作物后田间水分蒸散特性及苜蓿地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效应。不同草田轮作系统包括苜蓿-苜蓿(Lucerne-Lucerne)、苜蓿-休闲(Lucerne-Fallow)、苜蓿-小麦(Lucerne-Wheat)、苜蓿-玉米(Lucerne-Corn)、苜蓿-马铃薯(Lucerne-Potato)和苜蓿-谷子(Lucerne-Millet)。通过探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草田轮作系统作物的产量表现和耗水特性、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明确不同草田轮作系统土壤水分恢复效应及其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适宜粮草轮作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随轮作年限延长,苜蓿-苜蓿和苜蓿-马铃薯处理的产量逐渐降低,而苜蓿-小麦处理逐年增加,与2013年相比,苜蓿-玉米、苜蓿-谷子和苜蓿-小麦处理的产量均在2015年表现为最高,苜蓿-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随轮作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而苜蓿-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2)不同轮作系统作物田间蒸散特性各异,其中作物耗水量表现为苜蓿-休闲处理最高为294.57 mm,苜蓿-小麦最低为247.11 mm。棵间蒸发量占总耗水量比例苜蓿-休闲高达90%以上,苜蓿-玉米仅为17%,说明苜蓿-休闲耗水主要用于土壤蒸发,而苜蓿-玉米耗水主要用于作物蒸腾。(3)通过土壤水分恢复效应评价发现,苜蓿地翻耕轮作4年粮食作物后,0~3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苜蓿-休闲表现为完全恢复(恢复指数132%),苜蓿-马铃薯表现为极好恢复(恢复指数96%),其余处理均表现为良好恢复(恢复指数62%~72%)。整体来看苜蓿-休闲模式对土壤水分恢复效果最好,粮食作物中苜蓿-马铃薯恢复效果较好。(4)草田轮作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其中苜蓿-休闲、苜蓿-小麦、苜蓿-玉米、苜蓿-马铃薯、苜蓿-谷子的土壤容重分别比苜蓿-苜蓿处理降低了6.86%,7.69%,6.22%,9.29%和10.17%,苜蓿-休闲、苜蓿-小麦、和苜蓿-谷子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比苜蓿-苜蓿处理提高了0.32,1.52和0.33倍。说明苜蓿-谷子和苜蓿-马铃薯可以显着降低土壤容重,苜蓿-小麦和苜蓿-休闲可以显着增加土壤入渗。(5)草田轮作均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苜蓿-苜蓿处理相比,苜蓿-休闲、苜蓿-小麦、苜蓿-玉米、苜蓿-马铃薯和苜蓿-谷子处理分别降低了33.44%,23.08%,7.36%,27.09%和20.29%。研究同时发现,土壤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强,而团聚体的水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6)草田轮作均不同程度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苜蓿-苜蓿和苜蓿-休闲则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有机碳含量与2~5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以及MWD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呈极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赵靖静,罗珠珠,张仁陟,蔡立群,李玲玲[5](2016)在《陇中黄土高原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土壤碳组分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多年生苜蓿草地(L-L)及苜蓿耕翻轮作处理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苜蓿-谷子(L-M)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有机碳(LFOC)及重组有机碳(HFOC)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0cm土层,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呈波动下降趋势,其中TOC、ROC、HFOC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苜蓿连作表层(0~5cm)和苜蓿轮作(小麦)中层(30~50cm),LFOC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苜蓿轮作(马铃薯)表层(0~5cm)和苜蓿轮作(玉米)底层(170~200cm)。与苜蓿连作模式相比,苜蓿轮作(小麦、玉米、马铃薯、谷子)会降低TOC、ROC、HFOC含量,增加LFOC含量,其中TOC含量分别降低17.44%,9.25%,18.40%和9.34%;ROC含量分别降低28.10%,8.52%,29.75%和23.17%;HFOC含量分别降低18.80%,10.06%,20.53%和12.50%;LFOC分别增加7.41%,5.56%,22.22%和57.41%。可见,苜蓿种植多年耕翻轮作粮食作物后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水平,且对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奥海玮,谢应忠,李永宏,马建乐[6](2016)在《APSIM模型对宁夏海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APSIM模型对宁夏海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的适用性,基于10年生苜蓿(Medicago sativa)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谷子(Oryza sativa)草田轮作试验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运用APSIM模型对系统进行了模拟。通过试错法和文献记载完成了苜蓿、小麦和谷子几个品种的参数本地化。用统计和图形校验方法评价了APSIM模型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谷子-小麦-小麦(MWW)、小麦-谷子-小麦(WMW)、谷子-谷子-小麦(MMW)、谷子-小麦-谷子(MWM)、小麦-谷子-谷子(WMM)、小麦-小麦-谷子(WWM)6种轮作方式下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决定系数R2值范围在0.83至0.98之间,D值范围在0.94至0.99之间,表现出了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土壤含水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决定系数R2值范围在0.52至1之间,D值范围在0.92至0.97之间,相关性和一致性表现良好。表明APSIM模型对宁夏海原地区苜蓿与小麦、谷子轮作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可以用来模拟分析该地区草田轮作系统生产潜力和土壤水分动态,对该地区气候变化影响下草田轮作的优化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应武,夏彦飞[7](2014)在《黄土高原草田轮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为研究样地,通过样方取样和干漏斗分离法,取样调查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共分离到大型土壤动物25类,其中小麦田23类,苜蓿田25类;小型土壤动物10类,其中苜蓿田10类,小麦田8类。苜蓿田土壤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大于小麦田,这说明在草田轮作中苜蓿田具有高的土壤动物多样性而且群落稳定程度高,轮作小麦后土壤的大型动物多样性下降且稳定性程度也降低,小麦田轮作苜蓿后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也可明显提高其个体数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虎德钰,毛桂莲,许兴[8](2014)在《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0a生苜蓿翻耕后,与马铃薯、玉米、高粱、谷子和荞麦进行草田轮作,对各轮作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10月,土壤微生物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真菌则呈增加的变化规律;同一时期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着(P<0.05),作物轮作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作物连作方式。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玉米、高粱参与轮作方式的土壤酶活性高于作物连作方式及谷子、马铃薯参与轮作的方式。脲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r=0.386);草田轮作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王旭[9](2014)在《推广草田轮作模式大力发展草地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美牧草技术产品交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提出,我国已经开始在农区推广草田轮作模式,说明发展“粮草兼顾”型的“草地农业”适合我国食物结构的农业系统。   我国是草原大国,近4亿公顷的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2/5。2013年,全国天然鲜草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报》期刊2014-08-17)

虎德钰[10](2014)在《苜蓿后茬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宁夏干旱风沙区由于苜蓿种植年限过长而致使土壤水分亏缺及苜蓿地翻耕轮作后土壤水分、养分消耗及恢复等问题,本文以宁夏干旱风沙区紫花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对10年生紫花苜蓿(CK)翻耕后连续2年内不同作物轮作后的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生理指标、经济产量以及不同轮作方式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干旱风沙区的草田轮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年生苜蓿地翻耕后进行不同作物组合的草田轮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年轮作期间各轮作方式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作物各关键生长时期均高于对照苜蓿地,且各轮作方式0-200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不一,主要差异表现在0~120cm土壤层次,该土层土壤水分波动变化比较明显,受降雨、地面蒸发及作物消耗影响较大;120~200cm土壤层次土壤含水量在2年轮作期间差异变化较小。轮作结束后,ACB、APM方式土壤水分贮水量最多,深层土壤水分与轮作前相比较,有一定的恢复;而ACC、ASS、ACS方式土壤贮水量较低,与其他轮作方式相比较,深层土壤水分较低,但高于连年生长的10年生苜蓿地。2.通过IsoSource软件对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土壤水及木质部液体δ18O的测定分析,玉米的生长初期,0~20cm土层水分对于玉米生长的贡献率最高,达38.3%;20~40cm次之,为26.8%;玉米生长中期,60~100cm土层水分对于玉米生长的贡献率最高,为63.5%,100~120cm次之;为24.1%;玉米成熟期至收获期,140~180cm土层水分对于玉米生长的贡献率最高,为67.1%,100~140cm次之,为23.8%。3.苜蓿地翻耕后进行草田轮作,2年轮作期间轮作地0~60cm土壤pH值增高,但低于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降低,氮素利用效率比较高;土壤全磷含量有增有减,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亦是,土壤速效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速效磷的变化正好相反;苜蓿地翻耕后作物连作对于土壤养分的消耗比较明显。4.干旱风沙区各轮作方式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极显着,各类群数量差异显着,细菌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真菌数量最少。草田轮作提高了土壤的酶活性,在作物生育期,脲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各异,总体表现为轮作方式土壤酶活性显着高于连作方式。5.苜蓿翻耕后种植作物,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的农艺指标、生理指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比较明显。玉米及高梁连作,第2年作物株高、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均明显降低。6.2年轮作结束后,苜蓿→玉米→高粱(ACS)方式作物总经济效益比较高,土壤贮水量、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分别为211.31mm、6085.91kg/hm2、8.03kg/hm2·mm-1、37.80kg/kg-hm2、8110.4元/hm2,是最佳的草田轮作方式。(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4-04-01)

草田轮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及自毒物质的影响,以轮作5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地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在不同轮作处理下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紫花苜蓿与玉米和小麦轮作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增加。轮作玉米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的消耗量显着高于轮作小麦(P<0.05)。2)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小麦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着增加(P<0.05),且增量大小顺序为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真菌数量下降,轮作处理较CK显着降低了48.96%、65.19%、66.72%、74.91%(P<0.05)。3)紫花苜蓿轮作玉米和小麦后,土壤主要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含量均降低,轮作玉米和小麦后自毒物质总量在第1年较CK显着降低17.90%和27.50%(P<0.05),且轮作小麦第2年比第1年降低24.20%。综上所述,紫花苜蓿与玉米、小麦轮作能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组成,降低自毒物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环境,而土壤养分缺乏并不是引起紫花苜蓿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在半干旱地区紫花苜蓿的草田轮作中,以紫花苜蓿-小麦轮作为宜,且轮作2年小麦对土壤的解毒效果更为明显,应避免紫花苜蓿-玉米轮作,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通过典型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自毒物质含量之间呈显着相关关系,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对自毒物质总含量影响最大,放线菌数量和自毒物质绿原酸、阿魏酸、咖啡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素显着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草田轮作论文参考文献

[1].白春利,赵和平,师永明,丁海君,刘思博.荒漠草原区“草田轮作”模式及牧草高效种植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2].尹国丽,蔡卓山,陶茸,吴芳,陈建纲.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微生物数量及自毒物质含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3].戴征煌,徐桂花,于徐根,甘兴华.草田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的影响[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9

[4].宋丽萍.黄土高原草田轮作系统田间水分蒸散特性及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

[5].赵靖静,罗珠珠,张仁陟,蔡立群,李玲玲.陇中黄土高原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土壤碳组分的差异研究[J].草业学报.2016

[6].奥海玮,谢应忠,李永宏,马建乐.APSIM模型对宁夏海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的适应性[J].草地学报.2016

[7].陈应武,夏彦飞.黄土高原草田轮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

[8].虎德钰,毛桂莲,许兴.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4

[9].王旭.推广草田轮作模式大力发展草地农业[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

[10].虎德钰.苜蓿后茬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1不同草田轮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孙渠一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pH值的变...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绷速效钾含...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坡碱性确酸...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坡全氮含皿...

标签:;  ;  ;  ;  ;  ;  ;  

草田轮作论文_白春利,赵和平,师永明,丁海君,刘思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