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真空轴组,所述真空轴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为圆柱壳结构,所述转轴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转轴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转轴的底部与电机转子轴连接,使得所述转轴能够绕自轴旋转;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中间层与所述转轴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值,所述中间层的两端固定有轴承,所处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转轴紧配合,所述中间层的内侧壁设置有凹入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与所述贯穿孔相连通,所述中间层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层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使得转轴同时具有抽真空的功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轴组包括:转轴(1),所述转轴(1)为圆柱壳结构,所述转轴(1)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孔(11),所述贯穿孔(11)与所述转轴(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转轴(1)的底部与电机转子轴连接,使得所述转轴(1)能够绕自轴旋转;中间层(2),所述中间层(2)套设在所述转轴(1)上,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转轴(1)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值,所述中间层(2)的两端固定有轴承(3),所处轴承(3)的内圈与所述转轴(1)紧配合,所述中间层(2)的内侧壁设置有凹入的环形腔(21),所述环形腔与所述贯穿孔(11)相连通,所述中间层(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2)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层(2)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通孔(22)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21)相连通;以及外壳(4),所述外壳(4)套设在所述中间层(2)上,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抽气孔(41),所述抽气孔(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22)相连通,所述抽气孔(41)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抽气装置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轴组包括:
转轴(1),所述转轴(1)为圆柱壳结构,所述转轴(1)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孔(11),所述贯穿孔(11)与所述转轴(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转轴(1)的底部与电机转子轴连接,使得所述转轴(1)能够绕自轴旋转;
中间层(2),所述中间层(2)套设在所述转轴(1)上,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转轴(1)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值,所述中间层(2)的两端固定有轴承(3),所处轴承(3)的内圈与所述转轴(1)紧配合,所述中间层(2)的内侧壁设置有凹入的环形腔(21),所述环形腔与所述贯穿孔(11)相连通,所述中间层(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2)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层(2)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通孔(22)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21)相连通;以及
外壳(4),所述外壳(4)套设在所述中间层(2)上,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抽气孔(41),所述抽气孔(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22)相连通,所述抽气孔(41)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抽气装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外壳(4)之间夹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使得所述第一通孔(22)与所述抽气孔(41)的连通处与外部空间隔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2)的外壁上设置有两条平行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通孔(22)夹设在两条所述环形槽之间,所述环形槽中容置有密封条(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螺孔(42),用来将所述真空轴组固定在外部设备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4)的两端设置有固定盘(5),所述固定盘(5)上设置有供所述转轴(1)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固定盘(5)与所述外壳(4)之间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小于0.02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值为0.00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3)为单列深沟球轴承,所述单列深沟球轴承包括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真空轴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的表面做硬化处理。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真空轴组。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在机械制造领域,各种加工领域常需要对工件进行旋转,通常这种旋转通过一根转轴即可实现。但是在对工件旋转的同时,还需要将工件固定在转轴上,固定方式包括抽真空的方式。抽真空的方式必然需要一套抽真空相关装置,相关装置如何在抽真空的同时又不与转轴发生干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真空轴组,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抽真空与旋转结合到一个装置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旋转真空轴组,所述真空轴组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为圆柱壳结构,所述转轴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转轴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转轴的底部与电机转子轴连接,使得所述转轴能够绕自轴旋转;
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中间层与所述转轴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值,所述中间层的两端固定有轴承,所处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转轴紧配合,所述中间层的内侧壁设置有凹入的环形腔,所述环形腔与所述贯穿孔相连通,所述中间层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层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相连通;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中间层上,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抽气孔,所述抽气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抽气孔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抽气装置连接。
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外壳之间夹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使得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抽气孔的连通处与外部空间隔绝。
所述中间层的外壁上设置有两条平行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通孔夹设在两条所述环形槽之间,所述环形槽中容置有密封条。
所述外壳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螺孔,用来将所述真空轴组固定在外部设备上。
所述外壳的两端设置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上设置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固定盘与所述外壳之间螺纹连接。
所述预定值小于0.02mm。
所述预定值为0.005mm。
所述轴承为单列深沟球轴承,所述单列深沟球轴承包括密封圈。
所述转轴的表面做硬化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转轴上开孔,配合外部的中间层、外壳、抽气装置实现对转轴内的抽真空,实现了真空吸附与旋转的功能结合;
2、通过密封圈,加强了轴承的密封性能,中间层与转轴外壁之间的间隙很小,间隙对抽气的压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3、转轴为不锈钢材料制成,通过对转轴表面进行硬化处理,防止因为转轴表面较软,而间隙极小造成转动时的锁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旋转真空轴组,所述真空轴组包括:
转轴1,所述转轴1为圆柱壳结构,所述转轴1的侧壁设置有贯穿孔11,所述贯穿孔11与所述转轴1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转轴1的底部与电机转子轴连接,使得所述转轴1能够绕自轴旋转;
中间层2,所述中间层2套设在所述转轴1上,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转轴1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值,所述中间层2的两端固定有轴承3,所处轴承3的内圈与所述转轴1紧配合,所述中间层2的内侧壁设置有凹入的环形腔21,所述环形腔与所述贯穿孔11相连通,所述中间层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2的一端与所述中间层2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通孔22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腔21相连通;以及
外壳4,所述外壳4套设在所述中间层2上,所述外壳4上设置有抽气孔41,所述抽气孔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22相连通,所述抽气孔41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抽气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外壳4之间夹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使得所述第一通孔22与所述抽气孔41的连通处与外部空间隔绝。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中间层2的外壁上设置有两条平行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通孔22夹设在两条所述环形槽之间,所述环形槽中容置有密封条23。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外壳4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螺孔42,用来将所述真空轴组固定在外部设备上。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外壳4的两端设置有固定盘5,所述固定盘5上设置有供所述转轴1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固定盘5与所述外壳4之间螺纹连接。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预定值小于0.02mm。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预定值为0.005mm。
作为进一步优选,本实施例所述轴承3为单列深沟球轴承,所述单列深沟球轴承包括密封圈。
尽管上述实施例已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具体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基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进行修改或改进,这些修改和改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5717.0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743370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F16C3/02
专利分类号:F16C3/02;F16C33/78
范畴分类:27B;
申请人:上海提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提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405 上海市奉贤区堂富路88号101室
发明人:葛林五;葛林新;李杰;丁高生;陈景韶
第一发明人:葛林五
当前权利人:上海提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周涛
代理机构:31105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