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藻类密度增加是黑臭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黑臭评价标准缺少藻类等水生生物指标,而黑臭河流中浮游微藻时空特征研究也极少.于2017年秋和2018年冬和春在谷河布设6个样点,采用污染指数法(I1)和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法(I2)评价谷河黑臭情况,同时调查浮游微藻的丰度和生物量等,并对黑臭评价结果和微藻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2指数法更适合评价谷河的黑臭情况;裸藻门丰度与I2的相关系数较高(r=0.784,p<0.01);裸藻门丰度比例和生物量比例与I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和0.776(p<0.01);裸藻门的种数和裸藻门污染指示种个数与I2的相关系数均为0.623(p<0.01).裸藻门可能适合于作为评价谷河黑臭的水生生物指标.天然水体中微藻或裸藻与致臭物质的产生等有待深入研究.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何淑雯,于菲,刘玉,杨翔翡,梁仁思,蔡逸莉
关键词: 黑臭河流,浮游微藻,丰度,生物量,裸藻门,谷河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6YFC 05028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分类号: X52;X824
DOI: 10.13671/j.hjkxxb.2018.0407
页码: 696-705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759K
下载量: 332
相关论文文献
- [1].裸藻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20(01)
- [2].培养方式对纤细裸藻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3)
- [3].血红裸藻水华水的防治[J]. 河南水产 2020(03)
- [4].血红裸藻多肽的提取及对小鼠运动耐力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 2016(01)
- [5].池塘裸藻水华的防治技术[J]. 知识窗(教师版) 2017(01)
- [6].纤细裸藻对5种抗生素的胁迫响应[J]. 水生态学杂志 2017(06)
- [7].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J]. 当代水产 2020(10)
- [8].裸藻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 水生生物学报 2018(03)
- [9].5种抗生素对纤细裸藻蛋白含量的影响[J]. 河北渔业 2017(08)
- [10].北京市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血红裸藻(Euglena sanguinea)水华衰亡过程[J]. 湖泊科学 2018(02)
- [11].裸藻多糖碱提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科技 2019(09)
- [12].淡水池塘裸藻水华的特点 危害和调控[J]. 现代农村科技 2014(10)
- [13].池塘裸藻水华综合防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2009(17)
- [14].水产养殖中裸藻水华的防治[J]. 渔业致富指南 2014(21)
- [15].北京翠湖湿地血红裸藻水华发生的环境条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5(02)
- [16].池塘裸藻水华的防治[J]. 新农村 2009(01)
- [17].水产养殖池塘裸藻水华的特点、危害和调控[J]. 中国水产 2009(02)
- [18].纤细裸藻△9-脂肪酸延长酶基因在解脂耶氏酵母中的表达[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20)
- [19].二溴联苯醚对纤细裸藻的生态遗传毒性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6)
- [20].空间飞行微重力降低裸藻光合电子传递并改变光合能量分配(英文)[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6(09)
- [21].基于叶绿体16S rRNA的绿色裸藻类系统发育及性状进化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8(11)
- [22].池塘裸藻水华的防治[J]. 农村科学实验 2009(07)
- [23].某市自来水裸藻水华应急处理[J]. 城镇供水 2020(05)
- [24].浙东河网水体发黄现象原因分析[J]. 环境影响评价 2019(01)
- [25].固相萃取LC-MS-MS法测定水中裸藻毒素的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24)
- [26].南美白对虾塘发生裸藻水华的危害及防控对策[J]. 科学养鱼 2013(02)
- [27].日本利用藻类生产塑料[J].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13(04)
- [28].养鱼观水有技巧[J]. 农家参谋 2009(06)
- [29].太湖梅梁湾有机污染物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的遗传毒性效应[J]. 环境科学 2009(11)
- [30].关于批准裸藻等8种新食品原料的公告[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