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选育论文_夏仪,刘洪霞,汤泓,庄建林,殷为申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选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赖氨酸,联苯,棉蚜,基因,核糖体,霜霉病。

抗性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夏仪,刘洪霞,汤泓,庄建林,殷为申[1](2019)在《S-烯虫酯选育白纹伊蚊抗性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幼虫在室内选育条件下对S-烯虫酯的抗性发展规律以及对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使用的浸渍法。结果经过15代的抗性选育,抗S-烯虫酯白纹伊蚊品系的抗性倍数达11.93倍,从第1代的0.033 9 mg/L发展到第15代的0.404 3 mg/L,对氯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低交互抗性,对残杀威、双硫磷的交互抗性不明显。结论长期使用S-烯虫酯白纹伊蚊会产生抗性,并且可能会对其他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应加强蚊虫抗药性的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预防与减缓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9年04期)

龙誉铭,卲建明,赵竑博,邹优永,刘玉丹[2](2019)在《绿宝3号黄瓜霜霉病抗性鉴定及选育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黄瓜的产量、改善品质、增强黄瓜对霜霉病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方法】以国内外60份黄瓜自交系亲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苗期和成株期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黄瓜霜霉病抗性鉴定,以实验室鉴定和田间选育相结合的模式,以津春5号黄瓜为对照种,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黄瓜品种。【结果】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HG2×HG5黄瓜新组合。该品种生长势强,侧蔓、主蔓同时结瓜,连续结果性好,皮深绿色,有棱刺,质脆汁多,味微甜,抗霜霉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于2018年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黄瓜〔2018〕440036。【结论】该选育方式简单易行,既可以缩短抗病性鉴定的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又可以减少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为今后基层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安宁,刘毅,王飞名,谢岳文,孔德艳[3](2019)在《节水抗旱稻恢复系的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及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利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虫品种是目前公认最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策略。本研究利用水稻功能基因组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回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将抗褐飞虱基因Bph6、Bph9、Bph14和Bph15单独和聚合导入到节水抗旱稻恢复系旱恢3号,获得了一系列含有单基因、双基因、叁基因和四基因的改良系。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进行褐飞虱抗性鉴定,评价这些基因在旱恢3号背景下的效应及相互作用。表明单基因改良系中, Bph9的抗性最强,且Bph9> Bph6> Bph15> Bph14;在聚合改良系中,抗性均优于单基因改良系,四基因聚合改良系的抗性最强,不同基因型组合的抗性效应是Bph6+Bph9+Bph14+Bph15>Bph6+Bph9> Bph6+Bph9+Bph14> Bph6+Bph9+Bph15> Bph6+Bph14+Bph15> Bph9+Bph14+Bph15> Bph14+Bph15。在自然条件下,改良系与旱恢3号在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差异不显着,其他性状与旱恢3号相仿或略差。本试验表明单独和聚合导入Bph6、Bph9、Bph14和Bph15基因能显着提高节水抗旱稻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这4个基因的加性效应明显,可为今后节水抗旱稻抗褐飞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潘琦[4](2019)在《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抗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为囊螨科蠊螨属捕食螨,是储粮害虫的重要天敌,同时还可以捕食田间多种害虫(螨)。虽然捕食螨捕食范围广,但该螨并不能捕食所有害虫,因此,化学药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防治措施。而化学农药施的用就不可避免对捕食螨产生毒害作用,降低防效。筛选抗药性捕食螨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措施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在分析等钳蠊螨对柑橘全爪螨防治潜力的基础上,在室内使用联苯肼酯对其进行抗性选育,获得了低水平抗性品系;通过克隆技术,比较抗/敏品系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差异;进一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抗/敏感品系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对代谢解毒酶和靶标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期从分子水平解释其抗性机制,为捕食螨的分子改造,尤其是抗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功能测定通过测定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的捕食功能,发现其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等钳蠊螨在16-28℃的范围内,其捕食能力随温度上升而提高,等钳蠊螨对椭圆食粉螨有较强的捕食能力,表明可以运用替代猎物法,利用椭圆食粉螨对等钳蠊螨进行大规模饲养。2.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生态适合度评价测定联苯肼酯对等钳蠊螨和柑橘全爪螨的毒性选择指数,其毒性选择指数为138.24,表明联苯肼酯对等钳蠊螨和柑橘全爪螨有高度正向选择性。等钳蠊螨对联苯肼酯的LC_(50)由19315.54 mg/L提高到了116746.50 mg/L,其抗性倍数是敏感品系的6.04倍,达到低水平抗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对田间常用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与烯啶虫胺、双甲脒和丁氟螨酯有交互抗性,其抗性系数分别为2.48、2.21和6.38倍;又进一步研究联苯肼酯抗性获得对等钳蠊螨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和卵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和卵的捕食量没有显着的差异,在功能反应的各个参数中也没有较大的改变。表明联苯肼酯抗性筛选并没有影响等钳蠊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捕食功能。3.等钳蠊螨细胞色素b基因克隆与分析克隆获得了一条长度为1229bp 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83bp,编码360个氨基酸。通过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西方盲走螨和智利小植绥螨的细胞色素b基因同源性较高,及将其命名为Bdbcytb。利用特异性引物和单头成螨DNA,对等钳蠊螨抗性品系成螨的细胞色素b基因潜在突变位点进行克隆和测序,并未发现突变,说明等钳蠊螨对联苯肼酯的低水平抗性可能与细胞色素b突变无关。利用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叁种解毒酶的抑制剂脱叶磷(DEF)、马来酸二乙酯(DEM)和胡椒基丁醚(PBO)对等钳蠊螨进行增效试验,发现DEM和PBO对联苯肼酯增效作用的抗敏增效比分别是1.74和1.69,相对增效系数分别是60.67和57.09,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联苯肼酯的代谢解毒。4.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和敏感品系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本试验利用Illumina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等钳蠊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组装得到了108572个转录本和75697个Unigene,得到34912个有效注释。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表达谱分析,表明两个样本中有307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74个,下调2902个。在上调基因中,两条基因可能与抗性相关,其中一条是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相关基因(c20449.graph_c0),另一条是UDP-葡萄糖基转移酶相关基因(c40332.graph_c1)。5.等钳蠊螨抗性靶标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10条解毒酶基因和抗性靶标基因细胞色素b在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敏品系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抗性品系中,P450家族的CYP3A56和GST家族的GSTD1上调倍数最高,分别为为2.28倍和1.78倍(P<0.05)。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验证了LC_(25)、LC_(50)和LC_(75)叁个浓度下处理12h、24h和48h条件下,上述基因在抗敏品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CYP3A56基因在LC_(50)和LC_(75)浓度浓度下处理12h、24h的表达量均出现显着上调(P<0.05);GSTD1基因在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条件下,其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P<0.05)。此外,Bdbcytb基因在LC_(25)以及LC_(50)浓度下48h条件下,Bdbcytb在抗性品系中,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结果表明这叁条基因表达量上调可能与联苯肼酯抗性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30)

赵俊杰,王开方,陈旭升,毛忠贵[5](2019)在《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赖氨酸产生菌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的摇瓶产量较低,仅为1. 60 g/L。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对S. albulus M-Z18进行菌种选育以获得高产ε-聚赖氨酸菌株。通过引入巴龙霉素抗性到S. albulus M-Z18中,获得两株性状优良的菌株S. albulus P-1和S. albulusP-2,ε-聚赖氨酸产量分别为2. 20 g/L和2. 16 g/L,单位菌体ε-聚赖氨酸合成能力分别为0. 41g/g和0. 39 g/g,作为基因组重排的亲本菌株;运用正交实验优化实验条件,最终获得一株高产ε-聚赖氨酸的融合子S. albulus G12,产量为2. 73 g/L,相比M-Z18提高了70. 63%。(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1期)

刘华华,陈宇航,陈敏[6](2018)在《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耐链霉素抗性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采用核糖体工程技术对实验室保存的阿维拉霉素产生菌进行改造,通过核糖体技术,使用链霉素对Streptomyces viridoehrongenes gs77进行抗性选育,得到223株生长良好的链霉素抗性突变菌株。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一株产阿维拉霉素能力较强的链霉素抗性正变菌株S.viridoehrongenes gs77-54,并对突变前后的菌株形态特征和rpsL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S12)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一株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5.20%的阿维拉霉素高产突变菌株S.viridoehrongenes gs77-54,其阿维拉霉素摇瓶产量7d达到1395.79mg/L,传代实验表明突变菌S.viridoehrongenesgs77-54高产性能遗传稳定,突变菌株的气生菌丝较为粗壮、长直形,孢子为椭圆形,直径约1.1μm×0.6μm,与出发菌株存在明显区别。rps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发现,在该基因片段中出现点突变,第356位的G突变为A,由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实验结果表明核糖体工程技术可用于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安静杰,李耀发,党志红,高占林,潘文亮[7](2018)在《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选育和现实遗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当前用于防治棉蚜的主要药剂,为了评估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新烟碱类杀虫剂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本研究在室内进行了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选育和抗性现实遗传力的分析。以室内多年饲养的原始种群为敏感品系,采用群体汰选法开始选育,随着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抗性水平逐渐提高。经过连续施药汰选25代后建立抗性品系,其LC_(50)值由26.345 1mg/L上升到了354.128 5mg/L,抗性倍数上升了13.44倍。采用阈性状分析方法,估算了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66 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其抗性发展,在致死率为50%~90%选择压力下,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增长100倍需要46.43~20.84代。研究结果表明棉蚜对氟啶虫胺腈产生抗性的风险较大,在生产中合理控制氟啶虫胺腈的施用浓度和施用频率可适当延长药剂的施用寿命。(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陈洪凡,杨迎青,兰波,梁玉勇[8](2018)在《小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选育及抗性风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规律,通过氰氟虫腙对小菜蛾田间种群抗性选育20代后,得到小菜蛾相对抗性品系。结果表明,与选育前比较,选育后小菜蛾敏感性降低9.17倍,与室内敏感品系比较,其敏感性降低27.31倍;对抗性现实遗传力(h2~)进行分析,其h2~为0.133 3;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50%、60%、70%、80%、90%的选择压力下,抗性增加100倍所需的代数分别为33.5、27.5、23.0、19.1、15.2代。(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赵俊杰,张龙,王靓,陈旭升,毛忠贵[9](2018)在《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ε-聚赖氨酸产量为1.60g/L的Streptomyces albulus M-Z18为出发菌株,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并对高产菌株和出发菌株的生理生化性能进行比较。通过链霉素诱变成功选育出了1株遗传稳定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S.albulus S-7,ε-聚赖氨酸产量为2.03g/L;对S.albulus S-7迭加巴龙霉素,获得1株遗传稳定的具有双重抗性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S.albulus SP-14,ε-聚赖氨酸产量为2.37g/L,比出发菌株S.albulus M-Z18的ε-聚赖氨酸产量增加了48.10%。使用链霉素和巴龙霉素选育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李进纬[10](2018)在《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备受政府与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选育推广抗性良种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用量,具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和稳定农业产量的叁重作用,因此愈加受到重视。但时至今日,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制度和体系仍未能真正建立起来,非常不利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回顾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是进一步完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制度和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1949-1978年是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早期探索时期。学界对它的研究一直非常薄弱。有鉴于此,本文环境经济史的角度入手,分叁个时段系统考察了 1949-1978年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政策与实践。1949-1957年为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的起步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农药工业基础薄弱、农药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抗性良种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五”计划时期,随着农药产量增加,植保方针逐渐转变为“药剂防治”为主,抗性良种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这一时期通过推广抗性良种,有效控制了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稻瘟病等病虫为害。同时,在抗性良种选育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急于求成、科研机构的育种工作未能与群众选种相结合、忽视了已推广良种的复壮提纯等问题。1958-1971年为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运动开始后,植保工作中出现了片面依赖药剂防治的倾向,但抗病良种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受“大跃进”影响,抗病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更加急于求成,不仅未能实现目标,抗病育种成果寥寥,还使推广工作出现倒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逐渐恢复,全国小麦产区通过更换抗锈品种再次控制了小麦锈病为害。“文革”开始后,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再次出现倒退,片面依赖化学农药带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困境。1972-1978年为突破性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环保意识开始觉醒。70年代中期,植保方针实现了向“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转变,抗性良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种子工作再次得到恢复,同时育种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实现了若干突破。通过以上考察,本文认为:1949-1978年中国的抗性良种选育推广工作总体进展缓慢;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成效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对抗性良种的环保意义认识不足;制度体系建设是开展抗性良种的选育推广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刊2018-03-19)

抗性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提高黄瓜的产量、改善品质、增强黄瓜对霜霉病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方法】以国内外60份黄瓜自交系亲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苗期和成株期人工接种的方法进行黄瓜霜霉病抗性鉴定,以实验室鉴定和田间选育相结合的模式,以津春5号黄瓜为对照种,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黄瓜品种。【结果】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HG2×HG5黄瓜新组合。该品种生长势强,侧蔓、主蔓同时结瓜,连续结果性好,皮深绿色,有棱刺,质脆汁多,味微甜,抗霜霉病,田间表现抗逆性较强,于2018年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黄瓜〔2018〕440036。【结论】该选育方式简单易行,既可以缩短抗病性鉴定的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又可以减少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为今后基层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1].夏仪,刘洪霞,汤泓,庄建林,殷为申.S-烯虫酯选育白纹伊蚊抗性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测定[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

[2].龙誉铭,卲建明,赵竑博,邹优永,刘玉丹.绿宝3号黄瓜霜霉病抗性鉴定及选育过程[J].广东农业科学.2019

[3].张安宁,刘毅,王飞名,谢岳文,孔德艳.节水抗旱稻恢复系的抗褐飞虱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及抗性评价[J].作物学报.2019

[4].潘琦.等钳蠊螨联苯肼酯抗性选育及抗性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赵俊杰,王开方,陈旭升,毛忠贵.利用抗性筛选和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J].中国油脂.2019

[6].刘华华,陈宇航,陈敏.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耐链霉素抗性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7].安静杰,李耀发,党志红,高占林,潘文亮.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选育和现实遗传力[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陈洪凡,杨迎青,兰波,梁玉勇.小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选育及抗性风险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赵俊杰,张龙,王靓,陈旭升,毛忠贵.具有双重抗生素抗性的ε-聚赖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生理特性[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

[10].李进纬.中国抗性良种选育推广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8年)[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选育过程中...桃蚜高效氯氰菊酯抗性选育过程中...苦皮藤素抗性选育趋势图苦皮藤素抗性选育趋势图中等抗性选育对虾人工感染WSSV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抗性选育代数与...

标签:;  ;  ;  ;  ;  ;  ;  

抗性选育论文_夏仪,刘洪霞,汤泓,庄建林,殷为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