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储能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储能,密度,铁电体,薄膜,电容器,钛酸钡,电介质。
储能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刁春丽,董乐,杨毅,刘韩星[1](2019)在《电介质储能薄膜的研究现状及提高储能密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的研发是当前人们密切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除新能源的收集外,能量的存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常见的储能器件有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电介质电容器等。其中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但功率密度低;传统电介质电容器的功率密度高,但储能密度低;超级电容器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介于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电介质电容器具有介电常数高、介电损耗低、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工作电压/电流大、可靠性好、温度稳定性好等优点,已经被应用于脉冲功率器件领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但电介质电容器固有的储能密度较低,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如何提高电容器的储能密度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目前人们研究的重点。与块体材料相比,薄膜电容器的耐压强度高,因此其储能密度高。本文的关注点就是无机储能薄膜的研究现状及提高其储能密度的方法。目前已经对储能薄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构体系有很多,如钙钛矿结构、铋层状结构、焦绿石结构、单金属氧化物薄膜等。其中钙钛矿结构薄膜是研究最早、最多的一类。目前,用磁控溅射或激光脉冲沉积制备的无铅钙钛矿结构薄膜的储能密度达100 J/cm~3以上。然而,由于薄膜制备方法多、工艺复杂,会产生很多因素影响其性能,特别是储能密度。薄膜工艺的可重复性和性能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文献资料可知,提高储能密度的方法主要有:(1)元素掺杂或多相复合形成固溶体,可以提高极化和耐压强度,从而提高储能密度,该方法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常见方法;(2)制备工艺的改进也可以提高薄膜的储能密度,改进的方法有退火工艺、局域场工程、取向、应力、电极等方面的调控;(3)迭层结构等异质结构界面调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提高薄膜储能密度的方法,已取得明显效果。本文概述了评价电介质储能特性的主要参数,简要介绍了电介质的分类,归纳了钙钛矿结构、焦绿石结构、氧化物结构等几类储能薄膜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提高薄膜储能密度的方法,最后对无机储能薄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无机储能薄膜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23期)
罗莎,沈佳斌,郭少云[2](2019)在《高储能密度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是电容器储能器件的核心,对高能武器和智能电网等先进装备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相较于金属氧化物和陶瓷类介电材料,聚合物基介电材料具有密度低、易成型、损耗低、击穿强度高等优点。本文结合该领域发展现状,对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成宏卜,欧阳俊,张伟,胡芳仁[3](2019)在《高储能密度铁电薄膜电容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储能用铁电薄膜电容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铁电材料储能的概念与其测试方法;其次分别对铁电高聚物薄膜、含铅钙钛矿铁电、反铁电薄膜和无铅钙钛矿铁电薄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高储能密度铁电薄膜在今后的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技术陶瓷》期刊2019年04期)
卫芳彬,张雷阳,王颖,李洋,刘岗[4](2019)在《二氧化铈掺杂钛酸铋钠基陶瓷的高储能密度及温度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可应用于脉冲电源电容器领域的高性能电介质陶瓷,本工作通过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得致密且均匀的NBT-ST基无铅弛豫铁电陶瓷。其中NBT-ST-1Ce陶瓷的室温储能密度达到1.07 J/cm~3,储能效率稳定在80%以上。此外,该陶瓷的储能效率展现了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在25~150℃范围内,储能效率稳定在95%左右。因此,该介质材料在脉冲电源电容器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6期)
韩韬,么军,葛荣刚,姜宁,鲁文[5](2019)在《面向智能配电网可信量测装置高储能密度的电力电容器介质Bi_(1.5)ZnNb_(1.5)O_7(BZN)薄膜材料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配电网向着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交互性方向的发展,其对电力电容器的储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制备高储能密度的电力电容器用介质材料,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Pt-Si基底上制备Bi_(1.5)ZnNb_(1.5)O_7(BZN)薄膜,通过在氧气氛中进行后退火处理,有效地提高了BZN薄膜的结晶性能,并对不同退火条件下BZN薄膜的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漏电流密度、击穿场强和储能密度进行测试分析,表明:氧气氛退火处理能提高BZN薄膜的电学性能,当在10 000 Pa以上的氧气压下退火后,BZN薄膜的储能密度达到9.0 J/cm~3左右,提高到未经过退火BZN薄膜的4.5倍。(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期刊2019年03期)
张月[6](2019)在《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储能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已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方面的领先储能技术。在此期间,其他储能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以达到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甚至希望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在大型储能方面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因钠资源丰富且在地球表面分布较均匀,弥补了锂资源的丰度低与分布不均,进而降低了整个储能系统的成本,最近几年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钠离子的离子半径相对于锂离子的大55%,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锂离子的电极材料直接应用到钠离子电池中。另一方面,由于钠离子相对于锂离子较重且还原性较差,一般钠离子电池相对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较低的能量密度。因此,制备并研究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成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1.本文选择聚丙烯腈为基底,在碱性条件下使其表面的氰基水解成酰胺基,进而得到表面带有大量酰胺基官能团的改性聚丙烯腈。我们将该改性聚丙烯腈应用到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中,首先在负极材料的制备中,由于该改性高分子表面原子级分布着大量的酰胺基,碳化后一部分含氮官能团仍然残留在得到的碳材料中,进而成功制备了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氨基化碳纳米片构成的叁维多孔碳材料。与其他杂原子掺杂类似,氨基官能团掺杂到碳材料中也可以拓宽石墨层间距,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进而有利于实现高度可逆的储钠反应。此外,超薄纳米片构成的敞开式储槽状纳米孔使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的分布得到了从表面到整体的转变,从而充分利用了材料内部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官能团。该方法同时实现了高质量氨基官能团的均匀混合以及敞开式储槽状纳米孔特殊形貌的构造,显着提高了钠离子快速存储的能力,将该负极材料应用到钠离子电池中展现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大倍率循环稳定。根据理论计算结果,可以进一步确定其容量的提高是由于氨基增强了碳材料对钠离子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充放电电压和比容量,是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最有前景的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我们也将该改性聚丙烯腈应用到此类正极材料中,首先通过利用沿着改性聚丙烯腈链骨架的酰胺基团原位螯合过渡金属离子(Ni~(2+)、Co~(2+)和Mn~(2+))以实现原子级水平混合过渡金属离子,成功制备了分级LiNi_(1/3)Co_(1/3)Mn_(1/3)O_2多面体组件。由于该正极材料具有优越的分级结构,例如高比率的{010}暴露晶面为Li~+扩散提供了更多的通道,特殊的介孔/大孔结构为Li~+和电子的迁移提供了捷径,使该组件表现出优异倍率性能、高体积能量密度以及超长大倍率循环性。其次,我们也利用了改性聚丙烯腈链骨架上的酰胺基团,成功地制备了书状P2-Na_(0.7)MnO_(2.05)层状钠离子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其具有的特殊书状结构显着地缓解了因钠离子脱嵌而带来的形变应力,在5 C和10 C下循环3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高达89.3%和88.8%。在目前我们所了解的该类层状钠离子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中,具有最优异的大倍率循环稳定性。可见本文提出的采用改性聚丙烯腈为螯合剂有利于实现过渡金属离子的原子级混合,为合成其他该类正极材料提供了有效的途径。2.Na_3V_2(PO_4)_2F_3因其较高的理论容量(128 mAh g~(-1))和充放电平台,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其高达500 Wh g~(-1)的能量密度更是一个达到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水平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与其他磷酸体系正极材料类似,具有较低的电子导电率,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化发展。本文采用简单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制备了Na_3V_2(PO_4)_2F_3/rGO&C正极材料,Na_3V_2(PO_4)_2F_3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由rGO&C构建的叁维连续导电网络结构中,使电子可以快速有效地传输,从而提高了该材料的电子导电率,并且其独特的叁维连续导电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柔韧性,缓解了长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该电极材料展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0.5 C、10 C以及30 C下放出的容量分别为120、90以及80 mAh g~(-1))和优异的大倍率循环稳定性(30 C下循环1000圈的容量保持率可达81.9%)。然而,缺乏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循环寿命的正极极材料,仍是阻碍钠离子电池发展的关键性问题。Na_3V_2(PO_4)_2F_3虽然是目前所报道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但钒源很贵,很难进行商业化。本文将成本较低的铁原子替代部分钒原子,采用同样简单的溶胶凝胶法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钠快离子导体Na_3FeV(PO_4)_3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在小电流密度下(0.2 C)能放出高达175 mAh g~(-1)的容量,库伦效率接近100%,表明该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除此之外该正极材料也展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且其能量密度可高达450 Wh kg~(-1),有望成为最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我们也进一步结合XPS表征方法和理论计算,探讨了该正极材料的储钠机理。3.电极材料的结构或形貌对其电化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二维纳米片结构因其有着较短的离子传输路径以及较大的开放式暴露面,使由其构成的块体电极材料一般具有优异的快速充放电性能。NASICON型正极材料由于其具有叁维的离子传输通道以及较小的体积膨胀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研究最广泛的是钒基的Na_3V_2(PO_4)_2F_3、NaVPO_4F及Na_3V_2(PO_4)_3,但其组份比较复杂,并且制备过程通常需要长时间高温煅烧,颗粒极其容易生长、团聚,很难此条件下得到该特殊的二维纳米片结构。本文采用廉价的支链淀粉作为有机碳源和结构导向剂,成功地制备了一系列钒基NASICON型正极材料(Na_3V_2(PO_4)_2F_3、NaVPO_4F及Na_3V_2(PO_4)_3)/C复合纳米片,其在半电池的测试结果在中都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其良好的的电接触、二维的快速离子传输通道以及突出结构稳定性与其优异的大倍率性能密切相关,其中,我们将Na_3V_2(PO_4)_2F_3/C进一步应用到全电池中,与已制备的氨基化碳纳米片构成的多孔碳负极材料匹配,组装成全电池,该全电池展现出了高的能量密度(94.8 Wh kg~(-1))和功率密度(7295W kg~(-1)),并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由此可见,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在高温条件下制备钒基二维纳米片结构的通用方法,对合成该类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志芳[7](2019)在《高储能密度的导热增强型相变储热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可以减轻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环境造成的负担。相变储能技术是利用太阳能热的有效方式,通过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吸热和放热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相变材料在直接使用过程中存在易流动及易腐蚀等问题,常通过微胶囊化封装来得以解决。理想的相变微胶囊应具有储能密度大、传热性能好、性能稳定等优点。本论文致力于制备具有高储热、高导热等优异性能的相变微胶囊。在合成具有高储能密度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基础上,引入氧化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等高导热填料来提高其导热性;为了制备导热性能更优异的相变微胶囊,选用具有更高储能密度和导热系数的无机水合盐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作相变材料,分别用有机聚脲和无机二氧化硅对其进行封装制成相变微胶囊;分析比较两种相变微胶囊的综合性能,选用储热性和导热性更好的二氧化硅封装的相变微胶囊进行导热增强,然后将导热增强无机水合盐/二氧化硅相变微胶囊分散到基体液中制得潜热型功能流体,探究其光热转换性能。首先,以有机相变材料正十二醇作芯材,密胺树脂作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在微胶囊壁材中引入氧化石墨烯(GO)及碳纳米管(CNT)等导热填料来提高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导热性。探究了氧化石墨烯的氧化程度及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协同效应对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形貌、储热性能及导热性等的影响,并通过分析GO和CNT与密胺树脂壁材界面相互作用及GO和CNT在壁材中分散状态,探讨了GO-CNT复合填料在相变微胶囊中的导热增强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引入GO或CNT后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形貌结构及相变焓变化差异较小,含GO-CNT相变微胶囊的平均相变焓为162.9 J/g,包封率为74.3%。但添加GO或CNT后相变微胶囊的导热系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添加0.6 wt%GO-CNT复合填料时,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的导热系数提高到0.3821 W/mK,比未添加任何导热填料的相变微胶囊提高了195%。尽管在密胺树脂中添加氧化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等高导热填料提高了相变微胶囊壁材的导热性,但作微胶囊芯材的有机相变材料的导热性偏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采用导热性更好的无机水合盐Na_2HPO_4·12H_2O作芯材,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水或二乙烯叁胺DETA反应生成的聚脲树脂作壁材,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Na_2HPO_4·12H_2O@聚脲相变微胶囊。探究了补加水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TDI/DETA质量比及TDI和DETA总添加量等对相变微胶囊储热性及导热性的影响。当以TDI与DETA反应生成的聚脲作壳时,合成的Na_2HPO_4·12H_2O@聚脲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焓和包封率分别为139.3 J/g和55.4%,对应导热系数为0.3946 W/mK,是未改性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导热系数的3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导热性,以无机水合盐Na_2HPO_4·12H_2O作芯材,选用无机二氧化硅作壳材,结合界面聚合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Na_2HPO_4·12H_2O@SiO_2相变微胶囊,并通过优化合成工艺条件来提高相变微胶囊的综合性能。当补加水量为20%、芯壁比为4.0:1时,在40℃下反应8 h制得Na_2HPO_4·12H_2O@SiO_2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焓和包封率分别为177.0 J/g和70.4%,此时微胶囊的导热系数为0.5004 W/mK,相变焓和导热系数均高于Na_2HPO_4·12H_2O@聚脲相变微胶囊。随后,向芯材Na_2HPO_4·12H_2O和壁材SiO_2中同时引入氧化石墨烯和改性氧化石墨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Na_2HPO_4·12H_2O@SiO_2相变微胶囊的导热性,探究了氧化石墨烯及改性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对相变微胶囊形貌、相变特性、导热性等的影响。当在芯材中添加0.3 wt%氧化石墨烯及在壁材中添加0.5 wt%改性氧化石墨烯时,所制导热增强Na_2HPO_4·12H_2O@SiO_2相变微胶囊的相变焓和包封率仍在170 J/g和69%以上,而导热系数提高到0.6945 W/mK,比未改性的Na_2HPO_4·12H_2O@SiO_2相变微胶囊提高了38.8%,比未改性的正十二醇@密胺树脂相变微胶囊提高了4.36倍。其后,将导热增强Na_2HPO_4·12H_2O@SiO_2相变微胶囊颗粒添加到基体液中制备潜热型功能流体,探究相变微胶囊的加入对潜热流体热物性及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钟米昌,路标,邹艺轩,姚英邦,梁波[8](2019)在《固相反应法制备高储能密度及高储能效率的驰豫型反铁电PLZT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锆钛酸铅镧(PLZT)陶瓷并研究了其储能特性。根据室温下PLZT相图制备了反铁电相和弛豫型铁电体相相界附近的PLZT陶瓷,并选择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相对较高的组分通过流延法制备了陶瓷厚膜,并通过电滞回线计算样品的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同时表现出反铁电特性和弛豫型铁电体特性,样品室温下的储能密度能达到0.61 J/cm~3,同组分厚膜陶瓷室温下储能密度能达到1.414 J/cm~3;样品储能效率能达到94.4%;且样品的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随温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毕美华[9](2019)在《超细晶纳米铁电体改性的高储能密度有机无机复合薄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力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储能系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介电储能作为一种物理储能方式,由于其固有的超高功率密度和快速的充放电能力使它们在电子工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脉冲电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需求。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大发展。本论文针对介电材料及器件发展所面临的低能量密度的瓶颈,提出了基于超细晶纳米铁电体改性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薄膜的策略,并进行了系列的系统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揭示纳米复合薄膜中BT相的尺寸效应,并提供超细纳米粒子与较粗的粒子相比如何影响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系统说明。通过水热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5.9nm和17.8nm两种粒径较小的BT粒子,与购买得到的平均尺寸92.3nm的BT粒子形成对比。采用简单的流延法将不同尺寸的BT粒子引入PVDF基底制备了BT/PVDF复合材料薄膜。分别对比了填充有同一体积分数不同粒径和同一粒径下不同体积分数的薄膜微观结构,介电性能与储能密度。通过系列测试表征证实超细在改善介电击穿强度和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方面比粗BT粒子有更突出的优势。选择简单通用的流延方法来制备具有粗BT颗粒和超细BT纳米颗粒的纳米复合材料薄膜,并且两种BT纳米颗粒没有附加的表面处理。因此,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反应颗粒的尺寸效应对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的影响。基于界面控制的角度出发,采用Stober方法通过控制硅酸四乙酯(TEOS)的添加量将不同质量分数的SiO2包覆在BT粒子表面,经过系列的测试表征,发现无定型的SiO2层均匀连续的包覆在结晶性良好的BT粒子表面,证明在本实验中成功的制备了具备超细核壳结构和分散性良好的SO@BT粒子。将得到的粒子引入PVDF基底制备复合薄膜,通过测试薄膜性能来确定SiO2的最佳包覆量。固定BT粒子体积分数为5%,将质量分数0-3 0wt%的SiO2包覆的粒子用于复合薄膜的制备,经过包覆的BT粒子显着提高了薄膜的击穿和储能密度,最后在SiO2包覆量为6wt%的薄膜中,在323kV/mm的击穿电压下获得了6.77J/cm3的最大放电能量密度。超细核壳结构的SO@BT粒子在高聚物改性方面表现出显着的优越性。在理论上相场模拟可以更好地理解填充有未包覆BT粒子和超细核壳结构SO@BT粒子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电击穿机理。通过对比两种复合材料的击穿路径,进一步证实SiO2绝缘层可以有效的提高纳米复合材料的击穿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储能。为了制备出高储能密度的复合材料薄膜,基于上面研究得到的SiO2的最佳包覆量,以其为填充粒子,制备复合材料薄膜。改变SO@BT粒子的填充体积分数,测试表征了不同体积分数SO@BT粒子对薄膜微观结构,介电性能和储能的影响。最终当SO@BT粒子的填充体积分数为3%时,在420kV/mm下获得了最高的放电能量密度11.5J/cm3,能量效率达64%。本研究为设计制备高储能密度的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填充粒子和简单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3-20)
王茂林[10](2019)在《面向电网大功率波动抑制的高功率密度多功能储能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浙北特高压交流,灵绍、宾金特高压直流,舟山柔直等项目的相继投产,浙江电网已经成为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力系统。由于大容量输电通道故障概率的存在,由此带来的系统电压稳定问题和区域间的功率振荡问题亟待解决。为确保直流故障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以不切负荷为前提,提出研发结合超级电容和STATCOM独立调节有功和无功功率的高功率密度多功能储能装置,实现对浙江电网超大功率波动的抑制,实现电压稳定控制,同时可以用于改善电网的电能质量。首先,本文介绍了高功率密度多功能储能装置的主电路拓扑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现有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的比较,最后采用级联H桥拓扑作为系统的主电路,并推导出了该系统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dq解耦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该装置可以实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四象限运行。然后,本文根据对装置的容量要求,确定了高功率密度多功能储能装置的主电路参数,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该装置的LCL滤波器参数。基于dq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PI控制策略,分析了该控制策略在本系统应用中的不足。最后,把PI控制策略和重复控制优点相结合,设计出基于PI控制与重复控制的串联型复合电流跟踪控制器。本文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对该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关仿真实验,验证了高功率密度多功能储能装置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储能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是电容器储能器件的核心,对高能武器和智能电网等先进装备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相较于金属氧化物和陶瓷类介电材料,聚合物基介电材料具有密度低、易成型、损耗低、击穿强度高等优点。本文结合该领域发展现状,对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能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刁春丽,董乐,杨毅,刘韩星.电介质储能薄膜的研究现状及提高储能密度的方法[J].材料导报.2019
[2].罗莎,沈佳斌,郭少云.高储能密度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3].成宏卜,欧阳俊,张伟,胡芳仁.高储能密度铁电薄膜电容器研究进展[J].现代技术陶瓷.2019
[4].卫芳彬,张雷阳,王颖,李洋,刘岗.二氧化铈掺杂钛酸铋钠基陶瓷的高储能密度及温度稳定性[J].材料导报.2019
[5].韩韬,么军,葛荣刚,姜宁,鲁文.面向智能配电网可信量测装置高储能密度的电力电容器介质Bi_(1.5)ZnNb_(1.5)O_7(BZN)薄膜材料制备[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19
[6].张月.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储能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9
[7].刘志芳.高储能密度的导热增强型相变储热微胶囊的制备及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钟米昌,路标,邹艺轩,姚英邦,梁波.固相反应法制备高储能密度及高储能效率的驰豫型反铁电PLZT陶瓷[J].硅酸盐学报.2019
[9].毕美华.超细晶纳米铁电体改性的高储能密度有机无机复合薄膜[D].北京邮电大学.2019
[10].王茂林.面向电网大功率波动抑制的高功率密度多功能储能装置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