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派小说论文_丁晋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锋派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先锋,小说,残雪,胶东,鲁迅,形式,作家。

先锋派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丁晋[1](2017)在《从叙述跨层看吕乐电影《小说》中的先锋派作家与其元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派小说家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但其自身作为形象出现在电影之中,《小说》尚属首次。吕乐的电影《小说》作为文本与批评之间的话语,对电影叙述形式所做的探索努力与先锋派作家的元叙述创作实践是一脉相承的。本文从叙述分层、跨层的角度对《小说》中先锋派作家角色在结构上的作用加以阐析,进而对国内电影和先锋派小说创作中的跨层类型及相通性进行审视,希求以此为增强国内电影创作的元意识作镜鉴,发掘电影叙述的多种可能。(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7年10期)

马艳华[2](2015)在《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文学都包含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学不仅需要大文化的意识,还需要重视特有的地域文化意识,文学有了地域文化意识才能迈向整体,且文化意识中本土文化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作家,就浙籍作家的作品来看,外省居住的浙籍作家也不能削减吴越文化对中国创作文学方面的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浙江先锋派小说英译作品对传播浙江地域文化的作用,以期对以后浙江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09期)

张琳[3](2015)在《论先锋派作家张炜早期小说中原生态的语言叙事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炜早期创作的小说蕴含浓郁的齐鲁文化,因此作者在写作时大量使用原生态的语言——胶东方言。这样胶东原生态语言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主要有四个特点:原汁原味微妙、奇特、粘稠和浓烈的胶东方言;大量使用变幻、粗俗、超想象、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土语";幽默、风趣、机智,与道德的批判融为一体的方言;大量使用胶东原生态的感叹词。(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可[4](2013)在《先锋派小说英译管窥——以余华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派小说凭借其特殊身份与鲜明个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余华作为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已获得较为全面的英译。西方译者的"个人兴趣"、海外编者的"文学责任",加上汉学家们对作品社会与文化附加值的期待,叁者的"不谋而合"共同推动了作品的翻译。但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困境与无奈,如余华作品中对暴力的渲染、重复的手法和某些后现AI写作作技法在某些译本中未能得到上佳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张晶晶[5](2012)在《先锋的痕迹——简论“先锋派”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文学,它的出现,一方面来自"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另一方面来自对西方现代思潮的追逐。它们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转变叙事策略,建立形式模式,而这些改变也导致了先锋文学最后的溃败。(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杨小滨[6](2012)在《永久萦绕的噩梦: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说中心理创伤的视角来观察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中的语言与叙事模式及其与作者童年经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残雪几篇代表作的分析,本文从几个不同面向探讨(包含暴力与宏大的主导象征的)创伤记忆如何在残雪小说中显示为对意象、事件、行为、社会的超现实征兆。也就是说,残雪的先锋派写作并不是纯文学的形式实验,而是深刻复杂的历史书写,将主体的历史性蕴含在叙事语言的破碎和扭曲上,营造出各种乖戾、惊恐、危险的人际互动形态。(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杨小滨[7](2012)在《宏大话语与卑琐现实的喜剧: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1],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2],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3],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杨庆祥,刘涛,徐刚[8](2012)在《“二十一世纪的先锋派”——蒋一谈短篇小说叁人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如何界定蒋一谈的短篇小说创作杨庆祥:在短篇小说集《鲁迅的胡子》和《赫本啊赫本》出版以后,蒋一谈成为当下文坛被广泛关注的一位"黑马"式作家。蒋一谈的出现带有传奇色彩,九十年代初,他写完叁部长篇小说(其中《北京情人》非常畅销)之后有长达十五年的时间远离所谓的"文学圈"。但与此同时,他却在默默地积攒小说创作的素材,这种积累终于在这两年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2年01期)

曹梦蝶[9](2012)在《苏童对先锋派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的小说对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苏童是众多先锋作家中,最具有"先锋味"的作家之一。尤其是《河岸》,被视为先锋文学的终结。(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2年03期)

徐青云[10](2011)在《先锋派的奇思异想——评说苏童小说《刺青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派的写作在21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异军突起,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当时先锋派的领军人物苏童,在小说写作上的想象力和控制力是通过怎样的姿态来不断演变、交织、构建,最后形成的。苏童小说的奇思异想对于先锋派小说来讲,先锋在何处,奇思异想是如何深入到小说的架构、叙事、布局谋篇当中的,本文将展开探讨。(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36期)

先锋派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何文学都包含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学不仅需要大文化的意识,还需要重视特有的地域文化意识,文学有了地域文化意识才能迈向整体,且文化意识中本土文化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作家,就浙籍作家的作品来看,外省居住的浙籍作家也不能削减吴越文化对中国创作文学方面的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浙江先锋派小说英译作品对传播浙江地域文化的作用,以期对以后浙江文化传播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锋派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丁晋.从叙述跨层看吕乐电影《小说》中的先锋派作家与其元意识[J].当代电影.2017

[2].马艳华.浙籍作家先锋派小说英译的文化阐述与浙江地域文化传播研究[J].文化学刊.2015

[3].张琳.论先锋派作家张炜早期小说中原生态的语言叙事风格[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

[4].李可.先锋派小说英译管窥——以余华作品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3

[5].张晶晶.先锋的痕迹——简论“先锋派”小说[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

[6].杨小滨.永久萦绕的噩梦: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J].文艺研究.2012

[7].杨小滨.宏大话语与卑琐现实的喜剧: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

[8].杨庆祥,刘涛,徐刚.“二十一世纪的先锋派”——蒋一谈短篇小说叁人谈[J].当代作家评论.2012

[9].曹梦蝶.苏童对先锋派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才智.2012

[10].徐青云.先锋派的奇思异想——评说苏童小说《刺青时代》[J].名作欣赏.2011

论文知识图

书奖 67 岁的美实现目的的手段 现在她又...《洛丽塔》小说

标签:;  ;  ;  ;  ;  ;  ;  

先锋派小说论文_丁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