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敏化论文_侯艳,程从前,张磊,张志鹏,王冬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为敏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基,碳化物,可卡因,苯丙胺,毒性,巴马,额叶。

行为敏化论文文献综述

侯艳,程从前,张磊,张志鹏,王冬颖[1](2019)在《敏化对2205双相不锈钢液滴干湿循环下点蚀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就液滴或干湿循环环境中敏化对双相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研究不多。为此,采用液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了敏化处理对2205双相不锈钢点蚀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敏化处理使点蚀相对湿度(RH_(pit))和再钝化湿度(RH_(rep))分别由原始态的43%和60%增加到50%和82%。敏化处理劣化了2205双相不锈钢的耐蚀性,发生点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Cl~-]_(pit))和点蚀电位(E_(pit))降低。敏化处理改变了点蚀坑形貌,使点蚀坑形貌由原始态的γ相择优溶解转变为沿晶间腐蚀开裂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9期)

赵国际[2](2019)在《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敏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进行了650℃敏化处理,利用SEM, OM, XRD及显微硬度计对接头组织特征、硬度分布以及碳化物的析出与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敏化处理后, 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中形成的碳化物呈条虫状分布于奥氏体和残余δ铁素体晶界,发生晶间腐蚀;激光焊接头由于冷却速度较快,整体组织细化,焊缝金属硬度高于母材,敏化处理后,焊缝中碳化物大量析出导致焊缝金属硬度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灿,唐利军,司远仁,肖华桥,茹琴[3](2019)在《戒毒一号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戒毒一号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单次给予甲基苯丙胺致小鼠高活动性及反复间断甲基苯丙胺处理建立甲基苯丙胺行为敏化小鼠模型,观察戒毒一号对甲基苯丙胺所致小鼠高活动性及其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结果戒毒一号低、高剂量灌胃给药后,对小鼠自发活动和甲基苯丙胺所致小鼠高活动性均无影响,却能显着抑制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效应的形成、转化和表达。结论戒毒一号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形成、转化和表达均有抑制作用,提示戒毒一号对甲基苯丙胺的精神依赖具有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文凤,吴宁,张瑞岭,李锦[4](2019)在《左旋四氢巴马汀对精神兴奋剂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和行为敏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对可卡因及甲基苯丙胺(去氧麻黄碱)所致小鼠高活动性和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发活动实验检测小鼠的运动距离,研究l-THP对小鼠基础活动性及对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诱发的小鼠高活动性的影响。采用反复间断给药方式建立行为敏化模型,分别在行为敏化的形成期和激发前进行干预,并检测小鼠的运动距离,研究l-THP对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诱发的小鼠行为敏化形成和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THP在5 mg/kg(ig)剂量下小鼠的运动距离无显着差异,10 mg/kg组的运动距离为(26.7±14.8)m,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70.3±34.7)m(P<0.01);②给予l-THP(5、10 mg/kg,ig)后给予可卡因(10 mg/kg,ip),小鼠的运动距离分别为(161.6±42.0)m、(118.0±70.1)m,显着低于可卡因模型组(254.0±58.6)m(P<0.01);给予l-THP(5、10 mg/kg,ig)后给予甲基苯丙胺(1 mg/kg,ip),小鼠的运动距离分别为(212.0±79.1)m、(124.4±48.7)m,显着低于甲基苯丙胺模型组(354.2±210.2)m(P<0.05、P<0.01);③在行为敏化形成期连续7 d伴随可卡因(20 mg/kg,ip)给予l-THP(10 mg/kg,ip),显着抑制可卡因诱发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形成及戒断后的激发(P<0.05),l-THP(2.5、5 mg/kg,ig)有降低敏化形成程度及戒断后激发的趋势;在形成期连续8 d伴随甲基苯丙胺(1 mg/kg,ip)给予l-THP(2.5、5、10 mg/kg,ig)有降低甲基苯丙胺诱发小鼠行为敏化形成及戒断后激发的趋势;④行为敏化激发前单次给予l-THP(2.5、5、10 mg/kg,ig)可剂量依赖地抑制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诱发的小鼠行为敏化的表达,给予l-THP 5、10 mg/kg后给予可卡因(10 mg/kg,ip)进行激发,小鼠的运动距离分别为(222.9±112.6)m和(173.0±73.8)m,显着低于可卡因模型组小鼠的运动距离(368.6±59.4)m(P<0.01);给予l-THP 5、10 mg/kg后给予甲基苯丙胺(0.5 mg/kg,ip)进行激发,小鼠的运动距离分别为(227.3±58.9)m和(138.0±50.6)m,显着低于甲基苯丙胺模型组(408.6±128.6)m(P<0.01)。结论 l-THP在不产生镇静作用的剂量下能抑制可卡因或甲基苯丙胺诱发的小鼠高活动性和行为敏化的表达,并具有降低行为敏化形成的趋势,提示l-THP具有减轻精神兴奋剂成瘾的形成、预防复吸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李灿[5](2018)在《戒毒一号指纹图谱分析及其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药物成瘾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连续、强迫性地使用具有依赖性药物的慢性复发性脑病。以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滥用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禁毒事业面临的新难题与挑战。METH成瘾机制复杂,因此多靶点作用的中药复方更有希望成为治疗METH成瘾的潜在药物。本实验室通过前期实验筛选,制备了由中药延胡索、茯苓、党参等8味中药组成的戒毒一号(JieDuYiHao,JDYH),并进行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实验,保证戒毒一号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通过考察中药复方戒毒一号对METH诱导的行为敏化的影响,评价戒毒一号在防治METH成瘾中的作用,为寻找高效无毒的抗METH成瘾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戒毒一号的制备。精密称量延胡索、茯苓、党参、甘草、白术、黄芪、西洋参、当归共94 g(出于保密目的,组方中各单味药含量暂不公开),浸泡于1400ml蒸馏水中30 min后,用中药煎煮机武火煎煮至沸腾后转为文火煎煮,药液煎煮至400 ml关火,滤出药渣,即得戒毒一号水煎剂。2.指纹图谱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Thermo公司Ultimate TM XB-C18色谱柱,检测戒毒一号中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小檗碱、甘草酸成分时以乙腈-水-磷酸缓冲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80 nm;检测戒毒一号中的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成分时以乙腈-纯水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3 nm。分析获得的戒毒一号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戒毒一号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3.急性毒性实验和长期毒性实验。开展戒毒一号的急性毒性实验和3个月长期毒性实验,观察戒毒一号对SD大鼠的体质量、饮食饮水、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4.自发活动测试。分别测定C57BL/6小鼠单次灌胃戒毒一号、连续7天灌胃戒毒一号和灌胃7天后停药7天时小鼠的自发活动,观察戒毒一号是否影响小鼠自发活动和戒毒一号自身是否产生行为敏化。5.高活动性实验。观察戒毒一号对单次给予METH诱发小鼠自发活动升高的影响。6.行为敏化实验。采用反复间断给予METH处理建立METH行为敏化小鼠模型,分别在行为敏化的形成、转化和表达期给予戒毒一号干预,观察戒毒一号对METH行为敏化的影响。结果:1.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结果显示,戒毒一号中延胡索甲素含量为28.33μg/ml、延胡索乙素含量为27.66μg/ml,小檗碱含量为3.18μg/ml,测定实验结果专属性高、无阴性干扰。10批戒毒一号水煎剂中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偏差(Relativesandard deviation,RSD)小于1%。通过分析两种色谱条件下检测的迭加图谱,选定了19个峰为戒毒一号的特征峰,10批戒毒一号样品的平均相似度为0.988。2.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SD大鼠1天内3次灌胃戒毒一号(67.68 g·kg~(-1)),等同于60 kg成人临床拟用量的80倍,该剂量下没有出现毒性反应。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戒毒一号低、中、高剂量组(1.04 g/kg、5.21 g/kg、10.42 g/kg)SD大鼠灌胃90天时,停药14天时,大鼠体质量、饮食饮水、各阶段脏器指数均无异常;与对照组相比,灌胃90天后,大鼠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在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正常范围内,停药14天后各指标均恢复正常。3.小鼠单次、多次灌胃戒毒一号(14.12 g/kg、56.48 g/kg)后,与对照组相比,戒毒一号给药组小鼠自发活动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戒毒一号对METH引起小鼠自发活动升高的影响实验中,单次腹腔注射METH(2 mg/kg)可使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戒毒一号低、高剂量组小鼠自发活动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在行为敏化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在METH诱导的行为敏化各阶段给予戒毒一号(14.12 g/kg、56.48 g/kg)小鼠的自发活动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结论:1.从10批戒毒一号样品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可以看出,不同批次的戒毒一号各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高度一致,所含成分基本相同,说明各批次戒毒一号具有很好的质量稳定性。2.戒毒一号在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中均无明显毒性,表明戒毒一号在临床拟用量范围内使用具有安全性。3.与对照组相比,戒毒一号低、高剂量组单次、多次给药小鼠自发活动均无显着差异,表明戒毒一号对小鼠自发活动无影响,且自身不产生行为敏化效应。4.单次灌胃戒毒一号低、高剂量均不能降低METH所致小鼠高活动性。5.戒毒一号低、高剂量组均能抑制METH诱导的行为敏化的形成、转化和表达,提示戒毒一号对METH的精神依赖具有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晓东[6](2018)在《内侧前额叶皮层参与可卡因诱导行为敏化的电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成瘾是危害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可卡因是当前全球最为泛滥的毒品之一。药物成瘾的一项显着标志是行为敏化(behavior sensitization),即过度使用成瘾性药物可导致个体自发性活动显着增强,对冲动性觅药行为和毒品渴求均有重要影响。行为敏化受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等脑区调节,目前主要集中在对VTA和NAc的研究,而对PFC尤其是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prefrontal cortex,mPFC)关注较少。为了探究mPFC在可卡因诱导的行为敏化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C57BL/6N小鼠分别从行为学水平上观察可卡因诱发其行为敏化以及mPFC锥体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1.单次注射可卡因诱发小鼠在环形跑道中的自发性活动显着增强;长期(连续5天)注射可卡因引起小鼠的自发性活动呈现递增现象;长期注射可卡因戒断(停药10天)后再用可卡因诱导,小鼠的自发性活动进一步增强,表现出行为敏化的特征。2.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发现,单次注射可卡因引起小鼠mPFC锥体神经元电活动(自发放电和簇状放电频率)下降;长期注射可卡因(连续注射5天)和长期注射可卡因戒断后再用可卡因诱导后mPFC锥体神经元电活动均进一步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可卡因抑制mPFC锥体神经元电活动参与了可卡因成瘾的行为活动,为揭示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提供新观点,并为成瘾干预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1)

张艳[7](2018)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子转移行为与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廉价且储量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目前,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通过光伏电池实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是第叁代有机光伏电池之一,取材广泛、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对DSCs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然而,由于染敏电池内部复杂的电荷传输特性,目前对于敏化剂在TiO_2界面的电子传输行为机制以及敏化剂在电荷复合反应中扮演的角色尚有争议。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敏化剂在TiO_2表面抑制复合损失的作用,以及对敏化剂脱附之后修复电池性能的可行性。本文研究了基于钴电解质的DSCs中有机敏化剂层的自组装,以揭示其在减少电荷复合损失中的作用。使用非碱性溶剂,通过染料脱附法制备了不同染料负载量的DSC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锚定有机敏化剂的发生去质子化,改变了表面电位的变化,从而显着影响TiO_2的导带。我们证明了导带的正向带边缘位移和复合速率常数的减小是开路下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吸收光子转换效率(APCE)的分析,则表明锚定敏化剂的填充在减少短路复合损失中的关键作用。数值模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这表明APCE主要取决于复合速率常数,而不是短路带边移。这些结果表明敏化剂分子中引入绝缘基团,通过自组装形成重迭的分子层,可以有效抑制DSCs中电荷复合行为。采用鹅去氧胆酸(CDCA)和一系列硅烷分子分别处理脱吸部分染料后的薄膜,分析了染料部分脱附后恢复光伏性能的可行性。在不同染料负载量下,CDCA和硅烷分子均能够有效的抑制电子复合,实现光电流和光电压的提高。比较不同光强条件下的电流-电压响应曲线以及单色光转换效率测量结果,发现CDCA分子能够填补染料脱附在TiO_2表面留下的空位,降低界面电子转移速率,进而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与此同时,高光强下的光电流响应规律与低光强下相反。由电化学阻抗(EIS)分析可知,CDCA与有机光敏剂存在竞争吸附,导致部分染料从TiO_2表面解离,致使薄膜内钴配体的输运通道变窄,从而发生扩散受限现象,抑制了光电流的提高。与此同时,硅烷处理薄膜能够有效地防止了注入电子与电解质中的电子受体发生复合。而且电流-电压响应的测量结果并未显示硅烷与染料分子存在竞争吸附关系。即便在高光强下,硅烷处理的电池也未观察到电解质的扩散受限现象,进而证实了硅烷处理对提高电池光电流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2-01)

吴金涛[8](2017)在《褪黑素对甲基苯丙胺致行为敏化和神经毒性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精神兴奋药品,其滥用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MA 具有精神依赖性和神经毒性两个主要特点,其摄入后可短时间内改变人的行为和认知,并可诱发神经损伤。MA的长期滥用可导致患者注意力、工作记忆及决策能力的缺陷,并可促发精神疾病和攻击性行为,甚至造成显着的神经退行性改变。MA暴露后,患者普遍表现有严重的依赖性和很高的复吸率,这亦是其构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人们对于MA的危害已有充分的认识,截至目前,尚未发现针对MA成瘾和毒性的有效方法。因此,阐明MA依赖和毒性的机制以及寻求有效的干预药物对于MA成瘾患者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药物依赖表现为不计后果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当处于戒断期的个体重新暴露于药物相关的环境时,将引发强烈的觅药渴望,从而导致复吸。药物戒断后,个体表现为持久的且不断增强的由药物相关暗示所引发的觅药渴望,这种现象被称为觅药渴望孵育(Incubation of Drug Craving)。其机制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反复的药物刺激可导致神经回路产生对于药物激励作用的敏化,而对于动物来说,其主要的表现为行为敏化。作为药物渴求的一种表现,行为敏化与药物复吸密切相关。行为敏化是指在反复给予动物精神刺激性药物后出现的运动行为增加的现象。行为敏化可分为叁个阶段:诱导期、孵育期和表达期,即在反复给予精神刺激药物注射(通常5-7天)后,进行7-14天的戒断孵育,再于最后一天注射药物,并记录行为变化。通常动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后会出现运动剧烈增加的现象。目前,多数研究仅关注行为敏化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最终敏化表达的变化,罕有文献论及行为敏化孵育期的影响,特别是经孵育过后这种运动大幅增加的内在机制。由于敏化孵育期亦是药物戒断期,而药物戒断将引发觅药渴求孵育,因此,敏化孵育与戒断孵育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内在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证实,药物戒断,尤其是MA的戒断,除觅药渴求外,还伴有焦虑和抑郁等症状。MA戒断病人普遍存在着抑郁和焦虑症状,且这些症状和MA的觅药冲动以及复吸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故此,有效对抗MA戒断后的并发症将可能起到缓解药物依赖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应激能增强药物渴求和复吸,而慢性应激将引发抑郁症。应激可激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诱发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而这与MA暴露的效果类似。考虑到HPA轴与抑郁症的紧密关系,MA对于HPA轴的激动可能是MA戒断后容易引发抑郁症的一个内在原因。此外,应激、焦虑和抑郁均可抑制海马神经元新生,而海马神经元新生的增加能有效对抗应激和缓解抑郁症状,且各种抗抑郁治疗均可增加海马新生神经元的数目。研究表明,MA自给药可降低海马神经新生和增殖的能力,进而降低海马颗粒神经元的数量和海马体积。而MA暴露对于海马神经元新生的影响又与MA的神经毒性有关。MA具有显着的神经毒性作用。MA暴露可导致不同脑区的灰质丢失、白质肥厚以及小胶质细胞增生。MA可诱发多巴胺能和五羟色胺能神经元末梢损伤,黑质纹状体通路损伤,增加患者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普遍认为,MA的神经毒性和脑内多巴胺的急剧增加有关。多巴胺氧化后可产生活性氧簇(ROS),促发氧化损伤,并被认为是MA具有神经毒性的主要原因。但后续研究发现,MA在无多巴胺环境下亦可引发神经损伤。故此,MA诱导的神经损伤应该还存在着多巴胺以外的机制。有研究表明,线粒体凋亡通路亦参与了 MA的神经损伤过程。MA暴露可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和钙超载,从而诱发细胞凋亡。因此,具有抗氧化损伤和线粒体保护作用的药物,将可能起到对抗MA诱导的神经损伤的作用,而褪黑素就是其中之一。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黑暗激素"。其具有诱导睡眠的作用并被成功地应用于睡眠相关疾病的治疗。褪黑素还是抑郁症的一种生物标记物,并可缓解小鼠由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样行为。此外,褪黑素确证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褪黑素可抑制特定脑区的多巴胺分泌,并参与调控与运动性疾病相关的多巴胺神经回路。而MA滥用将降低多巴胺转运体的水平,进而导致运动失常。有研究表明,褪黑素急性处理可减少MA导致的高热,但不能弱化MA诱发的行为敏化。高浓度褪黑素的急性处理能增强行为敏化,且于敏化表达前进行褪黑素的急性处理并不能发挥干预敏化表达的作用。而于敏化诱导期反复进行褪黑素急性干预,能够降低敏化表达。然而,尚未有文献采用在敏化孵育期进行慢性褪黑素干预,且褪黑素干预敏化的机制亦鲜有论及。另外,在体和离体实验均表明褪黑素可对抗MA诱导的神经损伤。由此,课题选用褪黑素对敏化孵育期进行干预,以期达到最终抑制敏化表达的效果。此外,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又研究了褪黑素对抗MA神经损伤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目前,药物依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日趋为研究者所关注,而作为表观遗传的一部分,microRNA与药物成瘾的关系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作为一种在脑内高表达和受pCREB调控的microRNA,miR-132对于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具有显着影响。miR-132能够靶向调控MeCP2的表达,而MeCP2对于神经元突触功能的维持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可卡因强迫性摄取和安非他命诱发的行为敏化均与MeCP2有关。且MeCP2可调节BDNF的表达,而后者已明确参与马药物成瘾进程。另据报道,BDNF可对抗MA诱导的神经元死亡,且此过程必须有AKT的参与调控。同样基于原代培养神经元的研究表明,BDNF的暴露可显着增加miR-132的表达。有趣的是,miR-132能促进神经元突起生长,而AKT作为一种促细胞存活因子,亦参与调节神经元突起的生长过程。此外,miR-132可靶向下调PTEN的表达,而PTEN可抑制AKT的磷酸化。由此,miR-132可通过抑制PTEN,间接激活AKT信号通路。而AKT可激活包括GSK3β和mTOR在内的大量下游分子。有研究证实,安非他命可去磷酸化AKT/GSK3β通路,并且MA暴露可降低mTOR的磷酸化。而褪黑素可通过磷酸化AKT/GSK3β通路对抗β-淀粉样蛋白诱发的神经损伤和激活mTOR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实验假设miR-132和MeCP2在前额叶以及伏隔核的表达将受到MA的影响,并与小鼠的行为敏化密切相关。而褪黑素对于敏化表达的干预作用亦可能与miR-132和MeCP2的表达水平相关。进而通过改变miR-132和MeCP2在NAc的表达可调节小鼠的敏化行为。关于神经毒性,我们对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进行了 MA损伤和褪黑素保护,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分子机制。实验通过病毒转染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过表达miR-132和干扰MeCP2的表达,以期可对抗MA诱导的神经损伤。实验还进一步研究了 AKT/GSK3β/mTOR分子通路和MA诱导的神经损伤的关系。第一部分褪黑素对甲基苯丙胺致行为敏化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本部分实验,我们首先假设褪黑素在敏化孵育期的干预将缓解小鼠的MA戒断症状,并可对抗MA的神经损伤作用,从而最终导致行为敏化表达的弱化。小鼠行为敏化及褪黑素干预实验流程如下:3天的适应期过后,我们对小鼠进行连续7天的MA注射,诱导行为敏化的产生,并记录其活动距离;而后是14天的敏化孵育期,我们期间对小鼠进行连续的低剂量褪黑素处理;最后于第22天检测小鼠行为敏化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敏化孵育期的褪黑素干预能降低行为敏化的表达。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褪黑素对抗敏化表达的机制。考虑到褪黑素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加之抑郁和焦虑为MA戒断后的主要并发症,我们推论褪黑素可能通过缓解敏化孵育期小鼠的戒断症状来发挥对抗敏化表达的作用。我们通过黑白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新环境摄食抑制实验以及糖水偏好实验等反应小鼠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实验证实:敏化孵育期的小鼠表现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而褪黑素干预可显着缓解小鼠的焦虑和抑郁行为。此外,由于海马神经元的新生情况与MA戒断以及抑郁和焦虑症状关系密切,实验还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了 Brdu以及DCX在海马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敏化孵育大幅降低了海马新生神经元的数目,而褪黑素干预可有效恢复海马新生神经元的水平。说明褪黑素干预可有效缓解小鼠在敏化孵育期的戒断症状,并可能由此发挥对抗敏化表达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MA诱导的敏化表达及褪黑素干预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PCR、免疫荧光染色以及Western blot检测了 miR-132和MeCP2在NAc和PFC的表达。结果发现敏化表达后,miR-132在PFC和NAc的表达均呈现为降低,而褪黑素干预可显着恢复miR-132在上述脑区的表达;同样的,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均显示,MA诱导的敏化表达可大幅增加MeCP2在NAc和PFC的表达,而褪黑素可有效降低MeCP2在上述脑区的表达。另据文献报道,pGSK3β与敏化的始动及表达均相关。我们发现MA相应地增加了 pGSK3β在NAc的表达,而褪黑素可部分降低其表达(无统计学意义)。颇为意外的是,相关性分析显示,MA对照组及盐水对照组的MeCP2在NAc的表达与小鼠活动距离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基于以上发现,为了进一步明确miR-132和MeCP2在NAc的表达对于行为敏化的影响,我们进行了 miR-132过表达以及MeCP2干扰载体的构建和慢病毒包装。我们于敏化孵育期的起始对NAc行慢病毒的双侧注射,分别上调miR-132和下调MeCP2的表达,并于敏化孵育过后检测其对最终敏化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调MeCP2在NAc的表达可有效降低最终的敏化表达,而上调miR-132在NAc的表达可部分降低敏化的表达,但未取得有意义的结果。总之,本部分实验表明,敏化孵育期的褪黑素干预可有效降低MA诱导的行为敏化的表达。此干预效果可能部分与褪黑素能够有效缓解MA戒断所导致的焦虑和抑郁有关。实验还进一步研究了 miR-132/MeCP2分子通路在敏化表达及褪黑素干预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MeCP2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第二部分褪黑素对甲基苯丙胺致神经毒性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本部分实验,我们在体外研究了 MA对神经元的损伤作用及褪黑素干预的机制。首先,我们自新生鼠取得皮层神经元并进行原代培养。在培养第5天对神经元进行不同浓度的MA损伤,通过CCK-8检测确定最佳损伤浓度。而后,我们在损伤的基础上,选用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对神经元进行保护,并确定最佳的保护浓度。基于以上结果,我们将实验分为叁组,即对照组,MA损伤组以及MA损伤加褪黑素保护组。首先,我们通过Shol]分析检测了神经元突起的形态。结果表明,MA可显着减少初级突起的数量、树突分支的数量以及突起长度,而褪黑素干预可有效恢复初级突起的数量、树突分支的数量以及突起长度。然后,实验通过Hoechst/PI染色检测了凋亡和坏死情况。结果表明,MA暴露可大幅增加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的数目,而褪黑素处理可显着对抗MA的损伤作用。为了阐明MA诱导的神经损伤及褪黑素保护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PCR检测了 miR-132的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了 pCREB、MeCP2和PTEN的表达变化。我们发现MA暴露显着降低了 pCREB和miR-132的表达,而褪黑素可有效恢复二者的表达。而作为miR-132的下游靶基因,MeCP2和PTEN在MA暴露后均出现了表达增高,且褪黑素保护可显着降低二者的表达。我们利用慢病毒转染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过表达miR-132或下调MeCP2的表达。我们发现过表达miR-132可有效降低MeCP2和PTEN的表达,并且下调MeCP2的表达亦可导致PTEN表达的降低。而后,我们对转染过的神经元进行MA损伤。结果发现,过表达miR-132和下调MeCP2的表达均可有效对抗MA的损伤作用。我们还使用抑制剂下调了 PTEN的表达,结果发现降低PTEN的表达亦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考虑到miR-132/PTEN对下游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我们进一步研究了AKT/GSK3β/mTOR分子通路和MA诱导的神经损伤以及褪黑素保护的关系。首先,我们发现MA诱导的神经损伤可显着降低AKT/GSK3β/mTOR通路各分子的磷酸化水平。而褪黑素干预可有效增加AKT/GSK3β/mTOR通路各分子的磷酸化水平。在褪黑素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再通过LY294002和雷帕霉素分别抑制AKT和mTOR的磷酸化。结果发现,两种抑制剂均显着降低了褪黑素的保护效果。说明AKT/mTOR通路参与了褪黑素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阐明GSK3β在MA诱导的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我们选用氯化锂抑制GSK3β的表达(增加GSK3β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发现氯化锂在磷酸化GSK3β的同时表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进一步有效增加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且LY294002和雷帕霉素均可阻滞氯化锂的保护作用。说明氯化锂亦通过AKT/GSK3β/mTOR信号通路对抗MA的神经损伤作用。由此,本实验证实AKT/GSK3β/mTOR通路各分子的去磷酸化和磷酸化在MA诱导的神经损伤及干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节作用。总之,本部分实验,我们通过MA损伤神经元和褪黑素干预,印证了褪黑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进一步证实褪黑素可经由miR-132/MeCP2/PTEN以及下游的AKT/GSK3β/mTOR分子通路对抗MA诱导的神经损伤作用。结论本实验基于MA具有精神依赖性和神经毒性的特点,选用褪黑素作为干预药物,从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和阐述了褪黑素对抗MA诱导的行为敏化和神经损伤的机制。实验首次使用褪黑素对于敏化孵育期进行慢性干预,并有效地降低了 MA诱导的行为敏化的表达。考虑到敏化孵育期亦是药物戒断期的特点,以及褪黑素对于抑郁和焦虑等戒断症状的明确作用,我们通过大量的行为学实验发现,褪黑素可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等MA戒断症状,并推论这可能与褪黑素缓解敏化表达的作用相关。另外,在分子机制方面,我们发现,MA诱导的敏化表达可分别导致miR-132和MeCP2在PFC和NAc的降低和过表达,而褪黑素干预可显着增高miR-132的表达和有效降低MeCP2在上述脑区的表达。鉴于本实验发现MeCP2在NAc的表达与小鼠活动距离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我们通过慢病毒干扰下调了 MeCP2在NAc的表达,结果显着降低了敏化的最终表达。说明MeCP2在NAc的表达水平对于行为敏化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MA的神经毒性作用及褪黑素保护的机制,我们设计了体外实验。实验证实了褪黑素可有效对抗MA诱导的神经损伤作用。我们进一步发现褪黑素可通过miR-132/MeCP2/PTEN以及下游的AKT/GSK3β/mTOR分子通路对抗MA诱导的神经损伤作用。总之,本实验为阐明MA诱导的行为敏化及神经损伤的机制及褪黑素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2)

程阳[9](2017)在《高温敏化和形变对HR3C钢析出行为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HR3C奥氏体耐热不锈钢因其突出的高温力学性能和优良的抗高温腐蚀性能,成为超超临界(USC)锅炉中高温过热器和再热管道的优选材料。然而,长期在高温环境中服役,HR3C钢的组织和性能会发生变化。暴露在600~800℃的高温环境下,会导致富Cr的碳化物(M23C6)在晶界处析出,并伴随着贫铬区在晶界附近形成,贫铬区的形成会使HR3C钢面临晶间腐蚀(IGC)的风险。系统地研究高温敏化及形变对HR3C钢晶界析出行为及性能的影响,可以为开发新型耐热钢、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和加工工艺、改善耐晶间腐蚀性能提供实验依据。HR3C钢分别在600℃、650℃、700℃、750℃和800℃下进行敏化处理24 h后,随着敏化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晶界处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量不断增多,碳化物形貌由连续薄片状向不连续条状颗粒转变,且碳化物尺寸逐渐增大。随着敏化温度的升高,硬度不断提高;晶间腐蚀敏化度(DOS)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将变化趋势分为两个区域:(I)敏化主导区(<700℃)和(II)脱敏主导区(700~800℃),经过双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DL-EPR)测试后的晶间腐蚀形貌能够很好地符合敏化度的变化。HR3C钢在800℃下敏化处理0.5 h、5 h、10 h、24 h及48 h后,随着敏化时间的延长,晶粒尺寸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在敏化初期,M23C6型碳化物在晶界处不连续析出,随着敏化的进行,碳化物呈连续网状分布,且晶内孪晶端部也有碳化物析出;晶界处碳化物的析出量不断增多,并且其形貌由连续的薄片状向断续的条状颗粒转变;在800℃敏化过程中,晶界处碳化物的析出动力学方程可描述为:1)=1-xp(-0.006250.498。随着敏化时间的延长,硬度会先升高后降低;晶间腐蚀敏化度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可将变化趋势分为叁个区域:(I)敏化主导区(0~5 h)、(II)脱敏主导区(5~24 h)和(III)平衡区(24~48 h),经过DL-EPR测试后的晶间腐蚀形貌和敏化度的变化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压缩变形10%、30%和50%的HR3C钢在800℃下敏化处理后,基体组织仍为单相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晶粒沿着垂直于压缩轴的方向逐渐被拉长且晶粒内部出现平行分布的形变滑移带。当变形量为10%时,随着敏化时间的延长,晶界和孪晶界处均有连续M23C6型碳化物的析出,且碳化物不断粗化;当变形量增加到30%和50%时,变形且敏化后试样的晶界、孪晶界、滑移变形带及晶内均会析出细小且弥散分布的M23C6型碳化物。未敏化的HR3C钢的硬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急剧升高,变形10%的试样硬度随着敏化的进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变形30%和50%的试样硬度随着敏化的进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变形量和敏化时间下,晶间腐蚀敏化度变化不大,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DL-EPR测试后的晶间腐蚀形貌图,变形后的HR3C钢均具有良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1)

董楠,朱莉,苏航,李佳琦,陈艳炯[10](2016)在《亲代甲基苯丙胺暴露对子代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亲代长期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暴露对其子代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方法:F0代以出生后(postnatal day,PD)33天♀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隔天给予递增剂量(PD33-39,0.5 mg·kg~(-1);PD40-46,1 mg·kg~(-1);PD47-53,2 mg·kg~(-1);PD54-60,mg·kg~(-1);i.p.)的METH或盐水(saline,Sal),PD61与未干预的同龄雄鼠交配,随后以4 mg·kg~(-1)的METH隔天皮下注射直至孕17天停止,获得F1代小鼠。以成年期(8周龄)F1代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METH诱导的行为敏化模型,F1代分组为:Sal/Sal(亲代Sal/子代Sal),METH/Sal(亲代METH/子代Sal),Sal/METH(亲代Sal/子代METH),METH/METH(亲代METH/子代METH)。行为敏化包括前测(d1-2,Sal),形成期(d3-7,METH或Sal),转化期(d8-9,停药)及表达期(d10,METH或Sal)。结果:F1代雄性小鼠Sal/METH组和METH/METH组与其相对应对照组相比,均形成行为敏化(day10 vs.day3,P<0.001);METH/METH组的行为敏化较Sal/METH组出现的更早(METH/METH:day4 vs day3,P<0.001;Sal/METH:day4 vs day3,P>0.05;day5 vs day3,P<0.01),且活动量显着高于Sal/METH组(day4,P<0.001;day5,P<0.01;day6,P<0.001;day7,P<0.05;day10,P<0.01);F1代雌性小鼠SaL/METH组和METH/METH组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形成行为敏化(day10 vs day3,P<0.001);而METH/METH组与Sal/METH相比,则表现出活动量降低的趋势。结论:亲代METH暴露能显着增强子代成年期雄性小鼠对METH的行为反应,降低子代成年期雌性小鼠对METH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表明母亲长期METH暴露对子代的药物成瘾行为产生显着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国际精神疾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1-30)

行为敏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进行了650℃敏化处理,利用SEM, OM, XRD及显微硬度计对接头组织特征、硬度分布以及碳化物的析出与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敏化处理后, 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中形成的碳化物呈条虫状分布于奥氏体和残余δ铁素体晶界,发生晶间腐蚀;激光焊接头由于冷却速度较快,整体组织细化,焊缝金属硬度高于母材,敏化处理后,焊缝中碳化物大量析出导致焊缝金属硬度显着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为敏化论文参考文献

[1].侯艳,程从前,张磊,张志鹏,王冬颖.敏化对2205双相不锈钢液滴干湿循环下点蚀行为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9

[2].赵国际.304不锈钢激光焊接头敏化行为研究[J].焊接技术.2019

[3].李灿,唐利军,司远仁,肖华桥,茹琴.戒毒一号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刘文凤,吴宁,张瑞岭,李锦.左旋四氢巴马汀对精神兴奋剂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和行为敏化的影响[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9

[5].李灿.戒毒一号指纹图谱分析及其对甲基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D].江汉大学.2018

[6].刘晓东.内侧前额叶皮层参与可卡因诱导行为敏化的电生理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张艳.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电子转移行为与调控机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8].吴金涛.褪黑素对甲基苯丙胺致行为敏化和神经毒性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

[9].程阳.高温敏化和形变对HR3C钢析出行为及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7

[10].董楠,朱莉,苏航,李佳琦,陈艳炯.亲代甲基苯丙胺暴露对子代小鼠行为敏化的影响[C].第十四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暨国际精神疾病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6

论文知识图

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不同突触后受体和多...6 丙戊酸对单针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丰富环境对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单针吗啡诱导小鼠的急性高活动性 ( A)...各组NPY免疫组化结果急性Y-QA14处理显着抑制可卡因诱发的~...

标签:;  ;  ;  ;  ;  ;  ;  

行为敏化论文_侯艳,程从前,张磊,张志鹏,王冬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