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传输论文_朱光俊,杨艳华,许文林,曾红,何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冶金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理,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脱碳,课堂,思维,基础。

冶金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朱光俊,杨艳华,许文林,曾红,何红[1](2019)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教育认证不仅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以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介绍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明确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目标,优化"叁基本"教学内容,采用"叁融合"教学方法,实施"叁结合"考核方法,以期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窦为学,雷洪,朱苗勇[2](2019)在《70 t单管RH冶金传输行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70 t单管RH内的冶金传输过程,分别采用欧拉-欧拉方法、示踪剂输运方程和碳氧质量分数输运偏微分方程组描述RH内钢液流动行为、混匀过程和脱碳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由250 Pa降低到50 Pa,循环流量和混匀时间保持不变,钢液中碳质量分数由81.8×10-6降低到34.3×10-6;随着底吹氩气量由100 L/min增大到500 L/min,循环流量由23.1 t/min增加到42.2 t/min,均混时间由179 s下降到100 s,钢液中碳质量分数由72.6×10-6下降到47.5×10-6。预测的脱碳曲线与工业实验数据符合良好;提高单管RH底吹氩气量,有利于提高循环流量,减少均混时间,降低钢液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贾利晓,穆欣,闫红彦[3](2019)在《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完善了课程的考核机制,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贾利晓,宋联美,贾平[4](2019)在《翻转课堂在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洛阳理工学院从教学型大学到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需要,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模块化教学,结合课程特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并结合适当的网络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9年02期)

王志英,刘坤[5](2018)在《思维导图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具有重点突出,层次感强等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课堂教学。本文利用思维导图的层次感,结合冶金传输原理知识的分析、归类、总结,引导学生灵活分析并掌握"叁传"的基本知识,探索"以理念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指导"的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学生学习传输原理课程的兴趣和效果,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19期)

胡宇杰[6](2018)在《“课题—研讨—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文章将"课题—研讨—发展"教学模式引入冶金传输原理的课堂教学,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型学习课题,采用团队学习模式,精心设计动态式课堂;创新评量考核方式。(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8年05期)

刘朝阳[7](2017)在《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河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现状及需求,开发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实现对进厂原辅材料、炉前钢水、失效样品等化学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方便相关业务人员对数据的使用、分析和共享,利用信息化技术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数据误差,降低了化验数据传递工作的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现代冶金》期刊2017年03期)

张淑英,罗晓春,陈滨,唐娴敏[8](2017)在《思维导图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从实际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出发将"思维导图法"引入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教学,详细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引入"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转变教学模式,从强调教师知识灌输转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7年04期)

吴铿,折媛,徐大安,杜瑞岭[9](2016)在《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概念-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实践中,针对该课程本身难、繁、杂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弊端,通过深入研究课程性质及特点并与学生广泛交流,构建"概念-问题-探究"研究型教学模式,树立以概念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形成牢固的基础理论体系框架,摒弃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探索主线讲授、启发教学及互动研讨等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教育》期刊2016年06期)

左海滨[10](2016)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国内外传统冶金高校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冶金传输原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知识结构为主旨的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体系。建立了"课程内容设计→课堂知识讲授→重要知识体验→知识升华演绎→学习效果反馈"的完备教学循环体系;创造性地开展了冶金传输原理诗词大赛,深化知识体验;建立了开放教学实验平台,强化了知识运用。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6年50期)

冶金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了解70 t单管RH内的冶金传输过程,分别采用欧拉-欧拉方法、示踪剂输运方程和碳氧质量分数输运偏微分方程组描述RH内钢液流动行为、混匀过程和脱碳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由250 Pa降低到50 Pa,循环流量和混匀时间保持不变,钢液中碳质量分数由81.8×10-6降低到34.3×10-6;随着底吹氩气量由100 L/min增大到500 L/min,循环流量由23.1 t/min增加到42.2 t/min,均混时间由179 s下降到100 s,钢液中碳质量分数由72.6×10-6下降到47.5×10-6。预测的脱碳曲线与工业实验数据符合良好;提高单管RH底吹氩气量,有利于提高循环流量,减少均混时间,降低钢液中碳元素质量分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冶金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朱光俊,杨艳华,许文林,曾红,何红.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9

[2].窦为学,雷洪,朱苗勇.70t单管RH冶金传输行为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贾利晓,穆欣,闫红彦.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

[4].贾利晓,宋联美,贾平.翻转课堂在冶金传输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

[5].王志英,刘坤.思维导图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

[6].胡宇杰.“课题—研讨—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

[7].刘朝阳.化验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在冶金行业的应用[J].现代冶金.2017

[8].张淑英,罗晓春,陈滨,唐娴敏.思维导图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17

[9].吴铿,折媛,徐大安,杜瑞岭.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概念-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6

[10].左海滨.《冶金传输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3~2004学年度本科生课程表(1)附录2003~2004学年度本科生课程表(2)附录2003~2004学年度本科生课程表(3)附录2003~2004学年度本科生课程表(4)附录2003~2004学年度本科生课程表(5)附录2003~2004学年度本科生课程表(6)

标签:;  ;  ;  ;  ;  ;  ;  

冶金传输论文_朱光俊,杨艳华,许文林,曾红,何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