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仲尼继文王之志以为己任,后世儒家皆以内圣外王为最高理想,然孔子并未深谈成贤作圣之道,直至曾子著《大学》方对该方法论问题有明确交代,提出三纲八目之说,以诚意为极其重要之起点。其后子思所著《中庸》云:“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故谓内圣外王之道始于至诚,而后方可“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太史公言“仲尼老而喜易,韦编三绝”,故知孔子思想实受《周易》影响颇深,联系《周易》经传,可很好把握“诚”之义理内涵。
关键词:方法论;内圣外王;大学;中庸;诚
纵览哲学发展历程,东西方哲学似皆由神话脱胎而来,究其本实源于先民之自然崇拜。异于古希腊哲学单纯追求理性之“爱智慧”,走出蒙昧状态图腾崇拜后,中国先民选择以自然为师,效天法地以指导自身生产与生活,天人合一思想遂由此而生。《系辞》有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可知易是研究天地大道的学问,而八卦则是三皇五帝之时上古先民效天法地以指导人事,易道思想流行天下之自然结晶。后人以易为筮,《连山》《归藏》《周易》等以易释筮亦非圣人本意,至于仲尼作《十翼》彰圣人教化后世之意,恐先民亦尚无此意识,如孔子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孔子开中国平民教育之先河,无愧于至圣先师之名。
然易道至广无所不包,《系辞》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像也。”[1]象拟万物,象现,则理备矣,故而八卦可穷天下之象,尽万物之理。黄宗羲言“夫易者,范围天地之书也。广大无所不备,故九流百家之学,皆可窜入焉。”[2]自孔子作《易传》,至于战国“道”之思想由百家继承,各家皆援引周易为其理论支撑。《庄子·知北游》篇中东郭子问道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3]待东郭子要求细言时,庄子便答:“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甚而“在屎溺”。庄子借以说明道之与物同存,无所不在。如《系辞》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1]故不明易者则不明天道,悟天道者即为圣人,出世而言则聪明睿智,入世而论则内圣外王。然如何明易识道,伏羲圣人并未明言,孔子亦未提出普遍适用之方法论原则。曾子著《大学》言诚意,子思作《中庸》讲至诚,及至宋代学者对二书的重视与阐发,方法论问题乃得以解决,天地之道遂由圣人之学成为人人皆可触及之修身进身之学,成贤作圣始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孜孜以求之目标。故而王阳明幼年便立志作圣人,即因成圣有道。
一、道以诚始
《大学》和《中庸》两篇原存于《礼记》,后经戴德、戴圣整理汇编,司马光始表彰,二程兄弟详为论说,至朱子而与《论》《孟》编为四书。“朱子编《四书》,原本首《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其教人也,以《大学》《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4]如钱博基先生所言,于四书而论,学者应先诵《大学》以明儒学之体系规模,而后以《论语》《孟子》体儒家之奥义内涵、最后悟《中庸》境界感仲尼济世之怀。虽名《大学》,实为儒家入门之学,敲门砖与过墙梯;虽为孔氏后人作,《中庸》实乃仲尼学问之高度升华。段正元亦言:“大学只言诚意,中庸乃云诚身,二者皆黄中之实学,一自始位言,一自终位说。”[5]
“蔡先生大鉴,适才与我们民族博物馆馆长提伦纽斯教授商量过您的事情。他认为,您夫人在汉堡大学注册一事,当不成问题。我草拟了一份入学申请,随信寄上。务请您夫人尽快向大学提出申请。您若需要其他帮助,不妨去找汉堡大学汉学研究所的助教,他有意结识您及您夫人……希望不久能在此见到您和您夫人,并致以衷心问候。”[14]207
不同于道家无为而治,自孔子始,儒家便以文王、伊尹为榜样,倡导积极入世的“内圣外王”之学,以行践道。朱子认为儒家学者皆以《大学》入门,盖不读《大学》无以提纲挈领,无以明儒学思想内涵。故《大学》开篇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为目标,亦为方法,指明后世儒家学者皆应以济世济人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明明德”为自身之内在修养,乃内圣之标准;“亲民”则为出世致仕之外王标准,“止于至善”则将内外之修养合而论之,内修与外修皆应止于至善。而后才以“知止而后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告诫学者儒家学说倡导内圣外王,王道济世便是得道之途。内德和外功皆达于至善,便可得定,继而得静。易学以精神为阳,物质为阴,得道乃精神之得,阴阳相求相涵,故先得静而后方可得道。然儒家以天下苍生为念,故需先入世格物以致知,以行证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家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6]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为内德之修养,始于修身止于至善乃内圣之道,可谓独善其身阶段。而后开始兼济天下,由修身渐向外推及至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可见孔子“仁”之深刻内涵。《说文解字》释仁“亲也,从人,从二”[7]。仁者爱人,非为亲己实为亲人。“格物、致知”可谓儒家修养之准备阶段,广义之物应为物质世界。格物以周易言之便是穷象以明理,以物象窥天地之理、进而窥道。窥道乃知道之可得,便为致知。知者,可知之能力也,如朱子释“明明德”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6]如佛家言人皆有佛性而后教人学佛,明人可知之能而后方可明明德。格物乃格外在之物,为阳;致知乃致内在之知,为阴,故而所谓格物致知乃一阴阳并发相辅相成之过程,由此,八条目之格物致知乃寻道明性的过程,明道之所存方可修身得道,真正内外修养则需自“诚意”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6]《大学》所言诚者,一也,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并举一反例加以说明:“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6]小人掩其不善,君子则无从教化之。故要内外如一,纵有不善亦皆可改。故于修身而言,首推诚意。儒家认为人性皆有善端,亦不排除有不善之端,意诚则不善之形无处藏身,人可时时自省以求改过。故谓“意诚而后心正”。
《周易》乃我国现存最古老之图书,王家台秦简的出土证实《归藏》之说非虚,溯易之源可至上古三皇五帝。而后世百家之学皆援引易学以立论,后世儒道更借解易以阐明自家理论体系,同时易学亦不断吸收百家精髓,相互借鉴而共同发展。天高而明,地博而厚,天地悠久而无疆。与之相比,客观而言,人类极为渺小,故伏羲先民法天地以求生存。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乃至融入儒家之仁,佛家之善,知上天始有好生之德,故有今人所谓易解至善配至德。以树为喻,易学为根、为干,百学为枝、为叶。无根则无源,无叶则不盛,双方共同构成中华五千年文明。因而学易之人,不可执于易学而罔顾百家之学,特别是儒学。而《大学》《中庸》所言道以诚始,亦为易学方法论之源。
(1)克里氏艾美耳球虫。卵囊呈典型的卵圆形,平均为40μm×21μm,形状指数为1.904。卵囊囊壁外层光滑、色泽淡黄,内层为褐黄色,有卵膜孔,有极帽,孢子囊为宽卵圆形,有内残体,斯氏体不明显或无,没有外残体,有1个或多个极粒,孢子化时间约60 h。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夫子据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中颜回深得孔子之意,论语中常见夫子对其不吝赞词,然颜回早逝,曾子便承夫子衣钵,因此曾子乃得仲尼“真传”。《大学》一书内圣外王之道便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己身修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孔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内涵所在。《论语·里仁》篇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6]恕即发于仁心;忠为不二。故大学提出以诚意修身,诚意者内外如一也,不掩其恶,省身以改而后正心,而后则身修。由此仲尼之道人人皆可求而得之,后世学者皆可明孔子《论语·述而》篇中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意[6]。
子思乃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受业于曾子,而孟子从学于子思,故而后世道学家认为孔子自尧舜所承道统传于孟子。子思之世孔子去世已久,仲尼之学世人难识,故《中庸》多有为夫子辩护之辞。除上文所说“道之不远人”,子思将曾子之诚意提炼为诚身,因至诚之境物我一体,诚乃人生而有之(未明而已),故而可由自身之仁推出人皆有仁心,为“人者,仁也”的理论支撑。“忠恕违道不远”则是为曾子之理论作支撑。《中庸》篇中君子之道: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与《大学》篇末之“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6]之絜矩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证诚身以行中庸乃是发曾子之未发,疑是夫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亦即此境界也。至此乃知仲尼之道于《中庸》而大成,明朱子将之置于四书末之深意。
二、诚以达道
于方法论而言,此处所谓“诚意”建立在儒家“仁”基础之上,一切皆以仁为出发点,为评判尺度。如教导人诚实不说谎,做错事要勇于承认,此为诚意。惟此方可认识错误并加改过,进而勿以恶小而为之,如因担心受过而“掩其不善”,虽可躲避一时,终将酿成大祸。同样,善意之谎言虽与事实相悖,然其发乎仁而行乎善,亦为诚意,属内外一致。
周易本于阴阳,法于四时,成于八卦,《易纬》将儒家之德与四时五位相融,配以五行方位遂得图1。
自邵雍先天易学以后,八卦图亦有先天后天之分,坤之位归属不同(先天图中乾上坤下,后天图中坤居西南寄于中央),而坤为土德,故与土德相配之信亦有中、北位的不同归属。五行相生相克,彼此联系,故而土位变动影响到水位,形成水土兼智信之局。五行中水克火、土克水,以克制关系言之,水火、土水皆互为阴阳,自古阴阳相随,故有“水来土掩”一说。水为坎也,为险,处于险中而无信何以出险?如坎卦卦辞“有孚维心,亨。行有尚。”[1]因卦体二、五两爻俱为阳爻,阳刚居中而得位成有孚之象,故虽履于险中而有亨,行有尚,“往有功也”。其《彖传》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1]正是此理。诚而有信故人皆相助,此为他救也。然遇险仅靠外援非万全之策,更需自救,如此智之德便不可或缺,是故北方水位兼有智信二德。同时中位为土,土居中央以御四方。如坤卦《彖辞》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1]坤卦为土之象,土者,地也。惟智惟信可当此大任以调和四德。智不必说,人无信而不立。信者,从人从言,乃与人相交之本。由此可见,诚于易学而言亦极为重要。
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气位在上,阴正位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12]
这时候,他们的头顶上已经传来鲲鼓翼的声音。他们抬头去看,宇晴师父坐在鹏背上,向他们俯冲过来,李离、上官星雨、袁安三人双足往山路上一点,衣袂飘飘,身形如箭,向鲲鹏的翅背间跳丸飞弹般射来。正是宇晴指点他们练成的“点墨山河”击水兮万里,纵翼兮排云,轻功之俊赏,与当日宇晴在黄梁驿见到时,已经是天差地别,宇晴不由得心里一暖。
《易纬·乾坤凿度》又言:
《说文》以“诚”“信”互释,然人诚而后方见信于人,因诚而信。诚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实。而程子言“中虚信之本”,盖阴阳相求,虚以求实也。故而诚以虚为体,以实为其用,中虚而外实。中虚者,即自谦。谦卦卦体山居地下,高而处卑,有而不居;地下有山,实而作虚,乃谓谦虚。六十四卦除谦卦其余诸卦众爻皆吉凶相杂,无一绝对吉卦。同时一卦六爻,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位当则吉,位不当则多为悔吝,亦或为凶,王弼认为初上爻为事之始终,初爻吉凶视其所属之卦[13],而上爻则无论所处何卦,为阴为阳,凶者居多。盖“贵而无位,高而无民”[1](《乾卦·文言》),上爻为物之极,极则变,阴阳相求,故物极必反。由此可知谦卦“有而不居”深意。“实而为虚”则如瓶空乃可装物,海纳百川是也。谦谦君子,人皆与交;乾隆帝回英使“天朝上国……无所不有”,自以为实则难进矣。故惟有以虚为体方能明自身之不足,而后充实完善。
英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顺序也有不同,由于汉语本身是一种意合式语言,少用关联词,在口语中多使用散句,听上去反而更加舒服顺耳。因此在配音翻译中,如何对照节奏口型,让声画统一,节奏流畅是非常关键的一部。要配合画面,又不能有过重的翻译腔都是译者在进行配音翻译时要考虑的问题。考虑到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句法差异,适当增译、减译、正话反译等方法,依据归化的策略,让配音翻译达到期待的效果。
八卦可穷天地之象,尽万物之理,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故“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1]《周易》有一卦名为中孚,位列第六十一,节卦之后,小过卦之前。《序卦》曰:“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小过。”[1]故中孚者,信之意也。观《节》卦彖辞“刚柔分而刚得中。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1],节之意,乃节制适中也,处事有度而后人方信之,故而节卦之后乃《中孚》卦,见信于人而后能过,《中孚》之后便是《小过》卦,过乃通过之意也。如《中庸》所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6]至诚而后中庸,故诚后可信。而中孚卦卦体三四爻为阴,初、二、五、上爻皆阳,程颐注曰:“内外皆实而中虚,为中孚之象。又二五皆阳,中实,亦为孚义。在二体则中实,在全体则中虚;中虚信之本,中实信之质。”[11]内为阴,外为阳,阴者虚,阳者实,故谓“中虚为诚之象”“中实为孚之象。”因而诚为信之本,孚为信之质,诚为体信为用,诚于内而信于外。
图1 易学五德图
易学对儒学的吸收于《易纬》中体现较为明显,书中常借孔子之言阐明观点,关于诚信亦有颇多引申发挥。如《易纬·乾凿度》中孔子曰:
《大学》为儒学入门之书,而《中庸》则就儒学拟达之境界而言。前者教人内圣外王修身致仕之道,而后者于内圣外王基础上教人明理达道。故《中庸》言道之处较之《大学》为多。曾子所言“中庸”即为“道”代名词,抑或“儒学化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6],同《大学》一样为全篇主旨所在,点明“道之不远人”,人若以修道之名而远于人,则非道,申明儒家之道非遁世自修,乃入世济人。至于如何实现中庸达道,联系下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则可知《中庸》亦以诚为方法论关键。“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6]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博厚高明则为道[8]。因而欲明天地之道首需至诚。“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6]故而诚者,即成己成物。“其次致曲”,联系《系辞》所言“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1],可知“致曲”同《大学》之“格物”乃异曲同工之妙。“曲能有诚”则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之深入阐述。儒家之诚身自然以仁为基础,故“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6]。简言之,诚可理解为推己及人,也如孟子所言“扩而充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视万物与我同出,发己身之善以至于万物。《大学》所谓诚意重在内外如一,《中庸》之诚乃在诚身,至诚之境则天地与我为一体,故谓合道。如明道先生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9]人类乃天地之造物,先天便是物我浑然一体之境界,故谓“诚者,天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故有《大学》所谓“人之视己如肝肺然”。而“诚之者,人之道也”“自明诚,谓之教”,诚乃人固有之也,修道在于明诚,后天修养乃至回归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便是教。所谓与天地为一体乃精神修养层面,非谓肉身死亡后复归天地。正如张载《西铭》篇所言“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0]民胞物与之境界。因与天地为一,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6]
儒家认为诚乃道之始,具体言之,如何以诚达道?
运五行,先水次木,生火,次土及金。木仁,火礼,土信,水智,金义。又《万名经》曰:“水土兼智信,木火兼仁惠,五事天性,训成人伦。”[12]
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班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并于期末进行理论考试,总成绩包括实验操作成绩(占30%)和理论考试成绩(占70%),即总成绩=实验操作成绩(每个实验分别为6分,5个实验总计30分)+理论考试成绩(卷面成绩×70%)。两班学生成绩用(±s)表示,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诚以实为用,充实故能一,“易简之善配至德”[1](《周易·系辞》),故诚之道应一于善,一于仁,言善行亦应善,始于仁亦应终于仁。于修身而言,如《大学》之诚意,不掩其恶,不藏其善,过而能改,善而能彰,故意诚而后心正。与人交则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如中孚卦及坎卦所言。于学业事业而言,则要一于理想,一于初心。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孔子以苍生黎民为念,一心继文王之志,奔波诸国欲使王道重彰救国而救民,虽屡不得志亦不忘初心,虽未见用于诸侯,亦为后世留下治国之宝,也成就了一代先师;再如三国关羽屯土山约三事以降曹,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赤兔宝马、亭侯之爵以收其心,而关羽听闻刘备尚在人世,则毅然挂印封金、过关斩将而去,遂成就千古忠义之名。同时代之吕布武功无双,然先奉丁原,再侍董卓,被张飞讥为三姓家奴,后世弃吕布而尊关羽为武圣,可见诚于初心之重要。诚于理想,诚于初心,无成亦有终。
故于学易之道,先明初心。明道以修身,修身以济人,而后诚于此心。内虚以为体,虚心明不足,而后自谦以为信,外以实示人。“至诚乃不息”,息即止。不息即可理解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荀子《劝学篇》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4],舍便是息,而唯有至诚乃可不息。后天八卦图中,阳起于坎以至于离。阳为上升,然惟其至阳至诚,不息而能上升至于离卦,而后阴开始滋生,阴阳和合而至于兑卦,即万物之所悦。故六十四卦惟有至阳之乾卦而能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不息乃可久”,圣人非异于人也,久于道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便是此理。无论天资,惟久方能有所成,学易亦如此。“久而后可征”“征,验于外也。”[6]久于一道必有所成,然百炼方可成钢,真理尚需实践检验,故有所学必经考验方可谓成。征则悠远,圣人先贤理论久经历史考验乃可长存不衰。悠远则博厚,易有几千年历史,故可吸收百家之学而不断发展。惟悠远而有足够积累,惟量变可产生质变,故而谓博厚则高明,高明则可达道矣。
近年来,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防洪和降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质量与安全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建设质量有问题,无法保证其质量,则无法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最终将会失去它的价值,而安全在任何领域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极其重要。
道本为自然之道,对其内涵定位和阐释,应以自然观角度审视和把握,方客观有效[15]。人本秉自然之气而生,却受世俗之气熏染,物质生产越发达,与天地自然隔阂越深。天地至诚,故高明而博厚;山岳至诚,故挺而不倒;江河至诚,故流而自清。因此,以自然观审视,习易明道,首在为诚。先诚意后诚身,体会道之所存,明确目标所在,否则便如南辕北辙,习之越深,去道愈远。
三、结语
《周易》成书经三古,历三圣,孔子作《十翼》方使之脱于占筮之途,重彰圣王之道。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易经为首;道家“三玄”:《老》《庄》《易》并称;释学东传,比附老、玄,有无相辩,佛学乃兴。故知中华五千年文明,易学为源,儒释道对其皆有引申发挥。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亦秉承“道”之理念,以诚为出发点亦为最高点,既是源自易学,置之于易学视野方可予以最佳解读。阴阳相生相离,为诚之道亦应虚实相合。具体而言便是以虚为体,以实为用,秉遵谦德,健而不息,博学广涉,触类旁通,格殊物致共知,诚则心静,心静则可有所虑,有虑方可有得,身心皆有收获,最终明理达道,合天宜人。
人之认识源于实践,最终亦将指导实践。同样,哲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亦是其最佳归宿。于易学而言,虽法于天地,亦以生活为依托,故伏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成八卦。人乃自然产物,自然规则亦无处不在影响着人,即所谓道。然圣人君子先知先觉,而凡夫俗子则后知后觉,甚而不知不觉,故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易并不神秘,常人不察而已。《孟子·离娄》篇载曰:“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6]非谓颜回以贫贱为乐,乃其明于道,故能“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道即规则,明乎规则方可谓自由。程子曰“使颜子而乐道,不为颜子矣。”[9]颜子非乐于道,乃其合于道而无忧。故若人人皆诚以正心,诚以明道,则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及家庭以至社会,民族复兴即不远可期。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外二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李乃龙.庄子分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钱基博.四书、周易解题及其读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严思.大学与中庸[N].深圳特区报,2018-8-23(B06).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8]黄元吉.道德经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李峰,正蒙.李峰注说[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11]程颐.周易程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赵在翰.七纬(附论语谶)[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王弼.周易注:附周易略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荀子.荀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
[15]辛翀.宋代易学自然观视域下“道”之概念新解[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5).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9)03-0070-06
收稿日期:2019-03-16
作者简介:辛翀(1967-),男,山西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易学哲学。
标签:儒家论文; 孔子论文; 之道论文; 中庸论文; 周易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论文; 山西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