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包括垫块与斜顶,所述垫块上制有V字形的滑槽,所述滑槽包括顶出段与复位段,所述滑槽的两端还制有挡面,所述斜顶内制有弹针孔,所述弹针孔由大孔和小孔组成,所述大孔位于所述小孔的左侧,所述大孔和所述小孔之间形成台阶,所述弹针孔内设有弹针,所述弹针上制有顶出挡块,所述弹针上还套设有弹簧,所述弹针的头部与所述斜顶表面的产品筋条顶触,所述弹针的尾部穿过所述斜顶并位于所述垫块的滑槽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斜顶上设置弹针,实现了顶出脱模时产品上的筋条与斜顶互不粘连,使得产品顺利脱模,结构巧妙可靠,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更具实用性。
主设计要求
1.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垫块(1)与斜顶(3),所述垫块(1)上制有V字形的滑槽,所述滑槽包括顶出段(11)与复位段(12),所述滑槽的两端还制有挡面(13),所述斜顶(3)内制有弹针孔,所述弹针孔由大孔(31)和小孔(32)组成,所述大孔(31)位于所述小孔(32)的左侧,所述大孔(31)和所述小孔(32)之间形成台阶(33),所述弹针孔内设有弹针(2),所述弹针(2)上制有顶出挡块(21),所述弹针(2)上还套设有弹簧(4),所述顶出挡块(21)与所述弹簧(4)均位于所述大孔(31)内,所述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台阶(33)和顶出挡块(21)相接触,所述弹针(2)的头部与所述斜顶(3)表面的产品筋条顶触,所述弹针(2)的尾部穿过所述斜顶(3)并位于所述垫块(1)的滑槽上。
设计方案
1.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垫块(1)与斜顶(3),所述垫块(1)上制有V字形的滑槽,所述滑槽包括顶出段(11)与复位段(12),所述滑槽的两端还制有挡面(13),所述斜顶(3)内制有弹针孔,所述弹针孔由大孔(31)和小孔(32)组成,所述大孔(31)位于所述小孔(32)的左侧,所述大孔(31)和所述小孔(32)之间形成台阶(33),所述弹针孔内设有弹针(2),所述弹针(2)上制有顶出挡块(21),所述弹针(2)上还套设有弹簧(4),所述顶出挡块(21)与所述弹簧(4)均位于所述大孔(31)内,所述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台阶(33)和顶出挡块(21)相接触,所述弹针(2)的头部与所述斜顶(3)表面的产品筋条顶触,所述弹针(2)的尾部穿过所述斜顶(3)并位于所述垫块(1)的滑槽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针(2)的尾部制有上斜面(22)与下斜面(23),所述上斜面(22)与顶出段(11)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下斜面(23)与复位段(12)的倾斜角度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针孔的左端固定安装有防止所述顶出挡块(21)滑出所述大孔(31)的限位块(5)。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产品成型后的顶出过程中通常采用斜顶来处理倒扣。斜顶处理倒扣时,由于产品的倒扣中经常会包含深筋,而产品的深筋在顶出时经常会粘在斜顶上,影响产品顺利脱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
为实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包括垫块与斜顶,所述垫块上制有V字形的滑槽,所述滑槽包括顶出段与复位段,所述滑槽的两端还制有挡面,所述斜顶内制有弹针孔,所述弹针孔由大孔和小孔组成,所述大孔位于所述小孔的左侧,所述大孔和所述小孔之间形成台阶,所述弹针孔内设有弹针,所述弹针上制有顶出挡块,所述弹针上还套设有弹簧,所述顶出挡块与所述弹簧均位于所述大孔内,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台阶和顶出挡块相接触,所述弹针的头部与所述斜顶表面的产品筋条顶触,所述弹针的尾部穿过所述斜顶并位于所述垫块的滑槽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弹针的尾部制有上斜面与下斜面,所述上斜面与顶出段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下斜面与复位段的倾斜角度一致。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弹针孔的左端固定安装有防止所述顶出挡块滑出所述大孔的限位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斜顶上设置弹针,实现了顶出脱模时产品上的筋条与斜顶互不粘连,使得产品顺利脱模,结构巧妙可靠,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更具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顶出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垫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注塑模具的斜顶弹针机构,包括垫块1与斜顶3,所述垫块1固定在斜顶槽上,如图3所示,所述垫块1上制有V字形的滑槽,所述滑槽包括顶出段11与复位段12,所述滑槽的两端还制有挡面13,图3中的非阴影部分为滑槽的槽壁。所述斜顶3内制有弹针孔,所述弹针孔由大孔31和小孔32组成,所述大孔31位于所述小孔32的左侧,所述大孔31和所述小孔32之间形成台阶33,所述弹针孔内设有弹针2,所述弹针2上制有顶出挡块21,所述弹针2上还套设有弹簧4,所述顶出挡块21与所述弹簧4均位于所述大孔31内,所述弹簧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台阶33和顶出挡块21相接触,所述弹针2的头部与所述斜顶3表面产品上的筋条顶触,所述弹针2的尾部穿过所述斜顶3并位于所述垫块1的滑槽上。所述弹针2被斜顶3带动着移动时,弹针2的尾部贴合垫块1上的滑槽平移,挡面13防止弹针2的尾部滑出垫块1。
上述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弹针2的尾部制有上斜面22与下斜面23,所述上斜面22与顶出段11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下斜面23与复位段12的倾斜角度一致,即顶出时上斜面22与顶出段11相贴合,复位时下斜面23与复位段12相贴合,使得弹针2的尾部在垫块1上的移动更顺利,不晃动,从而实现弹针顶出脱模稳定。在斜顶3整个的顶出过程中,弹针2随之完成顶出脱模运动后又复位缩回斜顶3内,弹针2增加了一个复位过程是为了避免当斜顶3抽芯行程过长时,弹针2上的顶出部分容易折断,同时也防止弹针2长时间持续顶住产品使产品破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针孔的左端固定安装有防止所述顶出挡块21滑出所述大孔31的限位块5。
本实施例中,由于产品筋条的表面为斜面,斜顶3需要贴合筋条表面倾斜设置,斜顶3内的弹针孔也偏离水平方向倾斜设置,斜顶3的倾斜角度为12°(与竖直方向夹角12°),与此同时,垫块1也同角度倾斜设置,垫块1的倾斜角度使顶出段11恰好为竖直设置,相应地弹针2尾部的上斜面22也为竖直设置,保证上斜面22在随着斜顶3运动的过程中能与顶出段11相贴合,顶出产品上的筋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注塑模具开模后,斜顶3被注塑机带动着做顶出运动,由于斜顶3倾斜12°设置,所以斜顶3的运动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为12°,与此同时安装在斜顶3上的弹针2也沿着斜顶3运动方向上移,上斜面22沿着顶出段11移动,由于顶出段11竖直设置,弹针2上移时在顶出段11的作用力下会往斜顶3内移动,同时顶出挡块21挤压弹簧4,弹针2的头部渐渐穿出斜顶3的表面并将产品的筋条慢慢顶出。运动到一定距离时,产品上的筋条已经完全脱离斜顶3,此时弹针2的尾部刚好移动到复位段12开始复位,斜顶3带动弹针2继续上移,同时弹簧4的弹力也开始释放,下斜面23沿着复位段12移动,弹针2的头部慢慢缩回斜顶3内,直到顶出挡块21被限位块5限位,下斜面23移动到复位段12的末端,弹针2的头部完全缩回斜顶3内,弹针2复位完毕。以上为一个完整的顶出过程,在进入下一个注塑周期前,弹针2又会移动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9650.7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466626U
授权时间:20191008
主分类号:B29C 45/44
专利分类号:B29C45/44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浙江台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台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802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朝元路31号
发明人:汪明威;王金标
第一发明人:汪明威
当前权利人:浙江台州美多模具有限公司
代理人:顾王建
代理机构:1143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注塑模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