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栖息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洞庭湖,白鹤,白头鹤,白枕鹤
栖息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1](2019)在《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 vipio)、白鹤(G. leucogeranus)和灰鹤(G. 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魏卿,薛联青,张敏,杨帆,任磊[2](2019)在《淮河流域环境流变化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李程[3](2019)在《人为干扰下凉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影响,其种群数量曾一度下降。但根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数量呈显着增加的趋势,该结果表明我国数十年的大熊猫保护工作成效显着,也正是如此世界自然保护区联盟(IUCN)将其从“濒危”降级为“易危”。然而,这一决定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尽管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了,但其仍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如放牧和采伐)。人为干扰是影响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生存及其栖息地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人为干扰下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的评估对野生动物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对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两种不同类型(距保护区较近的永红乡和距保护区较远的高卓营乡)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家庭基本经济情况和是否进行了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干扰活动(如放牧、采笋)的访谈和对比,了解不同类型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情况。此外对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人为干扰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量化的研究很少见。为填补这一知识空缺,我们以凉山山系为例,利用全国第叁次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中的人为干扰因子(即放牧,采伐,耕种,割竹打笋,采药,道路建设),环境因子(即森林覆盖,海拔,坡度)和大熊猫GPS位点数据来评估大熊猫栖息地的适宜性和空间利用变化情况、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人为干扰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征。最后由于凉山山系的保护区大都设立时间较早,以前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是依据当时的主要保护对象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进行了比较粗略的确定,而时代在发展,很多因素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的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是否合理是需要根据保护区的各种现实因子进行综合评估,以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为此,本文以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保护区现有功能区划进行了评估,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社区调查的结果表明:(1)永红乡的家庭总收入明显比高卓营乡低;(2)永红乡有多种人为干扰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笋,伴有少量的挖药和放牧,采笋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较大。高卓营乡仅有采笋活动且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大,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3)对于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如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轮息采笋、禁止放牧等),两个乡的社区居民大部分都了解政策的名称、目的等,而且对有关的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比较满意。人为干扰对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大熊猫第叁次调查(2001年)到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2012年)期间,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稳定(1014.2km~2)和增加(173.9km~2)的面积较大,仅有少量面积的栖息地适宜性降低(0.3km~2)。人为干扰变量在MaxEnt模型结果中对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贡献值从第叁次(93.6%)到第四次(59.5%)调查时大幅下降,尤其是采伐的贡献值大量减少(78%-19%)。而环境变量的贡献百分比大幅增加(6.4%-40.5%),其中植被覆盖呈最大幅度的增长(2.7%-14.2%)。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发现,从第叁次到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大熊猫空间利用的区域在逐渐向外扩张。但令人担忧的是,人为干扰仍然广泛分布在大熊猫栖息地内,尤其是一些人为干扰因素对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的贡献值在增加。例如,从第叁次到第四次大熊猫种群调查的放牧贡献值从1.4%上升到13.1%,表明对放牧亟需加强管理。对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评估结果显示,现有功能区划对大部分大熊猫活动的区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但在缓冲区的北部和南部有一些大熊猫活动的痕迹点,建议纳入核心区;此外放牧的大部分痕迹点位于核心区,其他人为干扰(如采笋、采药等)主要分布在缓冲区和实验区,很少分布在核心区,因此需要加强并重视对核心区内的放牧管理。本文中使用的方法同样可用于评估人为干扰对其他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杨蕾,杨立,李婧昕,张超,霍兆敏[4](2019)在《东北地区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变化与优化保护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广泛影响着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变迁。优化模型模拟结果,获取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优先保护区域将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物种保护政策或行动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保护绩效。选取东北地区五种代表性动物,包括黑熊(Ursus thibetanus)、驼鹿(Alces alces)、水獭(Lutra lutra)、紫貂(Martes zibellina)及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结合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在不同RCP情景下未来3个年代(2030s,2050s,2070s)的物种潜在栖息地。根据九个常用气候模式的评价结果,获取东北地区合适的气候模式,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同时开展物种保护规划,识别保护空缺,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潜在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同气候模式之间存在差异;评价结果推荐CCSM4、Nor ESM1-M、Had GEM2-AO及GFDL-CM3气候模式,推荐在东北地区使用以上气候模式进行物种未来潜在分布的研究。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平均面积变化率分别为-62.16%,-73.93%,-78.46%(2030s,2050s,2070s)。综合5个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优先区,大兴安岭的呼中、汗马与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延边地区的天佛指山、老爷岭东北虎、珲春东北虎与汪清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气候变化下物种保护的热点区域。(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曾頔[5](2019)在《片段化栖息地中的鼠类种子扩散及其对兽类群落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栖息地丧失和片段化常常会导致大型兽类的丧失,进而使鼠类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调控作用或者资源竞争而数量增加,从而影响鼠类对植物种子的扩散过程。虽然鼠类是大型兽类丧失的栖息地中主要的种子扩散者,但是在大型兽类丧失程度梯度上分析鼠类种子扩散有效性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对片段化效应如何影响鼠类种子扩散的潜在机制也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千岛湖中不同面积及隔离度岛屿上的兽类群落组成以及鼠类种子扩散有效性,回答如下科学问题:(1)不同森林覆盖面积及隔离度的岛屿上兽类群落如何变化?(2)岛屿上的鼠类多度变化是否会影响种子的扩散、萌发和幼苗存活,以及鼠类扩散种子的有效性?(3)岛屿森林覆盖面积及隔离度是否会导致大型兽类的丧失,进而对鼠类种子扩散产生营养级联效应?2015-2017年,我们在浙江省千岛湖地区选择了 21个研究岛屿,以鼠类-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tiolata)种子扩散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调查和实验。这些岛屿拥有不同的森林覆盖面积,隔离度和大型兽类丧失程度。我们使用红外数码相机和鼠笼对岛屿上的兽类丧失程度和鼠类物种组成及相对多度进行监测。同时,我们还估计了不同岛屿上的种子产量,并结合鼠类相对多度评估了鼠类对种子资源的竞争强度。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种子扩散实验并利用种子萌发实验来评估扩散后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存活率,以便基于种子扩散有效性层次框架对岛屿上鼠类种子扩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体型兽类的物种丰富度只与森林覆盖面积有关,随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岛屿森林覆盖面积只对大型兽类β多样性中因嵌套而产生的组分有正向作用,而对小型兽类的总体β多样性和两组分没有显著影响。岛屿上的兽类丧失程度也只与岛屿面积有关。岛屿隔离度对兽类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2)鼠类的相对多度与大型兽类丧失及岛屿隔离度有关,而岛屿森林覆盖面积对鼠类相对多度没有显着影响;鼠类相对多度决定了鼠类对种子资源的竞争强度。在种子命运上,鼠类对种子资源的竞争强度变化会对种子捕食率、种子扩散率、种子贮藏率以及贮藏后存活率产生非线性效应。此外,种子鲜重也会对种子扩散率和扩散后贮藏率有显着的非线性效应但对贮藏种子存活率是显着的负效应。在种子扩散距离上,鼠类间的竞争强度对种子扩散距离有正向作用,但随着种子重量的增加,种子的扩散距离先增大后减小,种子鲜重约为2.07 g时,具有最远的扩散距离。(3)种子萌发阶段,围栏内种子的死亡因素主要为真菌感染,而围栏外主要为鼠类捕食;幼苗存活阶段,围栏内幼苗的死亡因素主要为其它非生物因素,而围栏外仍然为鼠类捕食,但其相对重要性有所下降。排除鼠类后,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存活率升高,且随着种子重量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存活率也随之升高。同时,围栏作用与种子重量间存在相互作用,围栏内外种子萌发率的差异随种子重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种子重量对围栏内外幼苗的存活率差异没有显着影响。(4)森林覆盖面积对鼠类种子扩散有效性有显着的间接作用,即通过大型兽类丧失来影响鼠类对种子资源的竞争,进而对种子扩散有效性产生营养级联效应。同时,岛屿隔离度对鼠类种子扩散有效性有较强的直接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的丧失和隔离作用会通过改变大型兽类群落组成来影响鼠类多度,从而改变鼠类间对种子资源的竞争强度,进而作用于鼠类对短柄枹种子的扩散过程,产生营养级联效应。这种鼠类与短柄枹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千岛湖地区短柄枹的种群动态。同时,我们的结果还强调了栖息地片段化效应与大型兽类丧失对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作用应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重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4)
陆尧,陈新军,汪金涛,余景[6](2019)在《西北太平洋柔鱼适宜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 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 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陈爽,郭爱,陈新军[7](2019)在《海表温度变化时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时空分布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表水温变化影响着中上层鱼类栖息地分布。本研究根据2003—2012年7—12月的近海日本鲭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正态函数分布的方法,分别以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指标建立基于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I),取二者平均值作为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假设SST上升或下降0.5、1、2°C时,对各月近海日本鲭最适宜栖息地(HSI>0.8)空间和面积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SST上升时,近海日本鲭适宜栖息地有明显的北移现象,7—12月最适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73.1%~44.7%;SST下降时,有明显的南移现象,7—12月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54.9%~123.4%。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在SST上升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及近海海况发生变化等情况下,对日本鲭栖息地和作业渔场时空分布进行预测。(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丹,王文杰[8](2019)在《1980—2015年京津冀地区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变化及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严重影响了湿地水鸟的栖息地质量及栖息地间的连接,对水鸟类的迁徙、繁殖产生较大干扰,为了从整体上定量分析近几十年来湿地栖息地质量及连接度的变化,采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最大熵模型),基于京津冀地区雁鸭类的出现点和环境因子反演其潜在栖息地,并根据图论法原理,利用ECA指数(equivalent connected area,等效连接指数),度量1980—2015年潜在栖息地连接度的变化.结果表明:①1980—2015年京津冀雁鸭类潜在栖息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80年的6 898 km~2减至2015年的3 764 km~2,减少了45. 0%,其中,低适宜区面积降幅最为明显,为50. 5%; 2009—2015年高适宜区有增加趋势.②1980—2015年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的连接度下降速率大于2000年以前;潜在栖息地连接结构的空间分布有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趋势,连接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为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研究显示,区域气候趋暖变干、水资源的供需失衡、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及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潜在栖息地面积与连接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而近些年保护区的建立及生态补水措施等生态保护政策对高适宜区的退化有一定缓解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想,龚熹,陈思斯,管毕财[9](2018)在《基于MaxEnt和ArcGIS模拟檫木分布格局及其栖息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从世界气候网站下载了19个气候因子数据,通过网上查阅和实地考察获取檫木(Sassafras tzumu Hemsl.)分布数据共233个,使用ArcGIS 10.2和MaxEnt 3.3.2对檫木不同时期分布格局进行模拟,推测檫木末次冰期和2070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檫木当前分布主要受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温度季节变化和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影响。此外,横断山脉、武夷山、天目山和大巴山周边是檫木末次冰期的4个主要分布地区。对当前和2070年模拟结果表明,檫木的适生区整体缩小并向北方移动。表明随着当前气候变化及工业快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对檫木分布格局的影响与过去两万年的相当。(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甄静[10](2018)在《未来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精细评估与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观测到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和其它压力源共同作用已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的迁移、野生动植物物候、繁殖行为、种群构成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这些影响对于分布范围狭窄、食性单一、遗传能力弱、对环境变化耐受性差的物种更甚。大熊猫作为被列入IUCN濒危红色名录内的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目前仅存于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叁省六个孤立山系之中,且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保护形势严峻。精确的分析和评估大熊猫物种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栖息地的变化趋势并采取主动保护策略来减缓或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对该物种的不利影响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也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较大的尺度上,亦即针对整个大熊猫栖息地或者某个山系,这就使得其研究结果难以转换为可行的决策。而且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气候变化背景下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但少有研究对这些可能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为此本研究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技术手段,使用最新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和目前应用广泛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雅安地区两个尺度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现阶段和2050年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评估工作。本研究首先对四种应用生态位模型进行物种分布预测时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数据源进行了比较,包括基准气候数据集的选取(WorldClim气候数据集和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气候数据集)、环境变量的选择方案(相关系数-贡献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四种全球气候模型(BC、CC、CN以及HE)以及两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和RCP4.5)等四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应用优选的实施方案开展了后续精细评估工作。在实施精细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6种不同的数据,最新的大熊猫出现点数据和人为干扰因子都基于大熊猫第四次调查报告(2011-2014),高程,坡度,坡向作为物理环境变量,主食竹分布图和距离水源距离作为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包括道路、矿山、水电站、输电线路和景点五类研究区内遇见率高的干扰因子,生物气候因子数据来源于WorldClim网站的气候变量,多元遥感数据包括2001至2015年NDVI数据、一致化处理后的12个土地覆盖专题层数据以及GF-1等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的趋势和幅度在不同研究尺度下并不相同。就整个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而言,到2050年适宜栖息地面积会减少,减少幅度在10%以内。同时,气候变化对不同山系的影响也不相同,南部的凉山山系和北部的岷山山系东北部会有少量增加,而南部的大相岭山系和小相岭山系东北部会大幅减少。就区域尺度的雅安研究区而言:1)仅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到2050年该区域适宜栖息地面积将增加,该结论与之前多数预测的由于气温升高导致面积减少的预测不同;2)新增加的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呈现向西、向北、向东的扩展趋势,西北部的宝兴县、西部的天全县、东北部的芦山县都有增加,这个预测结果与中国开展的第四次大熊猫栖息地实际调查数据的变化趋势一致;3)虽然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宜栖息地呈增长趋势,但是综合考虑道路、输电线路、采矿场、水电站等人为干扰因素后,适宜栖息地面积将大幅减少(减小比例约58.56%),且破碎化更加明显;4)当前研究区内的叁个保护区目前彼此相距甚远,且不能涵盖未来气候变化后出现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在综合分析栖息地变化情况并结合两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在两个研究尺度上均对应给出建议的保护策略,同时在区域尺度上用地理信息系统将GF-1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土地覆盖图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迭加分析验证建议的可行性。本研究结果希望为大熊猫保护和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此外,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动植物的分析和评价,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栖息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淮河流域环境流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以淮河中下游河段为研究区,采用IHA法,将蚌埠水文站1950—2015年径流序列划分为2002年蚌埠闸扩建前后两个时期,采用5种流量事件筛选出32种环境流评价指标,分析了水文变异条件下5种环境事件的生态效应;以鳜鱼为洪泽湖指示鱼类,综合考虑栖息地限制因子,运用PHABSIM模型得到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流量曲线,计算了鳜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淮河中下游环境流组成趋于单一化,大洪水事件减少,枯水流量增大,高脉冲流量持续时间缩短,出现次数增加,对下游生态环境不利;洪泽湖鳜鱼4—6月产卵期的最小生态流量为300 m~3/s,适宜生态流量为550 m~3/s;需合理调控环境流,增加鱼类补充和物质循环,并采取湖泊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持洪泽湖的生态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栖息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J].湖泊科学.2019
[2].魏卿,薛联青,张敏,杨帆,任磊.淮河流域环境流变化及其对洪泽湖鱼类栖息地的生态影响[J].水资源保护.2019
[3].李程.人为干扰下凉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D].西华师范大学.2019
[4].杨蕾,杨立,李婧昕,张超,霍兆敏.东北地区5个物种潜在栖息地变化与优化保护规划[J].生态学报.2019
[5].曾頔.片段化栖息地中的鼠类种子扩散及其对兽类群落变化的响应[D].浙江大学.2019
[6].陆尧,陈新军,汪金涛,余景.西北太平洋柔鱼适宜栖息地动态变化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9
[7].陈爽,郭爱,陈新军.海表温度变化时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时空分布预测[J].水产学报.2019
[8].杨丹,王文杰.1980—2015年京津冀地区雁鸭类潜在栖息地连接度变化及驱动因素[J].环境科学研究.2019
[9].刘想,龚熹,陈思斯,管毕财.基于MaxEnt和ArcGIS模拟檫木分布格局及其栖息地的变化[J].植物科学学报.2018
[10].甄静.未来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精细评估与应对[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