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镁晶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氧化镁晶须,热塑树脂,长径比,阻燃剂
氧化镁晶须论文文献综述
胡庆福,宋丽英,张腾腾[1](2016)在《碱式硫酸镁和氢氧化镁晶须生产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无机晶须概述晶须是指自然形成或者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主要形式)以单晶形式生长成的一种纤维,其直径非常小(微米数量级),不含有通常材料中存在的缺陷(晶界、位错、空穴等),其原子排列高度有序,因而其强度接近于完整晶体的理论值。其机械强度等于邻接原子间力。晶须的高度取向结构不仅使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高伸长率,而且还具有电、光、磁、介电、导电、超导电性质。晶须的强度远高于其他短切纤维,主要用作(本文来源于《2016年镁化合物分会年会暨镁化合物行业发展论坛专辑》期刊2016-12-09)
于利波,李帅孝,刘丽伟,祝庆龙,刘华[2](2016)在《氢氧化镁晶须对LDPE阻燃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阻燃剂对LDPE(低密度聚乙烯)的阻燃机理出发,以氢氧化镁晶须为阻燃剂,与低密度聚乙烯进行复合,考察了偶联剂、阻燃剂表面处理、晶须含量等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热稳定性、燃烧性能等的影响、并对加工工艺对晶须形态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得到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复合材料,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橡胶工业》期刊2016年08期)
秦小鹏[3](2015)在《氧化镁晶须/聚乳酸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L-乳酸)(PLLA)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良好的力学和加工性能,作为骨组织修复材料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单一的聚乳酸骨修复材料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其力学强度不够理想,尤其是韧性不足,降解产物偏酸性易引起无菌性感染反应,植入体内不能X光显影等。氧化镁晶须为具有一定长径比的纤维状晶体,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和模量,是一种理想的聚合物增强增韧填料;另外,氧化镁晶须是一种碱性氧化物,X光可显影,而镁离子又具有优良的促进骨组织愈合的特性。本文拟采用氧化镁晶须增强增韧聚乳酸基体材料,并通过氧化镁晶须的碱性来中和聚乳酸的酸性降解产物,弥补单一聚乳酸材料存在的以上不足;同时,通过氧化镁晶须的表面接枝改性,有效解决氧化镁晶须在聚乳酸基体中的分散性并提高界面结合力,最终获得一类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的氧化镁晶须/聚乳酸复合骨组织修复材料。为此,本文首先利用溶液法制备了Mg CO3·3H2O晶须前驱物,然后通过煅烧制备Mg O晶须,并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对晶须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Na2CO3溶液与Mg Cl2溶液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浓度为C(Na2CO3)=C(Mg Cl2)=0.5mol/L,反应搅拌速度为800r/min时得到的晶须的形貌良好,具有较高的长径比,为实心棒状且晶体结构较完整,无孔洞或者缺陷。其次,为了解决Mg O晶须在PLLA基体中的界面相容性差,分散性不好这一问题,本文通过辛酸亚锡催化丙交脂开环聚合在Mg O晶须表面接枝聚乳酸链段来得以有效解决。并通过傅立叶红外(IR)、XRD、热失重(TG)、TEM和SEM研究了Mg O晶须在接枝前后组成与结构以及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利用Mg O晶须表面吸附水形成的羟基能与L-丙交酯开环聚合,成功将PLLA链段引入到晶须表面。并且,Mg O晶须表面接枝PLLA链段的接枝量为50.41%,接枝改性后的Mg O晶须的晶体结构和形貌变化不大。最后,本文通过开炼机将PLLA与晶须共混,破碎后经注塑机注塑得到不同晶须含量的Mg O晶须/PLLA、g-Mg O晶须/PLLA复合材料的标准样条,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g O晶须表面接枝上的聚乳酸短链段,很好地解决了晶须与基体PLLA间的界面相容性问题,g-Mg O晶须在基体PLLA中的分散性明显要优于相应的Mg O晶须;随着晶须的含量增加,g-Mg O晶须/PLLA复合材料的表面接触角先下降后又有所增加,而且g-Mg O晶须/PLLA复合材料的表面亲水性要优于没有Mg O晶须/PLLA复合材料;在PLLA基体中加入一定含量的Mg O晶须可以显着提高基体PLLA的力学性能,而加入同样含量的g-Mg O晶须对PLLA基体的增强增韧效果更好,当g-Mg O晶须含量为1%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69.72MPa,相比纯PLLA增加了23.2%;Mg O晶须/PLLA复合材料的最大断裂伸长率出现在晶须含量为0.5%时为8.86%,而加入g-Mg O晶须的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在晶须含量为1%时有最大值为9.9%,相比纯PLLA增加了43.9%,说明g-Mg O晶须对材料的增韧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5-05-01)
[4](2015)在《一种利用含镁废液制备氢氧化镁晶须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含镁废液制备氢氧化镁晶须的方法,它是以湿法磷酸脱镁后的含镁废液为原料,通过加入一定量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反应釜中控制一定反应条件从而制得氢氧化镁晶须,利用本发明制备的氢氧化镁晶须产品纯度可高达98%以上,长径比为20~30。本发明利用(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5年02期)
刘贝[5](2015)在《改性氧化镁晶须/左旋聚乳酸生物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左旋聚乳酸(PLLA)是临床应用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典型代表,由于它来源可再生,合成可控制,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良好而成为骨植入材料研究的热点。但其降解中间产物呈酸性,初期降解力学性能下降过快,与新骨的生长不匹配等缺点,限制了其更加广泛的临床应用。为了获得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可降解吸收骨内固定材料,本文将在体液中腐蚀降解呈碱性的Mg O晶须与PLLA复合,通过Mg O晶须的含量调控PLLA的降解性能,提高力学性能并改善其生物活性。本文采用化学方法制备Mg O晶须,研究影响其生长形貌的工艺因素;对DL-苹果酸-低分子量聚乳酸共聚物、铝酸酯偶联剂和硬脂酸对Mg O晶须进行表面改性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并采用溶液共混-浇注法制备改性Mg O晶须/PLLA复合材料薄膜,提高Mg O晶须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及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能力。重点研究了以改性的氧化镁晶须作为增强体,其添加量对材料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及对PLLA降解的调控和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用浓度均为0.6mol/L的Mg Cl2·6H2O和Na2CO3溶液室温下化学反应得到产物为Mg2CO3·3H2O,将得到的产物在室温下陈化10小时后750℃煅烧得到长度约50微米,径向尺寸约200nm的Mg O晶须。2、D,L-苹果酸-低分子量的聚乳酸共聚物、铝酸酯偶联剂和硬脂酸均与Mg O晶须表面有化学键合,但共聚物改性不能有效地改善晶须的分散性。相比之下,添加1.0wt%硬脂酸改性Mg O晶须获得了预期的分散效果,改性温度为45℃。3、改性Mg O晶须在PLLA基体中分散均匀,与其保持良好的界面结合。其添加显着增加了PLLA的结晶性,当改性Mg O晶须的添加量为1wt%时,通过XRD拟合得到的结晶度达56.52%。4、改性Mg O晶须的添加改善了PLLA的力学性能,1wt%Sa-Mg O/PLLA、2wt%Sa-Mg O/PLLA、3wt%Sa-Mg O/PLLA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和延伸率明显高于PLLA。其中,1wt%Sa-Mg O/PLLA复合薄膜的抗拉强度为49.1MPa,断后伸长率为21.83%,杨氏模量为5.82Gpa。5、复合薄膜的水接触角和吸水率随着改性晶须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改性晶须的加入可改善PLLA的水解速率,体外降解实验也表明,改性晶须的加入对PLLA初期的水解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当改性晶须加入量为1wt%时,对PLLA初期水解速率的调控效果最显着。6、Sa-Mg O/PLLA复合薄膜对L929细胞增殖均较PLLA有促进作用,且浸提液浓度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Sa-Mg O/PLLA复合薄膜细胞毒性为0级,晶须添加量为2wt%,细胞相容性最好。(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5-01-01)
王春艳[6](2014)在《单分散纳米氢氧化镁晶须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氢氧化镁晶须是一种新型绿色功能材料,具有表面能低、机械性能优良、弹性模量较高等特性。用作复合材料添加剂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还能有效提高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目前,对于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研究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对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主要采用水热合成法来制备单分散纳米级氢氧化镁晶须,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以菱镁矿制备出的亚微米级碱式硫酸镁晶须(Mg SO4·5Mg(OH)2·3H2O简称MOS)为原料,Na 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单分散纳米氢氧化镁晶须。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MOS初始料浆浓度、Na OH/MOS摩尔比、水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转速、助剂种类及添加量、MOS性能等因素对制备产物性能的影响。利用SEM、XRD、EDS、FT-IR、TG-DSC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制备产物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元素含量、表面基团、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应用统计学规律,以晶须总数≥100为统计总数,单根晶须占晶须总数的百分比称为单根晶须含量,以此来表征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分散性。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不断优化设计,得出最佳制备参数为:MOS前驱物平均直径≤200nm、MOS前驱物平均长径比>100、MOS初始料浆浓度0.03mol/kg、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4h、Na OH/MOS摩尔比4.5:1、搅拌转速100r/min、添加剂种类为硬脂酸钠、硬脂酸钠/MOS质量比2%。最佳制备条件下产物平均直径85nm,平均长度14μm,平均长径比>100,晶须直径D在80~95nm范围占统计晶须总数的57%,晶须长度L在10~15μm范围占统计晶须总数的66%,长径比L/D在100~180范围占统计晶须总数的70%;合成产物为纳米Mg(OH)2晶须且纯度较高;晶须的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18~490℃,在380~420℃之间热分解速率最快。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通过过程取样,取出不同时刻的反应液,测得溶液中OH-和SO42-的浓度,根据结晶动力学原理,利用MATLAB软件和Runge-Kutta数值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晶动力学方程:以OH-浓度为基准:22300.179()()dcc c c c dt¥- = - -以SO42-浓度为基准:22300.154()()dcc c c c dt¥=--最终确定晶须形成的动力学模型为MA-2,结晶过程受多核表面反应控制。根据氢氧化镁晶须的结晶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本实验条件下纳米氢氧化镁晶须形成过程既包括以MOS为模板的模板机制,又包含液固机制下的螺旋位错生长方式。(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4-12-10)
李征征,赵琳琳,李叁喜[7](2014)在《PMMA包覆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探索了甲基丙烯酸甲脂(MMA)与AA-Mg(OH)2的聚合反应过程,研究了AA-Mg(OH)2、MMA的用量对乳液聚合反应中单体转化率的影响。运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AA-Mg(OH)2和PMMA/AA-Mg(OH)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MA与AA-Mg(OH)2晶须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覆纳米氢氧化镁晶须复合材料,产物的粒径为100~500nm,聚合反应后复合粒子的形貌为球状。(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4年06期)
张忠阳[8](2013)在《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及其分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氢氧化镁晶须是绿色阻燃增强的新型功能材料。目前,对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研究正处于实验阶段,对晶须分散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针对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及分散性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得出较好的实验结果。本文以菱镁矿煅烧制备出的碱式硫酸镁晶须(MgSO4·5Mg(OH)2·3H2O简称MOS)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氢氧化镁晶须。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探讨MOS初始料浆浓度、NaOH/MOS摩尔比、助剂种类及添加量、水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搅拌转速、MOS前驱物性能等因素对合成产物性能的影响。利用SEM、XRD、EDS、FT-IR、TG-DSC等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元素含量、表面基团、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分析;应用统计学规律,以晶须总数≥200为统计总数,单根晶须占晶须总数的百分比称为单根晶须含量,来表征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分散性。通过对纳米氢氧化镁晶须制备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不断调整优化,得出最佳制备参数为:MOS初始料浆浓度0.03mol/kg、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4h,NaOH/MOS摩尔比4.5:1、搅拌转速100r/min,添加剂种类为硬脂酸钠、硬脂酸钠/MOS质量比2%、MOS前驱物平均直径≤200nm、MOS前驱物平均长径比>100。最佳制备条件下合成晶须平均直径85nm,平均长度14μm,平均长径比>100,晶须直径D、长度L、及长径比L/D分布范围较窄,晶须直径D在80~95nm范围占统计晶须总数的57%,晶须长度L在10~15μm范围占统计晶须总数的66%,长径比L/D在100~180范围占统计晶须总数的70%;合成产物为纳米Mg(OH)2晶须且纯度较高;晶须表面吸附了羧基碳链,分散性能明显提高,单根晶须含量达到80%;晶须的热分解温度范围为318~490℃,在380~420℃之间热分解速率最快。该研究对于晶须分散性的研究和已有晶须制备成果的完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3-12-20)
刘振[9](2013)在《溶胶-凝胶法由菱镁矿制备氧化镁晶须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菱镁矿、盐酸和尿素为原料,加入成胶剂柠檬酸并烘干,生成前驱体后利用程序升温在高温下煅烧得到氧化镁晶须。结果表明,制备氧化镁晶须的最佳条件为:反应体系温度100℃,溶液pH值为6,并分别加入MXC-2及DXC-3晶形控制剂。晶须长径比为20~30∶1,长度为30μm,并具有良好的结晶状态。(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3年09期)
胡哓瑜,韩充,朱晓龙,董殿权,王米兰[10](2013)在《氢氧化镁晶须制备表征及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氢氧化镁晶须。实验确定了制备氢氧化镁晶须的适宜条件:n(碱式硫酸镁晶须)∶n(氢氧化钠)=1∶2,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3 h,碱式硫酸镁晶须料浆质量分数为4%,氢氧化钠浓度为0.3 mol/L。对氢氧化镁晶须进行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热分析得出,制备的氢氧化镁晶须为扇状,直径为1~2μm,长度为100~200μm,长径比为100~200。利用硅烷KH-550、硬脂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脂酸钠、油酸钾等表面改性剂对氢氧化镁晶须进行表面改性。结果表明:用油酸钾作表面改性剂,在氢氧化镁晶须料浆质量分数为5%、改性时间为30 min、改性温度为90℃、油酸钾用量为5%(质量分数)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改性效果,改性后晶须的活化指数达到99.48%。(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3年09期)
氧化镁晶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阻燃剂对LDPE(低密度聚乙烯)的阻燃机理出发,以氢氧化镁晶须为阻燃剂,与低密度聚乙烯进行复合,考察了偶联剂、阻燃剂表面处理、晶须含量等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热稳定性、燃烧性能等的影响、并对加工工艺对晶须形态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得到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复合材料,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镁晶须论文参考文献
[1].胡庆福,宋丽英,张腾腾.碱式硫酸镁和氢氧化镁晶须生产与应用[C].2016年镁化合物分会年会暨镁化合物行业发展论坛专辑.2016
[2].于利波,李帅孝,刘丽伟,祝庆龙,刘华.氢氧化镁晶须对LDPE阻燃性能的影响[J].世界橡胶工业.2016
[3].秦小鹏.氧化镁晶须/聚乳酸骨修复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5
[4]..一种利用含镁废液制备氢氧化镁晶须的方法[J].无机盐工业.2015
[5].刘贝.改性氧化镁晶须/左旋聚乳酸生物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D].天津理工大学.2015
[6].王春艳.单分散纳米氢氧化镁晶须形成机制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
[7].李征征,赵琳琳,李叁喜.PMMA包覆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及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4
[8].张忠阳.纳米氢氧化镁晶须的制备及其分散性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
[9].刘振.溶胶-凝胶法由菱镁矿制备氧化镁晶须的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13
[10].胡哓瑜,韩充,朱晓龙,董殿权,王米兰.氢氧化镁晶须制备表征及改性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