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凹凸棒石抗菌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锌钴层状双氧化物,凹凸棒石,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
银凹凸棒石抗菌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明,刘欣跃,牟斌,王爱勤[1](2019)在《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联合共沉淀和高温焙烧法,以锌作为抗菌剂,通过引入天然黏土矿物凹凸棒石和微量元素钴,制备了新型抗菌材料凹凸棒石负载的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方法】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和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复合材料呈现一维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氧化物的混维形貌;体外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锌钴摩尔比例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 wt.%,500℃煅烧4 h的制备条件下,复合材料拥有最佳的抗菌性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25 mg/mL和0.5 mg/mL;此外,在引入凹凸棒石和钴后,改善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论】通过在锌基抗菌剂中引入天然黏土矿物和微量元素等方法,为改善锌基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明明[2](2019)在《凹凸棒石负载锌钴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选用抗菌谱广且细胞毒性较低的锌作为抗菌剂原料,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通过引入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钴和天然凹凸棒石,合成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探究凹凸棒石添加量和锌钴摩尔比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并分析材料的抗菌机理,以期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利用体外抗菌实验和CCK-8实验考察不同锌钴摩尔比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将上述系列抗菌材料进行300-800°C的煅烧,得到系列凹凸棒石负载的锌钴层状双氧化物(APT/ZnCo LDO);同时考察煅烧温度,锌钴摩尔比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APT/ZnCo LDO抗菌效果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Zeta电位等手段对上述所有材料的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前后的形貌变化和细菌活力变化,探讨可能的抗菌机制。结果1.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1.1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的组分和形貌,发现成功制备了由一维的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组成的混维抗菌材料。1.2体外抗菌实验结果发现,当锌钴摩尔比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wt.%时,制备的抗菌材料APT/ZnCo LDH与未添加钴和凹凸棒石的对照组相比,拥有相同且最佳的抗菌效果;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0.25 mg/mL和1.0 mg/mL。1.3 CCK-8实验结果显示,抗菌性能最优的APT/ZnCo LDH和Hela细胞共同培养24 h,48 h,72 h后,仍然没有表现出细胞毒性。1.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的微观形貌变化,发现细菌与材料接触后,由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菌由规整形态转变为不规则形态;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细菌活力,发现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被染为绿色荧光的活细菌变为红色荧光的死细菌。2.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2.1通过系列表征手段分析材料的结构和理化特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一维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氧化物组成的混维复合材料。2.2通过体外抗菌实验发现,制备条件为500°C、锌钴摩尔比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 wt.%时,得到的APT/ZnCo LDO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与未经煅烧的对照组相比,其抗菌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与未添加凹凸棒石和钴的对照组相比,其拥有相同且最优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mg/mL和0.5 mg/mL。2.3 CCK-8实验结果显示,抗菌性能最佳的APT/ZnCo LDO与Hela细胞共同培养24 h,48 h和72 h后,仍然没有表现细胞毒性。2.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的微观形貌变化,发现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形貌发生改变;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前后的细菌活力变化结果显示,细菌由绿色荧光的活细菌变为红色荧光的死细菌。此外,还观察到死亡的细菌大量黏附在抗菌材料表面。结论1.通过引入凹凸棒石,联合共沉淀法和煅烧法制备了一维结构和二维结构组成的混维结构的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APT/ZnCo LDO)。2.制备的抗菌材料在引入凹凸棒石和钴元素后,减少了锌元素的相对添加量,但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且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与凹凸棒石和钴元素的添加量呈正相关。3.相比复合材料APT/ZnCo LDH,经煅烧后形成的APT/ZnCo LDO,其抗菌性能明显得到提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由0.25 mg/mL和1.0 mg/mL提高到了0.125 mg/mL和0.5 mg/mL。4.细菌在和抗菌材料接触后,菌体死亡并大量被黏附在抗菌材料表面,这与材料中凹凸棒石优异的吸附性能有关;细菌被凹凸棒石黏附后,增大与材料表面锌和钴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抗菌性能的发挥。5.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锌基抗菌剂结合天然凹凸棒石和人体微量元素等手段来提高材料的抗菌活性和降低其细胞毒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刘飞,任世英[3](2010)在《纳米凹凸棒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目前纳米凹凸棒石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其抗菌机理主要表现为金属离子溶出抗菌和光催化反应抗菌,常见原料改性的方法包括热处理、酸化处理、有机改性处理、复合改性等,可通过离子交换法、溶胶-凝胶法以及其他方法进行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在家电、建材、纺织品、日用塑料等诸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将向多种方式复配的纳米复合型抗菌材料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0年09期)
杨倩,冯建国[4](2010)在《ZnO/凹凸棒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廉价的凹凸棒石为载体,通过化学法负载纳米ZnO颗粒,成功制备了ZnO/凹凸棒石新型复合抗菌剂。借助凹凸棒石的大比表面积和ZnO在载体纤维表面的均匀分布,可保证ZnO与微生物的充分接触,定点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及繁殖,从而显着提高抗菌效果,其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100%。将复合抗菌剂用于抗菌塑料(聚乙烯)的初步探索表明,所制备的抗菌塑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超过96%。复合抗菌剂制备工艺简便、原料易得、成本低,在纤维、塑料、陶瓷、涂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期刊2010年02期)
陈天虎,李宏伟,汪家权,施晶俊[5](2005)在《凹凸棒石-银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制备方法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凹凸棒石是具有链层状晶体结构镁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呈现直径约30~40nm、长度可达数微米的棒状晶体形态,是产出丰富的天然纳米矿物材料,表现出纳米效应、吸附活性和化学活性,是一种重要的载体材料。本文研究了凹凸棒石-Ag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制备方法和抗菌效果。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表征结果表明:用丙胺基叁乙基硅烷为表面活性剂,醌醇为还原剂,凹凸棒石硝酸银浸渍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纳米银颗粒为1~7nm,均匀分布在凹凸棒石表面,复合抗菌材料含银0.52%。抗菌圈实验显示较好的抗菌效果,悬浮液浊度法抗菌实验显示凹凸棒石-Ag纳米复合抗菌剂最低抗菌浓度为0.47g/L。(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05年02期)
银凹凸棒石抗菌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选用抗菌谱广且细胞毒性较低的锌作为抗菌剂原料,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通过引入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钴和天然凹凸棒石,合成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探究凹凸棒石添加量和锌钴摩尔比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并分析材料的抗菌机理,以期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利用体外抗菌实验和CCK-8实验考察不同锌钴摩尔比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将上述系列抗菌材料进行300-800°C的煅烧,得到系列凹凸棒石负载的锌钴层状双氧化物(APT/ZnCo LDO);同时考察煅烧温度,锌钴摩尔比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APT/ZnCo LDO抗菌效果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Zeta电位等手段对上述所有材料的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前后的形貌变化和细菌活力变化,探讨可能的抗菌机制。结果1.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1.1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的组分和形貌,发现成功制备了由一维的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组成的混维抗菌材料。1.2体外抗菌实验结果发现,当锌钴摩尔比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wt.%时,制备的抗菌材料APT/ZnCo LDH与未添加钴和凹凸棒石的对照组相比,拥有相同且最佳的抗菌效果;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0.25 mg/mL和1.0 mg/mL。1.3 CCK-8实验结果显示,抗菌性能最优的APT/ZnCo LDH和Hela细胞共同培养24 h,48 h,72 h后,仍然没有表现出细胞毒性。1.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的微观形貌变化,发现细菌与材料接触后,由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菌由规整形态转变为不规则形态;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细菌活力,发现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被染为绿色荧光的活细菌变为红色荧光的死细菌。2.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2.1通过系列表征手段分析材料的结构和理化特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一维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氧化物组成的混维复合材料。2.2通过体外抗菌实验发现,制备条件为500°C、锌钴摩尔比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 wt.%时,得到的APT/ZnCo LDO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与未经煅烧的对照组相比,其抗菌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与未添加凹凸棒石和钴的对照组相比,其拥有相同且最优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mg/mL和0.5 mg/mL。2.3 CCK-8实验结果显示,抗菌性能最佳的APT/ZnCo LDO与Hela细胞共同培养24 h,48 h和72 h后,仍然没有表现细胞毒性。2.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的微观形貌变化,发现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形貌发生改变;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前后的细菌活力变化结果显示,细菌由绿色荧光的活细菌变为红色荧光的死细菌。此外,还观察到死亡的细菌大量黏附在抗菌材料表面。结论1.通过引入凹凸棒石,联合共沉淀法和煅烧法制备了一维结构和二维结构组成的混维结构的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APT/ZnCo LDO)。2.制备的抗菌材料在引入凹凸棒石和钴元素后,减少了锌元素的相对添加量,但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且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与凹凸棒石和钴元素的添加量呈正相关。3.相比复合材料APT/ZnCo LDH,经煅烧后形成的APT/ZnCo LDO,其抗菌性能明显得到提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由0.25 mg/mL和1.0 mg/mL提高到了0.125 mg/mL和0.5 mg/mL。4.细菌在和抗菌材料接触后,菌体死亡并大量被黏附在抗菌材料表面,这与材料中凹凸棒石优异的吸附性能有关;细菌被凹凸棒石黏附后,增大与材料表面锌和钴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抗菌性能的发挥。5.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锌基抗菌剂结合天然凹凸棒石和人体微量元素等手段来提高材料的抗菌活性和降低其细胞毒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凹凸棒石抗菌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明,刘欣跃,牟斌,王爱勤.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张明明.凹凸棒石负载锌钴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刘飞,任世英.纳米凹凸棒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
[4].杨倩,冯建国.ZnO/凹凸棒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探索[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10
[5].陈天虎,李宏伟,汪家权,施晶俊.凹凸棒石-银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制备方法和表征[J].硅酸盐通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