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籍制度论文-项阳

乐籍制度论文-项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乐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乐籍制度,礼乐文化,俗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史

乐籍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项阳[1](2019)在《始自山西 面向全国——从乐籍制度、礼乐文化和俗乐文化到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是艺术,更是文化的有机构成。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以音乐文化史立论,重在学术论域拓展。提出"礼俗"视角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史的理念,经历了乐户—乐籍制度、乐籍制度文化、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叁个研究阶段。本研究期冀在"礼俗之间"探析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与体系内涵,准确定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存在与民间存在之关系,辨明国家体制下用乐所具有的引领性意义,以之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入。(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光明[2](2018)在《乐户乐籍制度视阈下的中国戏曲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戏曲形成的考察,近代研究是以对戏曲的定义界定为起点,以对剧本、演出形态的记述,包括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各元素为主要考察目标,结合文献学、考古学和艺术学等方法的实践。但是,我们同时非常清楚任何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流传的主体都是艺人,而艺人作为不同社会的社会职能人的行为一直都受到艺人社会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制约。而在中国古代,艺人最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乐户乐籍管理制度。本文试图从政权需求和制度规范发展的视角对戏曲形成进行审视,进而探讨乐户乐籍制度和戏曲发生形成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35期)

曾凡安[3](2018)在《清代前期教坊乐籍制度改革及其戏曲史意义——论花盛雅衰的深层原因(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前期先后采取的禁用女乐、解除乐籍、改撤教坊等措施是一场前后相续的系统改革,其对包括戏曲在内的演艺业所产生的影响可谓十分微妙而又十分重大、深远:它不仅造成男性伶人的独占舞台,促进了男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伶人戏班的平民化,让戏曲回到一种相对自然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官方对戏曲的控制,造成部分礼乐传统的衰微与民间戏曲的兴盛。而所有这一切,无不对花部戏曲的生存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8年05期)

刘薇[4](2016)在《北魏乐籍制度考——兼论“乐籍”概念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北魏乐籍制度中乐人是由官方严格控制的贱人群体,且其主体是具有礼乐意义的战俘及驱掠人口。而与法典化同时发生的是该制度由盛转衰,故而北魏官方开始招募乐人,这一途径成为唐中期以后国家乐工的主要来源。"乐籍"一词的含义与乐籍制度盛衰息息相关,在该制度渐趋完善鼎盛之魏晋南北朝隋唐之际,"乐籍"乃指这一官贱民身份制度;唐中期以后乐籍制度衰落,并非国家重要制度,此时"乐籍"回归字面本意,乃指乐人之籍属。(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项阳[5](2016)在《中国乐籍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乐籍制度研究"所涉及的是学术界一个既往较少关注、却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可以说,对乐籍制度的揭示,将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涵盖舞蹈、曲艺、戏曲)在多层面上的重新认知。乐籍制度贯穿一千又数百年,解体之后依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由乐籍承载的诸种音声技艺形式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本项目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一般项目"山西乐户研究"的进一步延伸。自南北朝时期相关文献记载乐户、乐籍的存在,后世诸朝一直(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6年03期)

宋康,颜婷婷[6](2016)在《从承应制度看古代乐籍制度和西方赞助制度——以清代“侉戏”和“京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承应"一词并非清代专有,但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来说,"承应"在清代更加术语化,更加体系化。本文主要以探寻承应制度下的侉戏和京剧为例,并进一步阐述承应制度与古代乐籍制度下的轮值轮训制和西方赞助制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6年02期)

杨瑾[7](2016)在《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伎乐形象与唐代的乐籍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墓葬中发现的体貌特征明显为胡人的伎乐形象反映了唐代乐籍制度下一个构成复杂、生活形态多样的边缘群体。这一群体凭借高超的乐舞才能在唐代从宫廷到民间的乐籍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上的多层级关系,他们带来的西域各国乐舞技艺精华与唐代社会文化风尚相结合,生动诠释了唐代"礼乐治国"理念下胡乐胡舞的传播与融合过程。然而,这一群体在融入唐朝社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文化冲突使他们的生存状态有了些许尴尬。(本文来源于《文博》期刊2016年01期)

乔俏[8](2015)在《乐籍制度解体对堂名形成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堂名,是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北部的一种产生于清中叶并一直活动至今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民间音乐班社类型。从形式上看,(堂名)既有以坐唱昆曲、滩簧、京剧为主,侧重戏曲,兼有多种传统器乐形态的类型;又有侧重民间器乐,诸如十番锣鼓、吹打、丝竹,兼有戏曲演唱的类型;还有道士参与其中的类型。事实上,堂名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人员组成、音乐形式、流行区域等一系列的变化过程,才形成今(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欧阳宜文,唐滇滇[9](2014)在《传统音乐的“塑型剂”——中国古代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保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音乐在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后,仍旧薪尽火传、生生不息,这得益于严格、规范和统一的古代音乐制度。乐籍制度作为传统音乐的"塑型剂",对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保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沿时间顺序阐述乐籍制度的胚胎、萌芽、发展、畸变和没落,结合相关的朝代背景,对乐者的展演场所、演出性质、技艺来源,执政阶层对乐曲的器调调试和使用规范,对地方及其藩属国家间乐器的颁发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反映出乐籍制度下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一致性表现。(本文来源于《文化与传播》期刊2014年05期)

杜晨晨,颜婷婷[10](2014)在《对“乐籍制度说”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实地调查和田野工作上,通过收集、挖掘、整理、记录、观察、认识等,进行客观的描写,经过研究取得成果。但这种研究,对有些问题的解释是不尽如人意的。项阳先生在其《山西乐户研究》一书中,对乐籍制度进行了深度研究,给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本文力图对这种新的研究视角所带来的意义和贡献做出客观评价,并对"制度说"做了一番思考。(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4年16期)

乐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戏曲形成的考察,近代研究是以对戏曲的定义界定为起点,以对剧本、演出形态的记述,包括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各元素为主要考察目标,结合文献学、考古学和艺术学等方法的实践。但是,我们同时非常清楚任何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流传的主体都是艺人,而艺人作为不同社会的社会职能人的行为一直都受到艺人社会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制约。而在中国古代,艺人最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就是乐户乐籍管理制度。本文试图从政权需求和制度规范发展的视角对戏曲形成进行审视,进而探讨乐户乐籍制度和戏曲发生形成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乐籍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项阳.始自山西面向全国——从乐籍制度、礼乐文化和俗乐文化到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9

[2].赵光明.乐户乐籍制度视阈下的中国戏曲形成[J].艺术品鉴.2018

[3].曾凡安.清代前期教坊乐籍制度改革及其戏曲史意义——论花盛雅衰的深层原因(一)[J].艺术百家.2018

[4].刘薇.北魏乐籍制度考——兼论“乐籍”概念的界定[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

[5].项阳.中国乐籍制度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6

[6].宋康,颜婷婷.从承应制度看古代乐籍制度和西方赞助制度——以清代“侉戏”和“京剧”为例[J].四川戏剧.2016

[7].杨瑾.唐代墓葬中的胡人伎乐形象与唐代的乐籍制度[J].文博.2016

[8].乔俏.乐籍制度解体对堂名形成之影响[J].音乐研究.2015

[9].欧阳宜文,唐滇滇.传统音乐的“塑型剂”——中国古代乐籍制度与传统音乐本体特征的保持[J].文化与传播.2014

[10].杜晨晨,颜婷婷.对“乐籍制度说”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

标签:;  ;  ;  ;  

乐籍制度论文-项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