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流人工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地,表面,营养盐,泥污,径流,城市,群落。
表面流人工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阔,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陈红卫[1](2019)在《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盐城市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理化性质,探讨其对底泥氮、磷及有机物释放过程的影响,在测定底泥理化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静态柱状试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在底泥表层形成了厚度为1 cm、呈棕黄色、无明显臭味、含水率低、TP含量高、TOC和TN含量低的氧化层;氧化层对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显着(P<0.05),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无氧化层试验组上覆水中TN、NH_3-N和COD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比有氧化层试验组高9.5%、30.8%和3.5%;在湿地的实际管理中,不宜对湿地进行疏浚,如疏浚则疏浚深度应达到健康层。(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方燕[2](2019)在《关于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对河水氨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昆山地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黑臭河道整治工作中,充分运用了多种海绵理念,其中人工湿地的成效显着。昆山高新区在清松河闸口附近,建造一个水平表面流人工湿地,海绵实验室自湿地建成起,以每天1次的频率,对湿地进出水的氨氮、湿地周边的气象信息,进行连续监测3个月的跟踪监测。监测结果反应出人工湿地运营2个月之后,氨氮处理效果达到稳定状态。密切监测人工湿地运行后的气相信息,并就气象条件对人工湿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期刊2019-08-30)
潘傲,张智,孙磊,余里洁,李余杰[3](2019)在《种植不同植物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和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植物种类对表面流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的影响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研究了4种植物条件下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氮磷平衡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各组人工湿地对氨氮(45.53%~80.95%)、总氮(53.67%~80.30%)和总磷(32.97%~55.77%)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比未种植的人工湿地具有更高的氨氮、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其中黄菖蒲组对氮的去除效果最好,美人蕉组对磷的去除效果最好。在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作用(34.84%~45.44%)是人工湿地氮去除的主要途径,基质吸附(20.90%~23.91%)是人工湿地磷去除的主要途径,但是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的氮磷通过微生物去除的量更高。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相较于未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显示出更高的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和更高的脱氮除磷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硝化螺菌属是人工湿地中主要的脱氮菌属,也是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高生物脱氮的原因。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丰度增加是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高生物除磷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黄垚洇,石雷,张玉瑜[4](2019)在《聚丙烯球对表面流人工湿地氮磷时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聚丙烯球对表面流人工湿地内氮、磷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文章采用室外对照实验的方法,构建了表面流湿地-聚丙烯球组合装置(系统A)、表面流湿地(系统B)、聚丙烯球装置(系统C)及空白对照4套平行小试装置,对4套装置3个不同水层高度氮、磷时间和空间降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进聚丙烯球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A)的NH_4~+-N、TN、TP去除效果均优于其余3个系统;系统A最高的氮磷去除率发生在第0~3天,第6天氮磷出水浓度即可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而没放置聚丙烯球的系统B则需要第9天才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因聚丙烯球微生物挂膜,系统A的上、中、下水层NH_4~+-N、TN、TP浓度均低于其余3个系统。时间上,聚丙烯球通过提高氮磷去除效率来影响表面流人工湿地氮磷在时间上的分布;空间上,聚丙烯球通过增加水层中的微生物量来促进不同水层氮磷的去除,对上水层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马震,崔远来,郭长强,万荻,刘方平[5](2019)在《基于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对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影响,分析设计参数与水力性能指标和净化效果指标之间的关系性,优选综合考虑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设计参数组合,对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长宽比、水深、植物间距、流量、进出口布置、植物种类)开展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参数对净化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各水力性能指标之间、以及净化效果指标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水力性能指标与净化效果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长宽比、水深和植物间距是影响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主要设计参数,尤其以长宽比的影响最为显着。在试验条件下,表面流人工湿地最优设计参数组合为长宽比4∶1、水深30 cm、植物间距20 cm、流量0.55 m3/h、进出口中进中出布置、水生植物水葱。(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晓一,陈盛,查丽娜,方妍,方思远[6](2019)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型生态浮床处理污水厂尾水的脱氮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菖蒲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型生态浮床净化模拟污水厂尾水,以探究在不同季节、不同进水氮形态下两者的脱氮性能差异;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组成,以考察两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水温对系统TN的去除具有显着影响,在夏季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和复合型生态浮床组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春、秋季,在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水温为(34±2)℃的条件下,两者对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 97±3. 90)%和(82. 23±4. 83)%;进水氮形态对系统的运行效果有显着影响,当水温为(25±2)℃时,进水中ρ(NH+4-N)/ρ(NO_3~--N)=1∶1时,系统对TN的去除负荷达到最大,湿地组为1333 mg/(m~2·d),浮床组为923 mg/(m~2·d),适当提高进水中氨氮的比例有利于植物生态系统中总氮的去除。菌群分类结果表明,两种处理系统均具有很高的细菌多样性,相较于浮床组,湿地组的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更高,表现出更强的脱氮性能。(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7](2019)在《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污染特性及氧化层甄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湿地底泥污染特性及水-土界面边界层性质是明确大型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内源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典型人工湿地为例,通过综合布点垂向分层监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明确底泥污染特性,分析水-土界面边界氧化层现象、性质及形成机理,探讨其性质成因.结果表明:与湖泊类似,长期运行人工湿地底泥也会产生氧化层,垂向由上到下分为氧化层、污染层、过渡层和健康层;运行6年的湿地底泥可形成厚约1 cm、无明显臭味、棕黄色可塑状的氧化层;与污染层相比,氧化层色味变淡、流动性减弱,含水率、d(0.9)、亚铁、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降低7.20%、54.04%、54.59%、17.89%和7.00%,氧化还原电位和总磷含量分别升高150.41%和18.17%;氧化层是由氧化、沉降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底泥表层氧化态微环境,其中上覆水溶解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氧化层致密程度,降低氧化层有机质、总氮含量,上覆水悬浮物浓度越高、水深越深越有利于增加氧化层厚度.(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乔厦,郑学良[8](2019)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水质的净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径流水质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武汉市径流的水质和水量特征,采用多级串联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其进行了径流净化研究。对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模拟径流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化学耗氧量COD_(Cr),生物耗氧量BOD_5,固态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铵氮NH~+_4-N在湿地系统中的沿程变化,探讨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污染的去除效应。结果表明:各指标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效应大小依次为NH~+_4-N>COD_(Cr)>BOD_5>TN>SS>TP,其中对NH~+_4-N的去除效应显着高于其他指标的去除效应(p<0.05),对TP的去除效应最弱(p<0.05);人工湿地对COD_(Cr),BOD_5,SS,TN,TP,NH~+_4-N的去除效应在1—7月呈逐渐增加趋势,局部有所波动,9月达到最大值,9月以后去除效应趋于平稳;除了TN外,人工湿地系统出水各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质量标准,其中TN达Ⅳ类标准。径流各指标主要在人工湿地的第1格被去除,随着人工湿地沿程进水浓度的增加,其去除效应逐渐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径流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TP与各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通过对湿地系统沿程氮磷浓度衰减的拟合及回归分析,建立了与湿地系统进口浓度有关的COD_(Cr),BOD_5,SS,TN,TP,NH~+_4-N浓度的沿程衰减模型,相关分析表明其最佳的拟合模型均为指数衰减模型。该湿地系统在整个试验时期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净化效果,有效地减轻了城市径流水质对外界水环境的破坏,可用于城市地面径流污染的控制和利用,指数衰减模型的建立也为后续湿地设计及排水水质预测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朱伊梦,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9](2019)在《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的底泥营养盐累积特征与释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泥在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染物迁移转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探究其营养盐的累积特征与释放规律对了解长期运行的表流湿地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运行了5 a的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位置底泥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行分析并开展柱状芯样静态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流湿地运行5 a后,底泥整体属于中度污染范畴,营养盐累积水平主要受进水条件、水深和植物作用等影响.(1)顺着水流方向,表流湿地底泥营养盐含量表现升高趋势;(2)随着上覆水水深增大,底泥营养盐含量升高,碳受影响程度较深;(3)表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越好,底泥中累积的营养盐含量也越高.底泥营养盐释放趋势呈现为先升后降,在20 d后基本达到平衡.释放速率主要受湿地底泥营养盐累积水平影响,其规律与轻度营养型水库底泥较为相似.表流湿地底泥中包含的植物残体会使营养盐释放更强烈,研究结果可为长期运行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提升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丹阳,赵新凯,王树谦,巩少鹏,林红[10](2019)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河水净化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滏阳河苏里和莲花口断面水质情况和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试系统运行监测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法,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对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滏阳河水体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以考察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滏阳河水质净化的可行性,从而为永年洼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的建设及运行提供技术支撑。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出水pH、TP、NH3-N和CODMn指标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要求,TN是主要超标因子;湿地出水各指标(pH除外)单因子评价指数在湿地净化过程中随着净化时间的推移基本呈下降趋势,对滏阳河水的净化效果初步显示出一定的技术可行性。研究内容对滏阳河水环境治理与自然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表面流人工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昆山地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黑臭河道整治工作中,充分运用了多种海绵理念,其中人工湿地的成效显着。昆山高新区在清松河闸口附近,建造一个水平表面流人工湿地,海绵实验室自湿地建成起,以每天1次的频率,对湿地进出水的氨氮、湿地周边的气象信息,进行连续监测3个月的跟踪监测。监测结果反应出人工湿地运营2个月之后,氨氮处理效果达到稳定状态。密切监测人工湿地运行后的气相信息,并就气象条件对人工湿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流人工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阔,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陈红卫.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19
[2].方燕.关于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对河水氨氮的影响[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19
[3].潘傲,张智,孙磊,余里洁,李余杰.种植不同植物的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和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9
[4].黄垚洇,石雷,张玉瑜.聚丙烯球对表面流人工湿地氮磷时空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5].马震,崔远来,郭长强,万荻,刘方平.基于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参数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9
[6].张晓一,陈盛,查丽娜,方妍,方思远.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型生态浮床处理污水厂尾水的脱氮性能分析[J].环境工程.2019
[7].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污染特性及氧化层甄别[J].湖泊科学.2019
[8].乔厦,郑学良.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城市径流水质的净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9
[9].朱伊梦,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后的底泥营养盐累积特征与释放规律[J].环境科学.2019
[10].王丹阳,赵新凯,王树谦,巩少鹏,林红.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河水净化效果评价[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