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2666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能起到促进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行。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积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分层次地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比如,在讲“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公民义务和权利一致性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认识的深度等。
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们提到的“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学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但是,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意识到,思想品德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妨把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掌握,让每个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模式都能得到开发。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说”对思想品德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教师下一步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让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得到实践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要让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一个思想品德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地从知识的关键字眼的理解和讲解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思想品德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思想品德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中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让思想品德知识点得以迁移、拓展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思想品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