铕离子论文_高旭,杨健,张猛,刘春光,祝汉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铕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荧光,荧光粉,探针,层析,阿莫西林,碱土金属。

铕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高旭,杨健,张猛,刘春光,祝汉成[1](2019)在《铕离子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碳包埋方法制备了不同Eu~(2+)掺杂浓度的七铝酸十二钙(C12A7∶x%Eu~(2+))导电荧光粉。在254 nm的紫外光激发下,样品呈现出位于444 nm的蓝光宽带发射峰,其来源于Eu~(2+)的4f~65d~1-4f~7跃迁。当Eu~(2+)的掺杂浓度为1.0%时,蓝光发射强度最大。通过漫反射吸收光谱结合经验公式可计算C12A7∶1.0%Eu~(2+)粉末样品的困陷于笼中的电子浓度为3.40×10~(19) cm~(-3)。在空气气氛下对C12A7∶1.0%Eu~(2+)样品进行热处理,通过减少困陷于笼中的电子浓度,即增加困陷于笼中的O~(2-)离子浓度,可进一步提高样品的发光强度。阴极射线发光实验结果表明:铕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在低压场发射显示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丽军[2](2019)在《铕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铕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实验方法。在激发波长为269nm和发射波长为615nm处,pH值为8.5、静置时间为5min、铕离子浓度为1.864×10~(-4)mol/L条件下,考查阿莫西林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51×10~(-5)mol/L~6.606×10~(-5)mol/L范围内,阿莫西林的浓度c与荧光强度F存在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F=-4.450c+1268.747,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8,平均回收率为98.93%。(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孙妍[3](2018)在《稀土铕离子掺杂焦钒酸镉微米晶的水/溶剂热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钒酸盐的结构多变,近年来钒酸盐作为发光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可作为太阳能电池的转光材料,进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本文以NaVO_3和Cd(NO_3)_2·4H_2O为反应原料,分别采用水/溶剂热法合成了4种不同形貌的焦钒酸镉(Cd_2V_2O_7:Eu~(3+))微晶材料,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在不同的pH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下进行系统的研究,制备形貌可控、荧光强度高的Cd_2V_2O_7:Eu~(3+)转光材料,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形貌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水热合成通过实验改变反应体系的p H值、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确定了四种形貌的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最佳合成条件,合成出的产物皆在波长为398 nm的光激发下,在612 nm处有较强的发射峰。(1)球形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水热合成直径为2.6~2.8μm的球形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最佳合成条件为:pH=7、n(EDTA)/n(Cd~(2+))=1:4、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 h;(2)片花球形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乙醇溶剂热合成直径为2.2~2.5μm的花球形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9、乙醇与水体积比2:1、n(SDS)/n(Cd~(2+))=2:1、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 h;(3)中空球形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水热合成直径为4.3~5.5μm的棒组装的中空球形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8、n(CTAB)/n(PVP)=2:1、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 h;(4)棒状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水热合成长径比约为12.2的棒状Cd_2V_2O_7:Eu~(3+)微米晶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8、NH_4Cl用量为10 mL、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 h。2.CTAB与PVP协同作用由于异向吸附作用,CTAB的量调控着产物的形貌;通过调节PVP的量可以控制产物纵向生长形成二维棒状结构,CTAB和PVP同时使用,通过控制二者用量的比例,可以实现形貌的可控性。3.EDTA在水热合成中的作用:(1)控制游离Cd~(2+)的浓度EDTA是一种螯合剂,在溶液中能与镉形成稳定的配合物,Cd~(2+)-EDTA。随着反应的进行Cd~(2+)-EDTA分解,缓慢的释放出Cd~(2+),防止局部的Cd~(2+)过浓,之后Cd~(2+)与游离的钒酸根结合,形成Cd_2V_2O_7。(2)模板剂在前驱体溶液pH值为9,n(EDTA)/n(Cd~(2+))=1:4时,可以使颗粒晶体聚合成球形Cd_2V_2O_7微米晶。4.四种形貌的Cd_2V_2O_7:Eu~(3+)微米晶荧光强度大小依次为:球形>中空球形>棒状>片花球形。(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8-05-01)

夏李斌,肖青辉,姜毅,杨雪莉,游维雄[4](2018)在《铕离子掺杂碱土金属铝硼硅荧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冷却法在空气条件下制备了含不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铕离子掺杂铝硼硅酸盐玻璃Al_2O_3–B_2O_3–Si O_2–Eu_2O_3–MO(M=Mg,Ca,Sr,Ba),考察了玻璃的密度、摩尔体积、光学碱度等物理性质,分析了玻璃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从含Mg到含Ba玻璃,摩尔体积逐渐上升,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依次下降。在381 nm波长激发下,所有玻璃在469 nm处均存在Eu~(2+)的5d→4f跃迁发射,在615 nm处存在Eu~(3+)的~5D_0→~7F_2跃迁发射,表明玻璃在空气中实现了Eu~(3+)→Eu~(2+)的部分还原,其中在含Sr玻璃中,Eu~(3+)还原程度相对最大,Eu~(2+)发光最强。所有玻璃均为非晶态,结构中存在的[BO_4]、[Al O_4]、[Si O_4]四面体网络结构,有利于屏蔽Eu~(2+)不被氧化。从含Mg到含Ba玻璃,四面体网络Q~4结构单元中桥氧键断裂程度上升,形成更多的Q~3、Q~2结构单元,使玻璃结构对称性、致密性下降。在近紫外光激发下,玻璃发光色坐标均位于白光区域内,表明该系列铕离子掺杂铝硼硅玻璃在白光LED上存在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谈存敏[5](2017)在《几种含氮配体对镅和铕离子的萃取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能的持续发展不仅在于铀燃料资源的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避免对人类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一次通过”的传统模式不具有绿色经济性,而分离--嬗变策略的提出,则可将乏燃料中的高毒性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转化中低放废物,同时又能使其中大量的~(238)U增殖发电,是目前先进闭式核燃料循环的首选。然而,为提高中子经济性,增大嬗变效率,首先必须剔除中子毒物,将最主要的次锕系元素与大量的镧系元素分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叁价镅和铕离子,具有相近的半径和极其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分离步骤中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针对高放废液中镧锕元素的溶剂萃取研究现状,本工作选择从CHON原则出发,开展了几种经典含氮配体对Am(Ⅲ)和Eu(Ⅲ)的萃取分离研究,从萃取条件、配位机理和理论分析等多方面,探索了分子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设计合成了两种同时含有软硬N、O原子的二吡啶酰胺配体bpb和bpp,对比考察了不同酸度与配体浓度下对Am(Ⅲ)和Eu(Ⅲ)的萃取分离效果。根据红外光谱、紫外滴定和配合物高分辨质谱,发现刚性结构的bpp分子在低酸度下的对二者分离性能较好,pH为5.0时SF(Am/Eu)最大值为11,其与叁价金属离子主要生成四个N原子螯合的1:1型萃合物,但结构耐酸性较差;柔性bpb的结构虽然可降低质子化程度,然而萃合金属的能力较差,主要形成了杂环N与羰基O分组配位的1:2型萃合物。这一结论直观的比较了刚柔性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影响,对后续实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之后,合成表征了五种短链的双叁嗪吡啶(BTP)衍生物,考察了侧链变短或含有苯环后,配体刚柔性改变引起的质子化效应和空间位阻的变化,筛选出了萃取分离性能最优的配体,为含有柔性支链的C2-BTP,酸度1.25 M时其SF(Am/Eu)可达25。斜率法、红外光谱、紫外滴定及配合物质谱分析表明,该配体为杂环N原子螯合配位,对Am(Ⅲ)和Eu(Ⅲ)分别了形成2:1型和1:1型萃合物。同时,探索了新型C2-BTP/离子液体系的萃取分离过程,证实其机理为离子交换反应。虽然该体系萃取平衡时间较长,但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均表明:升温可有效改善萃取动力学,其D(Am)和SF(Am/Eu)也有显着提高。本工作还以叔胺N为骨架中心,设计合成了叁支四齿配体EtTol-NTA。相比其关环衍生物不易溶解的缺陷,该配体在正辛醇、二氯乙烷和硝基苯中对Am(Ⅲ)和Eu(Ⅲ)均有很好的萃取性能,酸度0.05 M时D(Am)约为100,SF(Am/Eu)最高为23.2。配体浓度实验及光谱质谱分析显示,其与金属离子主要形成2:1型的萃合物,同时为保持电中性,只有一个硝酸根在内配位层,另两个在外配位层,最终萃合物的结构为M(NO_3)(L)_2·(NO_3)_2。该萃取剂298 K时对Am(Ⅲ)和Eu(Ⅲ)的Gibbs自由能分别为–10.77 kJ/mol和–14.38 kJ/mol,说明其配位过程为放热反应,并且在较高酸度下一次反萃率均高于80%。因此可在室温条件设计相应的分离流程,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潜力。此外,本论文还通过量子化学和密度泛函理论与方法(DFT),模拟研究了上述叁类自由配体及相应配合物的化学规律。从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能量等方面,结合相应的萃取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分子结构对分离性能及耐酸性的影响。得出结论为,配体侧链的刚柔性显着影响其与金属离子的成键微环境(特征腔体的大小),是决定能否更好分离Am(Ⅲ)和Eu(Ⅲ)的主要因素。本工作同时也为设计和修饰新型、高效的镧锕分离萃取剂,以及复杂萃取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可行的研究线索与方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曹石巍[6](2017)在《酰胺类配体萃取分离镅和铕离子的实验及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闭式核燃料循环的探索中,分离-嬗变(P-T)是目前最先进的核废料处理策略,其核心是利用外源中子驱动核嬗变反应,将高放射性的长寿命次锕系核素转化为低放射性短寿命核素,从而显着降低地质处置难度。由于高放废液中的镧系元素中子吸收截面大、含量高,在进行嬗变之间必须进行镧系和次锕系元素的分离。然而,叁价锕系和镧系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实现二者的化学分离是分离-嬗变系统中关键的环节和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近年来,一些包含氮、氧、硫、磷等配位原子的配体(BTP、BTBP、BTPhen、Cyanex系列等)被开发出来,并被用于开展镧锕系元素分离的研究,而主要的相关工作仍停留于实验室级别的测试,且很多萃取体系各有优缺点,距离实现核工业的实际应用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开发新型的、更高效的配体是克服镧锕分离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参考国内外众多镧锕系元素选择性分离的研究成果及不足的基础上,本工作以溶剂萃取为主要方法,以硝酸体系中叁价锕系和镧系的代表离子镅和铕的萃取和分离为目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展开研究工作。首先,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不同侧链长度的新型软-硬结合型配体C_n-PTA(N,N-二烷基-1,10-菲咯啉-二甲酰胺),该配体为叁齿配体,两个“软”配位氮原子被菲咯啉环固定于顺位,有利于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同时,酰胺基上“硬”氧原子的存在能够增加配位能力,有利于提高对金属离子的分配比。实验考察了侧链长度、酸度、盐析剂浓度、萃取剂浓度及平衡时间等外部条件对萃取分配比和分离因子的影响,并利用紫外-可见(UV-vis)光谱滴定法测定了配体的质子化常数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给出了不同条件下溶液中各物质的化学形态分布,对萃取分配比的变化规律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利用现代量子化学方法及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自由配体的构象和质子化能与链长的关系,配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结合能与萃取性能的关系,以及萃取过程中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变化,为实验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为将来新型配体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工作提供了大量指导信息。合成了不同链长的四齿软-硬结合的H_n-NTA(N,N,N’,N’,N’’,N’’-六烷基次氮基叁乙酰胺)配体并用于室温离子液体(IL)萃取体系。实验证实,NTA配体在长链1-烷基-3-甲基咪唑双叁氟甲磺酰亚胺盐的离子液体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在低酸度下对Am(III)和Eu(III)具有较常规分子溶剂中更高的萃取分配比和分离因子(D(Am)=93,SF=23),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同时,高酸度下分配比迅速降低,可进行金属离子的有效反萃。通过改变温度,可以改善离子液体中萃取动力学较慢的现象。实验发现,NTA在离子液体中同时存在两种萃取机理,在低酸度和高酸度下分别以中性配位机理及阳离子交换机理为主,这一点与常规分子溶剂中的现象是不同的。由于体系的复杂性,本工作利用分子动力学对NTA/IL二元混合体系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通过径向分布函数(RDF)分析了配体分子间、配体分子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配体分子在混合体系中的扩散性质,从结构、能量变化和物理性质的角度解释了极性离子液体溶剂与常规分子溶剂中萃取行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萃取体系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工作还研究了C_n-DGA(N,N,N’,N’-四烷基-3-氧-戊二酰胺)/Et-BTP(2,6-二(5,6-二乙基-1,2,4-叁嗪-3-基)吡啶,n=4,6,8,10)二元混合萃取体系对Am(III)和Eu(III)的萃取性能。通过改变实验条件优化了体系的组成,发现C_6-DGA/Et-BTP体系在摩尔比为1:3时具有最佳协同效应,能够在提高萃取率的同时保持良好的选择性,将两种萃取剂各自的优点同时发挥出来。在1.5 mol/L硝酸和1.5 mol/L硝酸钠体系中对Am(III)和Eu(III)的分配比较单一的Et-BTP萃取剂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保持了Et-BTP较高的分离因子。萃取剂的组成改变时,可以降低分配比进行有效反萃。上述结论对高放废液的处理与处置中开展镧锕分离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5-01)

吴灿军[7](2017)在《基于铕离子荧光微球的降钙素原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诊断和监测细菌性炎症感染的一个重要临床诊断标志物,在全身炎症综合反应征和脓毒症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PCT有多种检测方法:胶体金层析检测灵敏度低、特异性不强;酶联免疫检测耗时耗力,操作繁琐;均相荧光检测也存在着操作时间长、检测成本高的缺点。目的:本研究用铕离子荧光微球作为抗体标记物,旨在建立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降钙素原免疫层析方法,文中对建立的层析方法进行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同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铕离子荧光微球在磁分离均相免疫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将PCT单克隆抗体(检测抗体)和鸡Ig Y标记上铕离子荧光微球(Europium(III)chelated microparticle,简称Eu-CM),然后处理在荧光结合垫上;另一株PCT单克隆抗体(包被抗体)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检测线T位置;山羊抗鸡Ig Y抗体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质控线C位置,荧光垫和硝酸纤维素膜组装组成免疫层析试剂条。血清中的降钙素原与Eu-CM标记的检测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反应复合物沿着硝酸纤维素膜前移,在硝酸纤维素膜T位置形成包被抗体-PCT-检测抗体-Eu-CM复合物,在C线位置形成山羊抗鸡Ig Y-鸡Ig Y-Eu-CM复合物,通过免疫荧光检测仪检测T、C位置的荧光信号。用本研究研制的免疫层析试剂条检测PCT重组抗原,用Sigma Plot 12.5分析该方法的标准曲线,空白检测限,最低检测限和功能性灵敏度;检测60份临床样本,Deming’s线性回归法分析该方法与法国梅里埃全自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的相关性。在磁分离均相系统中,以PCT单克隆抗体标记Eu-CM作为检测抗体,另一株PCT单克隆抗体标记生物素作为固相抗体,偶联亲和素的磁微球用来分离Eu-CM-检测抗体-PCT-固相抗体-生物素复合物,初步探索Eu-CM在磁分离均相免疫检测中检测PCT重组抗原的最低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Eu-CM的降钙素原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方法的最佳检测时间为15 min,免疫层析方法中PCT标准品空白检测限为0.01 ng/ml,最低检测限为0.02 ng/ml,检测范围0.02-25 ng/ml,功能性检测灵敏度为0.05 ng/ml(CV<10%)。同法国梅里埃全自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相比,两种检测方法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864(n=60),两种方法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Eu-CM应用于磁分离均相免疫检测中,标准曲线匹配二次函数,函数方程为y=19170.12+75493.74*X+(-26.00)*X2(R2=0.9986),PCT重组抗原最低检测限为0.04 ng/ml。综上所述,本研究为临床检测血清中PCT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免疫层析方法;同时本研究中的Eu-CM也可以应用于磁分离均相免疫检测中,其在PCT重组抗原的检测中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将来有可能成为临床PCT检测的又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张海涛[8](2016)在《磁谐振超材料对叁价铕离子发光性能提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材料(Metamaterials)是近十几年来在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前沿学科,其本质为人工设计的并被制备出来的一种纳米尺度微结构。近年来随着超材料相关研究的深入,超材料相对于其他天然物质,所表现出在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方面的特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超材料作为一个崭新的材料研究领域,为光学、物理和电子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磁谐振超材料是超材料的一种,主要特点为其所具有的特殊磁谐振的性质,这种材料更加注重超材料的电磁方面的性能。研究所人员通过设计不同的材质及尺寸大小的超材料,使其形成特定的谐振特性,即对于磁场或电场在结构表面附近的局域增强的效果。另外,不同几何结构参数的结构对磁场和电场有着不同的调节效果,所以可以通过结构参数的调整,获得对特定谐振特性的超材料。本论文设计出金属-介质-金属基本结构的超材料,并通过关键参数的优化以获得更强的磁谐振,从而达到对于磁场或者电场的调控的目的。研究过程中,结合超材料的磁谐振位置,本论文提出将磁谐振超材料的磁谐振的特性与稀土铕的磁偶极子跃迁相结合的想法,通过超材料的磁响应达到调节铕的磁致发光的最终目的。本实验利用有限元电磁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通过建模、材料特性定义、网格剖分和计算等过程,设计出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磁谐振超材料。通过结构关键参数的模拟,通过与实测结果对比,不断优化模型,从而不断提升拟合度得出最佳尺寸。本论文结构金属材质选用高纯银,主要是考虑到银的低损耗性的优势。结构中上下两层金属分别为银质薄膜和银质光栅,其中银质光栅是利用电子束蒸镀的方法制备完成,成膜效果较好。介质层主要是为结构提供偶极子跃迁的来源,主要是稀土元素铕和聚合物的混合介质层。本文利用先后尝试无机燃烧法方法制备和有机溶胶凝胶方法分别来制备混合介质层,通过对比成膜质量和发光效果的对比,最终选择发光性能更好的有机方法来制备介质层。通过飞秒激光400 nm波长的激发泵浦下,获得荧光光谱图。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到结构的磁致发光增强的效果。通过在磁谐振超材料结构中嵌入铕的活性分子的复合结构,磁偶极子自发辐射强度可提高4.7倍。本论文在对银质光栅测量实验中观察到,随着入射光角度变化,透射峰和反射峰有发生峰分裂的现象,通过相关实验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后证明其就是电磁诱导透明(EIT)。为了进一步了解电磁诱导透明,论文对电磁诱导透明的基本原理的阐述,并通过设计不同周期的光栅结构分别进行测量,通过多角度的变化,系统测量了样品结构的透射谱和反射谱等相关数据,并根据数据来分析电磁波相干耦合所导致的电磁诱导透明的变化情况。实现用相对比较简单的方法获得了较为明显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黄大伟,邴永鑫,洪伟,崔恺,虢清伟[9](2016)在《基于稀土铕离子配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pH探针的合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7-二苯基-1,10-菲哆啉(母体)和2-噻吩甲酰叁氟丙酮为协同剂和β-二酮配体,合成了一种稀土叁元铕离子配合物,其荧光寿命为0.544 0 ms,并以其为荧光探针对水环境的pH进行时间分辨荧光测定。荧光探针的时间分辨荧光强度在pH 7.00~8.95时达到最大值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在pH小于7.00和pH大于8.95时,荧光探针的时间分辨荧光强度随着pH变化而变化;在pH 2.50~7.00和pH 9.91~14.00时,荧光探针的时间分辨荧光猝灭率与pH呈线性关系。溶解氧浓度和离子强度变化对pH测定结果无影响。采用荧光探针测定实际水样的pH,结果与玻璃电极的测定结果相符,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8)在4.3%~8.1%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6年07期)

金亚洪[10](2016)在《锰、铬、铕离子掺杂几种无机发光材料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系统性地阐述了白光LED (w-LED)用荧光材料、长余辉材料、光激励长余辉发光材料以及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具体内容主要围绕过渡金属离子(Mn4+, Mn2+和Cr3+)掺杂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材料和长余辉材料,以及Eu2+掺杂的无机粉体光致变色材料展开研究。根据对目前离子掺杂无机功能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前白光LED用高效红色荧光粉比较缺乏;真正满足实用要求的长余辉材料依然比较少,长余辉机理尚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近红外长余辉以及光激励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将可能是现代生物光学成像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无机粉体光致变色材料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针对研究热点和面临的挑战,我们经过大量相关试验和优化,得到几种性能较好的发光材料。本文所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陈述如下:(1)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Mn4+掺杂的SrGe4O9红色荧光粉,其宽带激发与蓝光LED能够很好的相匹配,发射为位于655 nm左右的线状谱,发光强度是已报道的Sr4Al14O25:Mn4+的1.2倍。另外,我们通过探索又合成出一种原材料廉价易得的Mn4+掺杂Li2MgTiO4红色荧光粉。我们系统研究了该荧光粉在高温、常温和低温下的稳态和瞬态荧光特性。该荧光粉宽带激发与蓝光LED匹配吻合,发射位于676 nm,其发光强度是商用红粉3.5MgO·0.5MgF2·GeO2:Mn4+的四倍以上。将该红色荧光粉和YAG商用黄粉与蓝光LED芯片进行封装,发现添加合成的红色荧光粉后对白光的显色指数(从59.65到71.43)和色温(从6989到5568 K)有明显的改善。另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规律,对Mn4+的2Eg能级能量与β1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经验公式E(2Eg)=15663.33β1-278.76,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和验证性作用。(2)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非掺杂和Mn2+掺杂的A2BGe04 (A=Li, Na; B=Zn, Mg)结构蓝色和绿色长余辉材料。Mn2+掺杂Li2MgGeO4绿色长余辉材料,其余辉时间超过5小时;非掺杂和Mn2+掺杂Na2ZnGeO4长余辉材料分别表现出余辉时间持续40分钟的蓝色长余辉和余辉时间4小时的绿色长余辉现象;非掺杂Mn2+掺杂Li2ZnGeO4长余辉材料,其余辉颜色分别为蓝色和绿色,余辉持续时间分别为5小时和8小时。通过对它们的荧光特性、余辉衰减以及热释光特性的研究,证实了基质向Mn2+的能量传递过程,同时对基质中本征缺陷形成的陷阱作了探讨,并建立能级模型图,对Mn2+余辉产生机理作了深入讨论。(3)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过渡金属离子Cr3+掺杂Mg4Ga8Ge202o基质的新型多功能材料。采用Rietveld结构精修方法对Mg4Ga8Ge2O20基质结构进行解析。系统研究了该材料在高温、常温和低温下的稳态和瞬态荧光特性,并给出对应的合理解释。该材料具有近红外长余辉特性,持续时间大于25小时,有望用于活体生物成像。同时,该材料具有光激励近红外长余辉特性,不仅能用近红外光,还可以用可见光诱导近红外光激励长余辉现象,且可以实现多次重复光激励激发。另外,该材料还具有光致变色特性,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或加热条件交替作用下材料表面呈现出白色/浅绿色和玫瑰棕色之间的可逆变化,且该特性具有非常好的持久性、抗疲劳性和高温稳定性。我们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SR)证明了变色过程中发生了Cr3+与Cr5+之间的相互转变并且伴随电子被陷阱的俘获和释放。这叁种性质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被证实都与陷阱存在关联。通过不同条件下(改变激发光波长、激发时间、激发时的温度、激发后等待时间、激发后处理温度和漂白光波长等)的热释光研究以及采用温度初始上升法,揭示了基质材料中的陷阱分布和陷阱深度,从而建立机理图,对该材料同时具有的叁种性质的产生机理本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4)成功合成Eu2+掺杂的Zn2Ge04和Sr3YNa(PO4)3F光致变色材料。非掺杂和Eu2+掺杂的Zn2GeO4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或加热条件交替作用下材料表面呈现白色和灰色之间的可逆转变,Eu2+的掺杂有助于变色性能的提高。Sr3YNa(PO4)3F:Eu2+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或加热条件交替作用下材料表面呈现无色和青色之间的可逆转变,且具有较好的持久性、抗疲劳性和高温稳定性。我们首次通过不同条件下热释光的表征方法来研究了光致变色材料中的陷阱问题,很好地解释了陷阱在光致变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我们通过ESR表征方法,结合热释光结果,有力地支撑了对变色中心在着色和漂白过程中产生变化的推测,证实了Eu2+在紫外光作用下被激发,Eu2+转变为Eu3+,电子被本征缺陷氧空位形成的电子陷阱所俘获而形成色心,从而导致光致变色现象。而当电子在室温下自动或在外界条件(如可见光照射或加热)作用下被迫逃出陷阱回到Eu3+,从而实现了漂白。根据所得结果建立机理图,能够很好的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铕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铕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含量的实验方法。在激发波长为269nm和发射波长为615nm处,pH值为8.5、静置时间为5min、铕离子浓度为1.864×10~(-4)mol/L条件下,考查阿莫西林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51×10~(-5)mol/L~6.606×10~(-5)mol/L范围内,阿莫西林的浓度c与荧光强度F存在线性关系,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F=-4.450c+1268.747,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8,平均回收率为98.9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铕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高旭,杨健,张猛,刘春光,祝汉成.铕离子掺杂七铝酸十二钙蓝光发射导电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J].发光学报.2019

[2].张丽军.铕离子(Ⅲ)荧光探针法测定阿莫西林的含量[J].云南化工.2019

[3].孙妍.稀土铕离子掺杂焦钒酸镉微米晶的水/溶剂热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D].渤海大学.2018

[4].夏李斌,肖青辉,姜毅,杨雪莉,游维雄.铕离子掺杂碱土金属铝硼硅荧光玻璃的制备与发光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8

[5].谈存敏.几种含氮配体对镅和铕离子的萃取分离研究[D].兰州大学.2017

[6].曹石巍.酰胺类配体萃取分离镅和铕离子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

[7].吴灿军.基于铕离子荧光微球的降钙素原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D].安徽医科大学.2017

[8].张海涛.磁谐振超材料对叁价铕离子发光性能提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9].黄大伟,邴永鑫,洪伟,崔恺,虢清伟.基于稀土铕离子配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pH探针的合成及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

[10].金亚洪.锰、铬、铕离子掺杂几种无机发光材料的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陶瓷圆片的外形晶体的晶胞结构图替硝唑在铕离子掺杂普鲁士蓝复...不同铕离子含量的长余辉材料分...3-3所制备的探针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不同浓度配合物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标签:;  ;  ;  ;  ;  ;  ;  

铕离子论文_高旭,杨健,张猛,刘春光,祝汉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