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贺胜,简莹娜,王戈平,李秀萍,马利青[1](2021)在《一起异地引入羊发生羊肠毒血症的诊断》文中提出民和县某养殖合作社从异地引进羊只,一周后发生死亡,经对病死羊剖检、实验室检验,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诊断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绵羊肠毒血症。
李常挺[2](2020)在《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广西肉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牛只存栏数量的增长和饲养密度的增大,疫病发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了解并掌握广西肉牛的疫病流行与发生情况,发现新的疫病以及过去曾严重流行得到控制、现在又重新危害养牛业的再发疫病,2018-2019年在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疫病控制专家团队带领下,通过临床接诊、现场采样、病理剖检和类症鉴别方法,结合实验室诊断,发现了4种可能危害产业发展的重要疫病病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发病犊牛体温正常、表现流涎、口腔糜烂,无异物接触和口腔损伤史。刮取病牛齿龈糜烂充血增生物和痂皮病料,PCR检测口蹄疫病毒、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流行热病毒均为阴性;该病料样品扩增出91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与Gen Bank的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序列比对,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56%,表明样品含有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结合发病犊牛的临床特征性症状,可以确定该犊牛感染牛丘疹性口炎病毒而引起发病。2、牛乳头瘤病毒。病牛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头部、颈部和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的瘤状物,突出于皮肤表面,大小不一,椰菜花样,最大的瘤状物直径可达8 cm,精神、食欲、体温等均无异常。瘤状物压片镜检未发现寄生虫,涂片染色镜检也未见细菌。瘤状物制作的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表皮和真皮增生、癌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癌巢中心细胞角化过度,呈同心圆状结构,形成典型的癌珠。PCR检测瘤状物病料为牛乳头瘤病毒阳性。设计5对引物扩增病毒全基因组,胶回收PCR产物,克隆,筛选阳性质粒送测序。采用生物学软件MEGA对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与牛乳头瘤病毒-1型处在同一分支。3、牛源志贺氏菌。某牛场突发一起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腹泻拉血便的急性病例,病牛死亡前表现前后脚划动、似游泳的神经症状。从病死牛的肠道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表型特征、16S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化试验,鉴定是志贺氏菌。以0.5麦氏比浊菌浓度进行小鼠致病力试验,接种细菌的10只健康小鼠24 h内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对该菌有作用,临床联合应用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有效减少牛只的急性死亡。4、A型产气荚膜梭菌。2019年4-10月,广西百色、合浦、河池、北海、南宁等地出现牛突发的急性猝死病例,现场病理剖检可见死亡牛腹部明显膨胀,十二指肠和空肠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肺出血。从上述5个病例的肠粘膜内容物中均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经表型特征、生化试验和产气荚膜梭菌特异性引物PCR鉴定,该菌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其他脏器均未分离出细菌。接种分离菌的10只健康小鼠36 h全部死亡,死亡率100%。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拉定钠、头孢曲松钠和氨苄西林5种药物敏感。结论:通过对4类病例的病原检测,结合资料查新,可以确定牛丘疹性口炎病毒、牛乳头瘤病毒、牛源志贺氏菌为广西肉牛新发疫病的病原。A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广西肉牛再发疫病的病原。这4种新发再发病原对广西肉牛养殖具有一定潜在的威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对病原学开展深入研究和研发新型快捷检测技术,为广西肉牛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李昌明[3](2020)在《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梭菌病是由梭菌属(Clostridium)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通常包括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破伤风梭菌等。其中对于我国威胁最大的便是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梭菌病发病急促,病程短,死亡率高。动物一旦发病往往来不及治疗便发生死亡。因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的三联四防疫苗其主要抗原成分多为菌体或类毒素,而腐败梭菌作为一种严格厌氧菌,本身的培养难度大,产毒能力弱,使得疫苗的防护能力大打折扣。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的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可以保留天然毒素的免疫原性,同时生产工艺简单,可以用于三联四防疫苗的升级换代。因此,本研究拟制备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在本研究中,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NCTC 3180)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NCTC 8346)进行复苏、增菌和产毒。利用一次性细菌滤器过滤除菌获得毒素溶液。并利用本实验室构建完成的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的质粒通过原核表达系统生产重组蛋白。将C、D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甲醛灭活后,加入白油佐剂制得二联二价疫苗。对制备的疫苗进行物理性状检查、无菌检查、安全性检查和动物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所制备的毒素在用终浓度为0.3%的甲醛灭活96 h后能够完全灭活,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制备的二价二联疫苗检验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在对小鼠免疫0.2 mL疫苗后,保护率可达100%。对6-7月龄的绵羊接种5 mL疫苗21天后,通过间接ELISA和毒素中和试验对绵羊血清中抗体效价水平进行评估,发现绵羊血清中抗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3200,抗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6400,抗腐败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6400;而中和效价分别为400,800和800。根据《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三部的规定,血清中和效价对快疫达到1(即0.1 mL免疫动物血清可中和1 MLD毒素),对肠毒血症达到3(即0.1 mL免疫动物血清可中和3 MLD毒素),即可判为疫苗合格。说明本实验所制备的疫苗效价高且安全可靠,可以用于针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梭菌病的预防,并未为将来研制三联四防疫苗打下基础。
史客松[4](2020)在《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诱导巨噬细胞焦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作为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致病菌,可引起人类及动物食物中毒、创伤性气性坏疽、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等传染性疾病。该菌产生的多种外毒素在其致病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毒力因子的细胞毒性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治疗、诊断产气荚膜梭菌病提供治疗靶点和防控战略。其中β1毒素是该菌产生的主要致死性毒素之一。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可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和肠毒血症等炎症性疾病。而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着炎性因子释放的程序性死亡方式。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导致宿主炎性因子释放是否由细胞焦亡所产生,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纯化的重组产气荚膜梭菌β印毒素(rCPB1),对其毒性进行了初步检测。通过分析rCPB1作用巨噬细胞后,焦亡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变化,探究β1毒素是否刺激细胞发生焦亡并释放炎性因子;建立了 RAW264.7细胞的Caspase 1干扰模型,对rCPB1引起的巨噬细胞焦亡途径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揭示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激活巨噬细胞焦亡,进而引发机体炎症性疾病的可能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重组β1毒素蛋白的大肠杆菌表达菌株,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后,获得rCPB1包涵体;对包涵体蛋白进行变复性与纯化,去除内毒素后对小鼠单核巨噬白血病细胞(RAW264.7)和人单核巨噬细胞(THP-φ)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其ID50分别约为25 μg/mL和22μg/mL,实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具有生物学毒性的rCPB1蛋白。(2)rCPB1蛋白作用RAW264.7、THP-φ和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后,细胞内NLRP3、Caspase 1、GasderminD、IL-18和IL-1β等焦亡相关信号分子表达水平上调;表明rCPB1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焦亡。(3)利用RNA干扰技术建立了 RAW264.7细胞的Caspasel干扰细胞模型;Caspase 1的表达下调后,可相对减轻rCPB1处理后RAW264.7的质膜的破裂,减少细胞内空泡的形成,Caspase 1、GasderminD、IL-18和IL-1β等焦亡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比未干扰组有所下调,说明rCPB1可能通过依赖于Caspase 1的经典细胞焦亡途径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焦亡。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测rCPB1作用巨噬细胞后,可促进NLRP3炎性小体的组装,活化Caspase 1前体,活化后的Caspase 1剪切Gasdermin D,进而形成质膜孔道,导致炎性因子IL-18 和 IL-1β 的释放,造成巨噬细胞焦亡。该研究结果将为产气荚膜梭菌 β1 毒素的细胞毒性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朱凯宗[5](2019)在《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属于芽孢杆菌科,梭状芽孢杆菌属,魏氏梭菌种,属温和厌氧菌,革兰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属于典型的条件致病菌。该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或酶类,目前发现的外毒素多达12种(α、γ、ε、θ、κ、μ和ν),四种毒素(α、β、ε和ι)起主要致病作用,根据细菌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将此菌分为A–E五个血清型。该菌会引起猪、牛、鸡坏死性肠炎或是肠毒血症等。本文对鹿肠毒血症病例进行综合诊断,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山东某地区发生了鹿的突然死亡,发病鹿群具有典型的鹿肠毒血症临床症状,鹿群发病急,死亡率高达50%以上,患者均为营养较好的青壮年鹿,死亡鹿均表现为腹部膨气。病理剖检,尸僵完全,黏膜发绀;各脏器出现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发现大量细胞多发生坏死,肠道以弥漫性出血为主。镜检肠内容物的涂片,可见到一种革兰氏阳性、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厌氧环境下培养后在TSC琼脂平板上,形态为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菌落中央呈黑色。卵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菌落周围及底部形成乳白色的混浊带。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发现与产气荚膜梭菌结果一致。经过多重PCR鉴定,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发现只在324bp处出现一条亮带。与NCBI的参考株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12个分离株的序列与其它已发表的产气荚膜梭菌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说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试验中我们将肠毒素和分离得到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发现该菌对小鼠和雏鸡同样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通过对流行鹿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型,发现目前流行较多的依然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
耿吉文[6](2018)在《一起高寒牧区育肥绵羊肠毒血症病的综合治疗》文中提出绵羊的肠毒血症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快为特征。其病原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该病在兽医临床上和羊快疫相似,称类快疫。又因患病羊死亡后肾组织易于软化,又称软肾病。不同年龄段的绵羊均可感染发病,临床上主要以膘情较好的青壮年绵羊多发。其病原感染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内源性),病变快速产生毒素,致使十二指肠等器官出血,引起机体自体中毒,民间俗称"血肠子病"。2015年8
周恒[7](2018)在《绵羊肠毒血症 诊治》文中研究说明1病原导致绵羊肠毒血症的病原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又称D型魏氏梭菌或绵羊中毒杆菌,一般的消毒药可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需95℃2.5 h方可杀死。2流行特点2.1多发于绵羊发病羊多数为膘情中上的绵羊,两岁以内的幼龄羊发病较为多见。D型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有很强抵抗力的芽孢。芽孢随饲料和饮水进入健康羊体内,当遇阴雨连绵、气温多变的季节,羊采食多汁嫩草或
邢兰君[8](2017)在《一例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羊肠毒血症是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症状上与羊快疫相似,又称"类快疫",因绵羊病死后其肾组织易于软化,故又称"软肾病"。其病原为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2017年夏秋季节,河北省临城县某个体养羊户饲养的绵羊发生该病,当地兽医诊治无效,后经本院诊治羊群很快恢复健康,现将诊治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一、发病情况2017年夏秋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潮湿,温差较大,
李国立,邢兰君[9](2017)在《绵羊肠毒血症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绵羊肠毒血症,是绵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在临床症状上和羊快疫相似,故又称"类快疫",又因病死后期其肾组织容易软化,故又称"软肾病"。本病病原为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河北省临城县某个体养羊户饲养的绵羊发生本病,在当地兽医诊治无效,后经本院诊治,使羊群很快恢复健康,现报告如下。
邢兰君[10](2017)在《绵羊肠毒血症的防治》文中提出绵羊肠毒血症是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本病在临床症状上和羊快疫相似,又称"类快疫",又因病死后其肾组织易于软化,故又称"软肾病"。其病原为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河北省临城县某个体养羊户饲养的绵羊发生本病,在当地兽医诊治无效,后经本院诊治,使羊群很快恢复健康,现报告如下。
二、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一起异地引入羊发生羊肠毒血症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 |
2 剖检症状 |
3 实验室诊断 |
3.1 涂片镜检 |
3.2 细菌的分离培养 |
3.3 生化试验 |
3.4 动物试验 |
3.5 PCR检测 |
4 结论 |
5 防治 |
(2)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肉牛业的发展概况 |
1.2 新发再发疫病的定义 |
1.3 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研究状况 |
1.3.1 牛丘疹性口炎研究进展 |
1.3.2 牛乳头瘤研究进展 |
1.3.3 志贺氏菌病研究进展 |
1.3.4 产气荚膜梭菌病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牛丘疹性口炎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2.1 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样品来源 |
2.2 方法 |
2.2.1 临床检查与样品采集 |
2.2.2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 |
2.2.3 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临床检查结果 |
2.3.2 PCR扩增结果 |
2.3.3 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牛乳头瘤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3.1 材料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样品来源 |
3.2 方法 |
3.2.1 病变观察和显微镜检查 |
3.2.2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
3.2.3 PCR扩增 |
3.2.4 BPV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病变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结果 |
3.3.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
3.3.3 PCR扩增结果 |
3.3.4 BPV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牛源志贺氏菌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4.1 材料 |
4.1.1 主要仪器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4.2 方法 |
4.2.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病理剖检 |
4.2.2 细菌分离培养 |
4.2.3 细菌16Sr RNA基因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
4.2.4 生化试验 |
4.2.5 药敏试验 |
4.2.6 致病性试验 |
4.3 结果 |
4.3.1 发病情况调查及病理剖检结果 |
4.3.2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4.3.3 细菌16Sr RNA基因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
4.3.4 生化试验结果 |
4.3.5 药敏试验结果 |
4.3.6 致病性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牛产气荚膜梭菌的诊断和病原分析 |
5.1 材料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5.2 方法 |
5.2.1 流行病学调查 |
5.2.2 细菌分离培养 |
5.2.3 生化试验 |
5.2.4 药敏实验 |
5.2.5 致病性试验 |
5.2.6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 |
5.2.7 细菌PCR扩增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鉴定 |
5.3 结果 |
5.3.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5.3.2 细菌分离结果 |
5.3.3 生化试验结果 |
5.3.4 药敏试验结果 |
5.3.5 致病性试验结果 |
5.3.6 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
5.3.7 细菌PCR扩增和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梭菌属细菌概述 |
1.2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
1.3 腐败梭菌研究进展 |
1.4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诊断 |
1.5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
1.6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表达质粒及实验动物 |
2.1.2 相关培养基的配制 |
2.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所需试剂、材料及引物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的获取 |
2.2.1.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的复苏和增菌 |
2.2.1.2 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 |
2.2.1.3 C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1.4 C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 |
2.2.2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获取 |
2.2.2.1 D型产气夹膜梭菌参考株的复苏和增菌(同2.2.1.1) |
2.2.2.2 D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同2.2.1.2) |
2.2.2.3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同2.2.1.3) |
2.2.2.4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同2.2.1.4) |
2.2.3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3.1 腐败梭菌参考株的复苏 |
2.2.3.2 腐败梭菌的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 |
2.2.3.3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3.4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同2.2.1.4) |
2.2.4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的制备 |
2.2.4.1 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质粒的转化 |
2.2.4.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蛋白的表达 |
2.2.5 天然和重组毒素SDS-PAGE鉴定 |
2.2.6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western-blot检测 |
2.2.7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2.7.1 各毒素的蛋白浓度的确定 |
2.2.7.2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8 天然毒素对于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的测定 |
2.3 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 |
2.3.1 毒素的灭活 |
2.3.2 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 |
2.3.3 二价二联疫苗的检测 |
2.3.3.1 稳定性检测 |
2.3.3.2 甲醛及硫柳汞的检验 |
2.3.3.3 无菌检验 |
2.3.3.4 安全性检验 |
2.4 疫苗的效力检验 |
2.4.1 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比较 |
2.4.2 疫苗对于绵羊的免疫保护效果检验 |
2.4.2.1 间接ELISA法测定绵羊血清抗体含量 |
2.4.2.2 毒素中和试验 |
3.结果 |
3.1 毒素的制备 |
3.1.1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复苏 |
3.1.2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PCR鉴定 |
3.1.3 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 |
3.1.4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天然毒素粗提结果 |
3.1.5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和重组α毒素的鉴定 |
3.1.6 标准蛋白曲线的建立 |
3.2 各天然毒素的毒力测定结果 |
3.3 类毒素灭活时间测定结果 |
3.4 二价二联疫苗的检验 |
3.4.1 二价二联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3.4.2 二价二联疫苗的无菌检验 |
3.4.3 二价二联疫苗的甲醛和硫柳汞残留量测定 |
3.4.4 二价二联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3.4.5 二价二联疫苗对于小鼠的保护率结果 |
3.4.6 免疫绵羊血清间接ELISA的检测 |
3.4.7 免疫绵羊的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
4.讨论 |
4.1 制备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二价二联疫苗的意义 |
4.2 外毒素制备过程中温度的选择和灭活处理 |
4.3 各毒素的配比 |
4.4 重组腐败梭菌蛋白的免疫原性 |
4.5 血清抗体消长规律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的研究 |
4.6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抗毒素血清的研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诱导巨噬细胞焦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写词对照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产气荚膜梭菌概述 |
1.2 产气荚膜β1毒素研究进展 |
1.3 细胞焦亡 |
1.4 NLRP3炎性小体 |
1.5 Gasdermin家族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重组蛋白诱导巨噬细胞焦亡的初探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重组蛋白诱导巨噬细胞焦亡途径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1 国内流行状况及危害 |
1.2 病原形态及生化特征 |
1.3 细菌的类型及毒素的生物学研究 |
1.4 致病机制 |
1.5 病理学变化 |
1.6 诊断方法 |
1.7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试验一 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剂配制 |
1.4 方法与步骤 |
1.4.1 临床诊断 |
1.4.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4.3 显微镜检查 |
1.4.4 生化鉴定检测 |
1.4.5 应用多重PCR进行鉴定和分型 |
1.4.6 PCR产物胶回收及鉴定 |
1.4.7 连接 |
1.4.8 DH5α的制备 |
1.4.9 转化 |
1.4.10 重组质粒鉴定 |
1.4.11 测序分析 |
1.4.12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分析 |
2.2 临床症状 |
2.3 剖检病变 |
2.4 病理组织学检测 |
2.5 病料涂片镜检结果 |
2.6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7 细菌生化鉴定的结果 |
2.8 多重PCR鉴定结果 |
2.9 同源性及进化分析 |
2.10 药敏试验结果 |
2.11 干预治疗 |
3 讨论 |
试验二 鹿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肠内容物毒素测定结果 |
2.2 分离菌毒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绵羊肠毒血症 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流行特点 |
2.1 多发于绵羊 |
2.2 有明显的季节性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治疗 |
7 预防 |
(8)一例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情况 |
二、临床症状 |
三、病理变化 |
四、实验室检验 |
1. 直接镜检 |
2. 细菌培养 |
3. 动物试验 |
五、诊断 |
六、防治 |
七、小结 |
(9)绵羊肠毒血症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病理变化 |
4 实验室检验 |
5 诊断 |
6 防治 |
7 小结 |
(10)绵羊肠毒血症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发病情况 |
(二) 临床症状 |
(三) 病理变化 |
(四) 实验室检验 |
1. 直接镜检。 |
2. 细菌培养。 |
3. 动物试验。 |
(五) 诊断 |
(六) 防治 |
(七) 小结 |
四、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一起异地引入羊发生羊肠毒血症的诊断[J]. 贺胜,简莹娜,王戈平,李秀萍,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02)
- [2]广西肉牛新发再发疫病的诊断和病原分析[D]. 李常挺. 广西大学, 2020
- [3]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D]. 李昌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产气荚膜梭菌β1毒素诱导巨噬细胞焦亡机制的研究[D]. 史客松. 宁夏大学, 2020(03)
- [5]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D]. 朱凯宗. 青岛农业大学, 2019(03)
- [6]一起高寒牧区育肥绵羊肠毒血症病的综合治疗[J]. 耿吉文. 中兽医学杂志, 2018(04)
- [7]绵羊肠毒血症 诊治[J]. 周恒. 四川畜牧兽医, 2018(04)
- [8]一例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J]. 邢兰君. 科学种养, 2017(12)
- [9]绵羊肠毒血症诊断与防治[J]. 李国立,邢兰君.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7(10)
- [10]绵羊肠毒血症的防治[J]. 邢兰君. 兽医导刊,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