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态铵论文_张泽慧,吴帅,翟成,关宇朋,谷思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态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水稻,氮肥,稻田,伊利石,红壤,有效性。

固定态铵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慧,吴帅,翟成,关宇朋,谷思玉[1](2019)在《耕作措施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指标及固定态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深翻与旋耕处理及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黑土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叁相比和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能改善因长期旋耕造成的土壤紧实状况,显着降低20~40 cm土壤容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容重、叁相比有显着影响,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秸秆不还田处理;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对两种耕作处理无明显响应,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则具有显着响应,其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有效增加固定态铵,秸秆还田次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固相比呈显着负相关(R2=0.538)。深翻结合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较好地改善农田黑土土壤容重、叁相比、提高固定态铵含量,可在该区域适当推广。(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刘淑芳,马强,徐永刚,宇万太,潘飞飞[2](2018)在《叁种典型土壤固定态铵及其释放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究叁种典型土壤(黑土、潮棕壤、红壤)的固铵潜力,及其达到最大固铵量后的释放状况,比较了叁种土壤固定态铵库在土壤养分管理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随着氮加入量(NH4Cl)的增大,黑土和潮棕壤的固定态铵含量随之提升,当NH4Cl加入量(以N量计)达到3000mg kg~(-1)时,黑土和潮棕壤达到最大固铵量,此时两种土壤分别新固定铵140.2和162.0 mg kg~(-1);然而,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不随加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连续振荡淋洗实验中,黑土新固定铵的释放率为14.8%,潮棕壤新固定铵的释放率为29.9%,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综上,不同土壤对加入铵的固定能力不同,潮棕壤固铵能力高于黑土,且更易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该过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红壤几乎不固定加入的铵,且原固定态铵也较难释放出来,故在此类土壤上氮素的保存与供给应更依赖于生物过程。叁种土壤固定态铵库在氮素养分管理中的重要性为:潮棕壤>黑土>红壤。(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顾敏京,左文刚,严漪云,臧彩云,薛伟杰[3](2017)在《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方双季稻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氮肥管理策略对晚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固定态铵固定和释放与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氮肥情况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但秸秆还田同时配施氮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氮肥减施处理中,SRN2(基、追肥比为6∶4)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晚稻生长期间始终最高;使用秸秆促腐菌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在晚稻生长期内,土壤固定态铵呈先下降后上升,至成熟期后再次下降的趋势,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返青期至烤田期以及灌浆期至成熟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与晚稻产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晚稻全生育期土壤固定态铵变化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在该试验条件下,SRN1(基、追肥比为4∶6)处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更符合晚稻养分需求规律,在稳定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段鹏鹏,张玉玲,丛耀辉,徐文静,虞娜[4](2016)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协调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固定态铵是肥料氮的一个"临时贮藏库",可逐渐释放以供作物利用,土壤可溶氮则是土壤固定态铵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设施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设施生产中安全高效的施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番茄为试材,温室内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CK)、施N量0、187.5、375.562.5 kg/hm~2(N0、N1、N2、N3)、单施有机肥(M,75000 kg/hm~2)以及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处理(MN0、MN1、MN2、MN3)。分析了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土壤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施肥显着提高了0—30 cm土层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的含量(P<0.01);各施肥处理均以第1穗果膨大期时含量最高。总体来看,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以施N 375.0 kg/hm~2处理为最高,而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以施N375.0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和施N 562.5 kg/hm~2与有机肥75000 kg/hm~2配施处理的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为最高,但未发现氮肥施用量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产生显着影响;除收获期20—30 cm土层外,整个生长季内土壤固定态铵和矿质氮含量之间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部分土层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也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和可溶性氮在土壤氮素的固持与释放方面极显着相关,施无机N 375.0 kg/hm~2配合有机肥75000kg/hm~2,可较好地提高土壤中的氮的有效性,更好地协调土壤供氮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范绍博,马强,姜春明,潘飞飞,周桦[5](2016)在《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包括6个施肥处理:CK,不施肥;M,施循环猪圈肥;NP,施N、P化肥;NPK,施N、P、K化肥;NPK+M,N、P、K化肥+循环猪圈肥;PK,施P、K化肥),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下辽河平原地区潮棕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推移,不同施肥模式下固定态铵含量均呈先降低而后逐渐稳定的趋势。与试验初期固定态铵含量相比,试验进行2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固定态铵有18.0%~38.7%的释放。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钾肥则能阻碍固定态铵释放,延缓其降低过程;单纯施用循环猪圈肥对固定态铵含量无显着影响;而施用N、P、K化肥基础上配施循环猪圈肥不仅可提高作物产量,且可使土壤固定态铵库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构建土壤氮素养分库,应为本地区旱田农业生产中的最佳施肥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曲瑞姣,刘肖,胡国庆,何红波,张旭东[6](2015)在《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素施用通过改变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和肥料来源"新"固定态铵的动态,从而影响固定态铵的有效性以及其剖面变化特征。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在垂直剖面的大小顺序为10~20 cm<0~10 cm<40~60 cm<20~40 cm,在多年淋溶渗透作用下,土壤中黏粒和氮素养分不断向下迁移,从而随着深度增加固定态铵含量升高。在连年施肥的条件下,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和碱解氮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0.756,p<0.01),而且肥料来源部分的相关性显着高于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含量与植株中氮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525,p<0.05),同时肥料氮素在固定态铵中的残留与植株中15N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526,p<0.05),表明固定态铵可以通过长期的固定-释放过程持续为植物供给有效氮源。肥料来源固定态铵的有效性高于土壤中原有部分。连年施肥条件下,固定态铵对作物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十分显着。(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楠,杨晶,康全影,田在锋,魏全伟[7](2014)在《沉积物固定态铵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ilva-Bremner法前处理方法,对照蒸馏滴定法,以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标准土和北方典型受污染河道沉积物固定态铵。经F检验和t检验,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适用于沉积物固定态铵的测定。(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S2期)

彭英湘,陈安磊,黄威,王卫,谢小立[8](2013)在《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壤稻田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及经休闲期后土壤固定态铵(FA)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田土壤FA含量范围为128.6 mg/kg-235.1 mg/kg,占土壤全氮的比值为5.8%-10.5%。水稻生育期是土壤FA的积累阶段,各施肥处理土壤FA提高幅度为12.7%-49.0%,其中长期不施钾肥的处理(N、NP)土壤FA含量升高幅度显着高于施钾肥或者钾肥配施有机肥的处理(p<0.05)。土壤FA年均含量大小规律为:N>NP>NPK>NPKC>JS。休闲期土壤FA含量出现明显降低现象,平均降低幅度为18.8%,其中长期不施钾肥土壤FA降低幅度显着高于长期施用钾肥及有机肥的土壤(平均高出126.3%)。分析认为N的分段施用方式(基肥、蘖肥和穗肥)是土壤FA在水稻生育期持续提高的关键原因;钾肥的投入促进水稻对N素的吸收,从而减少土壤FA量;稻田杂草对FA的利用可能是休闲期土壤FA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王鸿斌,高强,赵兰坡[9](2010)在《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分析测定,研究了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主要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为336.72mg/kg,最低为57.87mg/kg,平均为187.62mg/kg;固定态铵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含量顺序为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风砂土;土壤中固定态铵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着正相关,与<0.001mm粘粒含量相关性不显着;与阳离子交换量呈P0.01水平的极显着正相关;与有机质呈P0.05水平的显着正相关;与pH值无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陈国岩,李福春,杜伟,李学林,何为红[10](2009)在《南京地区水稻土中固定态铵与伊利石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京地区长城岗和泉水两个水稻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利用Silva-Bremner法测定土壤全样和3个粒级(黏粒、粉粒和细砂粒)的固定态铵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矿物成分的基础上,讨论了固定态铵含量与粒级以及矿物种类的关系。结果认为,两个剖面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共性:①在黏粒、粉粒和细砂粒3个粒级中,黏粘粒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64;②在黏粒中的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3种主要矿物中,伊利石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49;③对于全样来说,其中的伊利石含量与固定态铵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66。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伊利石是南京地区水稻土中固定态铵赋存的最主要载体。(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09年06期)

固定态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探究叁种典型土壤(黑土、潮棕壤、红壤)的固铵潜力,及其达到最大固铵量后的释放状况,比较了叁种土壤固定态铵库在土壤养分管理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随着氮加入量(NH4Cl)的增大,黑土和潮棕壤的固定态铵含量随之提升,当NH4Cl加入量(以N量计)达到3000mg kg~(-1)时,黑土和潮棕壤达到最大固铵量,此时两种土壤分别新固定铵140.2和162.0 mg kg~(-1);然而,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不随加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连续振荡淋洗实验中,黑土新固定铵的释放率为14.8%,潮棕壤新固定铵的释放率为29.9%,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综上,不同土壤对加入铵的固定能力不同,潮棕壤固铵能力高于黑土,且更易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该过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红壤几乎不固定加入的铵,且原固定态铵也较难释放出来,故在此类土壤上氮素的保存与供给应更依赖于生物过程。叁种土壤固定态铵库在氮素养分管理中的重要性为:潮棕壤>黑土>红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态铵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泽慧,吴帅,翟成,关宇朋,谷思玉.耕作措施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指标及固定态铵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9

[2].刘淑芳,马强,徐永刚,宇万太,潘飞飞.叁种典型土壤固定态铵及其释放研究初探[J].土壤通报.2018

[3].顾敏京,左文刚,严漪云,臧彩云,薛伟杰.氮肥管理对秸秆全量还田双季晚稻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4].段鹏鹏,张玉玲,丛耀辉,徐文静,虞娜.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协调土壤固定态铵与可溶性氮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

[5].范绍博,马强,姜春明,潘飞飞,周桦.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6].曲瑞姣,刘肖,胡国庆,何红波,张旭东.氮肥施用对土壤固定态铵有效性和剖面变化特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

[7].李楠,杨晶,康全影,田在锋,魏全伟.沉积物固定态铵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8].彭英湘,陈安磊,黄威,王卫,谢小立.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9].王鸿斌,高强,赵兰坡.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玉米科学.2010

[10].陈国岩,李福春,杜伟,李学林,何为红.南京地区水稻土中固定态铵与伊利石的相关性[J].土壤.2009

论文知识图

湖泊沉积物的固定态铵等温线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动...不同时期小麦土壤固定态铵含量...表层沉积物中固定态铵的浓度及...土壤全氮与矿物固定态铵的相关...剩余有机质与固定态铵的关系

标签:;  ;  ;  ;  ;  ;  ;  

固定态铵论文_张泽慧,吴帅,翟成,关宇朋,谷思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