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

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

一、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丹[1](2021)在《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倒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茎秆强度,有效的解决倒伏问题,进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水稻拔节期对不同水稻品种喷施壮秆剂,并将施药后15、30、45 d作为试验分组,同时设定未施药对照组。在不同时期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测定,从而评判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的影响。选取了四个抗倒伏相关基因OsEXTL、OsPEX1、OsSUS3、OsCESA9,通过qRT-PCR对这四种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测定,探索了壮秆剂会对基因的表达量产生哪些影响,为日后在分子水平研究水稻抗倒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壮秆剂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垦稻22在30、45 d的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高了19.67%、51.48%;施药后龙粳31在15 d,垦稻22在15、30 d的POD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28.07%、20.59%、45.97%;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在15 d,龙粳31在30 d的CAT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70.98%、37.30%、45.29%、112.86%;施药后绥粳18在30、45 d的多糖百分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高了0.85%、2.89%。2.壮秆剂对抗倒伏指标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的株高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分别降低了11.50%、9.32%、9.30%;施药后3个品种的第2、3节节间长显着低于对照(P<0.05),分别缩短了7.48%、11.34%、3.82%、13.03%、14.14%、9.26%;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绥粳18的倒伏率分别下降了39.8%、39.8%、31.8%;施药后3个品种的2、3节抗折力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升了40.68%、30.51%、28.21%、21.54%、37.89%、27.78%;施药后龙粳31穿刺力3节(中)、绥粳18穿刺力2节(下)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高了17.74%、16.05%;施药后3个品种的2、3节茎秆直径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提升了12.15%、13.44%、4.37%、7.94%、2.96%、13.58%。3.壮秆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的穗粒数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10.86%、22.81%;施药后龙粳31结实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提升了7.76%;施药后3个品种的实收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提升了25.2%、4.1%、9.7%。4.壮秆剂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如下,施药后龙粳31、垦稻22在30 d的OsEXTL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上调了5.49、24.82倍;施药后龙粳31在30 d的OsPEX1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上调了7.29倍,绥粳18在30 d的OsPEX1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下调了206.58倍;施药后龙粳31在15 d、绥粳18在45 d的OsSUS3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对照(P<0.01),分别下调了22.19、4.63倍。垦稻22在15、45 d的OsSUS3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对照(P<0.01),分别上调了4.54、4.42倍;施药后龙粳31在30、45 d,绥粳18在45 d的OsCESA9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P<0.05),分别上调了4.67、3.86、47.49倍。综上所述,施用壮秆剂会使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显着增加,倒伏率降低,并显着的增加了水稻的产量。

孙大飞[2](2019)在《“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文中研究指明小麦(Trticum aestivum L.)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全球气候的变暖,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小麦茎基部真菌病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已被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入“重大”病虫害名单。该病害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黄淮麦区发生,轻者产量损失5%~10%,重者损失产量20-40%。目前小麦中没有发现对纹枯病免疫的品种,大面积种植的推广品种大部分易感纹枯病,发掘抗纹枯病基因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单粒传法构建了 Soru#1×Naxos组合的124个F2:8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分别在2016-2019连续3年大田和大棚环境,选用强致病力菌株R0301,采用土壤接种法和牙签嵌入法两种方式诱导小麦纹枯病,鉴定统计RIL群体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利用Illumina iSelect 90K芯片技术筛选RIL群体多态性SNP标记,构建了含有1,267个标记位点的21条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覆盖基因组全长2436.78cM,平均密度为1.92cM/Locus。基于病情指数(DI)和遗传连锁图,利用软件IciMapping 4.1的ICIM功能,结果发现了 2个纹枯病抗性QTL,分别位于 2B 和 5A 染色体,命名为Qsejaas-2B和Qsejaas-5A。Qsejaas-2B 以及Qsejaas-5A能在4个环境中检测到,可分别解释7.59-10.86%和10.90-20.53%表型变异。此外,将该RIL群体的株高、抽穗期和壁厚表型值及相关QTL与上述纹枯病抗性QTL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Qsejaas-2B与RIL抽穗期密切相关,并且定位到的抽穗期相关QTL(Qhd.jaas-2B)与Qsejaas-2B在染色体2B相互重叠。Qse.jaas-5A与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关系,且检测稳定,两侧标记紧密连锁,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对12份小麦-簇毛麦整臂易位系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发现小麦-簇毛麦T2DS-2VL、T4DL·4VS和T5DL-5VS与背景亲本中国春相比病情指数显着降低。进一步对T2DS·2VL/矮抗58 BC1F2群体进行纹枯病接种鉴定,发现易位染色体的病情指数也显着低于无外源染色体单株,推测簇毛麦2VL上可能携带抗纹枯病基因,其抗性效应以及育种利用价值有待利用近等系进行深入分析。

段绍光[3](2017)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与国外合作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数量和种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保存了大量的马铃薯材料,基本可以代表我国整体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组成。本研究利用保存的包括国内育成品种以及从欧洲、北美和CIP等地区和国际研究机构引进的600余份材料,从系谱分析、细胞质分型、表型性状聚类、遗传多样性分析、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拓宽我国马铃薯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审定品种的遗传基础。截至2012年,我国共审定436个马铃薯品种,其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共涉及亲本423个,累计使用724次,按来源分为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农家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更多以父本为主。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和血缘组成系统分析表明,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可以称为第一代亲本,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可以归为第二代亲本。2.采用多重引物系统对我国保存的608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分型。T、D、P、A、M和W型细胞质占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49.8%)、243(40%)、2(0.3%)、15(2.5%)、6(1%)和39(6.4%),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3.选用16个田间表型性状,对45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4.66处参试的所有材料可以被聚成两个类群A1和A。在欧式距离12.74处类群A1又可以被分为两个亚群A11和A12。在欧式距离11.73处全部参试材料可以被聚成9个类群,包括四个小类(A、B、C和H)和五个大类(D、E、F、G和I),其中类群I所包括的材料占总数的57.5%。4.筛选获得了36对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多态性高、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构建了559份材料的系统进化树。利用8份来源广泛、具有遗传背景代表性的材料从332对引物中筛选出36对谱带清晰、多态性较高、容易统计的引物,对559份马铃薯材料总共扩增出134个多态性位点,36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数量在17间变动,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位点为3.72个。36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的浮动范围为0.15450.7743,平均值为0.5783。采用PowerMarker V3.25构建NJ系统进化树,供试559份材料总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是一个混合群,各地区品种均有分布,包括133份马铃薯材料,占总数的23.8%;类群2中欧洲、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材料所占比重大,该类群包括的材料数量为187,所占比例为33.5%;类群3中北美、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材料所占比重大,其包含的239份材料占供试559份材料的42.8%。5.对8个马铃薯加工和早熟亲本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大西洋和GT12867-02在单株结薯数上具有较强的负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效应值分别为-9.89和-15.43,GT12867-02在2010年的效应值为-9.11;大西洋和Lenape在干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其中大西洋2009年的相对效应值为4.50;大西洋、GT12867-02和Lenape在炸片颜色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相对效应值分别为11.90和12.45,GT12867-02和Lenape在2009年的效应值分别为5.02和4.75。6.对马铃薯加工品质和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力的估算和分析。单株产量、干物质含量、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炸片颜色两年的所有广义遗传力均大于62%,说明这5个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炸片颜色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该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亲本所具备的炸片品质能够稳定有效地传递给分离后代,可以对该性状进行早世代的选择。单株产量和单薯重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40%,说明这两个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应该进行高世代选择。

慈佳宾[4](2012)在《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技术及DH系的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杂交活体诱导单倍体技术,是近期可替代常规选系、实用前景广阔的新的玉米育种方法。玉米单倍体诱导系Stock6已在玉米DH育种中广泛应用,但因单倍体诱导率及加倍率低而限制了其在玉米DH育种的广泛应用。利用单倍体诱导系诱导单倍体的过程中,选育高频诱导系是玉米DH育种的先决条件。吉林农业大学以外引诱导系为基础材料,培育出诱导系JS6-22等。本研究就诱导系JS6-22的诱导率作进一步研究。玉米单倍体加倍率低是玉米DH育种的另一项难题。玉米单倍体在自然条件下的加倍频率仅1%左右,难以满足DH育种需求。目前主要采用人工加倍方法,以往加倍方式采用秋水仙素处,但因其毒性强等原因,需找寻其他药剂来替代秋水仙素。抗微管除草剂的作用原理和秋水仙素相近且毒性小,处理方法简单。本文利用二种抗微管除草剂和秋水仙素对单倍体进行加倍处理,通过浸种法、浸芽法、浸根法的处理,筛选出最适方法和浓度。从本课题组培育的DH系中选出6个DH系作父本,与4个骨干系母本构成NCⅡ设计,在6万/hm2、7.5万/hm2、9万/hm2三种密度下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遗传力等的研究,通过由DH系所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评价DH系增产潜力,以便筛选出优良自交系。试验结果如下:1.供试诱导系JS6-22的诱导率的试验结果表明,花丝长度≥7cm时的平均诱导率16.1%大于花丝长度≤4cm时的平均诱导率5.2%。研究表明花丝长度≤4cm时的诱导系中,诱导率最高的是JS6-22,其诱导率为7.9%。花丝长度≥7cm时诱导率最高的诱导系亦为JS6-22,诱导率为21.2%。认为JS6-22为高频诱导系,长花丝条件优于短花丝条件下的诱导率。2.对抗微管除草剂氟乐灵、拿草特两种抗微管除草剂和秋水仙素在不同处理部位、不同处理时间和浓度条件下处理玉米单倍体进行单倍体加倍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药剂采用浸种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率以氟乐灵在浓度80umo1/L、处理20h为最高(35.7%),采用浸芽法处理的加倍率以拿草特在浓度60umol/L、处理24h为最高(24.8%),采用浸根法处理的加倍率以氟乐灵在浓度80umol/L、处理15h为最高(16.8%)。认为抗微管除草剂氟乐灵对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更好。3.供试玉米DH系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在三种密度下表现最高值,分别是136.8%,103.2%,72.8%,变异系数为16.4%,20.1%,25.8%。单株产量杂种优势随密度增加而减小,但其变异系数在不同密度间变化不大。组合B191×J28在6万密度下单株产量优于对照优势郑单958;组合B1269×J6、PH6WC×J11, PH6WC×J6在7.5万密度下单株产量优于对照优势郑单958,B1269×J6、GJ4×J9、PH6WC×J11、PH6WC×J6单株产量优于对照优先玉335的单株产量。组合GJ4xJ11、 GJ4×J6、PH6WC×J11、PH6WC×J26在9万密度下单株产量高于对照郑单958;组合GJ4×J11, GJ4×J6, PH6WC×J2。高于对照先玉335的单株产量综合,说明所培育的DH系有利用潜力。(2)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DH系的GCA在不同密度下表现不同,同一DH的TCA在不同密度也表现不同。DH系J7的GCA效应值比较高,三种密度下分别为4.21,5.60,28.27。通过TCA效应分析发现,由J7组配的PH6WC×J7, GJ4×J7产量优势。(3)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穗长、穗粒重、穗行数、百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估计值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估计值,说明这些性状由加性效应控制,穗粗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估计值小于特殊配合力方差估计值,说明该些性状是由非加性效应控制。

魏建和[5](2006)在《中药桔梗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良种质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和可控的基础,但中药材品种选育工作非常薄弱,迫切需要从方法、材料等方面创新研究。杂交品种能为中药材生产提供稳定整齐、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优良种质,利用无性繁殖固定杂种优势研究在枸杞、地黄等药材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我国有性繁殖中药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还基本是空白,理论与实践研究均非常缺乏。本论文以我国重要中药材桔梗为对象,探索有性繁殖药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需要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为培育药材专用或药食兼用的优良桔梗杂交品种奠定基础。 1.研究证实桔梗自交高度亲和,无法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培育桔梗杂交品种,纠正了桔梗自交不亲和的错误认识。桔梗柱头最佳授粉期为花冠开裂后4-6d,而花药在开花当天,开裂散粉后枯萎,开始散粉时花粉活力81.4%,3d后降为27.6%,恰好错过柱头最佳授粉时间,雌雄蕊异熟及花粉寿命较短导致了桔梗天然自花交结实率很低。多年生植株天然自花交结果率只有4.8%,但采用人工授粉花期人工自株交结果率达62.7%,亲和指数达54.6。蕾期人工自株交结果率只有12.8%,亲和指数6.5,无法找到蕾期亲和指数大于10,而花期亲和指数小于1的植株。1年生植株试验结果与此相似。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桔梗人工授粉后雌蕊上花粉粒的萌发及花粉管的生长过程与萌发部位进行观察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1)无论自花授粉,自株花授粉还是异株花授粉,柱头开裂后柱头内授粉,授粉1h花粉粒均能大量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在授粉24h到达子房,从萌发速率来看,异株花>自株花>白花授粉。(2)无论白花授粉,自株花授粉还是异株花授粉,柱头外授粉花粉粒均不萌发。 2.首次发现了桔梗的雄性不育材料,系统研究表咀,不育株的雄性不育性可以稳定表现、遗传和保持,奠定了利用雄性不育培育桔梗强优势杂交品种的理论和物质基础。不育材料主要表现为花药瘦小、枯萎,基本没有或只有少数无生活力的花粉粒。2004年、2005年对原始不育株,不育株测交后代株系观察表明,桔梗雄性不育可以稳定遗传;雄性不育材料的雌性生殖器官发育正常,可以接受外来花粉受精结实。雄性不育材料及测交后代的形态、经济性状与正常株相似。15株原始不育株的测交后代株系育性分离比例(可育株:不育株)有2种,分别为1:3以下,或1:4以上,前者为细胞核雄性不育(GMS)类型,如JA78,后者为细胞质(CMS)雄性不育类型,如JA162、JA162与JA71、JA88测交后代中,仍几乎全部为不育株,不育株的不育性得到有效保持,有望分别培育成为

段宁[6](2004)在《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文中提出

段宁[7](2003)在《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文中指出应用 5× 6格子方设计组配的 30个天麻杂交组合的子一代 (F1) ,测定了剑麻、白麻、米麻和总产量的配合力 ,结果表明 :红天麻和乌天麻对天麻杂种一代(F1)的产量性状有极显着的影响 ,且一般配合力效应明显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一般配合力与其亲本性状的表现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因此 ,在选配亲本时可参照亲本表型的大小 ,直接作为选择亲本的依据。

朱青竹,王维莲,眭书祥,赵丽芬,冯恒文,李增书,张艳丽,王虎,李爱国,赵国忠[8](2012)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回顾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对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成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育成的有重要影响的棉花品种(系)进行了概述,并针对目前棉花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育种方向。

文国吉[9](2010)在《彩色长绒棉的杂种优势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文中指出天然彩色棉是纤维本身带有颜色的棉花的总称。彩色棉由于在纤维发育过程中经历色素的积累和显色,可省去纤维化学染色的工艺程序,不但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染色过程中某些有毒化学物质的应用,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彩色棉在纺织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彩色棉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十分受欢迎:一方面,天然彩色棉的产量偏低和品质偏差;另一方面,天然彩色棉的色彩单一;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彩色棉的发展。杂种优势利用一直被认为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之一。陆地棉与海岛棉的种间杂种F1,可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还可显着提高纤维品质,是改良棉花纤维品质的一条可行途径。然而,目前有关彩色长绒棉(彩色棉与海岛棉的种间杂种)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本论文主要以彩色长绒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杂种优势、植株叶片和纤维的生理生化基础进行分析,以揭示彩色长绒棉产量、品质与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彩色长绒棉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解决彩色棉的缺陷,尤其是其品质性状缺陷,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彩色长绒棉杂种优势的表现以彩色陆地棉与白色海岛棉、白色陆地棉为材料,通过配置彩色长绒棉(海陆种间杂种)和常规彩色棉杂种(陆陆种内杂种),并以常规杂交棉品种(湘杂棉2号)作为对照,研究了两种类型彩色棉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通过种间杂交得到的彩色长绒棉在单株铃数、果枝数、果节数、不孕籽率、株高和茎叶干重方面均显着高于陆陆种内杂交组合,而在单铃重、衣分方面则不同程度的低于陆陆种内杂交组合。单株铃数种间杂种最高的有27.58个,而种内杂种只有19.13个。产量方面,由于铃数的显着提高,试验中多个彩色长绒棉组合皮棉产量超过了陆陆种内杂交组合。如2个棕色长绒棉的产量要显着高于对应的陆陆杂种,亦显着高于对照。在纤维品质性状方面,除了马克隆值与陆陆杂种没显着差异外,彩色长绒棉在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和伸长率方面都要极显着的优于陆陆种内杂种和对照,尤其是在纤维长度方面,绿色长绒棉最长的达到35.00m,甚至超过了海岛棉亲本,表现出极强的超亲优势。2彩色长绒棉高产优质的光合生理特性光合作用是棉花各器官包括纤维在内的生长、发育的基础,但有关彩色长绒棉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报道不多。为此,本研究在比较彩色长绒棉及其亲本在产量和品质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生育期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花粉育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彩色棉亲本相比,虽然彩色长绒棉植株叶片果糖含量偏低,花粉育性也偏弱;然而由于彩色长绒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使得其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营养物质供应充足,葡萄糖含量和淀粉含量较大。这或许是彩色长绒棉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光合生理特性。3彩色长绒棉纤维生理与纤维品质的关系棉花是以收获纤维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作物。棉株产量的高低以及品质的优劣不仅与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相关,而且与纤维的发育也密切相关。与白色棉不同的是,彩色棉在纤维素形成和沉积的同时,还伴随着色素的形成和沉积,因此彩色棉的纤维发育过程比白色棉更加复杂。本试验主要从纤维发育角度来研究彩色长绒棉品质改良的生理生化基础,通过对纤维发育不同时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纤维素含量、总黄酮含量(色素物质)以及纤维的pH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各个时期的平均值来看,杂种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其彩色棉亲本的含量要高,且海陆杂种的含量要高于陆陆杂种。比较两种颜色的彩色棉,绿色棉纤维的蔗糖含量高于棕色棉纤维蔗糖含量,棕色棉杂种的葡萄糖含量比绿色棉杂种的含量要高。此外,棕色棉杂种的葡萄糖含量要比其棕色棉亲本高,而绿色棉杂种的葡萄糖含量却稍低于其绿色棉亲本。成熟纤维中,彩色长绒棉的纤维素含量明显比其彩色棉亲本高,然而彩色棉亲本的总黄酮含量与pH值却比4个杂种都高。相关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含量与纤维各指标(马克隆值除外)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能促进纤维细胞的快速伸长;总黄酮含量、纤维细胞研磨液的pH值与纤维各指标(马克隆值除外)呈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表明色素的沉积对纤维发育有负面影响,过高的pH值亦不利于纤维细胞的快速伸长。

肖亚雯[10](2009)在《半夏杂交育种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有2000多年用药历史。由于野生资源的萎缩,栽培措施不规范等原因,使半夏栽培品种长期存在着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为此,本研究以国内典型半夏居群为研究对象,对半夏花粉生活力、人工杂交结实率、雌雄蕊发育、胚胎发育的研究,对半夏杂交育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亲本及F1代进行了RAPD分子鉴定,从生物学性状、光合特性、荧光动力学参数、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选育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子一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亲本中,以新绛半夏的花粉生活力最高,花粉生活力测定蔗糖硼酸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蔗糖10%、硼酸0.0075%,最佳观测时间为4h,早晨9:00-10:00是一日之内的最佳授粉时间。不同居群半夏之间杂交亲和力有显着差异,采用正确的去雄和授粉方式能有效提高半夏有性繁殖结实率。2半夏花器官出土前,已经完成自身的花芽分化,出土的花器官,约144h完成雌蕊的成熟,约168h,完成雄蕊的成熟,半夏雌雄蕊成熟期不一致是半夏自花不结实的重要原因。3利用RAPD技术对半夏杂种一代及其父母本的特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个引物中有16个能够良好的表现出亲本的多态性,采用16个引物对14个居群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31条有效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59.54%,平均每条引物产生4.8条有效带。根据RAPD遗传距离对各父母本及其F1代进行分析,对于遗传距离较近的亲本,F1代遗传特征更偏向于母本。4半夏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结果显示,半夏是一种低光补偿点(17.88~4.36μmol·m-2·s-1)的耐阴植物,但光饱和点偏高(1375~1150μmol·m-2·s-1)也说明其光合适应范围极广。半夏C02补偿点(71.79~92.4μmol·mol-1)表明半夏为一种C3植物。综合比较各光合指标,组合S×H、S×C、C×T在单叶期表现出高光化学量子产额(Yeild),高光化学淬灭系数(qP),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优良光合特性,组合H×T在单叶期的叶面积、株高比较中表现出优于两亲本的特性,具有成为光合优良品系的潜质。5半夏亲本及F1代化学成分的比较中,有2个组合鸟苷含量超过亲本:H×T,C×T。有2个组合有机酸含量超过亲本:C×S,S×C。

二、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论文提纲范文)

(1)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倒伏的研究概况
        1.1.1 水稻倒伏的原因
        1.1.2 水稻倒伏的类型
        1.1.3 水稻倒伏的危害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概况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倒伏的影响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茎秆结构的影响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水稻抗倒伏的分子机制
        1.3.1 抗性基因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1.3.2 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处理
        2.1.4 仪器设备
    2.2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2.2.1 取样方法及酶液提取
        2.2.2 SOD活性的测定
        2.2.3 POD活性的测定
        2.2.4 CAT活性的测定
        2.2.5 多糖百分含量的测定
    2.3 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2.3.1 取样方法
        2.3.2 水稻形态指标的测定
        2.3.3 水稻抗倒伏指标的测定
    2.4 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方法
        2.4.1 取样方法
        2.4.2 室内考种
        2.4.3 理论测产
    2.5 抗性基因的定量分析
        2.5.1 抗倒伏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引物设计
        2.5.2 RNA提取
        2.5.3 植物基因组总RNA的鉴定
        2.5.4 反转录步骤
        2.5.5 qRT-PCR步骤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性酶活性及物质代谢的影响
        3.1.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1.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4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多糖百分含量的影响
    3.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3.2.1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株高、节间长的影响
        3.2.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影响
    3.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 壮秆剂对水不同稻品种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1 水稻总RNA的鉴定
        3.4.2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EXTL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3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PEX1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4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SUS3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5 壮秆剂对不同水稻品种Os CESA9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壮秆剂对水稻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4.2 壮秆剂对水稻物质代谢的影响
    4.3 壮秆剂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4.4 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4.5 壮秆剂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6 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基因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纹枯病研究进展
        1.1 小麦纹枯病地理分布与危害
        1.2 小麦纹枯病病原学
        1.3 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与病症
        1.4 小麦纹枯病的影响因素
        1.5 小麦植株形态以及致病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对纹枯病的影响
        1.6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1.7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
    2 小麦近缘种抗纹枯病资源发掘
        2.1 小麦的基因资源
        2.2 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蕴含丰富的抗性基因,通过种质创新发掘抗小麦纹枯病基因是解决抗源缺乏的重要途径
        2.3 簇毛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利用进展
    3 小麦纹枯病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菌种制备、接种以及病情统计
        1.4 小麦抽穗期、株高以及茎秆壁厚的调查
        1.5 SNP标记基因型分析
        1.6 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1.7 QTL定位分析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小麦纹枯病抗性表现
        2.2 SNP标记基因分型与遗传图谱构建
        2.3 抗纹枯病QTL定位
        2.4 小麦纹枯病抗性与抽穗期、株高和壁厚的关系
    3 讨论
        3.1 环境因素以及鉴定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影响
        3.2 SNP标记构建RIL群体遗传图谱
        3.3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
        3.4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与株高、抽穗期和壁厚的关系
第三章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纹枯病基因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小麦材料
        1.2 供试菌株、接种以及鉴定方法
        1.3 供试小麦成株期抗性鉴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3-2017年小麦生长季供试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2.2 2017-2019年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材料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2.3 2018-2019年簇毛麦近等基因系材料纹枯病鉴定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概况
        1.2.1 马铃薯野生种
        1.2.2 马铃薯栽培种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1.3 马铃薯杂交育种
        1.3.1 亲本选配
        1.3.2 马铃薯核心祖先亲本
        1.3.3 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的拓展
        1.3.4 中国的马铃薯育成品种
    1.4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1.4.1 系谱分析法
        1.4.2 遗传标记法
    1.5 马铃薯细胞质基因分型研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亲缘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其直接亲本
        2.3.2 细胞质分型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表型性状聚类
        3.3.2 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
        3.3.3 SSR临接系统进化树(Neighbor-Joiningtree)
    3.4 讨论
        3.4.1 SSR标记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利与弊
        3.4.2 基于马铃薯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4.3 基于SSR标记马铃薯资源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亲本重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五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4.3.2 三个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3 四个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4 两个性状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5 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4.4 讨论
        4.4.1 马铃薯的配合力分析
        4.4.2 亲本育种价值的评价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技术及DH系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章综述
    1.1 粮食安全性及良种的增产作用
    1.2 单倍体的概念及植株特性
    1.3 玉米单倍体的产生途径
    1.4 化学和物理方法诱导的单倍体
    1.5 诱导系活体诱导单倍体
        1.5.1 Stock6诱导技术
        1.5.2 w23(ig)诱导
    1.6 单倍体的发生机制
    1.7 单倍体的鉴定方法
    1.8 玉米单倍体育性的恢复
    1.9 单倍体及DH系的应用
    1.10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不同诱导系对玉米杂种F_1的单倍体诱导率
    2.2 抗微管除草剂对单倍体的加倍率
    2.3 DH系的遗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诱导系对同一杂交种PH4CV/BIM的单倍体诱导率的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加倍药剂处理单倍体的加倍率结果与分析
    3.3 不同血缘DH系的遗传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中药桔梗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一、桔梗研究概况
    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及性状遗传研究概况
    四、药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与前景
前言及研究共用植物材料
第一章 桔梗的生物学特性与自交亲和性研究
    一、桔梗单花、单株及群体开花动态研究
    二、桔梗雌雄蕊发育与自交亲和性研究
    三、桔梗自交亲和性花粉管萌发荧光显微观察
第二章 桔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经济性状评价
    一、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形态学标记研究
    二、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细胞学标记研究
    三、桔梗种质遗传多样性DNA分子标记研究
    四、桔梗种质的经济性状评价
第三章 桔梗标记性状-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 桔梗雄性不育发现、遗传及败育机理研究
    一、桔梗雄性不育的发现、特征及遗传
    二、桔梗雄性不育细胞学机理研究
第五章 桔梗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初步估算
第六章 桔梗自交系选育方法研究
    一、桔梗主要性状的相关、遗传分析及选择方法
    二、桔梗南繁加代技术初步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情况介绍

(8)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回顾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育种回顾
    1.1 育成的主要品种
        1.1.1 高产品种冀棉8号
        1.1.2 远缘杂交棉花品种石远321
        1.1.3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SGK321
        1.1.4 抗盲蝽象棉花品种晋棉-26
        1.1.5 特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石早1号
        1.1.6 优质抗病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石抗126[8]
        1.1.7 高产、优质抗病虫杂交棉花品种石杂101
    1.2 育成的主要参试品系
    1.3 创新的主要种质资源
2 有关棉花育种技术与方法的思考
    2.1 常规育种技术与高新生物技术相结合是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的技术关键
    2.2 上下游单位结合是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的重要技术路线
    2.3 正确的育种目标是培育突破性棉花品种的前提保证
3 今后育种方向
    3.1 超高产棉花品种培育是当今育种的重要方向
    3.2 加强棉花纤维品质的研究
    3.3 加强棉花多抗品种的研究
    3.4 加强棉花专用品种特别是有机生态棉的研究
    3.5 培育适合机械化栽培的早熟棉品种

(9)彩色长绒棉的杂种优势及其生理生化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彩色棉的研究与利用
        1.1 彩色棉的历史及现状
        1.2 彩色棉产业的市场前景
        1.3 彩色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4 彩色棉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4.1 传统杂交育种的利用
        1.4.2 分子育种的利用
    2 棉花杂种优势的研究
        2.1 陆陆种内杂种优势的研究
        2.2 海陆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
    3 棉花纤维品质的改良研究
        3.1 国内外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研究状况
        3.2 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的途径
    4 彩色棉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4.1 植株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4.2 纤维发育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5 棉纤维伸长的研究
    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6.1 立题依据
        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彩色长绒棉杂种优势的表现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和杂种的表现
        2.1.1 彩色长绒棉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2.1.2 彩色长绒棉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表现
        2.1.3 彩色长绒棉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
        2.2 彩色长绒棉和陆陆杂种的杂种优势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
        2.2.2 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2.2.3 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3 讨论
第三章 彩色长绒棉高产优质的光合生理特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2.2 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1.2.3 花粉育性的测定
        1.2.4 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1.2.5 产量和品质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彩色长绒棉的叶片叶绿素含量
        2.2 彩色长绒棉的叶片光合指标
        2.3 彩色长绒棉的花粉育性
        2.4 彩色长绒棉的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
        2.4.1 淀粉含量
        2.4.2 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
        2.5 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彩色长绒棉纤维生理与纤维品质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1.2.2 纤维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1.2.3 纤维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4 纤维pH值的测定
        1.2.5 纤维品质指标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彩色长绒棉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2.2 彩色长绒棉纤维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2.3 彩色长绒棉纤维总黄酮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2.4 彩色长绒棉纤维pH值含量的变化及比较
        2.5 彩色长绒棉纤维生理与纤维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10)半夏杂交育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半夏研究概况
        1 本草考证
        2 资源分布及遗传多样性
        3 半夏生物学及生殖特性
        4 半夏快繁技术
        5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6 药理研究进展
        6.1 镇咳祛痰
        6.2 镇吐
        6.3 抗肿瘤
        6.4 胃肠道
        6.5 抗早孕
        6.6 其它作用
    第二节 药用植物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 杂种优势的遗传学机理
        2 杂交F_1代与亲本的鉴定
        2.1 同工酶分析技术的杂种鉴定
        2.2 分子标记的杂种鉴定
        3 杂种优势的度量
        4 杂交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半夏生殖特性研究
    第一节 半夏花粉生活力及有性繁殖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花粉生活力测定
        1.3 半夏人工杂交授粉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萌发情况
        2.2 最佳观测时间的确定
        2.3 人工杂交授粉
        3 讨论
        3.1 半夏花粉萌发培养基和培养时间的选择
        3.2 半夏不同居群花粉活性及杂交结实率
        3.3 半夏人工杂交技术
    第二节 半夏生殖生物学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半夏雄蕊发育
        2.2 半夏雌蕊发育
        2.3 半夏胚胎发育
        3 讨论
第三章 半夏不同亲本及其F_1代RAPD亲缘关系鉴定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及仪器
        1.3 DNA的提取
        1.4 基因组DNA浓度检测及浓度
        1.5 引物的筛选
        1.6 亲本及F_1代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组合亲本间多态引物的筛选
        2.2 引物OPN 8在F_1代的扩增结果
        2.3 F_1代和亲本RAPD遗传距离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半夏F_1代品质综合评价
    第一节 光合特性综合评价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生物学形状比较
        1.3 叶绿素含量测定
        1.4 不同居群半夏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1.5 不同居群半夏CO_2响应曲线的测定
        1.6 叶绿素荧光生理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及F_1代单叶期生物学性状比较
        2.2 不同居群半夏叶绿素含量比较分析
        2.3 不同居群半夏光响应曲线
        2.4 不同居群半夏CO_2响应曲线
        2.5 荧光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3.1 不同类型半夏亲本及F_1代生物学性状比较分析
        3.2 不同类型半夏亲本及F_1代叶绿素含量比较
        3.3 不同类型半夏亲本及F_1代光合特性的比较
        3.4 不同半夏居群荧光参数差异性
        3.5 半夏高光品种的选育
    第二节 半夏不同类型亲本及F_1代鸟苷含量测定
        摘要
        1. 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2.2 线性关系的考察
        2.3 精密度试验
        2.4 稳定性试验
        2.5 重复性试验
        2.6 回收率试验
        2.7 不同亲本及其F_1代的半夏中鸟苷的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三节 半夏不同类型亲本及F_1代总游离有机酸含量测定
    摘要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精密度考察
        2.2 稳定性考察
        2.3 重复性考察
        2.4 加样回收率考察
        2.5 样品测定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1 不同类型半夏亲本图片及大田杂交图片
附图2 选育半夏F_1相关图片
发表论文
致谢

四、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论文参考文献)

  • [1]壮秆剂对水稻抗倒伏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D]. 王丹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Soru#1×Naxos”RIL群体抗小麦纹枯病QTL定位及簇毛麦抗纹枯病基因发掘[D]. 孙大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D]. 段绍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4]玉米单倍体诱导和加倍技术及DH系的遗传研究[D]. 慈佳宾.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5]中药桔梗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D]. 魏建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09)
  • [6]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J]. 段宁. 中国食用菌, 2004(01)
  • [7]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段宁. 中国食用菌, 2003(06)
  • [8]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棉花育种回顾及发展方向[J]. 朱青竹,王维莲,眭书祥,赵丽芬,冯恒文,李增书,张艳丽,王虎,李爱国,赵国忠. 河北农业科学, 2012(05)
  • [9]彩色长绒棉的杂种优势及其生理生化基础[D]. 文国吉. 浙江大学, 2010(11)
  • [10]半夏杂交育种初步研究[D]. 肖亚雯.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杂交天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