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涡对论文_王若玉,宋彦萍,陈浮,秦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旋涡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旋涡,射流,丁坝,损失,性能,涡旋,湍流。

旋涡对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玉,宋彦萍,陈浮,秦勇[1](2018)在《变攻角下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被动射流旋涡(PJV)控制高速扩压叶栅内的流动分离控制展开数值研究,并探究其在变工况条件下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PJV在设计攻角下可使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5.2%,变攻角条件下的损失降低幅度最高可达7.8%,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控制效率和良好的变工况适应特性。随着攻角的增大,吸力面分离位置提前,射流出口与分离区间的距离减小,PJV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附面层内低能流体与主流间的动量交换,使得壁面涡结构得到重新组织,并进一步影响通道涡、集中脱落涡等涡系结构的发展,从而推迟流动分离、减小损失。在综合考虑变攻角流场特性的前提下,应使PJV的作用位置位于分离区上游不远处,所研究的最佳射流位置位于叶片前缘上游40%轴向弦长处。(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卢炳潇[2](2017)在《端壁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区流动的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气机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对其叶栅内的流动加以控制可以明显提高压气机增压比和效率,减少流动损失,这对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射流式旋涡发生器作为主动控制方法之一因其简单的结构和较好的控制效果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课题采用商业软件CFX,对扩压叶栅在设计来流马赫数时不同冲角下、非设计来流马赫数时不同冲角下以及不同来流附面层特性时进行数值模拟,对栅内流动结构和气动性能进行详细地分析,其中来流附面层特性包括来流附面层厚度和来流湍流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来流马赫数和非设计来流马赫数时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相近。负冲角时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设计来流马赫数下大负冲角i=-4o时会使栅内流动恶化,随着冲角的增大,流动损失的减小量增大。在设计来流马赫数下冲角i=0o、2o和4o时损失分别减小了7.2%、10.2%和13%,但冲角达到i=6o时损失减小程度降低,仅为5.8%。在非设计来流马赫数下冲角i=0o、2o、4o和6o时总压损失分别减小了7.2%、9.2%、11.2%和5%。射流旋涡的掺混作用会使下洗区角区分离减弱而使上洗区的损失增加,流动的控制效果是这两部分的综合体现,因此会有在大负冲角的工况下,加入射流旋涡后栅内流动比原型叶栅时更为复杂的情况。来流附面层特性变化时,附面层厚度的变化对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较大,附面层越厚流动损失越大,但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越好。当来流湍流度增强时,对薄来流附面层叶栅的气动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来流附面层较厚时气动性能几乎不随来流湍流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在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时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来流附面层厚度较薄时,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大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变差,甚至出现流动损失比原型叶栅更大的情况;在来流附面层较厚时,总压损失减小量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增大,流动控制效果增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姜雪敏[3](2017)在《台风对气旋涡影响的统计分析以及气旋涡对上层海洋响应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季风、复杂水文条件和地形的共同作用,西北太平洋成为一个涡旋活动活跃地带,同时也是全球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虽然目前有众多的文献已经提出台风对海洋中的气旋涡的影响是显着而频繁的,但是针对超强台风对气旋涡的影响仍不够明确,同时由于气旋涡的存在,其对海表降温的位置和程度会产生显着影响,继而也会对输送给台风的热量和水汽产生影响;同时气旋涡特殊的热力和动力结构也会对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产生影响,气旋涡本身也会变化,涡旋内的降温机制和其他区域有何不同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海表高度异常和海表温度资料,并结合模型研究了海洋中尺度气旋涡对台风的响应过程。本文先基于高度计资料,采用改进的涡旋检测方法,统计了 2000-2014年的超强台风对西北太平洋气旋涡的影响。期间共有38个5级和47个4级超强台风,但是其中只有28个超强台风(33%左右)对32个研究区域产生显着影响。这些研究区域内预先存在的27个气旋涡得到加强,而且新产生了 5个气旋涡,说明台风对气旋涡的影响效率一定程度上是低下的。另外,对涡旋的各个地理及物理参量的变化与影响涡旋时台风的最大风速、移动速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涡旋的变化对台风的持续时间最敏感,这是因为台风的持续时间是综合了台风经过研究区域时的最大风速以及移动速度,综合表现了台风影响的强度。而且除个别外,台风经过后发生强降温(<-2.5℃)的区域面积在涡旋中占了 26%到100%不等,说明气旋涡一定程度上指示了海表降温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WRF_ARW模式模拟了 2007年第0709号台风圣帕Sepat与气旋涡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耦合一维的混合层模型和3D_PWP模型对比发现,仅含有混合作用的一维模型无法准确模拟海表降温,而包含水平流、垂直流和混合作用的叁维耦合实验,在海洋背景场中加入了气旋涡,它的海表降温模拟结果和卫星遥感结果更为接近,即产生了与气旋涡位置高度吻合的斑块状降温。同时在强降温的区域,会显着减少海洋输送给大气的感热、水汽、潜热、从海表向上积分的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进而降低台风登陆台湾岛的降水量。且在强降温区域的边界层高度显着降低。最后,通过分析叁维耦合实验结果得到,台风影响下的上层海洋温盐流的响应如下:动力响应特征是整个水柱明显出现了近惯性流,流速不同程度增大,出现了两层的结构,上混合层和混合层以下出现反相位,为第一斜压模主导产生。热力响应特征是温度和盐度都呈现叁层结构,形成了低温高盐的表层水,低盐高温的次表层水和低温高盐的下层水。这种响应在表层偏于路径右侧。海表的降温是由垂直混合作用主导的,次表层在惯性泵的影响下交替出现升温(混合作用)和降温(上升流),而次表层以下则是由垂直运动主导的降温。而且路径左侧气旋涡的涡度和涡动能在台风经过后明显增强,说明气旋涡的强度变强,其一定程度影响了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涡旋内上混合层流速衰减较涡外慢,而涡外上混合层的能量更容易向深层传播,导致次表层以下流速增强。同时在涡旋内部,由于近惯性流的能量容易被局限在上混合层,导致垂向剪切作用更为显着,这造成涡内更显着的海表降温和次表层升温;而气旋涡特殊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增强了台风引发的上升流,这导致了次表层更强的降温。次表层内的降温和升温程度较涡外强。(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若玉,刘华坪,张东飞,卢炳潇,陈浮[4](2017)在《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利用压力面与吸力面间压差产生射流旋涡的被动流动控制技术以改善压气机叶栅的气动性能,在进口马赫数Ma=0.67的高速扩压叶栅上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射流旋涡可有效增强吸力面附面层与主流间的能量交换,改变下游壁面涡的结构和尺寸,推迟流动分离,减小角区损失。当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较近时,当地较厚的附面层使得旋涡上洗区的掺混损失增加;而射流距分离线或端壁过远时均会减弱下洗区能量注入对角区低能流体的影响;指向端壁的射流会增加壁面涡强度,而沿远离端壁方向过大的偏角则会减弱射流旋涡强度,从而减弱其控制效果。当射流轴向距叶片前缘xj/cx=40%、沿叶高距端壁h/H=15%、射流偏角β=60°时,其改善栅内流动的效果最佳,总压损失减小可达5.2%,而射流流量仅相当于主流的0.27‰。(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陈钟为,杨成浩,许东峰,徐鸣泉[5](2016)在《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6月南海北部现场观测的水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13日—28日南海北部陆坡在气旋涡-反气旋涡的双涡结构影响下的水文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表层50m以浅盐度存在NE—SW向低盐区,表层盐度最小值低于32,这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存在跨陆架海水输送。在观测期间,南海北部陆坡调查海区受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双涡结构影响,使得南海北部陆坡表层100m以浅存在跨陆坡流,流速最大值出现在两涡交汇区域。此外,通过潜标连续海流资料,发现南海北部陆坡环流呈现了"深入浅出"(100m以深层为向岸的入侵、以浅层为离岸的出流)的"两层结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李德军,许孟春,李晓伟,于赋志[6](2016)在《旋涡对钢液的不利影响及防范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炼钢生产过程中旋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介绍了国内外针对旋涡所进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利用电磁力来抵消产生旋涡的驱动力,从而减小或消除旋涡给钢液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鞍钢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陈小莉,马吉明[7](2007)在《竖轴旋涡对丁坝坝头块石颗粒起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丁坝坝头块石的走失原因对河道整治工程、路基桥梁等的经济和安全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静止流场中圆柱旋涡产生的流场与明槽均匀流动的迭加对流场进行了简化,分析了竖轴旋涡对块石颗粒的作用,并求解了在旋涡吸力及绕流升力作用下颗粒的瞬时起动流速;计算表明瞬时起动流速比时均情况下起动流速要小的多,解释了时均情况下难以起动的块体在旋涡瞬时吸力下能被卷走的原因;分析了坝长和束窄率对瞬时起动流速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竖轴旋涡对坝前颗粒运动及局部冲刷的作用建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张树海,徐庆新[8](2006)在《激波与旋涡对干扰研究:激波动力学特性及声波产生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五阶 WENO 格式,通过数值求解二维非定常 Navier-Stokes 方程,系统模拟了激波与旋涡对的干扰过程。我们研究了强度为1.05和1.2两个典型的激波同不同强度的旋涡对的干扰过程。根据激波动力学特性,我们把激波与掠过型旋涡对干扰分成四类,而碰撞型干扰分成七种不同的类型。研究表明,激波与旋涡对干扰过程中,声波产生有叁种机制,激波与涡对的干扰,涡对之间的耦合以及激波与声波的干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分离流·涡运动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选集》期刊2006-10-01)

刘火星,陈矛章,蒋浩康[9](2002)在《扩压叶栅端壁角区旋涡对湍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扩压叶栅端壁角区旋涡对湍流特性分布的影响 ,用叁维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测量了平面扩压叶栅中角区流动的湍流特性 .对测量结果的分析表明 :流向涡的核心区域及旋涡与附面层相互作用区域的湍流动能增加 .同时 ,旋涡和旋涡运动强烈影响着雷诺正应力和切应力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黄远东,吴文权,张红武,王光谦[10](2002)在《非定常不稳定液固两相流动中旋涡对颗粒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起双向耦合的液固两相流动旋涡动力学模型与数值方法 ;应用离散涡方法 ,计算非定常不稳定水流场 ;采用Lagrange方法模拟颗粒运动 ,颗粒对流体的反作用通过修正涡泡运动速度来实现。利用所建模型 ,计算了两种St数的泥沙粒子在圆柱绕流场中的运动。结果证明了液固两相流动中颗粒运动与旋涡存在着明确的相关结构 :( 1 )当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颗粒碰上旋涡时 ,泥沙颗粒被卷入旋涡中 ,被卷入旋涡中的泥沙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分布于旋涡区 ;( 2 )均匀水沙混合物绕圆柱流动 ,由于流体流过圆柱时产生剧烈分离流动 ,使得在尾迹流内中等St数 (St~o ( 1 ) )的泥沙颗粒从均匀水沙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而往旋涡区聚集。(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2年01期)

旋涡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压气机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对其叶栅内的流动加以控制可以明显提高压气机增压比和效率,减少流动损失,这对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射流式旋涡发生器作为主动控制方法之一因其简单的结构和较好的控制效果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本课题采用商业软件CFX,对扩压叶栅在设计来流马赫数时不同冲角下、非设计来流马赫数时不同冲角下以及不同来流附面层特性时进行数值模拟,对栅内流动结构和气动性能进行详细地分析,其中来流附面层特性包括来流附面层厚度和来流湍流度。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来流马赫数和非设计来流马赫数时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相近。负冲角时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在设计来流马赫数下大负冲角i=-4o时会使栅内流动恶化,随着冲角的增大,流动损失的减小量增大。在设计来流马赫数下冲角i=0o、2o和4o时损失分别减小了7.2%、10.2%和13%,但冲角达到i=6o时损失减小程度降低,仅为5.8%。在非设计来流马赫数下冲角i=0o、2o、4o和6o时总压损失分别减小了7.2%、9.2%、11.2%和5%。射流旋涡的掺混作用会使下洗区角区分离减弱而使上洗区的损失增加,流动的控制效果是这两部分的综合体现,因此会有在大负冲角的工况下,加入射流旋涡后栅内流动比原型叶栅时更为复杂的情况。来流附面层特性变化时,附面层厚度的变化对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较大,附面层越厚流动损失越大,但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越好。当来流湍流度增强时,对薄来流附面层叶栅的气动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来流附面层较厚时气动性能几乎不随来流湍流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在不同来流附面层厚度时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来流附面层厚度较薄时,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大射流旋涡的控制效果变差,甚至出现流动损失比原型叶栅更大的情况;在来流附面层较厚时,总压损失减小量随着来流湍流度的增大而增大,流动控制效果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涡对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若玉,宋彦萍,陈浮,秦勇.变攻角下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性能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8

[2].卢炳潇.端壁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端区流动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姜雪敏.台风对气旋涡影响的统计分析以及气旋涡对上层海洋响应影响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7

[4].王若玉,刘华坪,张东飞,卢炳潇,陈浮.被动射流旋涡对高速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2017

[5].陈钟为,杨成浩,许东峰,徐鸣泉.2015年6月南海北部陆坡气旋-反气旋涡对陆坡水文和环流影响的观测[J].海洋学研究.2016

[6].李德军,许孟春,李晓伟,于赋志.旋涡对钢液的不利影响及防范措施[J].鞍钢技术.2016

[7].陈小莉,马吉明.竖轴旋涡对丁坝坝头块石颗粒起动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07

[8].张树海,徐庆新.激波与旋涡对干扰研究:激波动力学特性及声波产生机理[C].第十一届全国分离流·涡运动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选集.2006

[9].刘火星,陈矛章,蒋浩康.扩压叶栅端壁角区旋涡对湍流特性的影响[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

[10].黄远东,吴文权,张红武,王光谦.非定常不稳定液固两相流动中旋涡对颗粒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

论文知识图

合成射流控制宏观低速流动方向的纹影...气膜冷却射流下游的反转肾形对涡[8]合成射流流场结构随雷诺数与出口长度...旋涡发生器设计布局方案和几何参数为t*=5.25,其时有叁个旋涡对

标签:;  ;  ;  ;  ;  ;  ;  

旋涡对论文_王若玉,宋彦萍,陈浮,秦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