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距离放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宫颈癌,近距离放疗,膀胱体积,放疗剂量
近距离放疗论文文献综述
徐志渊,杨利,刘佳,农雅琴,沈琳[1](2019)在《膀胱体积变化对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膀胱体积变化对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肿瘤和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首诊的66例拟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采用外照射放疗同期化疗加近距离治疗。均采用同期顺铂40 mg/m~2每周方案化疗,外照射均采用常规分割外照射放疗,1.8~2 Gy/次,1次/天,5次/周,盆腔预防放疗剂量45 Gy/25次,阳性区域转移淋巴结处方剂量55~57.5 Gy/25次。后装采用叁维自适应近距离放疗,A点剂量6 Gy每次,共4次,采用宫腔管和双侧阴道穹窿管或环形施源器,在定位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igh risk clinical tumor volume,HRCTV)、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制定后装治疗计划后行近距离放疗。结果:后装近距离治疗期间,随着膀胱体积增大,膀胱D_(1cc)、D_(2cc)接受的放疗剂量逐渐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小于49.25 ml膀胱体积组膀胱受辐射量最小。而膀胱体积的变化不影响直肠D_(1cc)和D_(2cc)、乙状结肠D_(1cc)和D_(2cc)、HRCTV D_(90)和HRCTV D_(95)。随着后装次数的增加,膀胱体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第一次后装时膀胱体积与第二、叁次后装时膀胱体积无统计学差异,但是第一次后装时膀胱体积与第四次后装时膀胱体积有统计学差异(P=0.02)。结论:近距离治疗过程中控制膀胱体积可以减少膀胱受照射剂量,近距离治疗期间控制膀胱体积小于49.25 ml可能是一个更好地选择。(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姚远,焦德超,陈建建,周学良,韩新巍[2](2019)在《~(125)Ⅰ放射性粒子链腔道内近距离放疗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粒子链是将~(125)Ⅰ粒子按照线性排列并置于管状导管中,使其剂量分布接近于圆柱形,进而适应腔道内的肿瘤放疗,发挥出单粒子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125)Ⅰ放射性粒子链的发展历史、剂量分布、置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张丽丽,邓春涛[3](2019)在《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联合体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70例疗效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宫颈癌采用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联合体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联合体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分析临床疗效与药物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2年左右随访,随访率为100%,没有出现失访患者,随访1年患者存活率为100%(700/70),随访2年时存活率为82.86%(58/70);15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现象,5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现象,9例患者血小板减少,15例患者贫血,10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9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反应。结论:宫颈癌采用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联合体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药物毒副作用较轻。(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6期)
石翔翔,庞皓文,孙小杨,张振华,林盛[4](2019)在《PBL+CBL在叁维近距离放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以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在肿瘤放射治疗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叁维近距离放射治疗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整体培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临床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科室轮转的42名规范化培训学员作为本次教学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PBL+CBL教学组,n=21)与对照组(传统教学组,n=21)。观察、比较两组学员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并对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和教学满意度等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BL+CBL教学法用于肿瘤放射治疗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叁维近距离放射治疗教学中,可以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员自主学习意识,并锻炼其医患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技巧。(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20期)
程淑霞,张明川,张新慧,马一鸣,王莉[5](2019)在《宫颈癌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阴道模板的临床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宫颈癌局部转移的精准影像解剖部位,设计制作普遍适用于宫颈癌宫旁远端转移患者的经阴道插植模板,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方法]基于498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局部转移部位的影像解剖分析,以及盆腔外照射后肿瘤回缩变化,设计制作经阴道插植模板,应用于20例盆腔外照射后宫旁残留癌肿≥3cm的宫颈癌患者,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结果] 49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中,98.5%宫旁转移发生在盆隔之上、腹膜之下,在阴道上1/3处贴近阴道侧壁,在宫颈阴道两侧2~4点和8~10点之间,向上:依次沿阴道直肠韧带、骶韧带向侧后方蔓延,沿主韧带向侧前方蔓延,呈扇形逐步远离宫颈阴道侧壁达侧盆壁,发生宫旁远端转移。盆腔外照射后,97.5%宫旁残留癌肿距宫腔管的距离一侧≤3.5cm、另一侧≤2.5cm,上缘在宫颈内口水平,3%为前后极不对称癌肿。基于此解剖,设计一组经阴道圆柱体插植模板,周边8~10个直针孔,6~12点连线上3个宫腔管孔,在两侧壁2点~4点之间和8点~10点之间有1~2排斜孔。该阴道模板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初步应用于20例盆腔外照射后一侧宫旁残留癌肿>3cm或前后极不对称的宫颈癌患者:平均高危临床靶区体积(HR-CTV)(60.4±20.8)cm3;平均剂量HR-CTV D90 86.7Gy (EQD2α/β10),膀胱2cc 76.1Gy (EQD2α/β3),直肠2cc 68.7Gy (EQD2α/β3),乙状结肠2cc 65.9Gy (EQD2α/β3)。放疗后3月完全缓解(CR)18例、部分缓解(PR)2例,无3~4级急性期放疗并发症发生。[结论]该阴道插植模板设计合理,引导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操作简单,损伤小,可重复性好。对于盆腔外照射后宫旁残留癌肿≥3cm者,获得了更好处方剂量的HR-CTV靶区覆盖,较好保护危及器官。(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泽群[6](2019)在《近距离放疗穿刺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性治疗经常用于肿瘤的医治,包括外照射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外照射放射治疗放射剂量大,容易伤害患者健康组织。由于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具有许多优点,如放射剂量低,作用时间长,对健康组织损伤小,价格便宜等,近年来在治疗领域应用逐渐增多。目前穿刺手术多由医生人工完成,存在精度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使用手术机器人系统可以协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帮助进行手术过程安全监测,提高手术精度,操作效率,保证手术安全性。本文针对近距离放疗穿刺机器人系统相关的系统架构,空间配准,进针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合作,借鉴医生临床经验,分析近距离放疗穿刺手术需求,提炼术前活检及放射性粒子植入两种术式的共性,构建穿刺机器人系统架构。根据需求设计机器人系统整体方案,构建一种具有视觉导航功能的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包含七自由度协作机械臂、末端工具、光学定位系统、CT叁维建模软件和上位机控制软件等。同时为了灵活、准确、高效地执行手术动作,对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分析,推导运动学正逆解,规划术中机械臂运动轨迹,实现手术规划进针路径,完成手术。为了统一手术系统空间,建立机器人、光学定位系统和患者之间的空间坐标转换关系,提出了改进直线旋转方法的自动配准方法,并与应用李群理论的手动配准方法进行实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提高了配准的效率和精度,从而提高了穿刺手术的准确性、可靠性。针对穿刺过程中穿刺针会发生形变并产生穿刺误差的问题,分析穿刺针与人体各部分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相互作用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了穿刺针路径偏移的产生机理。建立基于六维力传感器信息的针尖偏移量计算模型,在该模型的指导下,提出步进式角度调整进针策略,减小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偏移、变形对穿刺精度的影响。搭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实验平台,验证系统的导航精度和系统稳定性。并且在头颅模型、尸头上分别进行了穿刺力采集及精度验证实验,验证了系统功能和手术流程,满足了医生对于手术系统在安全性、操作性、精度上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子瑶[7](2019)在《CT引导下叁维近距离放疗治疗ⅡB-ⅣA期宫颈癌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CT引导下叁维近距离放疗与传统二维近距离放疗治疗ⅡB-ⅣA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01月至2016年0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初治的116例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其中56例患者采用CT影像引导的叁维近距离放疗(3D组),60例行二维近距离放疗(2D组)。两组外照射均采用调强放疗(IMRT),同期化疗采用紫杉醇60mg/次或顺铂30mg/m~2,每周1次,共5~7周期。随访方式为门诊和电话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90%临床靶体积受照射剂量(CTV_(D90))、靶区适形指数(CI值)、膀胱、直肠2cm~3体积受到的最小剂量(D_(2cm3))、1cm~3体积受到的最小剂量(D_(1cm3))、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1、2、3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及放射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3D组CTV_(D90)高于2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3D组CI值高于2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D组膀胱、直肠D_(2cm3)高于3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41)。3D组较2D组ORR、DCR、1年、2年、3年OS和DFS值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1、2、3年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较2D组均有降低,其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P=0.041)、1、2年放射性直肠炎(P=0.043、0.027)及1年放射性膀胱炎发生率(P=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影响宫颈癌3年生存率的因素有年龄、病理类型、FIGO分期、KPS评分、辅助化疗、CI值、CTV_(D9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影响宫颈癌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病理类型、FIGO分期、CTV_(D90)和CI值。结论:CT引导下的叁维近距离放疗较传统二维近距离放疗治疗宫颈癌提高了ORR、DCR、3年OS、DFS的值,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引导下的叁维近距离治疗可降低放射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放疗的精准度。年龄、KPS评分、病理类型、辅助化疗、FIGO分期、CTV_(D90)、CI值与宫颈癌预后相关,其中,FIGO分期、病理类型、CI值、CTV_(D9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成[8](2019)在《31例放疗后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近距离放射治疗对放疗后复发宫颈癌的疗效、毒副反应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近距离放射治疗在放疗后复发宫颈癌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全部31例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放疗后复发宫颈癌患者,14例患者接受了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17例接受单纯组织间插植,其中5例患者因既往放疗剂量不足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联合外照射放疗。根据RECIST评价治疗后近期疗效,根据RTOG放射性损伤标准分级评价晚期毒副反应。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局部控制(LC),用Log Rank对复发肿瘤直径(≥4cm VS.<4cm),初始临床分期(Ⅰ、Ⅱ期VS.Ⅲ、Ⅳ期),再次放疗EQD2剂量(≥40Gy VS.<40Gy),复发间隔时间(≥12月VS.<12月),放疗间隔时间(≥12月VS.<12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再次放疗中位EQD2剂量为39.70Gy(12.50~80.90Gy),结合既往放疗剂量,中位累积EQD2剂量为105.25Gy(79.67~164.25Gy)。再次放疗后18例达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1例疾病稳定(SD),总反应率96.8%。中位随访时间23.9个月(8~46.9个月),12例患者无肿瘤进展,4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5例发生远处转移,7例发生局部复发加远处转移。1年OS、PFS、LC率分别为77.4%、67.7%、74.2%,2年OS、PFS、LC率分别为61.3%、54.8%、64.5%,3年OS、PFS、LC率分别为58.1%、54.8%、64.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Ⅲ级骨髓抑制,无Ⅲ级以上急性膀胱、直肠反应。晚期反应方面:3例患者出现Ⅲ级膀胱晚期反应(膀胱D2cc累积EQD2剂量分别为96.92Gy,138.66Gy和75.94Gy),1例患者出现严重阴道狭窄,1例患者出现阴道直肠瘘(累积放疗EQD2剂量为149.22Gy,直肠D2CC累积EQD2剂量为90.10Gy)。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肿瘤直径、复发间隔时间、放疗间隔时间对1、2、3年OS、PFS、LC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初始临床分期和再次放疗剂量对1、2、3年OS、PFS、LC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示:复发宫颈癌再次放疗后OS、PFS、LC与复发肿瘤直径、放疗间隔时间显着相关,其中复发肿瘤直径危险系数最高,但与复发间隔时间、初始临床分期、再次放疗剂量等无显着相关。结论:近距离放疗是复发宫颈癌有效的治疗方式,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且能保留盆腔器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复发肿瘤大小、放疗间隔时间是影响复发宫颈癌患者再次放疗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实践中应严格挑选能从治疗中获益的合适群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董新红,张燕,何智慧,刘哲峰,张凤志[9](2019)在《中晚期宫颈癌常规放疗加腔内近距离治疗同步体外高频热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对于中晚期宫颈癌常规放疗加腔内近距离治疗同步体外高频热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宫颈癌Ⅱb~Ⅲb期患者66例,随机数字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常规放化疗体外增敏热疗加中药的实验组(n=33),常规放化疗对照组(n=33)。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毒副反应,随访结束评估一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实验组患者毒副反应率为9.09%,对照组为36.64%,经治后随着随访时间增加生活质量评分也随之增加,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随访一年生存率为100%,对照组仅为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而言,常规放疗加腔内近距离治疗,同步体外高频热疗联合中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较低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一年生存率,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效果理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鹏,张建国[10](2018)在《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儿童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初步探索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儿童颅底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3名儿童颅底肿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活检明确诊断,采取近距离放疗、手术、化疗等方式综合治疗,参考RECIST 1.1版本,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及患者生存情况,根据RTOG放疗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进行放疗安全性评价。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及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 rate,EFS)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结果:本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2月-86月),3例患者分别于随访的2个月、14个月、16个月失访,失访前复查显示肿瘤局部控制。1年、3年及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7%、69.0%、69.0%。有无颅内侵犯对局部控制率有显着差异(p=0.002)。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62.2%、46.6%,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3.3%、57.8%、43.3%。粒子植入后近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RTOG1-2级),包括皮肤及黏膜轻度水肿、萎缩,喉轻度水肿,轻度吞咽困难等,大多数4-6周可以自行痊愈。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研究结论: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或手术治疗儿童颅底肿瘤疗效确切,毒副反应低,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儿童颅底肿瘤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近距离放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放射性粒子链是将~(125)Ⅰ粒子按照线性排列并置于管状导管中,使其剂量分布接近于圆柱形,进而适应腔道内的肿瘤放疗,发挥出单粒子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125)Ⅰ放射性粒子链的发展历史、剂量分布、置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距离放疗论文参考文献
[1].徐志渊,杨利,刘佳,农雅琴,沈琳.膀胱体积变化对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姚远,焦德超,陈建建,周学良,韩新巍.~(125)Ⅰ放射性粒子链腔道内近距离放疗的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9
[3].张丽丽,邓春涛.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联合体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70例疗效观察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石翔翔,庞皓文,孙小杨,张振华,林盛.PBL+CBL在叁维近距离放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5].程淑霞,张明川,张新慧,马一鸣,王莉.宫颈癌引导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阴道模板的临床设计[J].肿瘤学杂志.2019
[6].李泽群.近距离放疗穿刺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黄子瑶.CT引导下叁维近距离放疗治疗ⅡB-ⅣA期宫颈癌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D].遵义医科大学.2019
[8].黄成.31例放疗后复发宫颈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9
[9].董新红,张燕,何智慧,刘哲峰,张凤志.中晚期宫颈癌常规放疗加腔内近距离治疗同步体外高频热疗联合中药治疗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2019
[10].陈鹏,张建国.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儿童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