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创作面面谈

小品创作面面谈

目前,由于创作跟不上,无论是小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大量充斥舞台和屏幕的多是一些只为逗人一笑的平庸、低俗之作,小品热迅速降温。观众为小品感到迷惑、失望。

小品质量下滑的原因何在呢?

一、小品不要承担过重的负载

有些小品的作者缺乏生活基础,难以开掘新的角度,创作的小品只是简单地演绎一个概念、体现一种思想或是讲述一件事情,这种流于表面的作品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正像著名演员赵本山所说,现在的一些小品,不是一味逗笑,就是说教性太强,照此下去难得观众之心。小品必须以内容健康,有幽默感,能够小中见大、俗中见雅、丑中见美的优秀作品奉献给观众。而我们有些组织者,特别是掌握节目生杀大权的判官,硬让小品承担过重的负载,让小品去体现大主题,去体现某种意念,去揭示某些哲理,去论证某种观点,去说明一些大道理。有些小品则成了“随机应变”的“万能膏”。穿鞋带帽地去套“热点问题”、“时兴事例”,成了“文革”中的报捷文艺,这类情况在专题晚会中尤为突出。观众根本不买账。小品创作,重要的是要摆正小品的位置,充分重视小品独有的艺术形式,内容上要真正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来。

二、小品要把握最佳价值取向

把握小品的最佳价值取向,是创作出优秀小品的核心。小品必须全心全意地无条件地扎根于现实生活土壤中,去吸收营养。如果坚定树立这个观念,杜绝闭门造车、急功近利、哗众取宠、平庸俗气的不正之路,那么小品就能集中地、生动地再现社会生活和展示人们的精神面貌,努力达到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较高艺术境界。小品创作者们对最佳价值取向目标明确了,并努力实现,就一定能创作出去小品精品来。

三、小品应进入更高审美层次

时代的变革和对生活思考的深化,客观上对小品创作提出了新要求,即突出对社会现实辩证的历史把握和对生活意蕴深层的开掘。优秀小品形象诱发观众进入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审美领域,这种审美乐趣托举起小品走向审美的更高层次。小品问世不久就以创造形象艺术美取胜,其鲜明的审美意识培养出了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四、小品形式需保持多样化

由于电视晚会小品多是营造气氛的喜剧小品,不免使观众产生“小品就是喜剧”的误解。小品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形式逐渐凝固僵化。而事实上,小品的艺术形式本来是很灵活的,比如除喜剧小品外,还有寓言小品和京剧、评剧以及各种地方戏曲小品。这些不仅使小品表现形式更加成熟,还使观众对小品的认识突破了喜剧的框框。小品要想走出喜、闹、滑稽、夸张甚至荒唐的死胡同,就要在形式上保持多样化。艺术上的互相借鉴和融合有利于小品呈现出良好的创作演出态势,是小品艺术发展的标志。在没有明确理论界定的过渡时期,允许各种门类呈多方位取向无疑有利于小品博取众家所长。

五、小品的表演要具备文化底蕴

而今一些小品的创作是俗多于雅,表演过于强调滑稽、夸张的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足、韵味欠缺,令人遗憾。可见小品创作和表演中分寸的把握不仅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而且还能体现出创作和表演人员的文化艺术修养。要想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和打动观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过于强调小品的娱乐功能,只会使其落入俗套,久而久之会失去一大部分观众。优秀的小品从创作到表演都具备文化底蕴。要突出小品特有的艺术魅力,并以此赢得观众。

六、小品演员必须不断超越自我

在小品中,演员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小品创作往往要演员参与,演员和作家几乎是同步观察现实、选择题材、构思形象。在小品的题材、风格上,演员的创作个性往往起着较大作用。因而,广大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记下了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郭达、蔡明、宋丹丹、黄宏、巩汉林、赵丽蓉等著名的演员的名字及其创作的形象。

然而,就在小品火爆的时候,有的演员对小品热就已感到危机了。其中就有著名喜剧明星赵本山。他深深地感到在创作和表演上很难突破自己一贯的模式。他立志突破、超越自我,重塑形象。这样的演员绝不只是他一人。只要下决心沉入生活中去、扎根群众中,与群众共命运、同呼吸,新的生活观念和艺术观念,就会孕育并产生新的硕果。

责任编辑李红梅

标签:;  ;  ;  

小品创作面面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