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换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换热,数值,系数,悬浮液,歧管,模型,空腔。
流动换热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娜,李强,高颖,李建辉,王葛[1](2019)在《气瓶内部淬火过程的流动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直径厚壁气瓶内部淬火时的流动换热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研究气瓶内部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改善流动换热效果、提高产品组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Ф914mm厚壁气瓶和瓶内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维等效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多喷嘴系统对气瓶内外进行喷水淬火,研究了气瓶总长、喷水流速及淬火时间对瓶内压强及内壁温度的影响,通过间歇淬火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气瓶长度对瓶内压强和瓶壁温度的影响显着,喷水流速次之,当喷水流速大于8m/s后,水量对瓶壁的冷却效果大大降低;气瓶内壁长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随气瓶总长的增加和淬火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基本不受喷水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0期)
甘甜,全晓军[2](2019)在《新型孔板歧管式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歧管式微通道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的孔板歧管式微通道结构(OPMM),并通过数值模拟CFD分析比较微通道的深高比、进口流速对流动换热的影响。针对热点主要发生在四周位置而引起的温度不均匀性考虑,提出保证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缩减加热区域。结果表明:与传统结构比较,新型结构依靠顶部集管效应使得流体均匀分液,壁面温度均匀性有了较大提高。对两种热源布置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缩减加热域减少了热点的发生。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加3种横截面结构微通道换热系数均增加的同时压降也增大,横截面(高×宽)为150μm×40μm的换热效果最好但同时压降也最大。(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余肖霄,柳建华,何宽,王皓宇[3](2019)在《5 mm微肋管内R404A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了R404A在5 mm微肋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热流密度为5~25 kW/m~2、质量流速为200~500 kg/(m~2·s)、饱和温度为-5~5℃、干度为0.1~0.9。结果表明:提高饱和温度可以提高换热系数,在0.1~0.3低干度区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在0.3~0.6中干度区提升作用逐渐降低;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换热系数呈上升趋势,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干度区;热流密度的增大也能够有效提升换热系数,同时使换热系数的峰值提前出现,加速干涸现象的发生。针对本实验数据,修正后的Gungor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修正系数为1.372,统计得出平均绝对偏差仅9.30%,高达98.18%的数据偏差度小于±30%。(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王加勇,杨茉,邓德兵,赵清森[4](2019)在《光管内流动冷凝换热系数预测关联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R22、R32、R134a 3种制冷剂,对其在内径为5 mm光管内的流动冷凝换热特性进行实验。实验工况为:制冷剂质量流速500~1 100 kg/(m~2·s),冷凝温度35、40和45℃,冷冻水Re 10 000~40 000,制冷剂在测试管进出口保持2~3℃的过热、过冷度。选取Cavallini、Shah和Dobson and Chato 3个关联式的预测值与3种制冷剂在光管内换热系数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hah关联式对换热系数的预测精度最高,其预测误差在10%以内。基于Shah关联式对管内换热机制的假设,参考Dobson and Chato关联式拟合机制,提出新关联式,±7%的预测误差,足可证实新关联式较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孙霏旸,李新龙,李家骐,刘明侯,徐庶民[5](2019)在《微细槽道隔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微细槽道在高温热源面和外界环境之间实现隔热,旨在实现冷热面大温差的同时,提升冷面的温度均匀性。试验首先探究了不同进出口方式(C型、Z型、Y型、I型、)对冷面温度均匀性及冷热面温差的影响,发现I型进出口时隔热效果最好。同时选择I型进出口条件下,在微细槽道散热器的槽道与密封盖中间增加空腔的隔热器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流阻及传热和隔热特性。与传统槽道对比发现,带空腔的微细槽道隔热器流阻降低,且冷热两侧温差变大,冷面温度更均匀。(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9期)
刘萍,王彭通,丁文龙,罗晨珲[6](2019)在《聚变堆偏滤器过冷水流动沸腾强化换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欧拉多相流模型和非平衡沸腾模型,用Fluent软件对单边受热竖直向上平滑管进行了过冷流动沸腾换热的数值分析。研究了不同质量流速、进口温度和热流密度对对流换热系数和空泡份额的影响,并分析了它们对传热恶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2019年03期)
吴增发,徐宏,徐鹏[7](2019)在《缠绕管式换热器壳程参数的流动换热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缠绕管式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高、湍流程度大,多应用于天然气液化等低温过程。对其壳程流动换热机理对其进行了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加长壳程进出口型式的整体模型,数值研究了缠绕管外径D_t、层间距B、管间距l和缠绕角度θ 4个结构参数对壳程流动换热的影响,并以努塞尔数Nu、摩擦系数f和综合换热性能pec作为表征指标,结论如下:随着D_t增大,B,l和θ减小,壳程Nu与f同时增大,换热效果提升,流动摩擦阻力也随之增大;对以低温液氮为壳程工质的缠绕管式换热器进行设计时,通过减小D_t和θ、增大B可得到更好的pec值,而l对pec的影响甚微;给定各结构参数,壳程Nu和pec随Re增大而增大,而f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叶会文,刘东,王令[8](2019)在《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在微槽道内的流动换热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FD-DPM模型研究定热流壁面条件下二维微槽道内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层流对流换热特性,并结合DSC测试结果采用等效比热模型对相变微胶囊相变特性进行表征,和水的特点进行对比,讨论了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有无壁面热阻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冷却特性明显优于单质水,并且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模拟相变融化区长度不断增加,最大强化率可达15.7%;从模拟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由于存在微胶囊的相变吸热,流体温度明显低于单质水,平均流体温度明显降低。当存在相变微胶囊颗粒壁面热阻时,换热强度明显小于无壁材情况,对比有无壁面热阻情况下,结果可以发现当存在壁面热阻时,其融化起始点要晚一点,但是对相变吸热的效果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张明建,田茂诚,张冠敏,范凌灏[9](2019)在《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观点的圆管内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单相流模型和DPM模型(欧拉—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分别模拟了Cu—水纳米流体在水平圆管内流动换热的特性。模拟结果得出DPM模型相对于单相流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从纳米流体热物性以及纳米粒子微运动两种角度分析了纳米粒子强化流动换热的原因: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不仅仅是热物性的提高,同时也是纳米粒子微运动强化了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增强换热。(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8-16)
陈华,李戈,杨杭,李明瑞[10](2019)在《微通道换热器不同风速下换热及其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通道换热器为研究对象,搭建微通道换热器性能测试实验台,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分析不同入口风速对出口空气温度、湿度、压降、凝水生成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换热器表面凝水生成速率、凝水排除速率、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从而分析表面凝排水特性及其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速对微通道换热和流动特性影响显着。出口空气温度和空气侧压降均随风速的提高而增加,压降增幅随风速的增加有所减缓。风速为2.5m/s时,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最佳。(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流动换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歧管式微通道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的孔板歧管式微通道结构(OPMM),并通过数值模拟CFD分析比较微通道的深高比、进口流速对流动换热的影响。针对热点主要发生在四周位置而引起的温度不均匀性考虑,提出保证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缩减加热区域。结果表明:与传统结构比较,新型结构依靠顶部集管效应使得流体均匀分液,壁面温度均匀性有了较大提高。对两种热源布置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缩减加热域减少了热点的发生。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加3种横截面结构微通道换热系数均增加的同时压降也增大,横截面(高×宽)为150μm×40μm的换热效果最好但同时压降也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换热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娜,李强,高颖,李建辉,王葛.气瓶内部淬火过程的流动换热特性[J].钢铁.2019
[2].甘甜,全晓军.新型孔板歧管式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J].低温工程.2019
[3].余肖霄,柳建华,何宽,王皓宇.5mm微肋管内R404A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4].王加勇,杨茉,邓德兵,赵清森.光管内流动冷凝换热系数预测关联式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5].孙霏旸,李新龙,李家骐,刘明侯,徐庶民.微细槽道隔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试验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9
[6].刘萍,王彭通,丁文龙,罗晨珲.聚变堆偏滤器过冷水流动沸腾强化换热性能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9
[7].吴增发,徐宏,徐鹏.缠绕管式换热器壳程参数的流动换热数值研究[J].化学工程.2019
[8].叶会文,刘东,王令.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在微槽道内的流动换热模拟[J].化学工程.2019
[9].张明建,田茂诚,张冠敏,范凌灏.基于欧拉—拉格朗日观点的圆管内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的数值研究[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10].陈华,李戈,杨杭,李明瑞.微通道换热器不同风速下换热及其流动特性研究[J].低温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