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伊拉克战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伊拉克,目的论,效应,对等,文本,理论。
伊拉克战争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锴[1](2019)在《伊拉克战争与土耳其对外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年代以来土耳其的外交政策都是与美国和西方交好,在中东地区土耳其实施不作为也不插手的一边倒政策。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土耳其开始转变其中东政策,由不插手不作为开始过度为逐渐介入。海湾战争成了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的机遇和转折点,土耳其将其中东外交与亲西方外交相互融合。伊拉克战争中土耳其与美国站到对立面,表现出土耳其中东政策与其亲西方外交之间的不兼容。从土耳其在伊拉克战争中外交政策的转变入手,分析这次转变对土耳其的影响及其用意。(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29期)
修光敏[2](2019)在《美军对伊拉克战争的严肃反思——评《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9月,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雷蒙德·奥迪耶诺启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The U.S. Army in the Iraq war)一书的编撰,旨在探索美军在伊拉克的经验,从而明确对未来的军事行动、军事学说、部队结构和组织制度的意义。这部两卷本的伊拉克战史由"伊拉克自由行动"研究六人小组执笔,2016年6月完成初稿,但由于书中不乏敏感内容,最终直到2019年1月才由美国陆军战争学院(U.S. Army War College)出版。全书主要从美国陆军的视角,通过描述入侵、暴动、内战、增兵、撤军五个阶段,完整详细地记录了2003—2011年伊拉克战争全过程,并且对美军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作为一部当代战史着作,全书资料详实,对战役的描写层次清晰,过程具体,包含大量细节且配有详尽的军事地图,书中的大量案例能验证或挑战当前各种反暴动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际战略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邓春雨[3](2019)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英国参战决策领导人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而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英国不仅在战争中参与到了攻打伊拉克城市的军事行动中,也参与到了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工作中。然而,英国在2003年决定出兵伊拉克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而且一直持续到现在。2016年,有关调查英国出兵伊拉克这一事件的《齐尔考特报告》出版,报告中指出,联合王国在穷尽解除伊拉克武器的和平手段之前,便选择了加入对该国的进攻。而采用军事行动在当时并不是唯一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严重性判断,是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做出的。英国为何会选择出兵伊拉克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英国决策出兵伊拉克,作为当时英国首相的托尼·布莱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对盟友美国以及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给予了支持,在国内也通过演讲等形式使出兵伊拉克这一决议能够得到批准。面对出兵伊拉克引发的争议,布莱尔认为,他只是做了他认为正确的决议。为了探寻布莱尔个人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借助玛格丽特·赫尔曼的个性分析理论,结合现有的材料,通过对布莱尔个性的分析,揭示推动布莱尔做出相关决策的因素。本文认为,正是布莱尔身上的相关个性因素使他推动英国参加到伊拉克战争之中。(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7)
刘闽芳[4](2019)在《《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五章)翻译项目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笔者的英语原文本选自美国兰德战略研究公司的一部专着THE IRAQ EFFECT《伊拉克效应》中的第五大章The Iraq War and the Future of Terrorism《伊拉克战争和恐怖主义的未来》。该专着由五位作者合作而成,属于时政类材料。基于大量的实地研究,该专着通过对中东地区趋势、威胁和机会的评估,促进了人们对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地区影响的理解。该专着共六章,自发行以来还没有对应的中文译文,本翻译材料是第五章,叙述了从伊拉克战争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以及恐怖分子的新战略趋势。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翻译理论,结合时政文本特点,译者全篇主要运用直译的方法,辅助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笔者除了宗教背景知识理解困难以外,原文中大量的阿拉伯音译专有词汇以及从句套从句的复杂句都加大了翻译难度。因而,笔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翻译长句时采用了拆译等方法,翻译词汇时使用词性转换等方法,尽笔者所能再现英语原文本的风味。该报告总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项目概述,对该翻译材料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基本介绍,以及对原文本特点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对整个翻译过程的详细阐述,从翻译前所做的准备,到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最后到翻译结束后的处理。第叁部分是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具体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是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感悟。通过对此次时政类文本的翻译分析和技巧总结,译者把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翻译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希望为今后翻译该时政类文本的译者提供具有参考性的翻译建议;此外,读者通过阅读中文文本,对伊拉克战争后中东的局势变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恐怖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唤起读者对现下和平稳定生活的珍视。(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葛潭[5](2019)在《《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一章、第六章)翻译项目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能源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和各界人士关注研究的焦点。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以来中东地区最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事件之一,对于它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不胜枚举。本翻译项目报告是根据笔者对《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一章和第六章的翻译实践写作而成的。原文是美国着名智库兰德公司在美国空军赞助下,对伊拉克战争及其后续影响进行研究的一本专着,发布于2010年。对本专着的翻译为我国中东事务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去思考中东局势,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笔者也在本翻译项目中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的能力。本翻译项目属于小组实践。在翻译实践中,笔者负责翻译本着的第一章和第六章。在实践中,笔者所遇到的主要难点是专业术语和特殊表达的翻译、长难句翻译和文体特点再现。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译前总体把握原文和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使用合适工具,获取诸如平行文本、背景知识这类的参考信息,保证准确理解和表达。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笔者根据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选择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翻译指导理论。笔者结合相关案例和翻译重难点问题,具体阐述了如何落实该理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并结合英汉语言差异和文本中词句特征,阐述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增译、词性转换、省略等翻译策略去实现较为理想的译文。对译后工作的阐述包括质量保证以及实践反思。在初稿完成后,笔者主要采用了自我检查、组内检查和导师检查去保证翻译质量。这些手段暴露了笔者在初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文字输入错误、文本格式遗漏、原文理解失误和译文表达不当,等等。笔者对这些错误进行修改,从而保证了译文的质量。本次实践让笔者认识到自己背景知识不够渊博,英汉语水平和翻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检查阶段有时不够耐心细致。在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笔者要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英汉语能力,养成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多了解各领域知识,做负责合格的译者。(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千慧[6](2019)在《《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四章)翻译项目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翻译报告的英文原文取自美国着名智库——兰德公司2010年发布的一篇名为《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The Iraq Effect:the Middle East aftet the Iraq War)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主要通过大量的实地研究和第一手资料,对中东地区的发展趋势、面临的威胁与机遇进行评估,深入阐明了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区域影响。笔者翻译的是该研究报告的第四章,即战争的国内反响:对稳定政权的内部挑战,主要涉及宗派关系紧张、部落武装、民族动荡和伊拉克难民带来的威胁。笔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将本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划分为叁类:一是在词汇方面,原文含有大量的人名、地名及宗派组织名称等其他专业政治术语;二是在句式结构上,被动句、长难句在原文中的频繁使用;叁是笔者对文中所提及的伊朗、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国情不够了解,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导致某些句子的理解难度加大。原文将美国安全决策者和中东问题分析人士作为主要目标受众,旨在传递研究所得成果,语言风格平实、严谨,属于信息型文本类型。因此,从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角度出发,笔者以准确传达内容为重,针对翻译中的难点,主要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对单词进行词性转化或词义引申,对复杂句进行拆分与句式调整,适当增译将内在信息显性化,使得句子间的逻辑更为清晰明了,填补读者因背景知识差异等因素造成的理解空白。本篇翻译报告有助于国内读者进一步了解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局势,也透过该地区暴乱频发、百姓颠沛流离的现状,获得了深刻的启示:和平不易,吾辈定当珍惜。同时,笔者愈发深刻地懂得了成长为合格译员的要领,即不单得拥有扎实牢固的语言基础,还要持续拓宽自己的政治眼界,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及国际事件发展动态。(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悦[7](2019)在《《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二章翻译项目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英汉翻译实践项目的报告。笔者选取的翻译实践原文是《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The Iraq Effect The Middle East After the Iraq War)中的部分内容。这是美国兰德公司于2010年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该研究项目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广泛的实地研究,提供对中东趋势、威胁和机遇的评估,从而促进读者对伊拉克战争的区域影响的理解。这份报告涵盖了对权力平衡的重新评估,重点关注伊朗的激进主义、阿拉伯的外交混乱以及土耳其的新崛起及当地对美国信誉看法的改变;中国和俄罗斯等域外大国角色的增加;战争对国内政权稳定带来的回响;以及这场冲突对未来的恐怖主义战略、意识形态和战术的塑造。笔者负责翻译原文第二章:改变战略格局:转变的区域均势。翻译的原始文本包含大量的文化背景信息、专有名词、长难句以及被动语态,这些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笔者本次翻译所遇到的难点包括对原文背景知识的欠缺、原文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长难句等,以及由源语向目的语转换的问题。因此,笔者采用汉斯·弗米尔目的论的叁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翻译技巧,如增译、转换等解决实际翻译问题。同时,笔者主要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的准确通顺,使翻译语言语言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和伊拉克问题,认识到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和平来之不易。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启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不仅要有强大的文化知识储备,还要有较高水平的双语转换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顾彬彬[8](2019)在《《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摘要与第叁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光彩炫目的历史而为人所知。这片神秘的大陆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繁多的宗教信仰。从近代开始,出现了多次由石油引发的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之后,各国为争夺石油资源,对中东地区局势造成了极大影响。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内容来自2010年兰德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名为《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该报告客观地分析了在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中东地区面临的各种现状,美国在战后地位下降,中国、俄罗斯等国抓紧机会参与中东事务。本翻译实践报告涉及的是原文中的摘要与第叁章这两部分。本项目旨在通过翻译来自外国智库的第一手资料,为本国关心世界局势的读者提供一个新颖独特的角度。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追求字面翻译,强调对译文进行调整,调整语法、词汇和文化指称,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语言需求和文化期待。笔者使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多种翻译策略进行词法、句法层面的分析。经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之后,笔者发现在翻译之前,对于翻译背景和相关信息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翻译时需要借助各类资源和渠道进行核实,并且译者需要提前安排好翻译时间,留出多余时间,来应对突发情况。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对该报告的翻译,能够帮助其他读者对伊拉克战争的结果以及伊战后中东地区存在的诸多机遇和困境有更深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5-01)
孙忠敏,李伟[9](2019)在《略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情报支援》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争中,美军实施的情报支援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情报支援的新发展。其特点是":向后伸手"成为情报支援新模式,以敌领导层为情报活动首选对象,大规模特种部队担负情报支援重任,大量使用新式情报装备。其经验是:注重情报信息的"超前储备",强调情报支援的"全源"性,情报支援与电子战密切配合,广泛开展国际情报合作,利用当地人员获取情报。其教训是:情报技术存在缺陷,情报分析存在失误,情报预测依靠巫术,情报人员缺乏任务区语言文化背景。(本文来源于《国防》期刊2019年01期)
周輖,曲翔宇[10](2019)在《“和平与稳定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乘车前往市区,一路上车水马龙、秩序井然,战火的威胁似乎已经过去。但密集的检查站和路障、多道严格的安全检查、全副武装的士兵、缓缓驶过的装甲车、来回巡逻的防暴犬,以及偶尔能听到的一两声枪响,仍然让记者感受到当地的紧张气氛。(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9-03-28)
伊拉克战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9月,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雷蒙德·奥迪耶诺启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The U.S. Army in the Iraq war)一书的编撰,旨在探索美军在伊拉克的经验,从而明确对未来的军事行动、军事学说、部队结构和组织制度的意义。这部两卷本的伊拉克战史由"伊拉克自由行动"研究六人小组执笔,2016年6月完成初稿,但由于书中不乏敏感内容,最终直到2019年1月才由美国陆军战争学院(U.S. Army War College)出版。全书主要从美国陆军的视角,通过描述入侵、暴动、内战、增兵、撤军五个阶段,完整详细地记录了2003—2011年伊拉克战争全过程,并且对美军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作为一部当代战史着作,全书资料详实,对战役的描写层次清晰,过程具体,包含大量细节且配有详尽的军事地图,书中的大量案例能验证或挑战当前各种反暴动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拉克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晨锴.伊拉克战争与土耳其对外政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
[2].修光敏.美军对伊拉克战争的严肃反思——评《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J].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9
[3].邓春雨.2003年伊拉克战争英国参战决策领导人因素分析[D].外交学院.2019
[4].刘闽芳.《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五章)翻译项目报告[D].安徽大学.2019
[5].葛潭.《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一章、第六章)翻译项目报告[D].安徽大学.2019
[6].吴千慧.《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四章)翻译项目报告[D].安徽大学.2019
[7].吴悦.《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第二章翻译项目报告[D].安徽大学.2019
[8].顾彬彬.《伊拉克效应:伊拉克战争后的中东》(摘要与第叁章)翻译实践报告[D].安徽大学.2019
[9].孙忠敏,李伟.略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情报支援[J].国防.2019
[10].周輖,曲翔宇.“和平与稳定是我们最大的愿望”[N].人民日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