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迷宫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瓣膜置换术
迷宫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蔡俊[1](2019)在《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极及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VD)伴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RHVD伴房颤患者,按照摸球法分为研究组(n=60,接受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与对照组(n=60,接受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融时间为(20.63±8.54)min短于对照组的(28.65±8.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且研究组为(478.40±58.50)m,长于对照组的(425.32±50.6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21.67%,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8.33%,研究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VD伴房颤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优于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可缩短消融时间,提高窦性心律转复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14期)
韩冰,王辉山,韩劲松,尹宗涛,谢赛旗[2](2019)在《瓣膜置换或瓣环置入同期迷宫Ⅲ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迷宫Ⅲ手术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差,有关老年患者行迷宫Ⅲ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评价迷宫Ⅲ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166例,依据WHO发展中国家公民年龄≥60周岁为老年人的定义,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70)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n=96),对两组实施迷宫Ⅲ手术,同期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手术。对比两组术中指标、术后安全性指标及术后早期疗效。试验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伦审k(2015)33号。结果与结论:①术中指标: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二尖瓣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老年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生物瓣使用多于非老年组(P <0.05);②术后安全性指标: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低心排综合征、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再次气管插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起搏器应用及早期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老年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长于非老年组(P <0.05);③术后早期疗效:两组出院时、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间出院时、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窦性心律恢复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均在85%以上;④结果表明:迷宫Ⅲ型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杨坤,张松林,孙来龙[3](2019)在《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迷宫手术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经历了数代改进,由迷宫Ⅰ式发展到广泛应用的迷宫Ⅲ式,以及应用射频消融和冷冻等新能源并简化术式的迷宫Ⅳ式,不断增加房颤的治愈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围术期死亡率。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迷宫手术的开展情况对迷宫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巴楚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进华,戴江,韩博,郭鸿昌,来永强[4](2019)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房颤动迷宫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同期行肺静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19例OPCABG同期心房颤动迷宫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男性8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5±3.5)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12例,多支病变107例,左主干病变26例,术前心房颤动平均时间(22±5.5)个月,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84例。进行OPCABG术,再用双极射频设备行左右肺静脉电隔离术,左心耳结扎。结果:119例患者人均旁路移植(2.2±1.2)根,其中乳内动脉86根。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时间为(12±2.2)min,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7±2.6)d。术后窦性心律72例(60.5%)、结性心律8例(6.8%)、心房颤动心律39例(32.7%)。术后随访97例,随访(26±3.5)个月,其中发现窦性心律维持者65例(67.1%)、心房颤动心律者32例(32.9%)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及随访窦性心律比率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治疗效果。结论:OPCABG术同期进行肺静脉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安全,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率良好。(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陆启同,刘志勇,蒲振业[5](2018)在《改良左房盒式5区法迷宫Ⅳ手术联合胺碘酮对房颤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左房盒式5区法迷宫Ⅳ术联合胺碘酮对伴有房颤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需要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改良左房盒式5区法迷宫Ⅳ术。患者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41~68岁,房颤病程3~28年,均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3个月持续服用胺碘酮,出院前及术后每3个月复查心电图。结果:56例患者中49例出院时为窦性节律(87.5%)。无失访出院患者,随访时间6~48个月,最后1次随访时维持窦性节律者45例(80.3%)。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对伴有房颤患者行改良左房盒式5区法迷宫Ⅳ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术后辅助性应用胺碘酮可达到满意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种朋贵,曾祥君[6](2018)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远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消融方法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节段性肺静脉隔离和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随访5个月,用超声成功治疗手术前后左心房和左心房功能的大小。m型超声引导的左胸骨左心室长轴视图用于测量患者的左前后径。通过二维超声心尖四腔视图测量患者左心房的左右直径和左右直径。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左房充盈分数,定量组织速度模式测量患者的心尖四腔,二腔以及长轴切面二尖瓣环近心房处,舒张晚期的运动速度值。结果在进行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中,27例患者成功消融,38例左心房线性消融患者成功消融。经过随访末期心房内径相比手术之前有明显程度的减少,两组消融成功的患者组间比较多普勒血流指标无明显差别,而速度时间积分相比手术之前明显升高。肺静脉隔离术的患者左房充盈分数相比手术前升高,可能是由于经过手术之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使患者的左房整体收缩功能恢复。结论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具有良好的收缩功能,在消融后,在患者随访期间发现了节段性肺静脉隔离的患者,左房局部收缩功能降低。(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8年10期)
肖雄[7](2018)在《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全世界约超过3000万人罹患心房颤动,多数患者伴发其它器质性心脏病,以瓣膜性心脏病多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而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人数却逐年增长,这两类疾病已逐渐成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主要的致病原因。由于心房颤动患者失去正常的心房收缩功能,心排出量减少,通常会产生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血液长期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引起脑部及肢体栓塞,需长期接受抗凝治疗。如果抗凝治疗过度,又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对患者个人及社会整体危害较大。因此,对心房颤动的积极治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迷宫Ⅲ型手术能够有效治疗心房颤动,是世界范围内外科治疗心房颤动公认的“金标准”。然而,该项手术操作复杂,体外循环时间较长,对患者创伤较大,尚未获得较大范围的推广。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冷冻技术替代“切与缝”的改良迷宫手术在国际上逐渐兴起,然而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分为两部分:1.总结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围术期管理经验,分析心脏瓣膜的病因及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对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的影响。2.与迷宫Ⅲ型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第一部分目的:总结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围术期管理经验,分析心脏瓣膜的病因及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对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6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1例,年龄37~71(58.33±9.01)岁,心房颤动病程0.5~240(48.86±47.46)月。左心房内径34~59(49.09±5.93)mm。根据患者出院时心律情况,分为窦性组和非窦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瓣膜病的病因及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分析风湿性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对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44~159(92.40±30.58)min,体外循环时间101~229(156.60±35.57)min,术中出血200~600(340.00±76.38)ml,呼吸机辅助时间15~48(23.29±11.22)h,监护室停留时间16~96(41.57±31.41)h。7例(10.76%)患者接受电复律治疗,27例(41.53%)患者接受临时起搏治疗,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42例(64.62%),心房扑动11例(16.92%),心房颤动12例(18.46%)。瓣膜病因及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湿性瓣膜病、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不是术后未转复窦性心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风湿性瓣膜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没有对冷冻消融迷宫术后窦性心律转复产生明显影响。第二部分目的:对比冷冻消融迷宫手术与迷宫Ⅲ型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方法:按照1:1匹配的方式,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我中心住院行迷宫Ⅲ型手术或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二尖瓣病变患者各35例,分为迷宫Ⅲ组与冷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体外循环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等围术期指标及窦性心律转复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房颤动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宫Ⅲ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98.63±18.38min,较冷冻组患者82.43±20.03min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迷宫Ⅲ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92.90±28.02min,较冷冻组患者156.60±26.96min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同步电复律比例、临时起搏器应用率、房性心律失常、开胸止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宫Ⅲ组患者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94.28%,高于冷冻组65.71%(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迷宫Ⅲ型手术,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个月窦性心律转复效果差别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谭伟,赖纪昌[8](2017)在《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所引起的心功能下降、血栓,甚至猝死是导致患者病死、病残的主要原因,所以消除心房颤动、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具有重要意义。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但因其操作复杂、创伤大而难以推广。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能量消融技术代替迷宫手术的"切与缝",推动了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新发展,也为微创技术及杂交技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范围,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亦使迷宫手术更易于推广和接受。(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7年17期)
耿盛男,何萌,陈月华,张双林[9](2017)在《全胸腔镜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全胸腔镜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7例接受全胸腔镜改良迷宫手术的心房纤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手术患者中15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1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1例起搏心律。术后2例出现呼吸困难,4例引流管口渗液。结论对于全胸腔镜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全面做好术前评估、心理疏导、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等措施。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富智,黄苏,潘俊[10](2016)在《心内直视联合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心房纤颤(房颤)患者采用心内直视联合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3年10月~2015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治疗的51例房颤患者,采用心内直视联合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的射频消融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5.2±4.3)min、(61.5±12.7)min、(88.3±23.2)min;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8%;出院时和术后半年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4.5%和64.7%,其中出院时和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LAs)≤55 mm、房颤时间<2年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显着高于LAs>55 mm、房颤时间≥2年患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采用心内直视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迷宫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迷宫Ⅲ手术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差,有关老年患者行迷宫Ⅲ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评价迷宫Ⅲ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166例,依据WHO发展中国家公民年龄≥60周岁为老年人的定义,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70)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n=96),对两组实施迷宫Ⅲ手术,同期行瓣膜置换或瓣膜成形手术。对比两组术中指标、术后安全性指标及术后早期疗效。试验已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伦审k(2015)33号。结果与结论:①术中指标: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出血量、二尖瓣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老年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生物瓣使用多于非老年组(P <0.05);②术后安全性指标: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低心排综合征、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再次气管插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起搏器应用及早期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老年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长于非老年组(P <0.05);③术后早期疗效:两组出院时、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间出院时、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窦性心律恢复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均在85%以上;④结果表明:迷宫Ⅲ型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满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迷宫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蔡俊.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9
[2].韩冰,王辉山,韩劲松,尹宗涛,谢赛旗.瓣膜置换或瓣环置入同期迷宫Ⅲ手术治疗老年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杨坤,张松林,孙来龙.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研究进展[J].巴楚医学.2019
[4].李进华,戴江,韩博,郭鸿昌,来永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房颤动迷宫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5].陆启同,刘志勇,蒲振业.改良左房盒式5区法迷宫Ⅳ手术联合胺碘酮对房颤的临床效果[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6].种朋贵,曾祥君.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中远期疗效观察[J].心理月刊.2018
[7].肖雄.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8].谭伟,赖纪昌.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与发展[J].医学综述.2017
[9].耿盛男,何萌,陈月华,张双林.全胸腔镜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围术期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
[10].富智,黄苏,潘俊.心内直视联合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
标签: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房颤; 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 瓣膜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