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40152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网络技术快速腾飞、发展的时代,正处于成长成才关键阶段且思想行为较为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受网络上良莠不齐思想的影响,滋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与措施。新形势下要把握网络舆情现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

关键词: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照相机”,互联网成为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主渠道,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是一种源于现实问题而在网络上的“镜像折射”。了解、分析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征,与高校大学生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做好舆情研判,建立反馈机制,发挥舆情的正面效应,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有效提升引导舆论的水平和能力。

一、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1.高校网络舆情。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舆情的表达和传播已不仅局限于现实空间,还拓展至互联网,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件表现出的认识、态度、和倾向性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与社会网络舆情相比尤其具有特殊性,高校网络舆情应该包括社会群体(包括高校师生)对有关高校发生的问题或者事件的关注,也包括高校师生对社会上发生的问题或者事件的关注。

2.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舆情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传播,网络赋予了舆情新的特点和内容。在高校,由于大学生群体更加集中、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更强,以及社会对高校更加的关注等原因,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有着区别于其他主体网络舆情的特征。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困境

1.舆情监控机构缺位。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舆情引导工作重视度不够,在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着责任主体不明确、监控机构缺位等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各机关单位的独立性,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工作,后勤处主要是保障师生各种生活服务工作,保卫处主要职责是校园安全工作。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网络舆情工作专门领导机构,责任主体不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舆情信息的搜集、研判,造成舆情的扩大化;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设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互联网时代,每个平台都是舆情生成的载体,舆情的监控分析若单靠人工收集整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也难保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大数据分析系统是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的有效基础,但是基于其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很多高校望而却步。

2.舆情团队建设滞后。目前很多高校不仅缺乏舆情监控机构,在舆情团队建设上也存在很大不足。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高校舆情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单一,网络舆情引导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舆情引导队伍仅以学校宣传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为主,人员构成单一,缺乏专业的人员指导,无法胜任舆情引导工作,只是单纯按照上级命令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而这样只会导致舆情持续发酵,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当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在处理突发舆情事件的经验不足。按照传统思想,很多领导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是简单粗暴地封、删、堵,这种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出现年轻化倾向,在舆情处理上同样缺乏经验,导致在面对舆情突发事件时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错过了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

3.师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媒介素养是指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随波逐流,做到守脑如玉。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95后大学生为主,他们热衷于社交,习惯逛豆瓣、贴吧、QQ空间等,善于捕捉校内外各种八卦新闻,对事物缺乏理性思考,辨识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负面消息的影响,在网上的各种言论缺乏自律性,对各种社会舆情事件缺乏自己的知识储备,易受大众舆论场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先天不足”,缺乏相关媒介教育素养的课程教育,对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不少老教师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各种社交媒体的涌现,缺乏遨游网海的本领,无法及时知晓各种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导致网络舆情的引导存在滞后性。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举措

1.构建监测机制,实时收集舆情信息。网络舆情监测就是通过对网络各大平台实施全天候地监测观察,是做好舆情引导的先决条件。一是要有日常监测机制,随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通过每日舆情监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各种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过激言论和突发舆情事件,才能够做到有效地跟踪和应对;二是构建梯度层级舆情收集机制,随时上报网络舆情。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一线思政辅导员的作用,切实把握当前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进行有效引导,通过一线老师学生群体的监测收集上报学院,传达至学校;三是要加强信息甄别,切实提高舆情敏感性。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要加强对信息的甄别,防止谣言蛊惑人心,要随时关注校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掌握舆情发展情况,对于各种负面舆情、不当言论,要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2.搭建网络舆情平台。高校要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贴吧等平台,积极搭建网络舆情平台,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内容,并结合高校心理工作者对信息内容的思想动态进行剖析。此外,高校要针对大学生营造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创造条件。

3.网络舆情引导日常化。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青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期,他们与社会一般群体相比,处理事情的行为能力、成熟性以及稳定性较弱,他们在网络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发表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情绪性、突发性以及随意性,当有一个个体对某个事件发表评论或表示认同时,他们极易产生共鸣并相继分享,这就促成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的酝酿与发生。鉴于此,高校在进行正常教学管理的同时,一是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新特性,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并把这种监管落到实处。由于网络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网络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如仅在出现负面网络舆情时,而是应该覆盖高等教育的整个时间段,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文化课程同步,与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步,切实拉长、拉宽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的时间。二是要变网络舆情监管动性为主动性。监管机制不能仅仅是在时间上的一种管理、监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正确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相关知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可以是讲座、纪录片、宣传版画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同学们了解、认识网络舆情。只有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常规化、日常化,学生群体才能真正认识网络舆情,将网络舆情本位化(即与自身相关联)。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参与社会舆论的重要形式。在复杂多元的网络社会,诸多负面信息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侵害大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是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在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中,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感和网络道德意识;高校应优化网络环境,建立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培养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使高校网络舆情在和谐、绿色的环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人民日报,2017,01-23。

[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27-130。

[3]刘奕群马少平洪涛搜索引擎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56。

[4]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A].江苏高教,2018,(3),123-125。

标签:;  ;  ;  

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