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雨径流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模型,数据,水文,几内亚,黄土高原,深度。
降雨径流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廖明,詹总谦,呙维,庞超,刘异[1](2019)在《动态数据驱动模式下的湖泊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流域汇水径流过程的模拟预测是一种复杂系统中的时间序列分析问题。模型选择上,现有的机理模型法与辨识模型法各有利弊。同时,现有的模型多采用静态数据驱动模拟,不能有效利用传感网实时观测数据来改善模拟不确定性的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技术,提出一种适应动态数据驱动的模式,可融合遥感数据与原位传感器站点数据的DTSM(Dynamic Data Driven Time Series Model)时序模拟预测模型,并在观测值与数值模拟之间建立了一种能动态反馈、自适应调整的模拟框架,解决了传统辨识模型法对时序信息挖掘较弱导致模拟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在鄱阳湖多个子流域入湖径流的案例中验证,显示静态数据驱动模式下,以不同数据源作为输入模拟时,本文DTSM模型的纳希效率系数Ens精度比机理模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相比静态模式,动态数据驱动模式的模拟精度有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于静态模式精度较低的流域,提高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遥感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胜曙,鲜冰,李明达[2](2019)在《基于降雨径流资料对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径流系数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径流系数是流域内水循环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径流系数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国内外的学者也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利用收集到的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17个小流域608场降雨径流资料及对应的流域特征、气候特征因子,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寻找影响流域降雨径流系数的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径流系数与平均雨强、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呈显着相关,且随其增大而增大。研究将为该区小流域次降雨产流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电站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吴谦,潘华,陈郑辉,王莉[3](2019)在《人工模拟降雨径流排污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3种降雨类型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考察人工模拟降雨径流的排污规律.研究表明:初始地面沉积物和降雨总量相同条件下,降雨类型Ⅰ(大-中-小)的次降雨污染物负荷最大, COD最大负荷为6 289.469 mg/L,SS最大负荷为17 278.11 mg/L.降雨类型Ⅲ(中-大-小)其次, COD最大负荷为4 974.731 mg/L,SS最大负荷为16 615.62 mg/L.降雨类型Ⅱ(小-中-大)最小,最大COD负荷为4 172.019 mg/L,最大SS负荷为13 164.06 mg/L.降雨类型Ⅰ和降雨类型Ⅲ径流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较符合冲刷模型,降雨类型Ⅱ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不符合冲刷模型.在3种降雨类型中,降雨类型Ⅰ的初期冲刷效应最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殷兆凯,廖卫红,王若佳,雷晓辉[4](2019)在《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降雨径流模拟及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具有很强的时间序列关系拟合能力,非常适用于模拟及预报流域产汇流这一复杂的时间序列过程。基于LSTM针对不同预见期的径流预报分别建立了流域降雨径流模型,以探讨LSTM在水文预报当中的应用。模型采用流域降雨、气象及水文数据作为输入,不同预见期后的径流过程作为输出,率定期为14a,验证期为2a。结果显示,在预见期为0~2d时LSTM预报精度很高,在预见期为3d时预报精度较差,但仍优于新安江模型。隐藏层神经元数量作为神经网络复杂程度的代表既会影响模型预报精度,也会影响模型训练速度。而输入数据长度则仅会在预见期为0的条件下影响模型预报效果。(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潘岱立[5](2019)在《黄土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通常沿坡线垂直方向分段布设。不仅可阻止坡面径流、泥沙、污染物下移,且其生物量还可作为饲料、燃料、生物质能源等原材料,是一种兼顾生态与经济双重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揭示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调控效应及其机理,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施该项措施的理论基础,对提升其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绵土为供试土壤,选取黄土高原四种典型牧草品种(白叁叶、鸡脚草、小冠花和百脉根),构建牧草植被过滤带,采用土箱人工降雨—放水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取得以下进展:(1)阐明了牧草植被过滤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牧草植被过滤带对其土壤物理性质有显着影响,牧草品种及其生长阶段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生长3年的牧草植被过滤带(2014-2016年)为例,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土壤持水性能均有所改善,土壤有效水含量提高1.7-2.4%;土壤残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均无规律性变化;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处理土壤容重降低2.9-4.4%,百脉根处理土壤容重提高0.7%。叁年内百脉根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连续下降,幅度达1.3 cm h~(-1),白叁叶和小冠花处理则连续提高,幅度分别达1.8 cm h~(-1)和1.1 cm h~(-1),鸡脚草处理在2016年返青期(5月份)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为4.3 cm h~(-1)。(2)考虑土壤物理参数,对植被过滤带物质迁移模型(VFSMOD)进行了修正,模型可信度较高。以往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减沙效益研究多从植被形态和植被过滤带几何尺寸角度展开,未考虑植被过滤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本文基于试验观测,修改模型参数,构建了考虑土壤物理性质的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减流减沙数值模拟新方法。模拟结果可信,决定系数在0.80以上,纳什系数在0.85以上。PAWN和EET敏感性分析一致表明牧草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主要受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初始含水量和牧草植被过滤带宽度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67、0.31和0.17;坡面减沙主要受土壤饱和导水率,植被茎秆间距和牧草植被过滤带宽度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16、0.17和0.84。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物理性质参数对坡面径流、泥沙输出有显着影响。(3)初步揭示了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机理,发展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提出将一定时段内,降雨径流调控后土壤储水下降量减去调控前(裸地)土壤储水下降量作为土壤储水损失量(Ws)。以调控后泥沙输出减少量(Sr)为分母,以调控后蒸散增量(Wet)、截留增量(Wint)、径流减少量(Wr)和土壤储水损失量(Ws)为分子,分别得到蒸散增量减沙比(WSet)、截留增量减沙比(WSint)、用水减沙比(WSr)和储水损失减沙比(WSs)。相较以往WSr等指标,WSs考虑了降雨间隔时期降雨径流调控效应。WSs将调控前后土壤储水变化和减沙效益结合起来,其土壤储水变化由土壤水补给变化和消耗变化共同决定,即:WSs=WSet+WSint-WSr,为同步缓解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提供了新评价指标。基于模拟试验得出:2016年生长季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和裸地土壤储水量均下降。相对裸地,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2016年生长季径流减少88.2-144.9 mm,其幅度小于蒸散增量与截留增量之和,导致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处理土壤储水下降量大于裸地土壤储水下降量16.0-50.8 mm。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WSs为9.4-36.5 m~3 t~(-1),即相比裸地,牧草植被过滤带每拦蓄1 t泥沙需多消耗9.4-36.5 m~3土壤水,不同牧草品种WSs值差异明显。(4)建立了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指标的牧草植被过滤带综合效益评价模型。2014-2016年生长季内牧草植被过滤带植被叶片净光合速率在6-24μmol CO_2 m~(-2) s~(-1)之间波动,鸡脚草平均值最大,为17.4μmol CO_2 m~(-2) s~(-1)。随土壤水分降低,白叁叶光合作用受胁迫最为明显且发生非气孔胁迫,这主要与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利用来源有关。鸡脚草、百脉根、小冠花和白叁叶植被过滤带2014-2016年生长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88、0.39、0.35和0.30 kg m~(-2)。在结合牧草植被过滤带植被生理生态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坡面减流量、坡面减沙量、土壤蓄水量、生物量及光合作用等5类观测指标,以牧草植被过滤带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构建多目标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综合效益为“良”,百脉根为“差”,4种牧草品种中,白叁叶生态效益最优,鸡脚草经济效益最优。建议在黄土坡面构建牧草植被过滤带时优先考虑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叁个牧草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雪[6](2019)在《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与CFSR降水数据订正对SWAT模型降雨径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关键一环,是径流形成的关键因素,准确模拟径流对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常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流域的径流模拟,其中,SWAT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作为SWAT模型的基本输入数据的土地利用数据精度、降水数据对模型模拟存在一定影响,但由于地形阻隔、人力物力短缺等原因造成的雨量资料缺失或不全阻碍了相关水文模拟研究的进行。而CFSR降水数据因其获取简单、分辨率高等原因而在水文模拟中应用广泛,但在泾河上游区的适用性未得到验证。因此,为确定土地利用数据精度以及CFSR降水数据对模型水文模拟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本文在泾川水文站以上的泾河流域采用不同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集(105m分辨率的中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Land 1、1km分辨率的中国1:10土地利用数据集Land 2、1km分辨率的WESTDC土地利用数据集Land 3)、不同降水数据(订正前后的CFSR降水数据和地面雨量站数据)分别构建SWAT模型,模拟1980-1990年期间泾川水文站的月径流。将1980年为模型预热期,1981年-1986年为模型率定期,1987-1990年为模型验证期,选用E_(NS)、R~2作为模型模拟结果评价指标,分析比较各SWAT模型径流模拟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SWAT模型适用于泾河上游区,且Land 2数据集对应的SWAT模型模拟效果较于其他两个数据集好,在模型率定期,评价指标E_(NS)=0.75,R~2=0.76;在模型的验证期,评价指标E_(NS)=0.69,R~2=0.77;(2)土地利用数据的空间精度主要影响模型的水文响应单元划分,对水文模拟结果影响不大,即输入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3)原始CFSR降水数据与实测地面雨量站点降水量相比精度很低,对1-3月、11月-12月的实测月降水存在高估问题,对于6-7月的实测月降水量存在降水量低估问题,即在月尺度上原始的CFSR降水数据存在高估弱降水,低估强降水现象;(4)原始CFSR用于径流模拟时模拟精度低,径流模拟结果评价指标E_(NS)<0.5、R~2<0.5,难以满足径流模拟预报的需求。(5)采用2种CFSR降水数据订正方法订正CFSR降水数据后,无论CFSR降水数据集自身的数据精度还是作为模型输入数据驱动SWAT模型后得到的模型径流模拟结果都有了较大提升,订正后的CFSR降水数据可用于泾河上游区。本研究对于泾河上游区类似流域土地利用数据集的选用、CFSR降水数据集的订正方法及其径流模拟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7](2019)在《塞内加尔河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1 概述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管理十分必要。然而,在不了解一种资源未来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全面了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水资源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水资源管理落后,该区域水资源短缺和洪灾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的后果。近10年来,塞内加尔河流经的国家(几内亚、马里、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难以对境内河流及其支流开展合适的水文监测。一些水位站被关闭,部分原因是人力物力缺乏。由于水文系列不连续,几内亚对境内水资源及(本文来源于《治黄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王晓玲,张福超,李松敏,张伯阳,李建生[8](2019)在《稳定塘内稻田降雨径流中氮磷输移的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污染物在农田排水稳定塘中的输移规律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野外与室内试验监测探究稳定塘的污染物拦截效果与运行机制上,而缺乏对降雨径流过程中稳定塘内氮、磷污染物在叁维空间输移的数值模拟研究.本文以多级农田排水稳定塘为研究对象,首先,对2015年水稻生长期内3场典型降雨进行了跟踪监测;然后,建立了多级稳定塘的叁维水动力-水质迁移耦合模型,并应用坐标轮换法以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的参数率定;最后,对稻田降雨径流过程中稳定塘内氮磷的输移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与模型验证,并探究了稳定塘分级数对氮磷拦截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率定后的模型各水质指标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在降雨径流初期,总氮、总磷在垂向上表现为底层浓度大于表层浓度、横向上沿程浓度逐渐降低的规律;稳定塘级数的增加延长了水流停留时间,更有利于拦截氮、磷污染物.(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庆昕[9](2019)在《基于浑河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高精度连续的降雨径流过程模拟并克服传统数据驱动模型的不足,文章构建了新型耦合数据驱动模型即PEK模型,其基本理论是对输入变量利用偏互信息进行选择,对出流量采用新型集成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并对出流量误差利用K最近邻模型预测;以浑河流域为例分别采用CLS和PEK两个数据驱动模型进行预测精度和降雨径流模拟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CLS模型,PEK模型表现出更高的模拟精度且运算更加简便快捷,可有效促进高精度连续模拟的多步外推作用并显着增长模型的预见期,模型预测结果能较好的反映降雨径流的实际状况且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黄琳娜[10](2018)在《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对场降雨径流影响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北方石质山林被功能的恢复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提高,进行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是其关键性技术措施和方法。首先对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了率定,探讨了模型对北方石质山区的适用性和可靠度,然后对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和林草覆盖率对场降雨径流影响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HEC-HMS水文模型在北方石质山区小流域的模拟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精确度和可适用性,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和林草覆盖率是影响场降雨径流系数和洪峰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该流域对高强暴雨的调控能力随林被覆盖率的提高而增强;场降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随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当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位于研究流域的中游和上游时所表现出的水文调节作用更加明显,且降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降雨径流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径流系数是流域内水循环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径流系数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国内外的学者也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利用收集到的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17个小流域608场降雨径流资料及对应的流域特征、气候特征因子,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寻找影响流域降雨径流系数的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径流系数与平均雨强、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呈显着相关,且随其增大而增大。研究将为该区小流域次降雨产流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雨径流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廖明,詹总谦,呙维,庞超,刘异.动态数据驱动模式下的湖泊流域降雨径流模拟[J].遥感学报.2019
[2].李胜曙,鲜冰,李明达.基于降雨径流资料对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径流系数的模拟研究[J].水电站设计.2019
[3].吴谦,潘华,陈郑辉,王莉.人工模拟降雨径流排污规律的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殷兆凯,廖卫红,王若佳,雷晓辉.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降雨径流模拟及预报[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5].潘岱立.黄土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李雪.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与CFSR降水数据订正对SWAT模型降雨径流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塞内加尔河流域降雨径流模拟[J].治黄科技信息.2019
[8].王晓玲,张福超,李松敏,张伯阳,李建生.稳定塘内稻田降雨径流中氮磷输移的叁维数值模拟[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
[9].李庆昕.基于浑河流域降雨径流模拟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10].黄琳娜.水土保持林空间配置对场降雨径流影响的模拟[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