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47例分析

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47例分析

赵文鹏李渊朱宗迅

武警甘肃总队医院外二科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从2010年2月到2015年7月共收治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患者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的47例患者中,保守治愈患者45例,占95.74%,1-5年随访,复发2例,占4.26%。结论:对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根阻患者给予非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并且并发症少,具有安全性和经济性,手术治疗及干预危险性较大,并且并发症较多,预后差。

【关键词】肠梗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其原因复杂,分类繁多,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多择机采取剖腹探查、粘连松解、肠部分切除等术式处理,而在术后早期部分患者仍再发炎性肠梗阻,易使医患双方产生已在术中确认解除梗阻病因而病情却未治愈的疑惑,此时,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认识与处理,很容易造成再次手术或引起重症感染、肠瘘等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则有死亡的可能。我院从2010年2月到2015年7月共收治需手术干预肠梗阻患者207例,其中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患者47例,对其给予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0年2月到2015年7月共收治术需手术干预肠梗阻患者207例,其中术后早期通气后再发炎性肠梗阻患者47例,男性患者31例,所占比例65.96%,女性患者13例,所占比例34.04%;年龄最小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8.22岁。肠梗阻手术类型: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索带牵拉压迫肠管梗阻23例,肠扭转导致梗阻7例,腹腔脓肿伴发肠梗阻6例,结肠肿瘤梗阻5例,肠内疝梗阻4例,食糜团块阻塞肠道梗阻2例。肠梗阻手术方式:行松解术31例,肠部分切除及一期吻合11例,结肠造瘘3例,肠壁切开取食物糜团2例。曾行手术次数:手术一次的患者39例,手术两次患者6例,手术两次以上患者2例。在解除肠梗阻的术式中对腹腔脏器及全肠道均进行了标准探查,解除梗阻原因后均未发现其他梗阻因素存在,术后肠管按顺序回纳入腹腔,并行1万-3万毫升温盐水冲洗,肠管表面涂抹防粘连制剂。

1.2临床症状

在本组47例患者在肠梗阻手术后患者在1-4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通气、通便,而此后第一周内出现炎性梗阻的患者24例,所占比例51.06%,在术后的1周到2周内出现梗阻的患者19例,所占比例40.43%,在手术2周以上出现梗阻的患者4例,所占比例8.51%。其中轻中度腹胀40例,极度腹胀7例。通过对患者进行X光片检查,结果显示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液以及扩张现象,不同时间段腹部透视发现气液平面随机变化,未见固定或宽大液平。

1.3治疗方法

对于本组的47例炎性肠梗阻患者,对其严格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及静脉高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治疗第一周,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每8小时内注射5mg,待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之后逐渐减量停止,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抑制消化液分泌药物,皮下注射善宁,每12小时1ml,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可减少使用地塞米松导致应激性溃疡可能;待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时,从胃管内分次注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在以上治疗的同时,给予温盐水1000ml灌肠,每日两次;另给予适当心理治疗,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因患者已行肠梗阻手术,术后肠功能仍不能预期恢复,易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1.4治愈标准

患者每日能保持正常的排气排便,在24小时内,胃管内引流液低于400ml,且没有胆汁,腹部坚韧感消失,且平软,肠鸣音恢复正常,当患者恢复饮食之后,没有再次出现梗阻症状,对患者进行腹部X线检查,没有梗阻现象[1]。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在本组的47例患者中,治愈的患者45例,所占的比例是95.6%,其中有1例患者因梗阻20余天入院,体质极弱,手术后并发肠瘘及败血症,最终治疗无效死亡,另一例因确诊为肠内疝再次手术治愈。本组患者中,住院时间最短的是13天,最长的是46天,平均住院时间是19.8天。出院时,患者营养状态均比治疗前改善明显,饮食基本恢复正常。

2.2随访

对本组的47例患者进行1-5年的随访,其中2例分别在炎性肠梗阻治愈后的7个月和2年,由于机械性肠梗阻,对其再次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在本次手术后,没有出现复发现象,其他患者随访未出现复发现象。

3讨论

炎性肠梗阻早年未有明确定义,诊断及治疗常有误区。1997年黎介寿院士首先提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ileusEPII)”的概念,是指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在术后1周到3周内,因肠壁水肿、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功能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2]。多出现在一些手术操作复杂,创伤重,出血多,手术时间长的患者术后。

在文献中,对常规腹部手术后的EPII有较多的认识,但对于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报道仍较少。在针对肠梗阻的术中对梗阻原因已做了彻底处理,并经全肠道探查的术后早期仍再发梗阻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严峻的考验,医患双方均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尤其患者易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认为已行肠梗阻手术,病情却未治愈,加之炎性肠梗阻病程较长、TPN使患者经济负担加重,患者易失去耐心,甚至产生医疗纠纷,所以对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及时、正确的认识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此种疾病诊断比较容易,其特点是患者在手术后短时间内,有肠道排气、排便现象,但是随后又出现肠梗阻征象,主要临床症状以腹胀为主,而腹痛却轻微;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临床梗阻症状比较典型,但很少出现绞窄;对患者进行X光检查,没有机械性或者是完全性肠梗阻的现象,数个液气液平存在,但位置变动频繁,极少有固定或宽大液平;腹部CT扫描,可以发现肠壁粘连成团、增厚等现象,通过以上特征即可诊断,该病一般病程比较长,有报道认为平均治愈时间为一个月,故诊治中需耐心做好医患沟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排除肠坏死现象,如果一旦出现漏诊,将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必要时可一日多次进行腹部透视,了解液平变化。对于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多先进行非手术治疗,给予患者补液,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水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消化液积聚以及胃肠道积气的现象,避免出现肠壁水肿以及肠内外液体渗出的现象,改善患者肠壁的血液循环;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患者肠壁炎性水肿的现象,减少粘连;给予患者生长抑素治疗,可以防止出现潴留和肠液分泌的现象,促进肠壁血循环的恢复,相当于一种有效的“内减压”作用[3],沈祖强等[4]等认为生长抑素能抑制胃、肠、胆、胰等分泌可达到正常分泌量的50%以上;另外,对本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复方大承气汤具有通里攻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其主要成分可减轻患者肠壁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肠粘膜屏障、促使肠蠕动的早期恢复,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完全粘连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炎性肠梗阻很少出现绞窄的现象,即使是进行手术治疗,也常常会因为腹腔广泛,致使其无法分离开来,如果进行强行分离,在出现炎性肠根阻的时候,肠管会出现高速水肿的现象,使得其紧密粘连,严重的患者则呈现出冰冻状或者是脑回状,在进行肠管分离的时候,会对肠管浆造成严重的损伤,容易出现肠瘘现象[5]。

在对本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绞窄性肠根阻现象,所以,对其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是合理的。但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要避免将炎性肠梗阻误诊为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同时,临床医师应提高对炎性肠梗阻的认识,并重视预防,正确及时处理,这样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避免患者出现副损伤。

【参考文献】

[1]朱维铭,李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8(4):456-458.

[2]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8(7):387

[3]张二勇,张春军.生长抑素治疗48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28

[4]沈祖强,周振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

2008,14(14):2130-2132.

[5]朱维铭,李宁,黎介寿,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4):2191.

标签:;  ;  ;  

肠梗阻术后早期再发炎性肠梗阻47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