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涵过渡段论文-张建文,蒋关鲁

路涵过渡段论文-张建文,蒋关鲁

导读:本文包含了路涵过渡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路涵过渡段,膨胀土地基,沉降,现场试验

路涵过渡段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文,蒋关鲁[1](2019)在《路涵过渡段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斜交涵洞路涵过渡段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依托云桂铁路建设,开展了路涵过渡段桩网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监测了桩顶与桩间土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地基面沉降和地基分层沉降的时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与斜交涵洞平行的过渡段路基横断面而言,膨胀土地基的沉降分布规律与正交的普通路基横断面沉降规律类似;受过渡段路基填筑影响,涵洞产生了明显的附加沉降;沿线路纵向,过渡段沉降随着距涵背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之后沉降趋于稳定,吻合于普通路基的沉降;过渡段首部、中部和尾部工后沉降分别为3.0、6.3、6.7mm,路涵工后差异沉降为3.8mm,折角为0.3‰,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要求。基于考虑附加应力转正效应的沉降计算方法,对斜交涵洞过渡段膨胀土地基开展了沉降计算,得到了过渡段首部、中部和尾部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分别为0.53、0.64、0.74。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5期)

李艳玲[2](2018)在《铁路路涵过渡段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铁路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对其加强控制,尤其是在进行路涵过渡段施工时,需要进一步控制施工质量。本文首先从基坑回填,填料拌和,混合料摊铺和过渡段夯实四个方面探究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其次分别从填筑厚度、机械填平、变形情况和基地处理四个方面探究质量分析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铁路建设发展。(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24期)

王先斌,童心豪,冯汉卿,杨小虎[3](2018)在《高速列车作用下新型路涵过渡段动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一典型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进行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建立车辆-轨道-过渡段动力大耦合模型,提出了新型过渡段的组成以及变态浆液、改良级配碎石的关键配比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增加路基动应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并呈现指数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竖向位移变化曲线较为平缓;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路基应力、位移、加速度总体上逐渐增大,存在速度150,350 km/h~2个临界速度,说明列车运行速度与过渡段的动力响应并非呈正比例关系;随着列车轴重的增加路基加速度、动应力变化不大,竖向位移变化较为明显,位移随列车轴重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重载铁路对过渡段的要求很高。(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4期)

王辉煌,沈宇鹏[4](2016)在《以列车平稳性优化CRTSI板式无砟轨道下路涵过渡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京沪高铁廊坊段路涵过渡段为背景,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车体-过渡段动力系统耦合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列车通过路涵过渡段的动力响应。以列车平稳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列车运行平稳性的因素重要性次序,提出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最佳设计方案。分析可得,以车体横向加速度或垂向Sperling舒适度为试验指标优化时,行车速度为第一影响因素;以横向Sperling舒适度指标为试验指标优化时,填土厚度为第一影响因素;以车体垂向加速度为试验指标优化时,扣件垂向刚度为第一影响因素。建议在路涵过渡段设计时采用倒梯形过渡、过渡段长度20m、涵洞跨径4m、填土厚度3m、行车速度280 km/h、扣件竖向刚度50kN/mm的条件下,列车运行平稳状态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5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1)

任闯闯[5](2016)在《路涵过渡段复杂变形对无砟轨道系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涵过渡段是高速铁路下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路涵过渡段填筑区域,路基、过渡段和涵洞的材料、强度、刚度截然不同,经常发生复杂变形,主要包括:路基在铁路运营后不同程度的工后沉降;路基、过渡段和涵洞区域路基折角沉降;寒冷冬季路基冻胀;路基、过渡段、涵洞区域冻胀差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基础变形会导致轨道不平顺和底座板下部离缝,影响列车平稳和安全运行。因此,研究路涵过渡段基础复杂变形对轨道不平顺和离缝的影响以及对列车高速运行时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响应影响十分必要。本文选取CRTSIII型无砟轨道路涵过渡段作为研究对象,对基础复杂变形引起的车辆-轨道结构静动力学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考虑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的层间离缝,建立了无砟轨道-过渡段实体、精细化静力学模型。研究路基余弦型沉降、折角型沉降、涵洞整体沉降、路基冻胀和差异冻胀等复杂变形作用下,路基-无砟道床-轨面间力和位移传递关系、无砟轨道轨面不平顺特征、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的离缝。并分析研究了实际监测冻胀数据对轨道不平顺和离缝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变形幅值越大,轨道结构拉应力越大,轨道结构跟随性越差,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离缝越大:变形波长越大,轨道结构跟随性越好,离缝值越小。根据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的离缝值,提出基础变形的建议限值。(2)基于车辆-轨道-路基耦合动力学,考虑1:40轨底坡和扣件多点弹性支撑,采用粘弹性动力人工边界,建立了车辆-无砟轨道-路基-过渡段精细化、大尺度动力学模型。在静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路基余弦型沉降、折角型沉降、涵洞整体沉降、路基冻胀和差异冻胀等复杂变形作用下车辆-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变形幅值越大,对车辆以及轨道结构的动力影响越大,其中对车体垂向加速度和轮轨垂向力有显着影响,而对对车体横向加速度几乎没有影响。根据动力学计算结果,考虑行车安全和旅客舒适度等车辆轨道动力学安全指标,提出基础变形的建议限值。(3)根据静动力学计算结果,建议过渡段前路基余弦型不均匀沉降控制限值为10mm/20m,折角型不均匀沉降控制限值为1‰;建议过渡段区域路基余弦型不均匀沉降控制限值为10mm/20m,折角型不均匀沉降控制限值为1‰;建议涵洞整体沉降控制在2mm内。建议路基冻胀控制限值为1Omm/20m。实测冻胀下车辆-轨道系统各项动力响应最大值均小于车辆-轨道动力学安全指标。在实测冻胀地段不进行限速,直接以350km/h速度通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答治华,沈宇鹏,王云超,汤天笑,褚满帅[6](2016)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涵过渡段的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以京沪高铁廊坊段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涵过渡段为背景,采用Abaqus数值分析软件建立车辆-轨道-过渡段动力系统耦合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列车通过路涵过渡段时运行安全性及平稳性的影响。根据极差和方差分析方法,确定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性及平稳性的因素重要性次序,提出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最佳设计方案。研究结论:(1)以横向力或线路横向稳定性系数为试验指标优化时,过渡段方式为第一影响因素;以车轮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或Sperling舒适度指标为试验指标优化时,行车速度为第一影响因素;以垂向加速度为试验指标优化时,填土厚度为第一影响因素;(2)建议在路涵过渡段设计时采用倒梯形过渡、过渡段长度25 m、涵洞跨径2 m、填土厚度4 m、行车速度330 km/h的方案,能使列车运行安全性及平稳性达到最优状态;(3)该研究成果可为其他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的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徐志彪[7](2015)在《盐渍土地区铁路路涵过渡段沉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货运铁路为叁级铁路,该地区主要为盐渍土地区,该工程铁路通过地段岩盐层最厚达17.7m。其成分以氯化钠为主,盐层底部为湖泊相淡水沉积,沉积有厚2~14m的粘砂土、砂粘土、粘土及淤泥质粘砂土、粘土,再下为粉砂、细砂或中砂、粗砂、砾石土等,组成第一层承压水层,一般厚5~8mm。运用实际观测到的涵洞的沉降变形资料和涵身现场的原位测试、查阅相关资料及反演得到的土性参数,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及实际观测分析涵洞DK42+768两侧过渡段沉降规律,开展轨道平顺性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田亚护,陈茂,沈宇鹏,杜嘉俊,蔡小培[8](2014)在《京沪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速铁路的桥涵与临近路基由于存在材料和沉降的差异形成的刚度和几何不平顺,对路涵过渡段的动态响应和影响范围进行研究。本文建立"车辆-轨道-过渡段"垂向耦合动力模型,研究过渡段路基的动态响应特征,并与京沪高速铁路廊坊段路涵过渡段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运行速度小于300km/h时,过渡段基床动应力、加速度、垂向位移等随速度增加而增大;在300km/h时动应力、加速度出现最大值,动位移随行车速度呈线性增大;从动应力、加速度的影响范围看,运行速度在300km/h以下时路涵过渡段影响范围为20~25m,300km/h及以上时,过渡段长度达到30~35m。当设计速度超过300km/h时,应适当加长路涵过渡段长度。(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牛富俊,刘华,牛永红[9](2014)在《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路基冻结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典型涵洞的路涵过渡段路基土体的冻结特征展开监测,并分析路涵过渡段路基及其下地基土的冻结特征和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涵洞的存在使得台后路基冻结深度约为天然场地最大冻结深度的2倍,同时涵顶和涵底的冻结时刻和融解时刻均较涵侧要早;涵洞间接充当了通风管道的作用,减弱了路基的阴阳坡效应差异;涵洞的存在对其周围路堤的温度场有明显的影响,其显着增大了涵顶、涵侧填料温度随气温变化的幅度。通过对路涵过渡段土体冻结特征的监测分析,为涵下地基处理和路涵过渡段的路基填料选择及铺设方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杜嘉俊,沈宇鹏,汪梨园,毛远凤[10](2013)在《京沪高速铁路廊坊段路涵过渡段施工控制技术及沉降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基与涵洞存在刚度和沉降差异,常引起刚度和几何的不平顺。针对京沪高速铁路廊坊段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廊坊段路涵过渡段,提出了过渡段施工的控制技术,包括填料的要求、施工设备的选型、碾压控制及质量检测指标控制,以控制路涵过渡段不平顺,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舒适、不间断运行的需要;并以现场两个过渡段中路基与涵洞的沉降特征,验证过渡段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3年07期)

路涵过渡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铁路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对其加强控制,尤其是在进行路涵过渡段施工时,需要进一步控制施工质量。本文首先从基坑回填,填料拌和,混合料摊铺和过渡段夯实四个方面探究施工过程中关键技术;其次分别从填筑厚度、机械填平、变形情况和基地处理四个方面探究质量分析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铁路建设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路涵过渡段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文,蒋关鲁.路涵过渡段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现场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2].李艳玲.铁路路涵过渡段施工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8

[3].王先斌,童心豪,冯汉卿,杨小虎.高速列车作用下新型路涵过渡段动力特性研究[J].铁道建筑.2018

[4].王辉煌,沈宇鹏.以列车平稳性优化CRTSI板式无砟轨道下路涵过渡段的研究[C].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5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5].任闯闯.路涵过渡段复杂变形对无砟轨道系统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6].答治华,沈宇鹏,王云超,汤天笑,褚满帅.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涵过渡段的优化设计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6

[7].徐志彪.盐渍土地区铁路路涵过渡段沉降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8].田亚护,陈茂,沈宇鹏,杜嘉俊,蔡小培.京沪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范围研究[J].铁道学报.2014

[9].牛富俊,刘华,牛永红.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路基冻结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

[10].杜嘉俊,沈宇鹏,汪梨园,毛远凤.京沪高速铁路廊坊段路涵过渡段施工控制技术及沉降特征分析[J].铁道建筑.2013

标签:;  ;  ;  ;  

路涵过渡段论文-张建文,蒋关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