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霞(四川省泸州市妇幼保健院四川泸州646000)
【中图分类号】R1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103-02
【摘要】目的了解近十年来我区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死因构成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0年收集的卫生常规报表及年报质量控制资料、孕产妇死亡个案及调查附件、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孕产妇死亡评审资料等。结果2000-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89.51/万、154.94/万、188.91/万、164.32/万、140.17/万、178.36/万、72.6/万、48.63/10万、30.56/10万、14.84/10万,自2000年的189.51/10万降至2010年的14.84/10万,下降了92.17%,成效显著。孕产妇死亡率与经济和文化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卫生资源和产科服务技术水平及交通和通迅等因素有关。结论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建议增加卫生经费的投入,改善卫生服务设施,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孕期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率;加强对卫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加强围产期的保健服务,及时发现和纠正高危因素的发生。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相关困素分析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儿童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1]。妇女儿童作为特殊人群,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是维护人类最基本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影响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0—2010年江阳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每年上报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调查问卷、孕产妇保健年报表及各年度质量控制报表、孕产妇死亡监测等资料。
1.2方法:根据区妇幼保健院信息资料科提供的全县2000—2010年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病历、调查问卷、各年度妇幼卫生质量控制报表和死亡评审等有关资料,计算相关指标,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死亡诊断。
2结果
2.1孕产妇死亡率2000年全区活产数7915人,死亡孕产妇15例,死亡率为189.51/10万;2001年活产数7745人,死亡孕产妇12例,死亡率为154.94/10万;2002年活产数5823人,死亡孕产妇11例,死亡率为188.91/10万;2003年活产数5477人,死亡孕产妇9例,死亡率为164.32/10万;2004年活产数4994人,死亡孕产妇7例,死亡率为140.17/10万;2005年活产数5046人,死亡孕产妇9例,死亡率为178.36/10万;2006年活产数5510人,死亡孕产妇4例,死亡率为72.6/10万;2007年活产数5841人,孕产妇死亡率为0;2008年活产数6169人,死亡孕产妇3例,死亡率为48.63/10万;2009年全县活产数6545人,死亡孕产妇2例,死亡率为30.55/10万;2010年全县活产数6735人,死亡孕产妇1例,死亡率为14.84/10万,自2000年的190/10万降至2010年的14.84/10万,下降了141.37%,成效显著。
2.2孕产妇死亡原因、死亡地点及评审结果2000—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73例,主要原因是因胎盘因素造成的产科出血57例,第二位是内科合并症7例,第三位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例,第四位是产褥感染2例,第五位是羊水栓塞1例。死于家中31例,其次死于途中23例(其中就诊途中15例,放弃治疗8例),死于医疗机构19例,其中死于镇(乡)卫生院12例,死于县级医疗机构6例,死于市级医疗机构1例。死亡的73例孕产妇均是可避免死亡。
2.3孕产妇死亡率与经济和文化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卫生资源和产科服务技术水平及交通和通迅等因素有关。
3讨论
3.1从结果可以看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显著,从2000年189.51/10万下降至2010年的14.84/10万。死亡原因2000-2008年主要以产科出血为主,2008年以后是由多年来的产科出血转变为就基层而言诊治难度大的内科合并症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其次是产褥感染和羊水栓塞;孕产妇多数死于家中,其次死于就诊和放弃治疗的途中,再次是镇(乡)、县和市级医疗机构。说明我区、镇(乡)级医疗保健机构转诊机制不健全。
3.1.1区、镇(乡)级医疗条件差,技术、设备落后,急救能力较差。按十二表格评分法,在影响的第二因素中县、乡和村级机构资源问题占66.67%。
3.1.2文化程度较低,个人家庭保健知识技能较差。按十二表格评分法,在影响因素的第一因素中个人家庭知识技能问题占33.33%。
3.1.3死亡的孕产妇中多孕多产,超计划外生育占33.33%。
3.1.4就诊延误。按十二表格评分法,在影响的第二因素中个人家庭态度问题占33.33%。
3.1.5交通延误。按十二表格评分法,在影响的第三因素中其他部门问题占33.33%。
3.2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
3.2.1增加卫生经费的投入,加强区、镇(乡)级医院的产科质量建设,尤其是县级产科急救中心的建设,增添设施和设备,提高人员素质及技能,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建立通畅有效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获得最佳抢救时机,做到房屋、人员、设施、技能、管理五到位。
3.2.2转变村级职能,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利用率[3]。村级以早发现、早建卡、发放围产期保健和住院分娩等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进行高危孕产妇初筛、动员住院分娩为重点,取缔村级接生职能;加强围产期保健服务,及早发现和纠正高危因素的发生,从源头减少孕产妇死亡。
3.2.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关心母婴安全和健康,加大妇幼保健事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区妇幼保健院职能部门作用,严格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禁止无条件的单位处理高危妊娠和开展剖宫产,严格执行转诊制度和流程,避免因转诊延误而造成孕产妇死亡。
3.2.4完善区、镇(乡)、村三级保健网络建设,加强孕产期危急重症诊疗技术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产科人员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技术水平和法律意识,同时严格要求各级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从而减少孕产妇死亡。
3.2.5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工作,继续开展“降消”项目工作,加大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力度,切实提高住院分娩率。
参考文献
[1]梁娟,李维敏,王艳萍,etal.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5):257-260.
[2]张小松,王临虹,郭素芳.影响县级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5):342-342.
[3]刘宝凤,张士俊.1988—1999年通州区孕产妇死亡监测与干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3,18(0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