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浮硫铁矿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浮硫铁矿,土壤剖面,磁学性质,影响因素
云浮硫铁矿区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婷萍,卞勇,田成静,匡耀求,黄宁生[1](2013)在《云浮硫铁矿区土壤剖面的磁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分布的硫铁矿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对矿区及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污染物产生的机制和迁移途径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环境磁学以其快速、经济、无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源分析等研究领域。本文对云浮硫铁矿矿区附近一个菜地土壤剖面进行详细的磁学测试,得到低频磁化率、频率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磁化率、饱和等温剩磁及S比值等一系列磁学指标结果,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剖面变化特征及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探讨影响土壤剖面磁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低频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在剖面底部(30 cm以下)基本稳定并且其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其平均值分别为5.32×10-8m3·kg-1、13.70×10-8m3·kg-1和3.66×10-3Am2·kg-1;上述指标在表层30 cm的平均值分别为32.97×10-8m3·kg-1、86.21×10-8m3·kg-1和5.39×10-3Am2·kg-1,土壤剖面30 cm以上部分土壤明显受外来细颗粒磁性矿物的影响,磁性被显着增强。不同深度土壤中磁性矿物种类存在明显区别,剖面中部的高SIRM/χ值(70~100 kA·m-1)指示有胶黄铁矿等铁硫化物的存在。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剖面土壤中的铁硫化物及其中的单畴磁性颗粒是影响土壤磁学性质的主要因素。由于磁性矿物可通过吸附、共沉积、晶格置换等多种形式使多种重金属在土壤中富集,较大范围、多手段针对多种环境介质的磁学深入研究有望为硫铁矿周边重金属污染的产生机制和迁移路径研究开拓新途径。(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涂军桥[2](2013)在《云浮硫铁矿区伴生铊分布特征及迁移富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云浮硫铁矿床伴生铊在岩矿石中的分布情况、与其他主要元素的相关性、赋存形态及在生产硫铁矿过程中铊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进行分析,认为铊主要以类质同像的方式置换绢云母、钾长石中的K+,从而赋存在其中,并为矿区回收伴生铊的方式指明了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3年09期)
刘娟,王津,陈永亨,吴颖娟,苏龙晓[3](2013)在《云浮硫铁矿区冲积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粤西云浮硫铁矿山典型冲积土壤剖面样品中重金属(Tl、Pb、Ba、Mo、Cr、Cu、Zn、As、Ni、Co、Mn)的含量和垂直分布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研究了土壤剖面不同深度(0~36 cm)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Tl、Pb、As和Zn在冲积土壤剖面的不同深度均有蓄积,冲积平原土壤基本未受Cr的污染,受到Cu和Ni的弱污染,受Ba、Co和Mo的中度污染,以及Tl、Pb、As、Zn和Mn的显着污染;且Tl在整个剖面都呈现显着污染状况,Pb、As和Zn除1~2个深度外,其余深度均显现出显着污染,Ba、Co、Mo总体上呈中度污染。由此提示应进一步关注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蓄积现象。(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吴锦标,刘华基,亦如瀚,刘晓双,寇世伟[4](2010)在《云浮硫铁矿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全面评价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方法]采集云浮硫铁矿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土壤和植物样品,分别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和干灰化法测定样品中各形态重金属的含量,研究植物体内Cu、Zn、Cd、Pb、Ni、Cr的生物有效性。[结果]矿区周边地区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d、Zn、Pb污染最为严重;各种植物对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积累,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积累量存在差异,重金属严重污染区植物的重金属积累量较高。[结论]云浮硫铁矿区及周边地区Cd、Zn、Pb污染较严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刘敬勇,常向阳,涂湘林[5](2006)在《元素-铅同位素示踪在云浮硫铁矿区土壤铊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源区铅同位素的组成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铅同位素的这种“指纹”特征来示踪铅的不同源区。近年来铅同位素示踪在研究土壤中相关重金属来源及其运移途径起到独特的作用。由于铊和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并且在云浮硫铁矿区污染土壤中其分布与铅有很好的相关性,笔者利用铅同位素作为示踪工具探讨了土壤中铊的污染特征,初步研究表明铊污染物主要累积在土壤深度0~16.5 cm范围内,深度为16.5 cm以下土壤受到废渣中铊污染的影响较小,但废渣周围土壤深度约44 cm范围已经受到来自废渣中铊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06年04期)
刘敬勇[6](2006)在《云浮硫铁矿区土壤中铊迁移行为的元素—铅同位素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铊的毒性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高于镉、铜、铅、铬,其在土壤中造成的污染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我国的土壤环境监测中还被排斥在研究对象之外。我国拥有丰富的含铊矿产资源,在含铊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大量的铊被释放到土壤中,而对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富集规律还不清楚,亟待加强相关研究。 通过系统采集云浮硫酸厂堆渣场废渣、堆渣下伏土壤、堆渣外围土壤及背景土壤样品,以堆渣下伏土壤及外围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样品的理化性质、土壤中铊等微量元素含量、土壤中铊等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土壤及废渣中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了详细分析,对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富集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五点认识: ① 该露天废渣堆渣场周围土壤在长期的自然淋滤条件下已明显受到了铊污染,堆渣外围土壤铊污染较下伏土壤污染严重。铊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深度为0-16.5cm范围内,并且土壤中铊含量表现出沿垂直方向向下迅速降低的特征。 ② 研究区土壤中铊污染物活动态的比例很高,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铊(Tl_(Fe/MnOx))存在,其次为有机结合态铊(Tl_(org))和可交换态铊(Tl_(exc)),而碳酸盐结合态铊(Tl_(car))所占的比例最小;Tl_(exc)、Tl_(car)、Tl_(Fe/MnOx)在土壤中迁移性较强,是铊污染物的主要迁移形式,而Tl_(org)和残渣态铊(Tl_(res))迁移性相对较弱,在土壤中表现出累积的特征。 ③ 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的pH值是影响铊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土壤中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有机物、土壤粒度组成、CEC(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是影响铊迁移的次要因素。 ④ 研究区上部土壤约0-10.5cm范围内铊与铅分布达到显着相关,表明废渣中铊、铅污染物释放后在土壤中的迁移性相似。铅同位素示踪表明该堆渣场周围土壤至少约44cm范围内已经受到废渣中铊淋滤的影响,并且外围土壤中铊污染物在自然淋滤条件下迁移扩散更迅速。 ⑤ 地累积指数(Igeo)及富集指数法(EF)对土壤铊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外围土壤铊污染比下伏土壤污染严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铊污染程度在逐渐降低,并且深度约为10.5cm以下的土壤受到铊污染的程度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6-05-10)
云浮硫铁矿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就云浮硫铁矿床伴生铊在岩矿石中的分布情况、与其他主要元素的相关性、赋存形态及在生产硫铁矿过程中铊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进行分析,认为铊主要以类质同像的方式置换绢云母、钾长石中的K+,从而赋存在其中,并为矿区回收伴生铊的方式指明了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浮硫铁矿区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婷萍,卞勇,田成静,匡耀求,黄宁生.云浮硫铁矿区土壤剖面的磁学性质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
[2].涂军桥.云浮硫铁矿区伴生铊分布特征及迁移富集规律[J].现代矿业.2013
[3].刘娟,王津,陈永亨,吴颖娟,苏龙晓.云浮硫铁矿区冲积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
[4].吴锦标,刘华基,亦如瀚,刘晓双,寇世伟.云浮硫铁矿区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5].刘敬勇,常向阳,涂湘林.元素-铅同位素示踪在云浮硫铁矿区土壤铊污染研究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6
[6].刘敬勇.云浮硫铁矿区土壤中铊迁移行为的元素—铅同位素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