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王灵燕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王灵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雄激素受体拮抗剂,ADT,安慰剂,FDA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拜耳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拮抗剂darolutamide获美国FDA优先审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制药企业拜耳(Bayer)近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darolutamide治疗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的新药申请(NDA)并授予了优先审查。该NDA提交以及FDA授予优先审查均基于关键性Ⅲ期临床研究ARAMIS的数据。ARAMIS是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入组了1 509(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06期)

袁梦娟[2](2019)在《PLCε通过BMP-6/SMAD促进前列腺癌对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耐药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晚期前列腺癌(PCa)患者的主要治疗是针对雄激素受体(AR)轴的内分泌治疗,然而,绝大多数的患者在18-24个月内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前列腺癌在长期接受AR拮抗剂治疗后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磷脂酶Cε(PLCε),已被证实在原发性前列腺癌(PPC)中促进AR的表达并抑制癌细胞的凋亡。BMP-6在转移性PCa的高表达且促进AR的表达。本项研究将探究前列腺癌在使用AR拮抗剂长期治疗后PLCε与BMP-6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变化,PLCε对BMP-6的调节途径,以及其对细胞耐药、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 database中的序列GSE78201进行分析,使用在线工具(GEO2R)筛选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对恩杂鲁胺(enzalutamide)耐药的LNCaP细胞株(LNCaP-Bica~R)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WebGestalt进行GO富集分析和pathway分析,筛选细胞耐药激活的代谢通路。2)分别用10μM的比卡鲁胺/恩杂鲁胺培养LNCaP细胞至少6个月,诱导出对比卡鲁胺抵抗的LNCaP-Bica~R和对恩杂鲁胺抵抗的LNCaP-Enza~R。MTT检测AR拮抗剂(比卡鲁胺、恩扎鲁胺)的半抑制浓度(IC_(50))。提取以上叁株细胞的RNA及蛋白质,通过Q-PCR检测PLCε,BMP-6及其下游分子ID2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LCε,BMP-6,p-SMAD1/5/9,SMAD1/5/9以及ID2的蛋白表达。3)使用沉默PLCε的慢病毒载体及空白对照组转染耐药细胞株LNCaP-Bica~R和LNCaP-Enza~R,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LCε和BMP-6的表达。在敲低PLCε的同时,加入10 nM蛋白激酶C(PKC)的激动剂-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培养细胞,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MP-6的表达。4)在敲低PLCε的同时,加入10 ng/ml人重组BMP-6蛋白(rBMP-6),MTT检查细胞活力及耐药细胞对相应AR拮抗剂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SMAD1/5/9,SMAD1/5/9,ID2,AR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E-cadherin,N-cadherin和MMP9的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5)收集48例原发性前列腺癌(PPC)和33例CRPC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PLCε和BMP-6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两种蛋白在PPC和CRPC组织的表达差异;分析在CRPC组织中PLCε与BMP-6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其表达与疾病进展期(TTP)的关系;统计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病人临床参数-前列腺癌非特异性抗原(PSA),年龄,骨转移的关系。结果1)通过对GEO数据库中的序列GSE78201进行分析,使用在线工作GEO2R,筛选出LNCaP和LNCaP-Enza~R细胞株的共20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pathway分析耐药激活的通路,并确定以BMP-6信号通路为研究对象。2)MTT检测IC_(50),证实耐药细胞株构建成功。Q-PCR及western blot均提示与亲代细胞LNCaP相比,耐药细胞中PLCε表达增高且BMP-6/SMAD信号通路被激活。3)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LCε敲低的耐药细胞中,PLCε和BMP-6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同时加入PKC的激动剂PMA,BMP-6的表达(基因和蛋白水平)得到部分逆转,证实PLCε通过PKC通路调控BMP-6的表达。4)耐药细胞在敲低PLCε后,MTT显示耐药细胞活力及其对比卡鲁胺和恩杂鲁胺的抗性下降;western blot显示p-SMAD1/5/9、ID2、AR、N-cadherin和MMP9的蛋白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上调;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显示细胞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下降。在敲低PLCε的同时,加入10 ng/ml rBMP-6,以上变化得到部分逆转。证实PLCε通过BMP-6/SMAD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对AR拮抗剂的耐药以及CPRC的形成。5)IHC显示:与PCC组织相比,PLCε在CRP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221),BMP-6在CRPC组织中高表达(P=0.0011),且PLCε的表达与BMP-6呈正相关(r=0.5063,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CRPC组织中,PLCε表达阳性的病人的TTP为19个月,短于PLCε表达阴性的病人(29个月),二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BMP-6表达阳性的病人的TTP为19个月,短于PLCε表达阴性的病人(27个月),二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22)。对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PLCε、BMP-6的阳性表达均与骨转移相关(P<0.05)。总之,PLCε和BMP-6的阳性表达预示了PCa患者的预后不良。结论BMP-6/SMAD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对AR拮抗剂获得性耐药过程中被激活,该信号通路受到PLCε的调节,影响耐药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的耐药和CRPC的形成。针对PLCε/BMP-6/SMAD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可能增加CRPC对AR拮抗剂的敏感性并抑制肿瘤进展。(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灵燕[3](2018)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虚拟筛选及活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PCa)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致死率全世界排名第二。研究者指出前列腺癌的发病具有地域和种族差异,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由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的普及、活检技术的改进以及日益西化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雄激素受体(AR)与内源性雄激素结合能够激活AR转录,调控靶基因表达及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因此,AR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靶标。现有靶向AR的药物有氟他胺、比卡鲁胺、恩杂鲁胺以及阿比特龙。上述抗雄激素虽然能有效治疗前列腺癌,但是依然会出现耐药性问题。耐药性具体的机制虽不明确,但是已有研究表明,AR突变、AR剪接变异及PI3K、Wnt、EGF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能够使抗雄激素从AR拮抗剂转变为AR激动剂。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前列腺癌国内外现状、诊断及常用PCa治疗方式;此外,依次介绍了PCa关键靶标AR、前列腺癌耐药机制以及各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本论文第二部分应用二维多元线性回归(2D-MLR)、叁维比较分子场(CoMFA)以及比较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方法构建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进一步探索carbobicyclo和oxabicyclo琥珀酰亚胺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揭示与活性相关的关键结构特征。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可以指导修饰先导化合物,同时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可以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活性。本论文第叁部分应用计算机辅助虚拟筛选及生物活性评价以期发现新型的AR拮抗剂。首先,应用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方法LibDock、Glide从SPECS天然产物数据库中筛选与AR具有高亲和力的化合物并依据Lipinski’s rule of five和veber rule对化合物进行类药性筛选。其次,计算上述化合物的ADME参数预测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并通过结构相似性聚类分析挑选代表化合物。最后,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及AR报告基因实验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得到小分子10(MOL_10)具有AR拮抗活性,可作为潜在的AR拮抗剂。本论文第四部分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MOL_10与野生型AR(WT AR)及突变型AR(F876L AR)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采用体系平衡分析、氢键分析、作用模式分析、结合自由能分析及分解自由能分析,并结合实验室对恩杂鲁胺耐药性研究基础,研究MOL_10与WT AR的相互作用模式,并预测F876L AR对MOL_10是否产生耐药性。本论文构建了琥珀酰亚胺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通过虚拟筛选、活性验证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筛选SPECS天然产物数据库得到新型AR拮抗剂并揭示了分子作用机制,为发现新型的AR拮抗剂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加忠,刘宏丽,王灵燕,宋田青[4](2017)在《抗雄激素类前列腺癌治疗药物耐药机制的理论研究及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1]。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是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靶标[2],使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阻断内源性雄激素与AR的结合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有恩杂鲁胺(Enzalutamide)、比卡鲁胺(R-bicalutamide)和羟基氟他胺(Hydroxyflutamide)等,但这些药物在临床使用一段时间后均会产生耐药性,AR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3]。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患者的组织样本中发现了一系列氨基酸突变的AR,如:L701H, W741C, W741L, H874Y, F876L,T877A和M895T等(如图一所示),这些突变都位于AR的配体结合域(Ligand-Binding Domain LBD)。我们通过分子模拟和自由能计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以上叁个主要药物与雄激素受体(野生型和突变体)的结合作用模式,阐明了可能的耐药机制[4-6]。结果表明,AR中的螺旋12(H12,像一个盖子置于LBD顶部)在耐药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当enzalutamide的C环、R-bicalutamide的B环或羟基氟他胺靠近H12时,阻止H12闭合并扭曲了共激活剂结合位点,从而导致无效的转录,药物起到拮抗作用。相反,当B或C环靠近H11或Loop11-12,有利于H12闭合形成共激活剂结合位点,则拮抗剂转变为激动剂,产生耐药性。根据此耐药机制,我们研究了筛选得到的潜在的AR拮抗剂与突变体雄激素受体的作用模式,分析了AR拮抗剂解决耐药性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期刊2017-11-17)

刘阳光,吴萌,岑山,周金明[5](2017)在《非雄激素竞争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设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前列腺癌治疗中最为重要的药物靶点,但抗雄激素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耐药性问题给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回顾了雄激素受体的结构功能及传统治疗位点产生药物抗性的原因,并总结非雄激素竞争型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设计策略,为发展新型抗前列腺癌药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刘宏丽[6](2017)在《氨基酸突变引起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耐药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最常见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尽管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该类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依赖于雄激素受体的内源性雄激素,其可以调节前列腺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靶标之一。在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中,首先通过手术去势治疗抑制雄激素,再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阻断雄激素的剩余水平是标准的疗法。常用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分为甾体类和非甾体类。由于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使得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快速发展。非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包括第一代的氟他胺(活性形式为羟基氟他胺hydroxyflutamide)、尼鲁米特(nilutamide)、比卡鲁胺(R-bicalutamide),第二代的恩杂鲁胺(enzalutamide)等。由于这些非甾体类药物与其他类固醇受体几乎没有交叉作用,所以对临床应用更有利。虽然这种治疗在开始时非常有效,但是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很快产生耐药性,并伴随着复发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的出现。雄激素受体中氨基酸的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将AR拮抗剂转换成激动剂或部分激动剂。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前列腺癌,主要包括前列腺癌的目前趋势、诊断、分期、治疗以及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接着介绍了雄激素受体的结构以及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与雄激素受体相关的耐药机制。本论文的第二、叁部分,采用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来研究雄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LBD)氨基酸突变对R-bicalutamid以及hydroxyflutamide的影响。在显式溶剂模型中的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氨基酸突变通过影响H12的构象变化及活性口袋周围不同关键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使药物产生耐药性或者发挥拮抗作用。本论文的第四部分采用上述类似的方法研究雄激素受体突变对enzalutamide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氨基酸突变对enzalutamide的影响不同。位于雄激素受体配体结合域顶部的α螺旋H12对于enzalutamide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enzalutamide的C环靠近H12时,H12不易于闭合并破坏共激活剂结合位点的形成导致转录失活,发挥拮抗作用。然而,当C环远离H12时,H12易于闭合有利于共激活剂结合位点的形成促进转录,此时enzalutamide将会产生耐药性。本论文主要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结合自由能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雄激素受体拮抗剂hydroxyflutamide、R-bicalutamide和enzalutamide与野生型及突变型雄激素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耐药机制,得到的结果为抗前列腺癌药物的合理筛选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韩锐[7](2017)在《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及虚拟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最新的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男性癌症中已跃居第二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高达15%,仅比第一位的肺癌发病率低1.7%。据报道,2012年全球大约1100万人被新诊断为前列腺癌患者。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前列腺癌不仅是男性的特权,女性也有类似的前列腺组织,也存在患癌症的风险。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类固醇受体,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激素睾酮(T)和二氢睾酮(DHT),亦称为雄激素,是AR的内源性配体。雄激素受体与内源性雄激素的结合,在男性发育、性功能以及男性的肌肉骨骼生长等方面发挥着显着的作用。雄激素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与雄激素受体结合,活化信号并转导入细胞核内调控细胞生长。因此,使用抗雄激素以阻止T或DHT与AR的结合是最主要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法之一。目前,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恩杂鲁胺、比卡鲁胺等,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药物。这些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在使用初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在治疗中位数约18-24个月后,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性,前列腺癌也因此发展为转移性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这对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此,全球很多科研单位和课题组都致力于发现新的具有较高的抗雄激素活性的AR拮抗剂。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甾体类和非甾体类。在本研究中,为了辅助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我们研究了一系列7-α取代双氢睾酮衍生物和相应的抗雄激素活性之间的关系,应用QSARINS软件依据OECD规则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外部测试集化合物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活性预测值,显示出较高的预测能力。通过严格内部和外部检验后,该MLR模型用于预测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得到没有实验生物活性的双氢睾酮类衍生物的潜在生物活性,即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最终筛选得到若干较高抗雄激素活性的化合物,如CID_70128824、CID_70127147和CID_70126881等,这些化合物的潜在生物活性比已经报道最好活性化合物要高,甚至比临床药物比卡鲁胺活性高。然后我们利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MD)方法来分析和比较筛选出的化合物以及文献报道的最佳样品(化合物4)与雄激素受体之间的结合模式。通过结合自由能和分解自由能的分析,我们发现筛选出的高活性化合物可以很好地结合到雄激素受体的配体结合域,并与已报道的活性化合物具有类似作用位点和机制,范德华力为配体和AR之间的结合提供了主要的驱动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3-01)

李加忠,刘宏丽,王育伟[8](2016)在《蛋白突变引起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耐药机制及耐药突变位点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治疗前列腺癌的重要靶标[2],使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阻断雄激素与AR的结合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常用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有比卡鲁胺(R-bicalutamide)和恩杂鲁胺(Enzalutamide)等,但在使用数月后它们常产生耐药性[3,4]。AR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5]。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患者的组织样本中发现了一系列氨基酸突变的AR,如:L701H,W741C,W741L,H874Y,F876L,T877A和M895T,这些突变都位于AR的配体结合域(Ligand-Binding Domain,LBD)。我们通过分子模拟和自由能计算,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耐药机制。结果表明,AR中的螺旋12(H12,像一个盖子位于LBD顶部)在耐药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当R-bicalutamide的B环或enzalutamide的C环靠近H12时,可阻止H12闭合并扭曲了共激活剂结合位点,从而导致无效的转录。相反,当B或C环靠近H11或Loop11-12,有利于H12闭合形成共激活剂结合位点。模拟结果显示,对于R-bicalutamide,W741C/L,W741C_T877A,H874Y突变能使R-bicalutamide产生耐药性,而T877A,F876L,F876L_T877A,L701H,M895T突变不能。对于Enzalutamdie,F876L,F876L_T877A,H874Y,L701H突变能使enzalutamide产生耐药性,而T877A,W741C/L,W741C_T877A,M895T突变不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期刊2016-07-01)

刘建珍[9](2016)在《乙内酰硫脲类和吡唑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男性健康。我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早期局限性PCa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和放疗完全治愈。对于非局限性、不能手术的PCa患者,根据PCa生长依赖于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信号通路的特性,通常采用雄激素去势联合应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雄激素阻断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进行治疗。起初,ADT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会复发并进展为致命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itant PCa, CRPC)。CRPC对抗雄激素药物治疗耐受,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称为“抗雄激素抵抗”。CRPC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生进展机制也尚未阐明,但目前普遍认为其与AR信号通路的重新激活密切相关,因此,AR是治疗前列腺癌的关键靶标。本研究论文以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分子AR为靶点,基于AR配体结构域(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的晶体结构以及现有AR拮抗剂与ARLBD的作用模式,综合运用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化学等药物设计和发现策略,设计合成结构全新的AR拮抗剂做为抗前列腺癌候选药物。研究方法:首先,我们根据Me-too药物的设计原则,对用于CRPC治疗的第二代AR拮抗剂恩杂鲁胺进行微小的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一系列乙内酰硫脲类衍生物。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以2-取代对硝基苯甲酸和取代苯胺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还原反应、strecker反应、及硫代乙内酰脲成环反应制备。该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和MTT法分别对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表达抑制活性、AR转录抑制活性和抗增殖活性进行测定。由于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的AR拮抗剂都包含相同的结构片段,我们推测这可能与耐药性的产生有关。为了寻找具有全新结构骨架的小分子AR拮抗剂,我们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SYBLE X1.1中的药效团构建模块GALAHAD以五个AR拮抗剂为模板构建3D药效团,并用UNITY模块产生药效团模型3D提问式对商业化合物数据库搜索,寻找符合药效团模型特征的化合物,用Surflex dock模块将得到的化合物与野生型AR和突变型AR对接,将与两个受体对接打分值都大于7的化合物进行结合模式分析,挑选出结合模式较好且能够从商业途径获得的化合物。然后通过荧光偏振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MTT法对虚拟筛选得到的化合物的AR亲和力、PSA抑制活性和前列腺癌细胞生长抑制活性进行评价。虚拟筛选过程中发现的化合物T3的PSA抑制活性较低,为了提高T3的AR转录抑制活性和抗增殖活性,我们对化合物T3进行了结构改造,通过对中间连接链和两端芳环不同取代基的考察,设计合成一系列吡唑衍生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取代苯乙酮为原料,经克莱森缩合反应、吡唑成环反应、N-烷基化反应、水解反应、傅-克反应及缩合反应制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MTT法对该类化合物的PSA表达抑制活性和抗增殖活性进行测定。本论文合成的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a, HRMS)等方法进行确证,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n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进行了纯度测定,RY-1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熔点。经查阅文献证实,除个别化合物外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研究结果:通过研究乙内酰硫脲类衍生物对野生型和T877A突变型AR的拮抗激动活性和抗增殖活性,发现大部分的化合物与恩杂鲁胺一样,能够选择性抑制表达AR的LNCaP细胞的增殖,而对雄激素非依赖的PC-3细胞无作用。其中7t是活性最好的化合物,其对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生长抑制活性(Gl50=1.78μM)较恩杂鲁胺(GI50=23.58μM)提高了15倍。化合物7t表现出与恩杂鲁胺相似的选择性抑制LNCaP细胞生长的特点,然而其对AR的转录抑制活性较恩杂鲁胺有所下降,对去势条件下LNCaP细胞生长抑制活性较恩杂鲁胺高,说明化合物7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恩杂鲁胺不同。化合物7i和7j对AR转录抑制活性和LNCaP细胞生长抑制活性较恩杂鲁胺更高,它们同时对不表达AR的前列腺癌细胞PC-3也有很强的的抑制活性,说明化合物7i和7j可能通过AR依赖和AR非依赖双重途径发挥作用。化合物7j和7t可能在CRPC的治疗中较恩杂鲁胺有优势,其作用机制和成药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虚拟筛选过程中构建的药效团模型含有叁个疏水性中心和叁个氢键受体六个特征元素,与之前文献报道的药效团特征部分相符。通过对虚拟筛选得到的9个具有不同结构骨架的小分子的活性测试发现,9个小分子化合物均能与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 DHT)竞争性结合AR、抑制AR的转录活性,证明了我们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案的可行性。化合物T3、T4、T6和T8与MDV3100相似,均能够选择性抑制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生长,而对雄激素非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PC-3无明显影响。其中,化合物T3能够与DHT竞争性结合AR,显着抑制AR的转录活性,并且对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细胞LNCaP的生长抑制活性(GI50=16.52μM)优于MDV3100。化合物T3可以作为研究AR拮抗剂的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结构修饰。通过对先导化合物T3的结构修饰,我们设计合成了吡唑-5-酮类衍生物和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我们对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两端苯环和吡唑1位N上的取代基进行了考察,得到一系列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通过测试该类化合物对AR的转录抑制活性,总结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为:1)R1位上的取代基CF3,F>C1、Br和CH3;2)R2位上甲基或乙基取代对PSA的抑制活性无明显影响;3)R4位单取代优于R3或R5,R4位上单取代溴、氯、叁氟甲基、氰基和硝基优于乙炔基、氟和氢;当R4位为叁氟甲基时,在R5位引入卤素能够提高化合物对PSA的抑制活性。该类化合物中活性最好的两个化合物是H25和H43,与先导化合物T3相比:1)对PSA的抑制活性有所提高:H25和H43在10μM浓度下对PSA的抑制活性分别为100.00%和87.90%,而先导化合物T3和阳性对照药恩杂鲁胺分别为60.71%和96.79%;2)对LNCaP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提高了3-4倍:H25和H43的GIso分别为7.73和3.54μM,而先导化合物T3和比卡鲁胺的G150分别为16.52和23.11μM;3)能够抑制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长。以上结果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AR依赖性和AR非依赖性双重途径发挥作用,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结论及意义:本研究论文以AR为靶点,基于ARLBD的晶体结构以及现有AR拮抗剂与ARLBD的相互作用模式,以恩杂鲁胺为先导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乙内酰硫脲衍生物;同时运用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策略发现了骨架结构全新的先导化合物T3,并对T3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吡唑-5-酮类衍生物和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总结了吡唑-5-甲酰胺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通过初步的体外活性测试,我们发现乙内酰脲类衍生物7j和7t可能在CRPC的治疗中较恩杂鲁胺有优势,其作用机制和成药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上结果为我们设计合成新的AR拮抗剂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31)

郭广柱[10](2016)在《3- (4-氟苯基)-1H-吡唑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及其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中最常被诊断出的肿瘤,在美国和欧洲,导致男性死亡的肿瘤中,PCa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叁位。据估算,2016年美国新增PCa患者人数将达到180,890人,其中死亡人数将达到26,120人。除了遗传因素外,PCa与年龄密切相关,在男性70岁时达到发病高峰。在转移性阶段,靶向于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信号通路的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最初可以导致癌症衰退,但最终癌细胞会发展其他方法激活AR以适应低水平的雄激素。疾病的这种状态被叫做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Ca, CRPC). CRPC的特点是尽管睾酮(Testosterone, T)浓度达到了去势的水平(<50ng/dL或<1.7nmol/L),但癌症依然继续生存,其临床表现包括骨骼疼痛或淋巴结移位,恶病质,患者一般在CRPC发生2-4年死亡。在CRPC的生长繁殖中,AR通路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R信号通路的重新激活是CRPC进展的关键动力,因此AR仍然是治疗CRPC的重要靶标。AR是一个配体依赖型的转录因子,表达于腔上皮细胞和基底细胞,在PCa细胞中,AR控制着细胞分化与增殖之间的平衡。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这种平衡倾向于细胞末端分化,抑制增殖和促进分泌,而在从早期到晚期的PCa进程中,这种平衡则更倾向于细胞的生存和增殖。雄激素受体拮抗剂(Androgen Receptor Antagonists)或称抗雄激素药物(Antiandrogen),通过直接结合和阻断AR的配体结合域(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抑制AR活性,阻止雄激素发挥相应的生物活性。早期的AR拮抗剂是甾体类化合物,甾体骨架能确保结合到受体上。但这类药物有许多缺点,比如肝脏毒性、干扰性欲、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和较低的治疗效率,限制了他们在临床上的应用。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Non-steroidal antiandrogens, NSAAs)于1989年用于临床,治疗晚期的转移性PCa。NSAAs的结构避免了之前甾体类AR拮抗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限制。临床应用的NSAAs有第一代的氟他胺(Flutamide,Flut),比卡鲁胺(Bicalutamide, Bic)和尼鲁米特(Nilutamide, Nil),以及第二代AR拮抗剂恩杂鲁胺(Enzalutamide, Enz)和ARN-509。他们在受体水平拮抗雄激素的功能,抑制肿瘤生长。但在一些AR突变的细胞株中,经常会出现耐药,甚至使拮抗剂变为激动剂,因此开发设计新的AR拮抗剂已迫在眉睫。我们以AR作为靶点,以T3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改变T3两端芳环之间的连接链,对其结构进行修饰,设计了一个系列全新化合物。目标化合物以对氟苯乙酮为原料,经过酮酯缩合,成环,甲基化,水解,重排,加成,还原,卤代,和亲核取代等反应制备,化合物的结构用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NMR),和13C-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3C-NMR)确证。并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 bromide, MTT)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分别测定了这些化合物对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和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抗增殖活性,对AR下游基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表达抑制活性和野生型AR的转录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呈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选择性抑制LNCaP的生长,而对PC-3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了较好的PSA表达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3d和13e活性最好,它们对LNCaP生长抑制活性的IC50分别为27μM和17μM,在5μM时的PSA抑制率分别为39%和46%,优于先导化合物T3(36%),进一步萤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化合物13d和13e均可以抑制AR的转录,其中,13d的拮抗作用与Enz相当,13e呈现出较Enz更好的拮抗活性,且没有明显的激动活性。在未来对13d和13e的结构改造中,希望可以在保留原取代基的情况下在苯环上增加其他吸电子取代基,或者将苯胺中的苯环通过生物电子等排原理替换成吡啶环,将刚性结构的吡唑环还原成四氢吡咯也是可选择的优化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6)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晚期前列腺癌(PCa)患者的主要治疗是针对雄激素受体(AR)轴的内分泌治疗,然而,绝大多数的患者在18-24个月内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前列腺癌在长期接受AR拮抗剂治疗后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磷脂酶Cε(PLCε),已被证实在原发性前列腺癌(PPC)中促进AR的表达并抑制癌细胞的凋亡。BMP-6在转移性PCa的高表达且促进AR的表达。本项研究将探究前列腺癌在使用AR拮抗剂长期治疗后PLCε与BMP-6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变化,PLCε对BMP-6的调节途径,以及其对细胞耐药、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对基因表达数据库-GEO database中的序列GSE78201进行分析,使用在线工具(GEO2R)筛选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对恩杂鲁胺(enzalutamide)耐药的LNCaP细胞株(LNCaP-Bica~R)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WebGestalt进行GO富集分析和pathway分析,筛选细胞耐药激活的代谢通路。2)分别用10μM的比卡鲁胺/恩杂鲁胺培养LNCaP细胞至少6个月,诱导出对比卡鲁胺抵抗的LNCaP-Bica~R和对恩杂鲁胺抵抗的LNCaP-Enza~R。MTT检测AR拮抗剂(比卡鲁胺、恩扎鲁胺)的半抑制浓度(IC_(50))。提取以上叁株细胞的RNA及蛋白质,通过Q-PCR检测PLCε,BMP-6及其下游分子ID2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LCε,BMP-6,p-SMAD1/5/9,SMAD1/5/9以及ID2的蛋白表达。3)使用沉默PLCε的慢病毒载体及空白对照组转染耐药细胞株LNCaP-Bica~R和LNCaP-Enza~R,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LCε和BMP-6的表达。在敲低PLCε的同时,加入10 nM蛋白激酶C(PKC)的激动剂-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培养细胞,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MP-6的表达。4)在敲低PLCε的同时,加入10 ng/ml人重组BMP-6蛋白(rBMP-6),MTT检查细胞活力及耐药细胞对相应AR拮抗剂敏感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SMAD1/5/9,SMAD1/5/9,ID2,AR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分子-E-cadherin,N-cadherin和MMP9的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5)收集48例原发性前列腺癌(PPC)和33例CRPC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PLCε和BMP-6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两种蛋白在PPC和CRPC组织的表达差异;分析在CRPC组织中PLCε与BMP-6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其表达与疾病进展期(TTP)的关系;统计分析两种蛋白的表达与病人临床参数-前列腺癌非特异性抗原(PSA),年龄,骨转移的关系。结果1)通过对GEO数据库中的序列GSE78201进行分析,使用在线工作GEO2R,筛选出LNCaP和LNCaP-Enza~R细胞株的共20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pathway分析耐药激活的通路,并确定以BMP-6信号通路为研究对象。2)MTT检测IC_(50),证实耐药细胞株构建成功。Q-PCR及western blot均提示与亲代细胞LNCaP相比,耐药细胞中PLCε表达增高且BMP-6/SMAD信号通路被激活。3)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LCε敲低的耐药细胞中,PLCε和BMP-6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同时加入PKC的激动剂PMA,BMP-6的表达(基因和蛋白水平)得到部分逆转,证实PLCε通过PKC通路调控BMP-6的表达。4)耐药细胞在敲低PLCε后,MTT显示耐药细胞活力及其对比卡鲁胺和恩杂鲁胺的抗性下降;western blot显示p-SMAD1/5/9、ID2、AR、N-cadherin和MMP9的蛋白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上调;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显示细胞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下降。在敲低PLCε的同时,加入10 ng/ml rBMP-6,以上变化得到部分逆转。证实PLCε通过BMP-6/SMAD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对AR拮抗剂的耐药以及CPRC的形成。5)IHC显示:与PCC组织相比,PLCε在CRP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0.0221),BMP-6在CRPC组织中高表达(P=0.0011),且PLCε的表达与BMP-6呈正相关(r=0.5063,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CRPC组织中,PLCε表达阳性的病人的TTP为19个月,短于PLCε表达阴性的病人(29个月),二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BMP-6表达阳性的病人的TTP为19个月,短于PLCε表达阴性的病人(27个月),二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22)。对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PLCε、BMP-6的阳性表达均与骨转移相关(P<0.05)。总之,PLCε和BMP-6的阳性表达预示了PCa患者的预后不良。结论BMP-6/SMAD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对AR拮抗剂获得性耐药过程中被激活,该信号通路受到PLCε的调节,影响耐药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的耐药和CRPC的形成。针对PLCε/BMP-6/SMAD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可能增加CRPC对AR拮抗剂的敏感性并抑制肿瘤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参考文献

[1]..拜耳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拮抗剂darolutamide获美国FDA优先审查[J].中国处方药.2019

[2].袁梦娟.PLCε通过BMP-6/SMAD促进前列腺癌对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耐药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3].王灵燕.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虚拟筛选及活性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8

[4].李加忠,刘宏丽,王灵燕,宋田青.抗雄激素类前列腺癌治疗药物耐药机制的理论研究及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筛选[C].中国化学会第14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暨分子模拟国际论坛会议手册.2017

[5].刘阳光,吴萌,岑山,周金明.非雄激素竞争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设计策略[J].药学研究.2017

[6].刘宏丽.氨基酸突变引起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耐药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7].韩锐.甾体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及虚拟筛选研究[D].兰州大学.2017

[8].李加忠,刘宏丽,王育伟.蛋白突变引起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耐药机制及耐药突变位点预测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五分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2016

[9].刘建珍.乙内酰硫脲类和吡唑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0].郭广柱.3-(4-氟苯基)-1H-吡唑类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及其活性评价[D].山东大学.2016

标签:;  ;  ;  ;  

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论文-王灵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