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涛《锁房北城》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

何秋涛《锁房北城》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

一、何秋涛的《朔方备乘》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孔源[1](2021)在《从尼布楚条约到《朔方备乘》——康熙至咸丰年间清朝关于俄国知识的形成和固化》文中研究表明从尼布楚条约前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通过外交、经贸等各方面与俄国的联系,积累了大量关于俄国的知识。18世纪前期,清朝关于俄国的知识开始形成。到18世纪中期,乾隆朝一系列官方典籍的编纂表明,清朝基本形成了基于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商贸外交体系的官方关于俄国的知识。此后的100年,清朝官方关于俄国的知识一直在完善,其集大成者便是代表清朝"俄国研究"最高水平的着作《朔方备乘》。但是,从乾隆朝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官方主导的关于俄国知识的核心,逐渐固化成为对恰克图商贸外交体系的认知。清朝官员和士人一方面不断积累和整理关于恰克图的知识,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关于俄国本身的更丰富的知识。最终,面对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俄关系新形势,乾嘉道咸时期精细化的"俄国学"落伍于时代了。

段金生,蒋正虎[2](2021)在《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边疆研究表现出历史发展的延续与变奏交织的特征。嘉庆时期开始兴起的西北边疆研究,已经具有了"外向"意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时人的边疆研究逐步具有了"世界地理"视野;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战争时期的边疆研究脉络呈现出多条线索;自甲午战争后直至清末,时人对边疆内涵的认识及边疆研究都有了明显拓展;民国时期的边疆研究在不同时期有着相异的表现内容,且与晚清边疆研究在学理上存在密切联系。观察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演变脉络与轨迹、表现内容与形态,其研究呈现出重视文献整理与实地勘察相结合、对地理方志沿革之探讨、关注民族演变和民族关系的研究、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运用、注重边疆治理和边疆政治之探讨等基本路径。当前,应加强唯物史观理论的建设,将其运用在边疆研究的具体实践中,这也是边疆学学科构建的指导原则;还要发扬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加强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建设,这是边疆学学科构建的价值归旨;同时,边疆研究的视野及边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世界眼光。

陈诗兰[3](2020)在《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即以黑龙江下游流域与库页岛为中心的广大疆域上,分散居住着无数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族群,他们有着自己的交流语言与独特的民族文化、社会风俗。明廷依托奴儿干都司及其羁縻卫所,与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各部族建立了较为松散的朝贡关系。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逐渐统一女真诸部,除将大批东海女真迁往盛京扩充八旗兵力外,与仍旧驻留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其他部族,也维系着较为稳定的贡赏关系。清入关后,不仅设立吉林将军辖下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三姓副都统衙门来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进行行政管辖,为了管理该地区的诸多少数族群,还制定了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政策。首先是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推行边民姓长制度,对边民进行编户,将其分为姓长、乡长、子弟、白人四个阶层进行管理。“边民”,在本文中并非是广义上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统称,而是特指在东北边疆地区生活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他们既未被清廷纳入民籍,也不归属于旗籍,且无需承担赋役杂税,仅需以户为单位定期向清廷贡纳一张貂皮,即可获得相应的乌林赏赐。顺治年间,随着边民姓长制度逐渐成型,不断有被招抚的各少数族群被纳为边民,进行编户。康雍年间,在继续招抚少数族群进行边民编户的同时,为了满足东北边疆的边防需求,扩充兵源,清廷进行编旗设佐,将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边民销除边民户籍,编入满洲旗籍。是以理论上在康雍之后,边民姓长制度就仅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推行。进入乾隆年间,随着边民的繁衍生息,边民户数急速攀升,于是在乾隆十五年,清廷进行边民姓长制度改革,将边民户数设为定额。这标志着清廷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边民编户进程的结束,以及边民制度的最终定型与成熟。其次是与边民制度密不可分的贡貂赏乌林政策。颁赏乌林时,清廷将边民分为萨尔甘锥、霍集珲及姓长、乡长、子弟、白人等五个等级进行颁赏。自国初招抚贡貂边民起,清廷就逐渐形成了一套惯有的嘉奖体系,最晚于康熙五十一年,这套嘉奖体系已臻成熟。为了便于远方边民贡貂,大量乌林及口粮需要运往清廷在黑龙江下游流域设立的各个临时行署。长久存在的运输困境与貂皮私贸现象的屡禁不止,是迫使清廷更改主管边民衙署的主要原因。乾隆四十四年,清廷将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负责的赫哲费雅喀边民的贡貂事宜,全部交由三姓副都统衙门统管。临时行署的地点变化,从侧面反应了清朝在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势力范围变化。咸丰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贡貂赏乌林制度逐渐失去了“羁縻诸部,固我边陲”的政治意义,最终在光绪二十五年被裁撤。最后是联姻结亲政策。清廷在该地区推行的霍集珲与萨尔甘锥之间的联姻政策,主要集中于普通边民与八旗底层兵士之女或养女之间。虽然联姻政策对求亲边民并无特殊的身份要求,但边民想要成为霍集珲,必需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这种财力并非以白银或铜钱来衡量,而是直接体现在边民囤积的皮毛数额上。在贡貂赏乌林政策的持续开展下,中、日双方皮毛与丝织品形成的价格差异,刺激着以霍集珲为代表的部分边民群体成为丝貂商人。霍集珲不仅在北海道及东北滨海边疆地区间频繁往返,持续开展山丹贸易活动,还利用陪同萨尔甘锥返京归宁的特权,将大量皮毛带往北京交易,以更高的价格囤积财富。如此,便形成了一条以中国江南、北京、宁古塔、三姓、库页岛,日本松前、江户、大阪为贸易路径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此外,霍集珲在清廷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进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不单是“清廷女婿”,还集翻译通事、地方向导、“清廷代言人”、边境情报提供者及丝貂商人等多重身份为一体。清廷以传统中国的“羁縻”与“怀柔”政策为指导思想,以边民姓长制度、贡貂赏乌林及联姻结亲政策为依托,给予了边民姓长、乡长较大程度的自主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就是法外之地。清廷不仅积极介入边民的各类纠纷进行协调说和,还“因俗而治”,用地方习惯法解决边民内部纷争。如乾隆七年的边民仇杀案,就是以新满洲例作为主要判罚依据,将征扣貂皮作为主要处罚手段。但如若边民内部发生有违儒家伦理纲常的案件时,如妻子会同奸夫谋杀亲夫,则会严格遵照《大清律例》作为判罚依据。此外,当边民与旗人发生冲突时,清廷也会摒弃地方习惯法,依据《大清律例》对涉案旗人从严治罪,甚至援引针对苗疆地区而制定的特殊法例审理东北旗人的犯奸案,将秋审情实的予勾人犯押回原犯地方处决,以期向边民“示以威信”,彰显大清国法。从清廷对边民间各类案件纠纷的积极应对与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清廷希望通过司法判罚为导向,向边疆地区推行儒家伦理思想及大清国法的主张,进而达到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施行有效社会管控、稳定边疆格局的政治目的。

周赫[4](2020)在《《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的东北史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又名《浙江图书馆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我国清末民初着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丁谦所编着的一套丛书。《丛书》卷帙浩繁,在北京图书馆2008年本中有787709字,分为4册,2集,31卷。《丛书》考证我国古代边疆区域的同时,还考证了域外地理,即向西延伸至大高加索山附近,向北延伸至贝加尔湖西北地区,向南延伸至南洋群岛及印度洋附近。《丛书》对我国古代多民族王朝边疆史地及域外地理作了一次系统的总结性考证,厘清了历代边疆史地上的诸多疏漏。本文针对《丛书》中的内容,从文献学的角度,运用综合研究法、归纳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丛书》中我国古代东北史地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证与研究,并将论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丛书》中东北史地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史料、研究内容与价值。第二部分为正文,在第一章中先梳理丁谦生平事迹及着述。将《地学杂志》与《丛书》中丁谦的着述进行对比,纠正了丁谦着述多存于《地学杂志》中的误区。再对《丛书》修撰过程中屡次更名的现象进行辨析。其次,探讨清末民初视阈下考据学、蒙古史、元史、边疆史、地学对《丛书》的影响,并介绍《丛书》流传中出现的5种版本,将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进而对不同版本中的印刷及脱倒进行指误,对《丛书》成书之后学者们为其作叙和点校的情况加以概述,分析其复杂的编着方式,再对编着时出现的制图问题加以说明。再次,由于《丛书》中东北史地方面的内容分散在各卷之中,因此在这一部分中,对《丛书》中丁谦考证的东北史地范围进行划分,将《丛书》中丁谦摘出的史料,以及考证时参考和引用的文献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制定考证凡例,以便对《丛书》中东北史地考证进行再考证。最后,总结丁谦东北史地考证的价值与不足。第二、三、四章,即对《丛书》中丁谦所考证的东北史地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再考证。在这一部分中,将丁谦考证的内容分为民族、建置、地名三类进行再考证,并按照朝代更迭的顺序排列。在考证民族时以族系分类,在考证建置时以各卷所考府、郡、县、城进行分类,在考证地名时以各卷中的山、水、地名分类。对分类后的内容再进行细致而客观的辨析,同时结合学界其他学者的观点和考古挖掘的成果,对丁谦的考证结论进行再考证,若有丁谦考证正确的问题则予以肯定,存在争议的观点则进行分析与探讨,存疑的问题则尽量解答。第四部分为结语,总结丁谦考证东北史地的偏重点,对《丛书》中东北史地的研究进行概括。

易锐[5](2018)在《革新与续旧:咸同丧地与中国疆土观念之调整》文中提出咸同丧地,引发了晚清第一次较为重要的疆土观念调整。由此,国人提出了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如开放封禁、新绘细图、巩固蒙古、强化宗藩等。然以具体案例观之,一些建议即使为清廷所采纳,也迟迟未能切实贯彻或发挥效应;当下一轮整体性疆土危机来临,这些早已提出的观点,才被重新认识。个体的革新与时代的续旧,思想的调适与实践的滞后,在此体现得极为突出。这反映出,由于清朝国力的虚弱、内外形势的严峻,以及陈旧思维的深固,其时的中国是难以真正吸纳和落实那些在疆土理念方面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的。故咸同以后,清朝在某些方面重蹈过去的丧地覆辙,便在所难免。

王川,谢国升[6](2015)在《李文田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近代史学有着强烈的"经世"色彩,西北史地研究的勃兴便是突出表现之一。晚清西北史地学后劲李文田(1834─1895),撰述有《元秘史注》、《双溪醉隐集笺》、《朔方备乘札记》等行世,一生着作颇丰,其首先注解《元朝秘史》更受到学林瞩目。李文田与当时史地学者过从甚密,其在西北史地学上的成就是晚清经世思潮和乾嘉朴学方法的融贯,是清代学术的逻辑发展。在西学东渐和学术转型的浪潮下,以李文田为代表的西北史地学也随分科治学而走向终结,同时亦为近代史学和地理学留下了丰厚遗产。

吕宗敏[7](2010)在《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文中提出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统治阶级为挽救危机曾广开言路,文化专制政策有所缓解。受此影响思想学术界渐渐活跃起来,一批有识之士率先觉醒开始从故纸堆中抬起头来关注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的现实社会,追求经世致用,研究社会问题,关注国计民生,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从而使沉寂了一百多年的经世致用学风再度兴起,并形成了一股经世思潮,出现了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世派。何秋涛是经世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毕生深入研究今文经学,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成为鸦片战争时期主要从事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学者,其所编纂的《朔方备乘》,有着明确的撰述原因和意旨,首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该书集中表达了何秋涛的史地学思想,体现了求实致用的治学风格,开启了经世致用的一代新风,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代中俄关系的丰富资料。在近代边疆史地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何秋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推动了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

杨雪[8](2009)在《何秋涛《朔方备乘》述论 ——19世纪中期经世学风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何秋涛《朔方备乘》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何秋涛的生平及其丰硕的学术着述,接着介绍《朔方备乘》成书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同时回顾了有清一代学者们有关中俄关系的着述,接着重点介绍了《朔方备乘》在中国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俄关系史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最后指出《朔方备乘》是西北边疆史地学的集大成之作,是经世学风的典范;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俄两国关系的上乘之作,是作者爱国主义的表达。

侯德仁[9](2007)在《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学术界近百年来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盛状况和原因的综合研究,并且对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代表人物祁韵士、徐松、张穆、何秋涛、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研究的现状予以了重点回顾和评析,肯定了百年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显着成绩,而且明确指出了以往研究中视角狭隘、缺乏整体关照、研究对象不均衡等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章永俊[10](2007)在《鸦片战争前后研究边疆和域外史地的学者群》文中提出在第一次边疆和域外史地研究高潮期,史地研究学者约有48家之多。除着名的徐松、张穆、何秋涛三大家之外,还有诸如俞正燮、张澍、龚自珍、林则徐、魏源、沈垚等一大批研究学者,形成了一个以研究边疆史地为主体,进而推及域外史地等领域的学者群体。从社会身份上看,该群体成员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学者型官吏;二是官吏型学者;三是相对纯粹型学者。这些人士的识见有高低之分,成就有大小之别,甚至学术所崇多有歧异,但他们为边疆和域外史地研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本文拟对鸦片战争前后的三类史地学者及其学术成就作一简述。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秋涛的《朔方备乘》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西北边疆研究兴起到19世纪60年代的发展变奏
二、19世纪60年代至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发展脉络
三、近代边疆研究的基本路径
四、近代边疆研究发展历程对边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启示

(3)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点
    四、概念说明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民族概况
    一、明朝的“野人女真”
    二、清入关前的各族归顺
    三、清入关后的各族管辖与划分
        (一)吉林将军及副都统衙门
        (二)《皇清职贡图》与贡貂七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招抚进程:边民编户与设佐销户
    一、顺治朝的边民编户
    二、康熙朝的边民编户
        (一)编旗设佐与新满洲
        (二)《尼布楚条约》及九路探查队
        (三)《康熙皇舆图》的测绘
    三、雍正朝的边民编户
        (一)库页岛招抚
        (二)编旗设佐与边民销户
    四、乾隆朝的边民编户
        (一)乾隆十三年边民统计
        (二)乾隆十五年“永为定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贡赏政策:貂皮贡纳与乌林颁赏
    一、赏乌林的内容规制
        (一)乌林内容
        (二)口粮与筵席
        (三)乌林运输困境
    二、收貂衙署的演变
        (一)主管收貂衙署的变革
        (二)临时行署的变迁
    三、贡貂赏乌林制度的裁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姻结亲:霍集珲与萨尔甘锥
    一、霍集珲与萨尔甘锥的联姻政策
        (一)早期联姻情况
        (二)联姻流程
    二、霍集珲的多重身份
        (一)霍集珲与库页岛编户
        (二)霍集珲与乌第河待议区
        (三)霍集珲与山丹贸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司法管理:“因俗而治”与“示以威信”
    一、康雍时期的纠纷介入
    二、乾隆朝边民仇杀案
        (一)案情经过
        (二)案件审理
    三、乾隆朝旗人犯奸案
        (一)案情调查
        (二)案件审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的东北史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史料
    五、研究内容与价值
第一章 丁谦与《蓬莱轩地理学丛书》
    第一节 丁谦及其着述
        一、丁谦的生平
        二、丁谦的着述
    第二节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相关问题
        一、清末民初考据学视阈下的《丛书》
        二、版本流传
        三、叙校情况
        四、编着方式
    第三节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史地问题
        一、考证的范围
        二、考证史料的筛选
        三、参引的文献情况
        四、考证凡例
        五、《丛书》的文献学价值——以对东北史地的考据为中心
        六、东北史地考证的不足
第二章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民族的考证
    第一节 两汉东北诸族考证
        一、秽貊系诸族
        二、肃慎系诸族
        三、东胡系诸族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东北诸族考证
        一、秽貊系诸族
        二、肃慎系诸族
        三、东胡系诸族
    第三节 隋唐五代东北诸族考证
        一、秽貊系诸族
        二、肃慎系诸族
        三、东胡系诸族
    第四节 宋辽金东北诸族考证
        一、肃慎系诸族
        二、东胡系诸族
    第五节 明代东北诸族考证
第三章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建置的考证
    第一节 两汉时期
        一、《汉书朝鲜传地理考证》中郡县考证
        二、《后汉书东夷传地理考证》中郡县考证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中郡城县考证
        二、《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府郡县考证
        三、《宋书夷貊传地理考证》中郡考证
        四、《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中郡城考证
        五、《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中城县考证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郡城考证
        二、《新唐书各外国传地理考证》中府城考证
        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地理考证》中州城考证
    第四节 金朝时期
第四章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东北地名的考证
    第一节 两汉时期
        一、《汉书朝鲜传地理考证》中的水名考证
        二、《后汉书东夷传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名考证
    第二节 魏晋时期
        一、《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中的地名考证
        二、《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的水名考证
        三、《魏书外国传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名考证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书四夷传地理考证》中的地名考证
        二、《新唐书突厥传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名考证
        三、《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地理考证》中的山水地名考证
    第四节 《丛书》第二集中的东北水名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表格索引
    丁谦着述集补
        一、高句丽国有二考
        二、辽上京临潢府考
        三、曹廷杰金上京会宁府考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革新与续旧:咸同丧地与中国疆土观念之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割地时期对传统疆土观念的反思
二、丧地之后疆土观念的持续调整
三、具体建议贯彻之程度及其影响
    (一) 总署绘制新图之议
    (二) 何秋涛之《朔方备乘》
    (三) 丁日昌巩固宗藩之说
四、结语

(6)李文田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世之讲求
二、晚清西北史地学后劲
三、传统舆地学之终局

(7)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何秋涛及其学术活动
第三章《朔方备乘》成书的历史背景
    3.1 清代后期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
    3.2 西方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3.3 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3.3.1 开眼看世界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3.3.2 经世致用的边疆史地研究
第四章 流传版本及其学术思想
    4.1 《朔方备乘》版本流传
    4.2 《朔方备乘》的学术思想
第五章《朔方备乘》的纲目体系
    5.1 凡例
    5.2 《圣武述略》
    5.3 《考》
    5.4 《纪事本末》
    5.5 《纪》
    5.6 其它
第六章 对《朔方备乘》几个问题的考证
    6.1 卡伦设置年限
    6.2 俄国驻北京布道团换班年限
    6.3 首批“官生”来华年代
    6.4 俄罗斯进呈书籍
    6.5 北京的俄国公墓
    6.6 土尔扈特蒙古回归日期
第七章《朔方备乘》的文献价值及历史地位
    7.1 《朔方备乘》的文献价值
    7.2 《朔方备乘》的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何秋涛《朔方备乘》述论 ——19世纪中期经世学风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学术研究成果概述
    二、本课题的资料来源、研究方向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笔耕不辍的着述人生—何秋涛的生平
    第一节 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第二节 壮志未酬的中年生涯
    第三节 成果丰硕的学术着述
第二章 外患内忧的经世之作—《朔方备乘》的成书与内容概述
    第一节 《朔方备乘》成书的国外历史背景
    第二节 《朔方备乘》成书的国内历史背景
    第三节 《朔方备乘》主要内容概述
第三章 《朔方备乘》大着的特色内容之一—中国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
    第一节 关于边疆史地文献研究
    第二节 关于图说的成就
    第三节 关于北疆、山川、城垣、邑居、教门、方物、风俗的考述
第四章 《朔方备乘》大着的特色内容之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中国北方民族沿革及民族内属问题
        一、《圣武叙略》卷对少数民族的记载
        二、历代《北徼诸国传》中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记载
    第二节 关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问题
第五章 《朔方备乘》大着的特色内容之三—中俄关系史研究
    第一节 关于中俄边疆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雅克萨战役
    第二节 关于中俄早期往来的记载
        一、中俄两国互市贸易
        二、中俄文化教育交流
第六章 19世纪中期经世学风的典范—《朔方备乘》的史学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朔方备乘》的史学价值
        一、“备用”价值
        二、史料方面的价值
    第二节 《朔方备乘》的历史影响
        一、西北边疆史地学的集大成之作,是经世学风的典范
        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
        三、中俄关系的上乘之作,是爱国主义的表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鸦片战争前后研究边疆和域外史地的学者群(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者型官吏
二、官吏型学者
三、相对纯粹型学者

四、何秋涛的《朔方备乘》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尼布楚条约到《朔方备乘》——康熙至咸丰年间清朝关于俄国知识的形成和固化[J]. 孔源. 俄罗斯研究, 2021(02)
  • [2]中国近代边疆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路径[J]. 段金生,蒋正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D]. 陈诗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中的东北史地研究[D]. 周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革新与续旧:咸同丧地与中国疆土观念之调整[J]. 易锐. 理论月刊, 2018(11)
  • [6]李文田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J]. 王川,谢国升. 史学史研究, 2015(01)
  • [7]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 吕宗敏. 西北民族大学, 2010(07)
  • [8]何秋涛《朔方备乘》述论 ——19世纪中期经世学风的个案研究[D]. 杨雪. 福建师范大学, 2009(07)
  • [9]百年来的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述评[J]. 侯德仁. 西域研究, 2007(04)
  • [10]鸦片战争前后研究边疆和域外史地的学者群[J]. 章永俊. 学术研究, 2007(03)

标签:;  ;  ;  ;  ;  

何秋涛《锁房北城》与中国近代边疆史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