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历十才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历十才子,现实,忧患意识
大历十才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18)在《大历十才子现实题材诗歌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历时期总体的诗歌风格通过描写山水恬静、清冷来表达对人生的慨叹以及对于自身的惆怅,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内容虽有很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但仍旧有一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身处乱世之中,他们的诗歌不能像杜甫那样被称为‘诗史’,但对于探索当初民间的疾苦和战争的离乱,也具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5期)
胡可先[2](2018)在《新出土“大历十才子”耿湋墓志及其学术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发现的《耿湋墓志》透露出来的文学信息非常丰富,可以补充和订正耿湋的名字和生卒年、家世和历官;所记载耿湋的升迁和贬谪,对于理解其仕途沉沦、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墓志叙及耿湋的文学交游,也昭示出中唐由代宗大历到德宗贞元年间文学环境的变化;墓志对于耿湋"才子"和"诗人"的定位,非常切合耿湋的文学个性和诗歌创作实际;考察墓志撰者侯钊,也提供了研究耿湋立身行事和平生交游的印证材料。《耿湋墓志》是我们研究以"大历十才子"为中心的中唐前期文学的重要文献。耿湋墓志的出土,也引起我们通过出土文献对于"大历十才子"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6期)
彭烨[3](2018)在《明前大历十才子诗歌接受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历十才子是唐代赫赫有名的诗人群体,他们的诗歌在大历可谓一时之盛。他们诗歌中清逸之调、着重主观情绪的抒发和外界物象的细致描摹,对中晚唐诗歌的变革有一定的影响。中、晚唐许多诗人的诗作中,都明显能够看到大历十才子的痕迹。唐五代之后,大历十才子的热度逐渐降低,直到明代,才又为诗坛所重视。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出发,考察大历十才子在明代接受高潮之前的接受状态,不仅对整个的唐诗接受史研究有意义,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前言部分介绍“大历十才子”名号的由来、大历十才子诗歌现当代研究现状和本选题的研究思路。第一章阐述大历十才子别集在明前的整理和传播情况。北宋《崇文总目》中的记载与《新唐志》基本吻合,而《新唐志》中所着录的信息,一直为后人沿用,《夷白堂小集》主要讨论的是钱起别集的版本信息;南宋《通志·艺文略》所载与《新唐志》相同,其他基本着作中都不见崔峒和吉中孚别集信息,又,《郡斋读书志》中未着录司空曙别集卷数,《遂初堂书目》未记载卢纶的别集相关信息,《直斋书录解题》中,除钱起之外,其他才子的别集卷数与《新唐志》一致。另,宋元书志中,唯《解题》提到钱起和司空曙的别集存在不同版本;金《唐才子传》所记载钱起别集卷数,与《直斋书录解题》一致,其他才子别集卷数,与《新唐志》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文献通考》中所着十才子别集的卷数,大致来源于《新唐志》和《直斋书录解题》。《宋史》中所载钱起、司空曙和耿湋别集卷数,与其他着作大相径庭,或与其来源与宋四部国史艺文志有关。第二章对大历十才子诗歌在明前总集中的选录情况进行说明。唐五代时期的五本诗歌总集中,除《才调集》之外,其他总集大量收录十才子的作品。唐五代是十才子诗歌最受关注的一个时期;北宋《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沿袭唐五代总集偏重中晚唐,选录十才子作品依然可观。《唐文萃》别树一帜,以“古雅”为命,只取古体,仅选录十才子3首诗作;南宋时期,《众妙集》崇尚晚唐,模仿贾、姚,贾、姚学十才子,因此十才子诗歌入选比有17.1%之高,为宋元之最。《叁体唐诗》以虚实之法为宗,重名篇名句,入选十才子诗作也有5.89%,《千家诗选》偏重宋诗,仅入选十才子4首诗作;金元时期,是十才子诗歌入选量占比最低的时代,《唐诗鼓吹》和《灜奎律髓》中,十才子诗作入选比极低,直到《唐音》,十才子的入选比才有所提升。最后一小节总结十才子诗作在明代以前的总集中两属、混淆情况。第叁章分析大历十才子诗歌在唐五代的批评情况。第一节介绍唐代笔记小说、传奇中对十才子诗歌本事之记载,以诗事为依托,提升了十才子其人、其诗的知名度。第二、叁、四节分别论述《中兴间气集》和《诗式》、《二南密旨》对十才子诗歌的批评情况。《中兴间气集》仅评论了钱起、崔峒和韩翃叁位才子,主要着眼于他们诗歌中较为出色的、具个人色彩的一类风格。《诗式》选取钱起13首诗,韩翃一首诗,选录诗句多为清幽闲静、孤寂冷僻的写景描写。《二南密旨》共引十才子诗6次,占全书3/4,足见贾岛对十才子之重视。第五节则逐一分析唐五代其他着作中对大历十才子诗歌的批评情况。在这一时期,评家们对十才子的评价都非常高、一片赞美之声,鲜见负面评价。第四章叙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在两宋的批评情况。第一节分析《诗人玉屑》对大历十才子诗歌句法的欣赏,从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叁节分别分析宋代着作中对钱、卢二位才子的诗歌批评。钱起诗歌中,“曲终”二句热度最高,此外,宋人还从佳句、佳篇和与郎士元等人的对比之中,肯定钱起大家的地位。卢纶诗歌中的衰老、悲戚之感为宋人注意,宋人关注点在卢纶五言和写景状物、叙写人情之诗。第四节分析宋代着作中对大历十才子群体和其他才子的批评。宋代着作中对十才子的批评,不再是一片叫好,而是更为理性地思考其褒贬,在对十才子诗歌的解读和阐释方面,比唐五代更深广。第五章阐述大历十才子诗歌在金元的批评情况。《瀛奎律髓》选评合一,喜欢摘选秀句,因其评价主要着眼于单篇诗作,因此,对十才子诗歌的解读,难免限于偏狭,真知灼见甚少。《唐才子传》对大历十才子的批评内容,一部分引自唐代相关着作,一部分为辛文房所独创,这些评语提供了一种与宋代不同的、认识十才子诗歌的思路和方向。除这两种着作之外,其他的评价皆寥寥无几,与唐五代和两宋的批评成果相比,无甚新意可言。最后一节讨论大历十才子诗歌与“盛唐”诗的关系问题,宋元一部分人认为,十才子诗属于盛唐,一部分人为,十才子诗为由盛而衰的转折或是贞元、元和两座高峰间的低谷。结语部分概括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在明代以前的接受情况。(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叶卉[4](2015)在《“大历十才子”送别诗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转型,由盛唐期进入了中唐期,大历十才子是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以互相唱和着称的特殊诗人群体,因为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等条件的限制,十才子创作中大部分都是歌咏离别的作品。送别诗随着诗歌内在的发展,时代的政治环境、文学环境、美学思潮等发面而产生变化,在题材上有扩展,在技巧上有创新,从而表现出其特性。“大历十才子”的思想、创作和价值观契合和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显露出中唐面目,他们的创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都对初盛唐有所继承,亦有所新变;同时,也开启了晚唐乃至后世文风。因而,“大历十才子”在中唐诗史上起着承上启下和转折过渡的独特作用,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此,本文以大历十才子送别诗为研究方向深入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送别诗创作的独特风貌及其内在动因。本论文主要有六个部分:绪论主要说明本文所研究的送别诗的范畴以及对大历十才子成员的界定,并简单分析了送别诗兴盛的大背景;第一章从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来具体阐释大历十才子送别诗兴盛的原因;第二章从送别对象、送别地点、送别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十才子送别诗的主要内容;第叁章从意象结构、体式、语言等几个方面概括十才子送别诗的主要艺术特征;第四章主要论述十才子主要代表送别诗的个人风格特点;结论部分阐明“大历十才子”送别诗的研究价值以及其在送别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期刊2015-05-01)
张菁菁[5](2014)在《论大历十才子诗歌中的“清”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敏[6](2011)在《论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共性与个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历十才子作为一个处在盛唐与中唐之间的诗歌流派,其诗歌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后人往往易忽视他们的个体特征。文章试从十才子诗歌风格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作一分析。(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温彦芳[7](2011)在《许浑与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转型,由盛唐进入了中、晚唐。大历十才子与许浑正是走在这条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道路上。他们相似的生命历程以及受到“取境”说的熏染,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都趋向选用“幽”、“寒”、“清”、“冷”类意象,营造凄清冷寂的艺术境界。然而,不同的创作胸襟、处世情态使大历十才子多关于自身衰老与孤独的叹息之词及应酬恭维的送别诗,对于亲情友谊表现出渴求企盼的情感状态。而许浑的创作多怀古咏史诗、政治诗及深情绵邈的送别、亲情友谊之作;两者在艺术风格的追求方面同大于异,清新是他们诗歌共同的特色。同中带异,大历十才子清新中凸显着纤巧,许浑清新中散发隽丽。通过许浑与大历十才子诗歌对比研究,可以宏观把握中、晚唐诗歌在自身规律、社会变迁及诗人审美心态的影响下的“变”与“不变”。(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1-06-13)
陈雪婧,杨遇青,肖伟韬[8](2011)在《试论《新唐书》“大历十才子”传记重构过程中体现的观念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并没有改变对初盛唐时期文人传记的采纳格局,只是相应地改变了入传者的次序安排和书写方式。而对于中唐文人的相应调整则变化很大,对文人集团的认定更为严谨。"大历十才子"这一提法在《旧唐书》中已经出现,但是并没有作为主要的叙述对象,他们甚至没有获得附传的资格,而仅仅只是在子辈传记中被述及;《新唐书》则将他们纳入"文艺传"中,"大历十才子"作为一个专有诗群出现,传记则以卢纶为中心直接引出。"大历十才子"被作为一个书写单元纳入"文学"专门的区域进行处理,虽然在文字的数量上未必增加多少,然而确立了明确的书写中心,对文人群体的重视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1年02期)
梁嘉茵,张学松[9](2010)在《从陶渊明与“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探讨其隐逸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温彦芳[10](2010)在《论许浑与“大历十才子”意象选取的趋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和诗论中,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同时,意象作为情感化了的物象,无不渗透着特定历史年代下诗人或某一群体强烈的个性色彩,本文力求对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才子诗歌意象选取特征与晚唐诗人许浑意象选取特征做一分析比较,得出他们在孤、残、荒、冷类意象选取上的趋同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0年19期)
大历十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近发现的《耿湋墓志》透露出来的文学信息非常丰富,可以补充和订正耿湋的名字和生卒年、家世和历官;所记载耿湋的升迁和贬谪,对于理解其仕途沉沦、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墓志叙及耿湋的文学交游,也昭示出中唐由代宗大历到德宗贞元年间文学环境的变化;墓志对于耿湋"才子"和"诗人"的定位,非常切合耿湋的文学个性和诗歌创作实际;考察墓志撰者侯钊,也提供了研究耿湋立身行事和平生交游的印证材料。《耿湋墓志》是我们研究以"大历十才子"为中心的中唐前期文学的重要文献。耿湋墓志的出土,也引起我们通过出土文献对于"大历十才子"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历十才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大历十才子现实题材诗歌探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2].胡可先.新出土“大历十才子”耿湋墓志及其学术价值[J].文学遗产.2018
[3].彭烨.明前大历十才子诗歌接受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4].叶卉.“大历十才子”送别诗初探[D].湖北师范学院.2015
[5].张菁菁.论大历十才子诗歌中的“清”之美[J].安康学院学报.2014
[6].刘敏.论大历十才子诗歌风格的共性与个性[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7].温彦芳.许浑与大历十才子诗歌创作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
[8].陈雪婧,杨遇青,肖伟韬.试论《新唐书》“大历十才子”传记重构过程中体现的观念变革[J].名作欣赏.2011
[9].梁嘉茵,张学松.从陶渊明与“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探讨其隐逸观[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
[10].温彦芳.论许浑与“大历十才子”意象选取的趋同性[J].青年文学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