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匿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匿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在线,网络,毒品,算法,模型,社会支持,假名。

匿名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超,程蓉[1](2019)在《警惕“暗网”盯上年轻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宁愿从来没接触过‘暗网’,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今年30岁的海南人何世(化名)在江苏海安市看守所拿到了法院的判决书。去年7月,他因贩卖毒品被江苏警方抓获,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1万元。何世接受采访时说,是“暗网”让他突破了道德底线。$(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11-26)

程凯琳,刘传军,廖江群,许燕[2](2019)在《心中之霾:匿名性在雾霾影响不道德行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4个研究考察雾霾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这一影响的机制及匿名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1a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数和百度指数中不道德行为(作弊)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空气污染可预测作弊搜索次数。研究1b进一步通过图片启动对雾霾天、雾天、晴天的感知,考察雾霾对不道德决策和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雾霾天组和雾天组比晴天组的道德标准更低,对不道德行为有更高的可接受度,且在数字矩阵任务中显着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雾霾天和雾天虽空气污染程度不同,但雾霾天、雾天的能见度都较低,在两种天气中人们的匿名性更强,因此研究2进一步探究匿名性在雾霾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通过现场实验发现,雾霾天时个体感知到的匿名性显着高于晴天,且匿名性在雾霾影响欺骗行为的过程中起显着中介作用。雾霾天人们多佩戴口罩,研究3考察佩戴口罩是否会增强匿名性,进一步揭示口罩的调节作用并考察焦虑情绪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不戴口罩时,雾霾启动组和雾天启动组在作弊行为上无显着差异;而在佩戴口罩时,雾霾启动组的作弊次数显着高于雾天自动组,表明佩戴口罩增强了匿名性,也增进了雾霾的不道德影响。此外,雾霾虽引发了更强的焦虑情绪,但并未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会导致更多的不道德行为,而匿名性可能是其中的影响机制:雾霾天能见度低、匿名性强,使得更多的欺骗行为出现;雾霾天佩戴口罩增强匿名性,会加强雾霾的不道德效应。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空气污染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并对如何完善环境管理政策与加强社会秩序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付烁,徐海霞,李佩丽,马添军[3](2019)在《数字货币的匿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货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目前主流的数字货币在提供便捷性、不可伪造等安全性的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匿名性问题.一方面,数字货币应该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另一方面,提供匿名性的数字货币不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工具.本文综述了数字货币匿名性的研究现状.首先,介绍数字货币的产生与分类,指出私人数字货币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数字货币两种;之后,本文按照数字货币的类型,阐述典型的数字货币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重点研究了当前数字货币方案匿名性的特点和问题.最后,本文介绍了法定数字货币,定义法定数字货币的匿名性,从法定数字货币角度探讨现阶段数字货币技术的实用性并对数字货币匿名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叶力[4](2018)在《集体自尊对网络欺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网络欺负受到公众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研究学者Barlett等根据网络欺负研究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参考一般攻击模型和一般学习模型,指出了一些影响网络欺负特有的情境因素,并且检验了这些因素对于网络欺负的影响。本文研究采用网络欺负量表和集体自尊量表测验了525名大学生,根据测验的数据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经过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本文最终基于一般攻击模型和一般学习模型理论基础,结合影响网络欺负的情境因素,建立了集体自尊对网络欺负的影响模型。基于该模型,发现集体自尊中的群体外他人看法、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身份认同作为个人心理因素对于网络欺负具有负效应;匿名性、强度差异和社会强化作为网络欺负特有的情境因素完全中介了集体自尊对于网络欺负的负效应;集体自尊作为个人心理因素可以抑制网络欺负的发生;模型认为一般攻击模型和一般学习模型作为网络欺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行的。此外,本文研究还用性别、家庭居住地和年级作为自变量考察其对于网络欺负的影响,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性别方面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差异,男性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倾向性非常显着地强于女性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倾向性;在家庭居住地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差异,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倾向性非常显着地强于家庭居住地为农村的大学生;而在年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网络欺负倾向并没有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6-30)

耿靖宇[5](2018)在《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羞怯个体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回避、被动和压抑,常常缺乏社会支持,朋友圈小,时常处于被动交往的状态。羞怯作为一种影响现实社交活动的重要人格特质,在网络交往活动中也倍受重视。关于羞怯与网络使用的诸多研究发现,羞怯个体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网络依赖或问题性网络使用,并且倾向于选择网络进行交往,羞怯个体伴有对负面评价的畏惧和面对陌生人的焦虑,匿名网络空间为羞怯个体提供了安全的、适宜交往的空间。随网络逐渐与生活接轨,网络空间已不存在绝对的匿名,不同网络空间存在不同水平的匿名性。网络匿名性特征和羞怯特征作为影响网络交往行为重要的环境和个体特征,本研究将通过两个实证研究验证两者的交互作用,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网络交往行为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两个研究。研究1主要考察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包括研究1a和研究1b。研究1a为自然环境下的研究调查,采用2(羞怯、非羞怯)×2(高匿名性、低匿名性)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延时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研究1b为实验室实验,采用2(羞怯、非羞怯)×2(高匿名性、低匿名性)两因素组间设计,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基于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为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的影响,是否因影响了网络人际信任,设计了研究2,在网络交往任务后,采用囚徒困境博弈任务考察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网络交往中所建立的人际信任(即在囚徒困境博弈任务中选择合作的次数)的影响,是对研究1网络匿名性对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网络交往影响机制的进一步解释和验证。所得结论如下:(1)羞怯个体在高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延时性网络交往行为,而非羞怯个体在低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延时性网络交往行为;(2)羞怯个体在高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而非羞怯个体在低匿名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即时性网络交往行为;(3)网络匿名性促进羞怯个体在网络交往中建立更高水平的人际信任,而对非羞怯个体的人际信任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8)

王予宸[6](2018)在《在线社交匿名性、自控能力和朋友在线支持对青少年在线攻击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线社交可以丰富和拓展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同时也会增加他们经历在线攻击等网络问题行为的风险。青少年期是个体由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认知、思维等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处在发展过程中,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更容易出现在线攻击等网络问题行为,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心理社会适应产生消极的影响。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主要受到人格和环境两个系统中的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的交互影响,在线社交背景下,匿名性、自控能力和朋友在线支持分别作为影响青少年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将匿名性、自控能力、朋友支持同时置于在线社交情境下共同探讨这叁个因素的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拟对在线社交匿名性、自控能力和朋友在线支持对青少年在线攻击行为的影响进行考察。实验1采用实验设计的方法考察在线社交匿名性、自控能力对青少年在线攻击行为的影响。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朋友在线支持对实验1的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线社交匿名性影响青少年的在线攻击行为,匿名条件下青少年的在线攻击水平更高;(2)自控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在线攻击行为,低自控能力青少年在线攻击水平更高;(3)在线社交匿名性和自控能力交互影响青少年的在线攻击行为:相比于高自控能力青少年,低自控能力青少年在匿名条件下的在线攻击水平更高;(4)朋友在线支持影响青少年的在线攻击行为,有朋友在线支持的青少年的在线攻击水平更低;(5)在线社交匿名性、自控能力和朋友在线支持交互影响青少年的在线攻击行为:相比于无朋友在线支持,有朋友在线支持降低了匿名条件下低自控青少年的在线攻击水平。这提示我们,要促进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降低青少年的在线攻击水平,不仅要考虑在线社交匿名性和低自控能力这些风险因素的影响,还应注意引入积极保护因素,如朋友在线支持以减弱消极风险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7)

汪沛[7](2018)在《走出匿名性与去形式化——列维纳斯早期哲学中的主体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列维纳斯的早期哲学以走出实存的匿名性为最基本的问题意识,探求主体何以超越自身的形式化束缚的可能。因循列维纳斯为主体所建构的叁种实存情态,列维纳斯早期对于主体超越的刻画可以概括为:匿名的实存之夜中的失眠与孤独,光之世界的滋养与死亡的逼近,以及躲避光之照亮的爱欲关系与新生。在这个过程中,列维纳斯揭示出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光学,只能引导主体与自己的死亡相遇。主体要想真正实现超越,就必须超越现象学。主体所能凭借的只有对他人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胜过了死亡,为主体带来永不枯竭的真正的生机与青春。(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3期)

王婉[8](2018)在《网络不公正情境下匿名性、社会责任感对第叁方惩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方惩罚是个体作为无关利益的第叁方,即使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要惩罚违规者的行为。它是利他惩罚的形式之一,是更为纯粹的惩罚,对维护社会规范和公平意义重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人们很多活动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这也拓展了人们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新领地,出现了网络环境下的第叁方惩罚。为了探究网络环境下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匿名性和社会责任对其第叁方惩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州大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进行实验和问卷研究。研究一使用第叁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以60名郑州大学在校生(男29人,女31人)为被试,初步探讨不公正情境下匿名程度对第叁方惩罚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公正程度对第叁方惩罚的主效应显着(F=473.62,p<0.001);匿名性与不公正程度对第叁方惩罚的交互效应显着(F=2.51,p<0.05);低不公平程度下,高低匿名条件下的第叁方惩罚差异不显着(F=0.162,p>0.05);高不公平程度下,高匿名条件下的第叁方惩罚显着高于低匿名条件(F=4.53,p<0.05)。研究二使用感知匿名性问卷、社会责任问卷,自编网络不公正事件转发评论意愿问卷,以郑州大学704名在校生为对象,进一步探究网络环境下感知匿名性和社会责任感对网络第叁方惩罚的影响。结果显示:感知匿名性与网络不公正事件转发评论意愿显着正相关(r=0.08,p<0.05);感知匿名性显着正向预测转发评论意愿(β=0.08,t=2.08,p<0.05);社会责任调节了感知匿名性对转发评论意愿的影响(β=-0.10,t=-2.54,p<0.05);低社会责任组,个体转发评论意愿随着感知匿名性的增大而增大(simple slope=0.18,t=3.28,p<0.01);高社会责任组,个体感知匿名性对转发评论意愿的预测不显着(simple slope=-0.02,t=-0.40,p>0.05)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高不公正情境下,个体在高匿名条件下的第叁方惩罚力度高于低匿名条件下,而在低不公正情境下二者没有差异。(2)感知匿名性正向影响网络第叁方惩罚。(3)社会责任调节了感知匿名性对网络第叁方惩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于低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来说,感知到的网络匿名性越高,其第叁方惩罚越高;而对于高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来说,感知网络匿名性对其第叁方惩罚行为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政连,许介文,陶春源,陈广普[9](2018)在《基于可匿名性的信访信息系统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张小彤等人发表"基于双重复杂度的匿名性的内控信息系统之研究"该系统导入RSA及El Gamal两套算法,2017年严寒冰等人对张小彤的方案提出评论及改进.不论张氏或严氏的方法,6个阶段皆使用17个方程式.本研究以此理念重新提出有别于前两者之方案,同为6个阶段,但方程式可降低至12个,本方案亦具备预计算能力,防止CPU闲置浪费,提高整体效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瑾[10](2018)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随机密钥预分发及匿名性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方便,且能在部署后快速收集环境数据。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军事、工业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感器节点通过协作将所感知到的温度、湿度等数据信息传送到基站。由于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当传感器节点被部署到恶劣环境或敌对环境中,很难为节点更换电池。此外传感器节点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引起诸如身份假冒、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而要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安全保护,需要考虑为能量有限的节点提供恰当的密钥管理方案。由于节点执行公钥运算的计算开销大,传统的公钥架构不适宜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论文研究了面向分簇结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随机密钥预分发方案,及密钥更新过程中的匿名性和源节点的位置保护等问题。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EG随机密钥预分发方案存在只适用于平面网络结构,当网络规模增大时节点的密钥存储开销较大等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簇结构的非对称随机密钥预分发方案。方案在簇头之间采用完全密钥共享技术,在分簇内部则让簇头和簇内节点分别使用大小非对称的随机密钥环。非对称的密钥分发策略可以提升簇头和簇内普通节点共享密钥的概率,并建立簇内节点的安全连接。由于任意簇头间能保证建立安全连接,簇间的安全连接可以通过簇头节点的转发来实现。分析结果表明,相比EG方案,论文提出的非对称的随机密钥预分发方案在达到相同的节点安全连通概率的情况下,可有效地减少网络内节点的密钥存储开销。2.EG方案在为节点随机分配密钥环后,通常假设节点之间通过交换密钥标识符来确定共享密钥。但这样攻击者就可以根据截获的信息推断出密钥图的拓扑结构。此外,当发生密钥泄露事件时,节点的密钥也需要更新,需要从网络中安全地去除那些受攻击者控制的不可靠节点。论文基于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提出了一种具有匿名性质的密钥更新方案,既能去除不可靠节点,同时也使得攻击者不能推断出合法节点掌握的密钥信息。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输数据的源节点容易受到敌方定位并攻击。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干接入结构的源节点的保护方案,即攻击者不能确定某个节点是否在报告感知事件。首先通过节点染色算法构造一个支配集作为网络的接入结构。源节点通过随机游动的方式把分组路由到某个接入节点。为了隐藏每轮报告感知事件的源节点的信息,每轮其它节点在没有感知事件发送时,也以一定的概率产生虚拟事件。事件加密后发送到对应的接入节点。收到分组的接入节点随机挑选的代理接入节点后进行下一跳分组转发,使得攻击者很难正确识别源节点。(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15)

匿名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4个研究考察雾霾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这一影响的机制及匿名性在其中的作用。研究1a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数和百度指数中不道德行为(作弊)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空气污染可预测作弊搜索次数。研究1b进一步通过图片启动对雾霾天、雾天、晴天的感知,考察雾霾对不道德决策和欺骗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雾霾天组和雾天组比晴天组的道德标准更低,对不道德行为有更高的可接受度,且在数字矩阵任务中显着表现出更多的欺骗行为。雾霾天和雾天虽空气污染程度不同,但雾霾天、雾天的能见度都较低,在两种天气中人们的匿名性更强,因此研究2进一步探究匿名性在雾霾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通过现场实验发现,雾霾天时个体感知到的匿名性显着高于晴天,且匿名性在雾霾影响欺骗行为的过程中起显着中介作用。雾霾天人们多佩戴口罩,研究3考察佩戴口罩是否会增强匿名性,进一步揭示口罩的调节作用并考察焦虑情绪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不戴口罩时,雾霾启动组和雾天启动组在作弊行为上无显着差异;而在佩戴口罩时,雾霾启动组的作弊次数显着高于雾天自动组,表明佩戴口罩增强了匿名性,也增进了雾霾的不道德影响。此外,雾霾虽引发了更强的焦虑情绪,但并未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会导致更多的不道德行为,而匿名性可能是其中的影响机制:雾霾天能见度低、匿名性强,使得更多的欺骗行为出现;雾霾天佩戴口罩增强匿名性,会加强雾霾的不道德效应。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空气污染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并对如何完善环境管理政策与加强社会秩序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匿名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超,程蓉.警惕“暗网”盯上年轻人[N].中国青年报.2019

[2].程凯琳,刘传军,廖江群,许燕.心中之霾:匿名性在雾霾影响不道德行为中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付烁,徐海霞,李佩丽,马添军.数字货币的匿名性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9

[4].叶力.集体自尊对网络欺负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8

[5].耿靖宇.网络匿名性对羞怯个体网络交往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8

[6].王予宸.在线社交匿名性、自控能力和朋友在线支持对青少年在线攻击行为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汪沛.走出匿名性与去形式化——列维纳斯早期哲学中的主体超越[J].道德与文明.2018

[8].王婉.网络不公正情境下匿名性、社会责任感对第叁方惩罚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8

[9].刘政连,许介文,陶春源,陈广普.基于可匿名性的信访信息系统之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

[10].王瑾.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随机密钥预分发及匿名性技术研究[D].扬州大学.2018

标签:;  ;  ;  ;  ;  ;  ;  

匿名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