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已有不少相关研究。研究普遍显示,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与丈夫联系的频率、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压力、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基于影响因素研究,提出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村留守妇女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农村地区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应对方式等。
关键词: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农村;社会支持
留守妇女(即留守妻子)是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1]。为了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相区分,一般将留守妇女的年龄界定为18~59岁[2]。农村留守妇女是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者的注意,并已开展了相关研究。
传统的课程评价,无论是督导还是教研室老师都是用听课表打分形成,听课表就是实际听课评价的指南。听课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
一、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现状
综观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研究普遍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3-8];相对于非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10],主要表现为孤独、抑郁、焦虑、躯体化、睡眠问题、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低[6,8,11-14]。87%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孤独,其中26~35岁年龄段和6~15年婚龄的留守妇女孤独感最严重[15];高达38%的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程度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16]; 28%的农村留守妇女有睡眠问题[15];90%以上的留守妇女易出现“烦躁、无助情绪”、不安全感和危机感[17]。郭克建等对山东省某县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水平低于非留守妇女[14];钟云辉等对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有更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症状明显[18];方惠等对四川绵阳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较好,但61.7%的妇女报告有不安全感,农村留守妇女也存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等问题[19];此外,许传新对四川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比非留守妇女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容易出现身心不健康的症状[7]。但是,罗丞对安徽巢湖地区农村妇女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非留守妇女无显著差异[20]。
二、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留守时间长短和年龄
留守状况是农村妇女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11]。张祖样等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与留守时间小于2年的农村留守妇女相比,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较差,总体生存状况较差[4]。年龄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目前研究尚不多。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3]。与年龄较为年轻的留守妇女相比,年龄较为年长的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更低,抑郁水平更高[20-21]。但也有研究显示,年龄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5]。
(二)与丈夫联系的频率
农村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和“与丈夫联系的频率”有关,与丈夫经常联系的留守妇女,相对而言有更好的睡眠质量及更少抑郁、焦虑[12]。研究也显示,丈夫回家频率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丈夫回家频率高可缓解农村留守妇女消极情感对其生活满意度的负性影响,丈夫回家间隔不超过三个月的农村留守妇女,相对有较好的心理状况[16]。但是,丈夫回家的频率偏低,有研究显示48%的农村留守妇女一年中与丈夫相聚的次数仅为1~2次[16]。因此,为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可增加其与丈夫的联系频率,尤其是创设条件增加丈夫回家的频率。
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理想。李强和叶昱利的研究显示,丈夫外出务工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使其生病或患有慢性病的概率显著增加30%[23]。农村留守妇女中患有妇科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占75%以上[17]。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程度。患有妇科病、慢性病等身体不好的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较低[13]。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也能预测其幸福感水平[10,24]。
(三)文化程度
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妇女相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9]。例如,张祖样等人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留守妇女心理健康较差,总体生存状况较差[4]。高靖等人的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比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小学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更好[5]。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留守妇女相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多的人际敏感、偏执和睡眠问题[13,18]。
老三的话说得孔老一没了主意,刚经过一场恶战,五连死伤剩下不到三、四十号人,自己因为有狙击专长,加上又是师部下来的,底柱把自己当了宝贝,没让自己露过一回头,从感情上,自己欠着底柱和五连的情份自己欠着底柱和五连的情分,特别是这当儿,鬼子说什么时候打过来就什么时候打过来,如果这个时候提出回去奔丧,别说底柱作不了主,怕是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
文化程度较低的留守妇女之所以更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低的留守妇女遇到问题时更难以有效化解,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子女照顾和教育是农村留守妇女压力的首要来源[22]。由于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57.1%的农村留守妇女会遇到子女教育问题,其中54.1%的农村留守妇女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业;有59.1%的农村留守妇女对孩子最大的担心是学习教育问题[22]。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为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6-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
(四)身体健康状况
安全无小事,电网调度的安全事关全局。纵观我国电网发生的几次恶性事故,不难发现电网调度稍有疏忽将带来不可挽回、无法估量的后果。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逐一找到这些安全因素产生的根源,方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五)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水平(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低于非留守妇女[14]。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6,7,9,14,30]。例如,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水平越低,其抑郁程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差[30];婆媳关系不佳、丈夫回家频率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而有效的社会支持可缓解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应激的负性影响,也可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29,31]。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主要是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32]。社会支持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维系如此重要,但其社会支持系统并不理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偏小,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少的社会支持[32-33]。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有关[29]。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有助于其进行心理保健。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的优化,既有赖于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让其认识到应对方式的影响,也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其多加运用积极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求助),减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退避、自责)。由于目前对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方面的研究尚不多,为更有针对性地优化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今后可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应对方式领域的研究。
(六)家庭生活压力
与文化程度较高的留守妇女相比,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9],而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84.5%的农村留守妇女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6],因此,从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角度来看,也很有必要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有助于其更有效地接受心理科普宣传,有助于其进行心理自助服务,也有助于其就业质量的提升。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的整体提升,也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更可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的数量,进而有助于这一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的途径,既可以从落实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抓起,也可以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相关面授培训。例如,当地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们提供相对应的知识传授,既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发展,减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和抑郁;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渗透培训。此外,也可考虑积极运用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积极发挥大学生在提升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方面的作用。
(七)负性生活事件
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也得到佐证。研究显示,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不安全生活事件、性骚扰、对丈夫的担心)[27],这使得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如安全感偏低)[8,28]。也有研究显示,丈夫外出务工本身会明显加剧农村留守妇女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28]。其原因可能是,丈夫长期外出务工本身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也是负性生活事件,会使其夫妻生活更不和谐和心理安全感下降,更可能出现不良情绪。
(八)应对方式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有关。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不起中介作用[29]。此外,归因方式是应对方式的重要体现,归因方式与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相关,对生活事件作积极归因有助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年轻的留守妇女比年长的留守妇女有更积极的归因方式(如将消极事件倾向于采用外在、短暂归因方式)[5]。
(5)学校尚需改善方面的意见。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学校尚需改进的方面有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缺乏实用性、教学模式落后、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氛围不足和自主学习能力差。结果见表5。
(九)社会支持
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这已得到较多研究的证实。例如,钟斌等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月收入有关[8]。周洋洋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留守妇女,相对而言有更好的睡眠质量及更少抑郁、焦虑[12]。也有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影响[19]。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越高[24-26]。
此外,婚姻是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活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79.6%的留守妇女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34];“心情不好,受到委屈找人倾诉时”,最先想到的也是丈夫。但与非留守妇女相比,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更差[33]。婚姻质量的欠佳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13,20]。也有研究显示,精神支持网规模和经济支持网规模对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7];良好的夫妻关系和公婆关系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25]。
利用磷酸氢二钾乙醇双水相超声波辅助提取甘薯叶中多酚的较优提取条件为:磷酸氢二钾2.51 g、乙醇3.05 g、超声时间36.85 min,理论最大萃取得率为2.06%.得率较高,操作不复杂,用时较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由此可得,磷酸氢二钾乙醇双水相超声辅助提取适合于甘薯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该研究为甘薯叶的进一步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三、优化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对策
迄今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证干预研究甚少。本文在上述梳理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优化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虽然丈夫长期外出务工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但农村留守妇女中高达75.3%的留守妇女赞成丈夫外出务工,因为丈夫外出务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15]。此外,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农村的主要原因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占被调查对象的66.2%),因在城市里找不到合适工作而留守的占25.5%[17];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状况[7]。因此,增加和优化农村区域就业岗位,有利于丈夫就近就业,减少妇女留守状况;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人活动中心的建立和完善),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保障,减少留守妇女的家庭照料时间,从事一定经济劳动,提高经济自主权,提升妇女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有助于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此外,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教育水平,既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教育压力,也有助于保障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减少学龄儿童外流,预防农村人口的过度缩减,进而有助于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为农村留守妇女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增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自助能力,也有助于丈夫加强与妻子的联系,有助于农村干部如何更好地为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既可采用网络宣传,也可采用纸质宣传,开展相关讲座,或进行心理电影展播,或进行心理现场服务等。在对农村地区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时,应考虑到农村地区人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采用适当的宣传方式(如以心理影视展播为载体进行心理保健科普;以家长会为契机进行心理保健座谈;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下乡现场宣讲;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留守妇女为优先科普对象,然后以她们为媒介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留守妇女进行“朋辈式”科普渗透;以心理剧、心理游戏为载体开展心理保健相关活动)和通俗易懂的语言。
(三)对农村地区进行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农村留守妇女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人数比例占53.5%)是与邻居聊天、向亲朋倾诉,9.1%的留守妇女通过体力劳动缓解压力[15]。农村留守妇女存在安全感危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存环境不安全,留守妇女及其家庭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如财物被盗,被性侵);二是遇突发情况(如孩子生病);三是担忧夫妻关系[15]。此外,在生活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出决定时79.6%的留守妇女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丈夫[34]。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例如: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构建安全的生存环境,创设条件增加丈夫回家的频率,强化夫妻交流的质量,优化婆媳关系,可加强对外出务工丈夫进行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使丈夫更理解和关爱留守妇女)有助于减少农村留守妇女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影响,有助于其缓解压力,提升安全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主观支持和社会利用度可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妇女的孤独感,而客观支持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提示在给予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时应尤其重视主观支持的作用,倡导农村留守妇女在遇到挫折时应积极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四)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
家庭压力(如抚养、赡养压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状况[7]。陆卫群等对贵州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研究显示,68.3%的农村留守妇女觉得生活有压力,且压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家庭经济压力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15]。此外,有研究显示,生活压力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13]。劳动时间长、空闲时间短的农村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9]。家庭照料是农村留守妇女压力的主要来源,家庭照料时间越长,主观幸福感越低[20]。张璐等的研究显示,需养育孩子数、需赡养老人数会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程度[21]。李丽娜等的研究显示,子女数量越多,农村留守妇女越易出现孤独感和抑郁[3]。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照顾子女的生活压力越大,越易导致农村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五)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的应对方式
对家庭经济状况满意的农村留守妇女比对家庭经济状况不满意的留守妇女存在更少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躯体化等症状,而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对家庭经济状况不满意,这也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18]。另外,农村留守妇女有较高的经济自主权(如自己名下是否有存款),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0]。这些研究结果也提示,考量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到家庭经济收入,还应考虑到农村留守妇女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及其经济自主权。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以滦河为界与秦皇岛市相望,西以蓟运河为界与天津市毗邻,南临渤海,北依燕山隔长城与承德市接壤,总面积13472km2,2017年总人口784.36万人。全市现辖2市、5县、7区、1个开发区及1个管理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市境内河流分属滦河、冀东沿海和北三河三大水系。滦河水系主要包括滦河、青龙河、洒河;冀东沿海主要包括沙河、陡河;北三河水系主要包括蓟运河、还乡河。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心理健康的范畴较大,具体到心理健康的某方面(如安全感、睡眠质量)时,发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加强,建议对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1)人格、应对方式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必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例如,加强农村留守妇女人际敏感性人格研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如人际敏感性是否通过应对方式来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态);具体考查不同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自责、退缩、合理化)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作用大小问题。加强农村留守妇女认知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例如强化农村留守妇女认知特点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妇女注意偏向、解释偏向、记忆偏向与睡眠质量、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也可加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研究(例如强化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强化积极环境构建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这有助于预防其心理问题的出现。
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大悬挑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的振动分析………………………………………………………… 卞奕(10-40)
(2)从已有研究来看,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但无论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还是社会支持利用度,其水平都低于非留守妇女,这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今后可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如探讨社会支持是否通过人格、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无助感和安全感),也可从实证研究角度探讨不同渠道的社会支持(如来自村委会的支持、来自妇女互助组织的支持、来自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支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此外,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同质性、趋同性问题会影响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向[32],由于此方面的研究甚少,今后可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3)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预防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也需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这均需要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了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有的放矢的心理健康服务,不仅需要了解其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也需要调研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构建良好的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心理健康服务运行机制。这意味着需要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对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4)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横断调查法,使得变量之间难以得出因果关系,今后可加强纵向追踪研究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可通过实验法开展相应研究,例如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安全感、孤独感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为增强研究的效度,也可强化质性研究方法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运用(如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胜任力的关系,探讨农村留守妇女性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从外出务工丈夫角度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也可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分,如农村中年留守妇女、农村青年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建嵘.农村留守群体:问题、根源与对策[J].社会政策研究,2017(1):95. DOI:10.19506/j.cnki.cn10-1428/d.2017.01.011.
[2]段成荣,秦敏,赖妙华.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7,39(1):5. 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17.01.001.
[3]李丽娜,刘霄,马会霞,等.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妇女安慰寻求、孤独感与抑郁的相关性[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7):1217.
[4]张祖样,牛瑾,李雪华,等.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6):1015.
[5]高靖,陈幼平,辛勇.四川省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17. DOI:10.3969/j.issn.1007-3256.2014.02.007.
[6]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47. DOI:10.13342/j.cnki.cjhp.2014.01.007.
[7]许传新.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97. DOI:10.13240/j.cnki.caujsse.2010.01.017.
[8]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3):93.
[9]苗春霞,颜雅娟,王问海,等.江苏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1(1):63. DOI:10.13705/j.issn.1671-6825.2016.01.016.
[10]崔向军,李丽娜,王怡,等.农村留守妇女自测健康状况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5):460.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2.05.024.
[11]陈丽,吴建军,窦世强,等.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5,28(8):98. DOI:10.13723/j.yxysh.2015.08.033.
[12]周洋洋.安徽省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13]舒显竹,王丹,罗莎莎,等.2012年宣汉县南坝镇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5):334. DOI:10.16406/j.pmt.issn.1672-9153.2013.05.018.
[14]郭克建,赵洁,肖丽伶,等.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1):1043.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6.11.018.
[15]陆卫群,常进锋,朱江,等.贵州省山区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3):150.DOI:10.3969/j.issn.1004-8189.2014.03.
[16]曲苒,倪晓莉.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消极情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359.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6.02.040.
[17]江洪,李继华,傅兰英.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调查: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4(2):112.DOI:10.3969/j.issn.1009-5675.2014.02.028.
[18]钟云辉,王冉冉,唐宏.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5): 761.DOI:10.3969/j.issn.1001-5779.2014.05.043.
[19]方惠,董欢,辛勇.绵阳市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安全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2):123.DOI:10.3969/j.issn.1007-3256.2014.02.009.
[20]罗丞.婚姻关系、生计策略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南方人口,2017,32(1):36.
[21]张璐,张永爱,张海苗.陕西省农村留守妇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抑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9):1374.DOI:10.13342/j.cnki.cjhp.2018.09.026.
[22]李敏,刘梦.留守妇女需求满足及社区服务模式构建:基于7省1市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26(5):35.DOI:10.13277/j.cnki.jcwu.2014.05.006.
[23]李强,叶昱利.丈夫外出对于留守妇女身体健康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7,32(5):48.DOI:10.3969/j.issn.1004-1613.2017.05.005.
[24]刘瑛. 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5]梁洪松,Yinshan Tang,霍学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114.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4.04.014.
[26]胡正云,黄鹂.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调查:基于1368份问卷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65.
[27]李昌俊,刘泓,贾东立,等.留守与非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4): 283.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4.04.009.
[28]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3):138.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09.141.
[29]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839.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2.06.035.
[30]张璐,张永爱,张海苗.陕西省农村留守妇女睡眠质量的调查以及睡眠质量和抑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6):1374.
[31]吴华燕.农村留守妇女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
[32]刘巍.西北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来自甘肃省的调查发现[J].妇女研究论丛,2012(5):28.
[33]李昌俊,贾东立,孟悌清,等.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 41(7):221.DOI:10.3969/j.issn.1001-3601.2013.07.060.
[34]吕芳.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构成研究:基于16省66县2414名留守妇女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12(5):36.
MentalHealthofLeft-behindWomeninRuralAreas:Status,InfluencingFactorsandStrategies
LAI Yunche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Longyan University,Longyan 364012,China )
Abstract: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Studies have generally shown that rural left-behind women have worse mental health status than non-left-behind women. The frequency of contacting with husband, education level, physical health, family economic status, family life stress, negative life events,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other factors will affect mental health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Based on the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mental health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build a nic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rural left-behind women, conduct mental 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rural areas, optimize the coping styles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and so on.
Keywords: left-behind women;mental health;rural areas;social support
收稿日期:2018-11-19 修回日期:2018-12-10 网络出版日期:2019-06-04 14∶32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096);龙岩学院教育学重点学科项目。
作者简介:赖运成(1982—),男,江西龙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90604.1241.012.html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9.03.006
中图分类号:B8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9)03-0030-06
标签:妇女论文; 农村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心理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论文;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096)龙岩学院教育学重点学科项目论文; 龙岩学院心理学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