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彬黑龙江省鸡西市跃进小学158100指导教师:李之印
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生活即教育”。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不可或缺的教学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德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我们教师要学习和借鉴他先进的教育思想,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切切实实地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几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的最有效途径当然是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进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要从现有的条件着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少量体验活动,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孩子们体验无法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真实场景,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标。
一个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一个成功的德育教育活动要求它“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让真实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重现
真实的生活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知行合一。就像《吃饭有讲究》中的洗手方法,学生们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但如何把手洗干净,却不是每个同学都清楚并且能够做到的。课程把他们知道的方法和“科学的洗手方法”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听课后非常吃惊,原来手是要这样洗的。尤其是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尝试规范的洗手方法,学生马上就有了现场真实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表现非常活跃、异常投入,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真情体验
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获得道德感悟才是真实可信的。而没有体验的活动,是无意义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能进行有效的体验,也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教学效果。就像《大家一起来》这课,我插入游戏——“画鼻子”:第一次是找两个孩子,把他们的眼睛蒙上,让他们自己去画,其他同学会看见他们把鼻子都画歪了;第二次是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让另一个孩子帮助他完成。通过独自蒙眼画鼻子和两个小朋友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添画鼻子的任务,让学生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目的,不能单枪匹马,而是要相互合作、彼此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让教材、师生、生活互相对话交流
教材是可以对话的文本。在使用教材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成“看图说话”,而需要看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课堂上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现实生活对话;教室中的儿童是互动的,师生之间也是互动的。在对话中,老师很自然地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介入其中,儿童们就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自然地对话交流。
如在《说声谢谢》这课中,我以孩子们喜爱的小故事《粗心的小猪》入题,借鉴教材配图,我分别设计了“就餐时服务员为我们服务”、“医生为我们看病”、“演员为我们演出”三个情境,让学生饰演情境中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融入情境之中,通过积极投入的表演,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做到了:1.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活动氛围,使德育教育融入到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2.活动资源源于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更容易体会,更容易代入到活动中去;3.多样活动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孩子们设身处地的体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升华德育教学的精神支撑。让有效化的活动教学为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提高教学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完美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