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向差异论文_叶丽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纬向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差异,环流,季风,海温,青藏高原,曲线,旱涝。

纬向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群[1](2016)在《东亚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1956-2015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以及CMAP降水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东亚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次分别讨论纬向热力差异冬夏/夏冬季节转换时间异常年份大气环流形势以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纬向温度偏差存在显着的季节反转特征,夏季温度呈“东冷西暖”分布形势,冬季反转为“东暖西冷”。与热力场相对应,海平面气压场存在相同的季节转换特征,两者的季节转换时间基本保持一致。(2)气候平均态纬向热力差异由冬季型转变为夏季型的时间发生在第18候,夏季型向冬季型转换的时间为第54候。纬向热力差异冬夏/夏冬转换时间均具有显着的年际与年代际际变化特征,两次转换时间开始提前的年代均始于21世纪初。就长期变化趋势而言,冬夏季节转换时间与夏冬季节转换时间均略趋于提前,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7候/10a、-0.25候/10a,但两次转换时间并无显着相关性。由冬向夏转换时间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显着推迟,超过了95%显着性水平(±1.96),在置信区间内UF与UB曲线存在两个交点,均位于2010年之后;夏冬转变时间的UF曲线1956-1970年前后呈下降趋势,1971年左右至2015年波动上升,根据UF与UB曲线在置信区间内存在的交点并结合累积距平分析结果推测在1971年、2000年可能是转换时间发生突变的时间点。两次转换时间均存在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冬夏转换时间存在26a、12a、7a叁个主要周期,共同影响着冬夏季节转换时间在整个时间域内的提前/推迟变化特征,但尚未通过95%显着性水平。夏冬转换时间振荡周期主要为9a、17a,为影响夏冬转变时间的第一主周期,通过了95%显着性检验。(3)纬向热力差异冬夏转换时间偏早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偏东,南亚高压较强且位置偏东;而偏晚发生转换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偏西,南亚高压位置同样偏西特征且强度偏弱。低层(850hPa)偏南风向北传播、高层(200hPa)经向风风向转变、高低层经向风的垂直切变均表现为纬向热力转换时间偏早年先于偏晚年。纬向热力差异夏冬转换时间偏早年冬季蒙古高压中心强度略弱于偏晚年,相反阿留申低压强于偏晚年。其次偏早年东亚大槽强度指数I_(EAT)为5.17,而偏晚年I_(EAT)为4.5。偏早年低层(85hPa)经向风在第51候各纬度带同步反转为北风量;偏晚年北风建立具有阶段性,首先在20°-30°N纬度带上反转,30°-40°N纬度带内在第63候才完全转变。(4)冬夏转换时间偏早年,第10候我国江南地区等降水量稳定≥6mm/d,标志着进入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而转换时间偏晚年,第15候开始持续出现大于6mm/d降水量。夏冬转换时间异常年份对我国秋季气温的分布以及入冬时间的影响,总体而言表现为偏早年我国秋冬季温度较低,入冬时间较早。(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6-06-01)

郁兰,王慧玲[2](2015)在《基于缩率差异的纬向曲线织物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常规曲线织物需要特殊钢筘和打纬机构的难题,从不同组织、色块的配合、色纱的排列等方面研究了纬向曲线织物的曲线效应形成的机制,并通过试织小样,运用正交试验对纬向曲线织物的基本参数与工艺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优化设计。试验证明组织和纬密对弯曲率具有重要影响。试验确定优化工艺为A1B1C3,即组织为平纹,筘号为157.5筘/10 cm、纬密为295根/10 cm时,可获得最大的弯曲率,其曲线效果最好,实现了新颖独特的自然纬向曲线效果,可用于各类棉型、丝型、毛型织物设计。(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许轲,杨海生,张洪程,龚金龙,沈新平[3](2014)在《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苏种植的代表性水稻品种类型为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江苏沛县(34.7°N)、东海(34.5°N)、宿豫(34.0°N)、建湖(33.4°N)、扬州(32.4°N)、昆山(31.3°N)6地分别设置5个播期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纬向差异,并探讨了江苏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在纬向与播期间存在极显着差异,产量(Y)与播期(t)可用Y=at2+bt+c拟合,因方程a、b取值不同,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且在温光条件不同的地区或年份间转化。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具有较强优势,适宜种植区域较广。随着品种熟期的进一步推迟,晚粳类型品种的丰产性指数(Pi)下降,稳定性指数(Si)上升,丰产性与稳定性均有变差趋势。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产量丰产性较好,仅次于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但产量稳定性仅高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与早熟类型品种相比,偏晚熟类型品种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根据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江苏省不同稻区常年温光气候条件,划分为适宜种植区、亚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来确定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苏北、苏中、苏南稻区分别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为主体,兼作生育期相近的类型品种;杂交中籼类型品种仅适宜于江苏西部丘陵稻区。江苏淮北稻区以早播为宜,苏中、苏南稻区强调适期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在确保安全生育成熟的前提下,选用偏迟熟类型品种及在籼粳同季兼作地区扩种粳稻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力。(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朱丽华,范广洲,周定文[4](2014)在《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昼夜差异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142个测站12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500 hPa纬向风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50年以来,高原夏季500 hPa昼、夜纬向风均呈现整体减弱趋势,且减弱趋势夜间比白天明显,纬向风日较差呈增大趋势。高原昼、夜纬向风在1967年均存在减弱突变,纬向风日较差存在1965年的减小突变和1975年的增大突变,纬向风日较差具有4~6 a及16~23 a的显着周期。高原昼夜纬向风异常,使得高原东侧及其以东地区出现异常的上升或下沉气流,且高原纬向风减弱时,长江以北的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降水对高原纬向风异常响应的昼夜差异主要表现在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异常的昼夜差异上。(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孙安健[5](1994)在《江淮流域旱涝年份准定常行星波分布与平均纬向风速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中心1980-1989年6-8月资料,讨论了80年代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年份亚洲地区平均纬向风速和准定常行星波分布的差异,旱年类与涝年类相比,热带东风急流强度偏强,纬度位置偏南;副热带急流强度相近,位置偏北.旱年(涝年)类的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分布反映了菲律宾周围水域上空和青藏高原地面的热源均为偏强(弱)的异常外源强迫的结果。二者的主要差异表明,在中高纬度振幅大值区,旱年类纬度位置较涝年类偏北几个纬度,厄尔尼诺与反厄尔尼诺年份之间,准定常行星波各纬向波数的振幅距平分布基本上具有完全相反的型式,亚洲平均纬向风速分布也有着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陈烈庭[6](1991)在《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分析阿拉伯海至南海海温距平场为东暖西冷和东冷西暖两种不同纬向分布型时热带大气环流不同的特征中讨论了该区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梅雨影响的物理过程。指出不同类型的海温距平纬向分布,可能导致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位置和强度不同的变异,并通过这两支季风的相互作用和调整,影响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副热带高压和我国降水的分布。(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1年01期)

纬向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常规曲线织物需要特殊钢筘和打纬机构的难题,从不同组织、色块的配合、色纱的排列等方面研究了纬向曲线织物的曲线效应形成的机制,并通过试织小样,运用正交试验对纬向曲线织物的基本参数与工艺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优化设计。试验证明组织和纬密对弯曲率具有重要影响。试验确定优化工艺为A1B1C3,即组织为平纹,筘号为157.5筘/10 cm、纬密为295根/10 cm时,可获得最大的弯曲率,其曲线效果最好,实现了新颖独特的自然纬向曲线效果,可用于各类棉型、丝型、毛型织物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纬向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叶丽群.东亚纬向热力差异季节转换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D].广州大学.2016

[2].郁兰,王慧玲.基于缩率差异的纬向曲线织物优化设计[J].纺织学报.2015

[3].许轲,杨海生,张洪程,龚金龙,沈新平.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J].作物学报.2014

[4].朱丽华,范广洲,周定文.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昼夜差异及其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

[5].孙安健.江淮流域旱涝年份准定常行星波分布与平均纬向风速的差异[J].应用气象学报.1994

[6].陈烈庭.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1

论文知识图

方案5取局地纬向差异加热强迫a.流...5.6不同GNSS接收台站利用2016...中国年平均气温的纬向差异资料...强弱季风年5~9月100°~120°E平均经向垂...E l N ino年(a)和L a N ina年(b)的热带...纬向热力差异由夏向冬转换时间的Mann...

标签:;  ;  ;  ;  ;  ;  ;  

纬向差异论文_叶丽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