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_廖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疾病,糖苷,价值,脂蛋白,磁共振。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文献综述

廖志强[1](2019)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分析。方法:纳入样本研究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研究人员筛选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遵循入组意愿,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观察指标:Hcy(同型半胱氨酸)、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两组发病24h的Hcy、Hs-CRP水平对比无显着差异,在治疗后7d、14d,研究组Hcy、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改善Hcy、Hs-CRP水平,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好转,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9年12期)

袁伟博[2](2019)在《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脑部微循环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及对GCS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脑部微循环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及对GCS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某院收治的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和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39.54%、93.02%,均高于对照组18.60%、76.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上述评分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推荐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江飞飞,林海燕,诸葛毅[3](2019)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塞(ACI)患者和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ox-LDL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分析。结果 ACI、TIA组的ox-LDL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ACI组的ox-LDL水平较TIA组显着升高(P<0.01);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ox-LDL水平较无斑块组显着升高(P<0.001),不稳定斑块组的ox-LDL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显着升高(P<0.01);中型、重型患者的ox-LDL水平较轻型显着升高(P<0.001),重型患者的ox-LDL水平较中型显着升高(P<0.001)。结论血清ox-LDL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盛丹娜[4](2019)在《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6例,研究时段确定为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按照用药方案差异性进行分组,分对照组(43例,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43例,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着较对照组(76.74%)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1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但P> 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上述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丁苯酞与阿替普纳联合治疗更利于疾病恢复,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王春雨[5](2019)在《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70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血管再通率为95.7%。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提高堵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0期)

席富强,薛继娇[6](2019)在《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动脉溶栓组与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单纯动脉溶栓组应用单纯的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在亚低温环境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比较叁组治疗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P<0.05);区域性血管内低温加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4 h、2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动脉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亚低温环境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脑保护效果理想,临床上应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29期)

王晓男,胡泊[7](2019)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与DWI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以及对病变灶的检出率。结果 DWI扫描的检查准确率显着高于CT扫描(P <0. 05)。在对急性脑梗死病灶进行检测时,DWI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常规序列(P <0. 05)。所有患者均表现为DWI高信号,发病时间不足2 h患者的DWI呈现为稍高信号影,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发病时间为2~6 h患者的DWI呈现为高信号影,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发病时间超过6 h患者的DWI呈现为高信号影,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准确率高,可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景昊,荣阳,荣根满[8](2019)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激状态的预后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应激状态的临床症状、发生机制及其预后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8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及消化道出血等连续观察,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激状态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8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伴应激性状态增高者52例,死亡10例(5.4%),而无应激性状态者132例,则无一例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伴应激状态常可影响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应激状态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是临床治疗成败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7期)

罗秋霞[9](2019)在《分析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11月间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后生活质量更好。结论: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病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风险更低,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18期)

秦亚东[10](2019)在《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9年18期)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脑部微循环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及对GCS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某院收治的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和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39.54%、93.02%,均高于对照组18.60%、76.7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上述评分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推荐广泛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参考文献

[1].廖志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依达拉奉的治疗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9

[2].袁伟博.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脑部微循环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及对GCS评分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3].江飞飞,林海燕,诸葛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监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化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

[4].盛丹娜.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5].王春雨.神经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

[6].席富强,薛继娇.亚低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保护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

[7].王晓男,胡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8].景昊,荣阳,荣根满.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应激状态的预后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9].罗秋霞.分析青年急性脑梗死或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的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2019

[10].秦亚东.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链工作...溶栓小组指导下溶栓单元工作运行模式...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MRI和DWI表现表1四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及急性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查、治疗...TPS-VBA溶栓干预预后ROC曲线分析

标签:;  ;  ;  ;  ;  ;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论文_廖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