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机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机,陀螺,圆盘,动力学,加工,测量,导航系统。
微机械论文文献综述
李群生,赵剡,王进达[1](2019)在《一种适用于高动态强干扰环境的视觉辅助微机械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超紧组合导航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高动态、恶劣全球定位系统(GPS)环境下微机械捷联惯性导航系统(MEMSSINS)/GPS超紧组合导航系统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动态强干扰环境的视觉辅助MEMS-SINS/GPS超紧组合导航系统。将双目视觉提供的姿态信息引入MEMS-SINS/GPS超紧组合系统中,提高了平台失准角的可观测性;推导了系统的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使用模糊控制方法对两个子滤波器的导航结果进行信息融合。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该系统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当GPS信号受到强噪声或多径干扰造成跟踪精度下降时,双目视觉辅助MEMS-SINS/GPS超紧组合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导航误差,系统位置误差和速度误差分别保持在5. 0 m和0. 5 m/s以内,有效地解决了低空飞行器在GPS信号被遮挡或干扰情况下的导航问题。(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岳韬[2](2019)在《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密微小零件已经广泛运用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满足对现代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本文确定了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内涵,分析了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6期)
林一羽,郑旭东,吴海斌,马志鹏,金仲和[3](2019)在《采用恒频参量激励的微机械陀螺驱动控制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恒定谐振频率和参量激励的微机械(MEMS)陀螺驱动控制方案.该方案利用叁角形栅极电容实现,使得陀螺驱动谐振频率和品质因子在环境波动下保持恒定,改善陀螺的温度敏感性.介绍基于叁角形栅极电容的频率调谐和参量激励理论,提出并实现新型恒定谐振频率和参量激励驱动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对陀螺驱动模态的实时调谐使得谐振频率恒定;参量激励实现了对驱动模态的稳幅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测得的陀螺的Allan方差偏置不稳定性为1.69°/h,优于传统方案;降温过程中零偏温漂相比传统方案减小了50%.(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昊宇,杨海波,余春华,尹晓春[4](2019)在《中心支撑微机械圆盘谐振器横向振动特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机械圆盘谐振器具有高谐振频率、高品质因数和高灵敏度等优越特性,在高性能微机械陀螺,射频通信和生物化学检测等领域备受关注。微机械圆盘谐振器的振动特性是决定谐振器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中心支撑微机械圆盘谐振器结构横向振动特性,考虑圆盘和支撑杆的耦合作用,将圆盘结构简化为圆环形薄板模型,将锚点支撑杆简化为一维杆模型,建立了"圆盘-杆"连续体模型。基于圆盘-杆连续模型,采用瞬态波函数展开法和组合体内力法,推导出组合结构横向振动模态的理论公式,建立一种研究中心支撑微机械圆盘谐振器横向振动特性精确的理论方法,并进一步研究杆长、半径对"圆盘-杆"连续体模型横向振动的影响。数值研究表明,理论方法计算结果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吻合,侧面说明了建立的理论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可靠有效的。随着支撑杆长度的增大,中心支撑圆盘谐振器的固有频率值会减小。而随着杆半径的增大,其固有频率值会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圆盘谐振器锚点支撑结构设计和能量耗散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郑忱煜,徐德辉,熊斌[5](2019)在《基于微机械加工工艺的声子晶体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声子晶体是一种周期复合人工超材料。声子晶体具有独有的声学特性-声学禁带,使其在声波控制和传输领域具有极强的应用潜力。利用微机械加工工艺制备的硅基声子晶体器件,可在微机电系统中实现高频弹性波的定向传输和控制,以及对弹性波能量的局域放大。设计了两种基于MEMS工艺的器件,分别用于实现功分器和谐振器的功能。内容覆盖了硅基声子晶体器件的背景、原理、设计、制造和表征等方面。(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闫爱爱,张伟,张学松[6](2019)在《载体驱动微机械陀螺仪的提高精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载体驱动微机械陀螺是一种基于哥氏力效应的新型角速度陀螺,可广泛应用于高速旋转载体的姿态检测,因而对其测量精度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陀螺仪的测量精度,加强其实用性,提出了软硬件补偿的方法。使用AD976A和MSC1214Y3处理敏感信号;运用信号的幅值计算角速度,提出了五点法取幅值,该算法优化了幅值的测量;运用转速补偿算法来修正陀螺仪的标度因数,消除了自旋角速度对标度因数的影响,提升了陀螺仪在不同自旋角速度下的测量精度,完善了系统对精度和稳定性的追求。结果表明,五点法取幅值可将测量精度提升37. 8%,转速补偿之后,陀螺仪的标度因数稳定性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杜宜璋,常洪龙,苑伟政,谢建兵[7](2019)在《多环谐振微机械陀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机械陀螺是一种新型的陀螺,近年来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发展,其性能不断得到提高。基于多环谐振微机械陀螺的发展现状,详细评述了多环谐振陀螺的来源以及其由单环到多环的结构发生改变的优点。并基于驻波进动原理,介绍了两种新型的全对称谐振盘陀螺。总结了圆环谐振式微机械陀螺的工艺发展路线,由早期的HARPSS工艺发展到外延多晶硅封装工艺,再到材料性能好的单晶硅热压键合工艺,使得多环谐振陀螺的性能不断得以提升,并分析了其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未来的高新技术,提出多环谐振陀螺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9年04期)
周凯[8](2019)在《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行业应用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医学、农业等行业都广泛应用了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制造技术,有效提高了科学技术。基于此,针对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技术展开详细讨论,希望能够为相关专业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7期)
何春华,赵前程,杨振川,张大成,闫桂珍[9](2019)在《微机械陀螺振动失效机理及可靠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加速极限试验可快速暴露MEMS陀螺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复合环境应力试验的陀螺失效品,开展了详细的失效定位和机理分析,推导了引线的振动响应特性和固有模态,并提出了引线的抗振设计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引线固有频率的理论推导模型比较精确,通过缩短引线长度可有效提高引线的固有频率和降低振动应力,从而增强其抗振能力。优化设计后陀螺可耐受频率为0~10 kHz、总均方根为30 g_n的加速度随机振动。(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利平,钱靖[10](2019)在《微机械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机械是传统的宏观机械动力学与纳米技术的结合,具有节能、环保、能耗小等特点。微机械由于尺寸小,其动力学行为是宏观机械动力学基于纳米技术的应用,是微机械的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讨论其微机械状态下的动力学行为与研究。介绍了微机械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微机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密微小零件已经广泛运用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满足对现代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需求。本文确定了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内涵,分析了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机械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群生,赵剡,王进达.一种适用于高动态强干扰环境的视觉辅助微机械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超紧组合导航系统[J].兵工学报.2019
[2].岳韬.超精密微机械制造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9
[3].林一羽,郑旭东,吴海斌,马志鹏,金仲和.采用恒频参量激励的微机械陀螺驱动控制方案[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4].王昊宇,杨海波,余春华,尹晓春.中心支撑微机械圆盘谐振器横向振动特性理论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郑忱煜,徐德辉,熊斌.基于微机械加工工艺的声子晶体器件[J].人工晶体学报.2019
[6].闫爱爱,张伟,张学松.载体驱动微机械陀螺仪的提高精度方法[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杜宜璋,常洪龙,苑伟政,谢建兵.多环谐振微机械陀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导航与控制.2019
[8].周凯.微细切削加工与微机械制造技术初探[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
[9].何春华,赵前程,杨振川,张大成,闫桂珍.微机械陀螺振动失效机理及可靠性设计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9
[10].吴利平,钱靖.微机械动力学研究与发展[J].机电工程技术.2019
论文知识图
![石墨烯是其他各维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单...](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20753.nh0001&suffix=.jpg)
![(a)调制周期20nm的Cu/Ta多层膜裂纹剪...](/uploads/article/2020/01/03/9f3f384cf6f636680f4c8dee.jpg)
![型微机械陀螺仪](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18418.nh0007&suffix=.jpg)
![型微机械陀螺仪Figure1.5...](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18418.nh0008&suffix=.jpg)
![制动器重构的“V”形天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73905.nh0006&suffix=.jpg)
![仿生多节蠕动原理](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320534.nh0019&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