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骨植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结核,截骨,植骨
颗粒骨植骨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华[1](2019)在《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治疗伴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加压融合治疗伴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研究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加压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76岁,平均(45±18)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VAS(visual analogue scale)、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grade),术后每3个月复查X线、ESR、CRP。结果:随访时间16~60个月,平均(24±5)个月。手术时间120~200min,平均(157±97)min。术中出血量200~800ml,平均(380±190)ml。骨融合时间5~9个月,平均(6.3±2.3)个月,融合率100%。ASIA术前B级1例,C级2例,D级14例,E级13,术后D级5例,E级25例。术前后凸Cobb角40.1°±8.1°,术后即刻后凸Cobb角12.0°±7.0°,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改变较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t=6.32,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加压融合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明确其适应证。(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5)
缪志锐,陈进昌,陈陆平[2](2018)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8、10周的不同时段的感染控制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5、8、10周时感染的控制率分别为6.00%、14.00%、24.00%、34.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0%、26.00%、36.00%、5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较为接近,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相关炎症指标水平。(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8年05期)
郭晓东[3](2018)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将收治的86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差异不显着;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的改善感染情况,对于预后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14期)
关海山,韩来春,李承罡,田江华,史洁[4](2018)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 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结核的研究不断深入和脊柱后路手术技术的发展,从后方入路进行前方椎体病灶清除的报道逐渐增多[1-3]。许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首先,后路手术进行病灶清除破坏了后柱正常结构,使脊柱更趋不稳;其次,将前方感染病变波及到椎管或后方椎板、棘突;第叁,后方操作空间有限,不易做到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困难,还有损伤脊髓的风险[4]。因此,如何恰当的选择脊柱结核手术入路,在目前外科治疗中存有争议。本研究对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3期)
关海山,韩来春,李承罡[5](2017)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内固定,联合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治疗胸、腰椎结核45例:胸椎17例,胸腰段16例,腰椎12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1-62岁,平均41.63岁。15例存在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5例,D级10例);26例合并病变节段后凸畸形。术前给予规范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皮嗪酰胺)治疗2-3周。手术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入局部减压获得的颗粒骨以及联合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利福平,以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规范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复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以及X线片,根据情况必要时行CT叁维重建或MRI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胸腰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神经损伤的改善情况,测量Cobb角评估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45.7±83.5)min;出血量250-1,200ml,平均(680.3±220.6)ml。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4.3±11.2)个月。15例存在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Cobb角由术前平均34.7°±15.3°,术后矫正至平均12.4°±6.1°,末次随访时14.6°±8.3°。术后9-12个月45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无内固定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坚强内固定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颗粒状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局部病灶清除,自体骨联合植入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利福平,有助于控制病灶感染、骨融合,术后复发率低。(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太原)第四届世界骨科大会暨山西省第十九届骨科学术年会会刊》期刊2017-09-22)
吴洪坤,隋善勇,张富田[6](2016)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的感染控制率与感染指标控制情况和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1周、5周、8周以及10周后,对照组的感染控制率分别以6.7%、13.3%、23.3%、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3.3%、26.7%、36.7%、50.0%(P<0.05);观察组感染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X线片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行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的效果显着,具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6年29期)
黄崇新,吕波,王跃,庞健,郝鹏[7](2016)在《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合并髋臼缺损并首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根据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治疗,对照组行生物型髋臼假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术前以及术后1年两组Ⅰ、Ⅱ、Ⅲ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采取髋关节X线复查,通过X线检查观察假体周围有无出现透亮带以及移植骨的连续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术前以及术后1年行髋臼周围的骨密度(BMD)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各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6、12月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采用生物型髋臼假体植骨术后1年复查X线可见髋臼周围无出现透亮带,植骨愈合满意,联合治疗术后1年复查X线显示骨小梁连续,无出现透亮带。结论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有效重建假体,使髋臼假体的覆盖率得到提高,能够帮助稳定假体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8期)
曹洪,邹海兵,张磊,刘波[8](2016)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合并颗粒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囊肿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骨囊肿是常见的骨组织良性瘤样病变之一,好发于股骨及肱骨上端,股骨颈骨囊肿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青壮年的股骨颈骨囊肿病变区骨质缺损较多,皮质边缘菲薄,治疗上存在特殊性。我科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合并颗粒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囊肿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右髋部间断疼痛2年加重2周"入院,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间歇性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平时不伴活动障碍,无跛行,无关节畸形,未行(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6年01期)
丁国强[9](2015)在《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微创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或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该院骨科收治的拟接受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融合器组和植骨组各3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w、1年、2年进行随访,比较数字分级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椎间孔和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植骨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评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器组术后2年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植骨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椎前凸角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的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融合器植骨能够更好地恢复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自体颗粒骨植骨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20期)
吴昌新,吴国志[10](2015)在《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与多孔表面髋臼假体人工髋关节修复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与多孔表面髋臼假体人工髋关节修复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该院收治的90例髋臼骨缺损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孔表面髋臼假体人工髋关节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37.95±5.94)min vs(55.52±7.29)min,(3.18±0.42)d vs(5.86±0.75)d,(6.69±0.85)d vs(10.18±1.48)d〕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35.29±5.93)vs(60.15±7.95)ml〕;术后3个月、半年以及一年时,观察组Harris评分、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4.58±8.14 vs 52.42±6.24,72.55±8.44 vs64.54±7.91,79.44±9.53 vs 68.34±8.37;89.53±9.65 vs 75.63±8.57,92.53±11.39 vs 81.48±9.47,95.22±12.52 vs 85.41±10.44);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条件评分高于对照组(59.82±9.61 vs 45.27±8.33,66.03±7.52 vs 52.17±5.93,67.65±8.34 vs 54.01±6.72,58.23±7.16 vs 51.29±5.32)。结论采用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进行髋关节修复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5年14期)
颗粒骨植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100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5、8、10周的不同时段的感染控制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5、8、10周时感染的控制率分别为6.00%、14.00%、24.00%、34.0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0%、26.00%、36.00%、5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指标水平较为接近,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与相关炎症指标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骨植骨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华.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治疗伴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D].山西医科大学.2019
[2].缪志锐,陈进昌,陈陆平.万古霉素与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疗法对患者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8
[3].郭晓东.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
[4].关海山,韩来春,李承罡,田江华,史洁.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5].关海山,韩来春,李承罡.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C].2017中国(太原)第四届世界骨科大会暨山西省第十九届骨科学术年会会刊.2017
[6].吴洪坤,隋善勇,张富田.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6
[7].黄崇新,吕波,王跃,庞健,郝鹏.生物型髋臼假体联合颗粒骨植骨在髋臼缺损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8].曹洪,邹海兵,张磊,刘波.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合并颗粒骨植骨治疗股骨颈骨囊肿一例[J].骨科.2016
[9].丁国强.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
[10].吴昌新,吴国志.钛网加异体颗粒骨植骨与多孔表面髋臼假体人工髋关节修复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