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变迁论文_张德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格局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格局,径流,遥感,武当山,平乐,科尔沁。

景观格局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宇[1](2015)在《基于RS和GIS的成高子镇景观格局变迁分析与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村镇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过度消耗与破坏的现象,原本历经数年形成的村镇自然景观格局正在逐渐地发生退化: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十二五”规划中,着重强调了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创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村镇景观格局。寒地村镇由于其较高的纬度和严酷的自然条件,景观格局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其相关理论研究也较少。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对景观格局的研究逐渐突破了时间序列和空间尺度上的限制。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高子镇作为寒地村镇研究对象,采用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和Landsat-7 ETM+卫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结合村镇景观类型划分的原则和寒地村镇自身的特征将景观格局划分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水域和建成区六大类。在利用大气校正、正射校正和波段合成等遥感技术对数据源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而运用监督式分类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并对分类后的精度进行检验和评价。之后运用FRAGSTATS 3.4对相应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基于计算结果,从景观破碎度、优势度、聚合度和多样性的角度对景观格局的变迁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空间演变特征和方向。对于景观格局变迁的驱动因素从自然气候、区位交通、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及经济体制和政策四个方面进行阐释。最后依据景观要素规划的相应原则,对成高子镇的景观格局提出相应的概念性规划和生态修复策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孙万龙,孙志高,卢晓宁,王苗苗,王伟[2](2016)在《黄河口岸线变迁对潮滩盐沼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2005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分析了黄河叁角洲不同区士或(Ⅰ区,刁口段;Ⅱ区,东营港及临近岸段;Ⅲ区,河口段;Ⅳ区,南部莱州湾岸段)潮滩盐沼的景观演变与海岸线变迁的动因关系。结果表明,岸线变迁直接决定了潮滩盐沼面积的增长或缩减,但其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2001-2010年,Ⅰ区由于1976年以后刁口流路废弃、水沙输入量锐减导致其岸线持续蚀退,潮滩面积锐减明显(减少57.64 km~2,减少率25.94%);Ⅲ区由于1976年以后黄河由清水沟或清8汉入海,河口区域的持续淤积状态使得岸线持续增长,潮滩面积增加显着(增加66.17 km~2,增长率17.39%);而Ⅱ区由于海堤修建及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岸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潮滩面积变化不大,Ⅳ区潮滩面积持续增加。不同区域潮滩盐沼景观格局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依次为芦苇盐沼、碱蓬-柽柳-芦苇盐沼、碱蓬盐沼和光滩。2001-2010年,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存在明显转移,光滩、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的面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6.02、18.39和99.20 km~2,减少率为4.61%、12.86%和50.11%),碱蓬-柽柳-芦苇盐沼的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35.50 km~2,增长率为24.99%)。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景观类型均随岸线的淤积或蚀退而发生向海或向陆的演替,岸线变迁是影响不同区域潮滩盐沼景观格局的决定因素,而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对于近年来河口段岸线的变迁以及盐沼植被景观类型的演变具有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郝兴旺,张永福,康建锋[3](2015)在《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黑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荒漠化的因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荒漠化与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有重要的联系。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的变迁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景观格局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河流域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自然地理景观变迁有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李慧,王向荣,王小平[4](2014)在《武当山景观格局的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历史文献和以往研究成果,从景观节点、道路神道、景观序列3方面,按照唐代(959年以前)的起源阶段、宋元(960—1367年)的发展阶段、明代(1368—1644年)的大兴阶段、清至民国(1645—1948年)的衰败阶段和新中国后(1949年以后)的新发展5个阶段对其景观格局的变迁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武当山景观格局初步形成于元朝,经明朝的进一步完善达到顶峰,并且山上部分的景观格局保存至今。揭示了武当山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1)形成武当山独特景观格局基础的自然地理条件;2)与景观格局发展相互促进的宗教因素;3)对武当山景观大兴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因素;4)与武当山变迁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4年03期)

向美洲[5](2013)在《基于景观格局变迁的城市径流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土地的不合理规划和利用,径流污染、洪涝灾害等径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在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径流控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叁幅杭州不同时期的(1991、2003、2010) LANDSAT-TM影像,通过计算得到杭州市相关景观格局指数;接着,运用SCS径流模型计算得到研究区不同时期的径流深度,并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实验的方法得到研究区叁个时期的径流水质数据;最后,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景观指数与径流深度、污染物指数间的相关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景观格局变迁与城市化过程关系密切。从1991年到2010年,绿地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53.4%、84.7%,水域面积基本不变,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17.9%;景观破碎程度上升,结构异质化程度减少,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表径流深度逐渐加深,且研究区不同时期内由于景观格局变迁引起的径流深度变化也不尽相同。(3)杭州市内河CODMn和TN均超标,同时在1994年达到近20年最高值,2010年内河整体水质属于劣V类水体。(4)部分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和径流深度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方式对水文敏感性不同,且发现合理控制相关景观指标可以有效的控制径流污染和径流量。(5)研究认为:通过合理设置河道岸边绿化缓冲带,加强分散集团式绿地和湿地景观建设,合理增加生态滞留池、湿地、洼地和低植被区等设施以及控制绿地、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比例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径流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陈德超,杜景龙,孙超[6](2012)在《苏州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迁,深入理解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满足区域人地协调发展的需要。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采用1986、1998、2003年TM数据,通过解译获得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信息,进而对太湖生态保护岸线进行缓冲区分析,计算最大斑块所占面积比例(LPI)、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面积斑块分形指数(FRAC_M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蔓延度指数(CONTAG)7种景观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迁,为区域规划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区内主要的用地类型,其面积比例普遍超过60%,建设用地在不断增加,并且1998年以后增加的幅度变大;景观总体格局遭到破坏,建设用地增加所导致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不断上升,斑块数量减少,斑块密度下降,景观均匀度降低。(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34期)

黄谦,牟江[7](2012)在《论古镇景观格局在时代变迁中的消失与延续——以平乐古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川西平原区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平乐古镇的景观格局元素:自然元素、人造元素和文化元素。按照景观元素类型和表现形式、时间序列以及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3种方式分别对景观元素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景观元素和人文思想因素对平乐古镇景观格局的消失与延续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邓明艳,曾菊新,余斌,李伯华[8](2010)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变迁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在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的反向变迁威胁着乡村景观的"乡村性",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调控乡村旅游发展目标、人类行为和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叁个要素,是控制和治理乡村景观反向变迁,实现乡村景观优化的主要路径,政府的主导、扶持、规范和引导是乡村景观优化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0年02期)

刘军会,高吉喜[9](2008)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基于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及界线变迁区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1986-2000年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2)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景观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哈斯其木格[10](2004)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索甸景观格局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尔沁沙地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沙地,基本景观类型由坨地景观和甸地景观组成,坨甸景观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并具有坨地景观与甸地景观相间分布的景观格局。近些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坨甸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应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面调查,研究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坨甸景观的变化状况,分析变化的原因,为科尔沁沙地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TM影像图解译法,提取了研究区1987年及2000年相关景观指标原始数据,并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计算两期景观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尽管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湿地景观面积增加,半固定沙丘景观和流动沙丘景观向固定沙丘景观转化的逆转趋势,但总体上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坨地景观面积扩展,甸地景观面积缩小,甸地景观向坨地景观转化,坨地景观中流动沙丘景观面积增加的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开垦、放牧等人为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除自然条件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外,人口增加,人类活动加剧是导致区域荒漠化过程加快,引起坨甸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由此,提出了科尔沁沙地治理的生态对策,应以区域荒漠化防治为主,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变化规律,支持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加快草原生态建设步伐,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景观格局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01、2005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分析了黄河叁角洲不同区士或(Ⅰ区,刁口段;Ⅱ区,东营港及临近岸段;Ⅲ区,河口段;Ⅳ区,南部莱州湾岸段)潮滩盐沼的景观演变与海岸线变迁的动因关系。结果表明,岸线变迁直接决定了潮滩盐沼面积的增长或缩减,但其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2001-2010年,Ⅰ区由于1976年以后刁口流路废弃、水沙输入量锐减导致其岸线持续蚀退,潮滩面积锐减明显(减少57.64 km~2,减少率25.94%);Ⅲ区由于1976年以后黄河由清水沟或清8汉入海,河口区域的持续淤积状态使得岸线持续增长,潮滩面积增加显着(增加66.17 km~2,增长率17.39%);而Ⅱ区由于海堤修建及港口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岸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潮滩面积变化不大,Ⅳ区潮滩面积持续增加。不同区域潮滩盐沼景观格局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依次为芦苇盐沼、碱蓬-柽柳-芦苇盐沼、碱蓬盐沼和光滩。2001-2010年,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存在明显转移,光滩、碱蓬盐沼和芦苇盐沼的面积持续减少(分别减少6.02、18.39和99.20 km~2,减少率为4.61%、12.86%和50.11%),碱蓬-柽柳-芦苇盐沼的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35.50 km~2,增长率为24.99%)。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景观类型均随岸线的淤积或蚀退而发生向海或向陆的演替,岸线变迁是影响不同区域潮滩盐沼景观格局的决定因素,而黄河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对于近年来河口段岸线的变迁以及盐沼植被景观类型的演变具有深刻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格局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德宇.基于RS和GIS的成高子镇景观格局变迁分析与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2].孙万龙,孙志高,卢晓宁,王苗苗,王伟.黄河口岸线变迁对潮滩盐沼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

[3].郝兴旺,张永福,康建锋.黑河流域自然地理景观格局变迁与荒漠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李慧,王向荣,王小平.武当山景观格局的历史变迁[J].中国园林.2014

[5].向美洲.基于景观格局变迁的城市径流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6].陈德超,杜景龙,孙超.苏州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

[7].黄谦,牟江.论古镇景观格局在时代变迁中的消失与延续——以平乐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

[8].邓明艳,曾菊新,余斌,李伯华.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变迁与优化[J].生态经济.2010

[9].刘军会,高吉喜.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8

[10].哈斯其木格.科尔沁沙地东南部索甸景观格局变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3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2.3研究...景观格局变迁历史研究区域2资料与方法凤山水门遗址市景观的历史变迁着手研究区域位置年NDVI指数变化倾斜率和差...

标签:;  ;  ;  ;  ;  ;  ;  

景观格局变迁论文_张德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