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富集规律论文_郑源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矿富集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矿床,铜矿,地质,规律,特征,矿化,成因。

铜矿富集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源豪[1](2018)在《吉林省临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安-长白地区是吉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在该地区造成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众多矿床。临江铜矿床位处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六道沟镇,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辽吉朝活动带东缘。矿区地层主要为老岭群珍珠门组,岩性主要为大理岩夹角岩。矿区构造发育,六道沟—铜山断裂(F1)与冰湖沟—小铜矿沟断裂(F2)断裂走向北东,控制了本区岩浆侵位及矿化热液运移,地层中的层间破碎带为成矿提供了空间。矿区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本文对其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岩体侵位时间为(125±1)Ma,即早白垩世。矿床主要由铜山、六道沟、小铜矿沟、冰湖沟、错草顶子、头道北岔六个矿带、二百余个矿体组成。矿带总体走向NW,倾向SW,断续延长600-800米,宽150-200米。单矿体一般规模较小,一般延长30-65米,大于100米者仅十余个,厚度一般在2-5米。矿体形态较复杂,多呈透镜状或不规则脉状产出,膨胀收缩明显。矿石类型主要有黄铜矿矿石、斑铜矿矿石、斑铜矿-黄铜矿矿石等。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和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次之;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绿帘石、方解石、石榴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团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化、钾长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次有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矽卡岩化带的分布与铜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是本区重要找矿标志。临江铜矿床经历了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氧化期叁个成矿时期,其中铜矿体主要形成于石英硫化物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低盐度(7~13%NaCl)、低密度(0.61~0.87g/cm~3)的流体,成矿温度为280℃~340℃,成矿压力为50~75MPa,成矿深度为5.6~7.0km。氢、氧同位素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后期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硫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部分来自围岩,具有壳幔混合特点。铜矿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褶皱和断裂是重要的控矿构造,花岗闪长岩体带来成矿流体、成矿物质和热源。综合分析认为,临江铜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母岩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侵位时代可以代表成矿时代。结合区域背景认为,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下,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临江铜矿床的矿体分布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矿化强度、规模均与之直接相关。珍珠门组大理岩夹角岩是有利的成矿岩性组合,为本区理想赋矿层位。含泥砂质大理岩受构造作用影响易破碎形成层间断裂,为铜元素的迁移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褶皱转折端、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化热液的运移,为铜矿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在岩体的流动突出前缘、岩枝发育处、岩体凹部及较大岩枝的下盘腋部,成矿热液交代充分,铜矿化较为集中,常形成高品位富矿。综合分析认为,临江铜矿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矿区外围存在寻找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潜力,矿区深部存在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化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飞[2](2017)在《青海玉树撒纳龙哇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撒纳龙哇铜矿床位于青海省叁江地区北西段的主体,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大陆南缘、扬子古陆西缘,东坝-澜沧江缝合带北侧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北特提斯华力西-印支期造山系的唐古拉陆块内。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晚叁迭世巴塘群火山岩和灰岩组,并有少量沉积岩重晶石岩出露。赋矿地层主要为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玄武质凝灰岩等。其中矿区玄武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237.5±2.9Ma。玄武质凝灰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Mg#值平均为50.49,大于地幔岩浆的Mg#值;δEu范围为1.08~1.69,说明源区没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Th/Ta)PM值为1.08~6.46、(La/Nb)PM值为3.97~11.66、(Th/Nb)PM平均值为6.67、TDM1值为792-886Ma,表明岩石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亏损地幔,同时受到了地壳物质或者富集地幔组分的混染。岩石具有钙碱性系列岛弧玄武质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洋中脊(MORB)的属性。位于HS46号异常区东南侧,圈出1个(ⅠCuPbZn)矿体,矿体控制长度1600m,宽度4.94-13.34m,Cu品位1.55%,Pb品位2.94%,Zn品位4.69%。位于HS37号异常区,圈出1个铜(ⅡCu)矿体,矿体长大于200m,厚度6.71m,Cu品位0.84%。野外调究和室内分析确定矿床的两套成矿系统:即通道相周围具有明显的矿化,围岩为火山岩;沉积相中发育各种重晶石岩、铁硅质岩等。两个矿体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结构、半自形-它形晶结构、脉状穿插结构、交代残余结构、骸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条纹状或条带状构造、脉状或网脉状构造、薄膜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并确定了该矿床经历了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两个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通道相石英中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80~220℃)、低盐度(1~5wt%NaCl)、低密度(0.84~0.92g/cm3)流体;沉积相重晶石岩中成矿流体为低温(140~160℃)、低盐度(8.8~9.6wt%NaCl)、低密度(0.92~0.94g/cm3)流体。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黄铜矿中硫同位素δ34S的均值为-1.9,黄铁矿中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为-0.6~-0.3之间,表明深部岩浆硫或幔源硫的特点。重晶石样品硫同位素(δ34S)分析结果为15.5和15.8,代表了晚叁迭世海相蒸发岩δ34S的特征。厘定了成矿时代为赋矿围岩玄武质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即晚叁迭世。综合分析认为,撒纳龙哇铜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通过地质模型、物化探模型等对该矿床矿化富集规律进行分析,认为构造错断影响、重晶石岩与矿化的关系、(Au、Ag、Cu、Pb、Zn)组合异常、地磁异常正负交替是找矿的重点地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磊,方维萱,贾润幸,鲁佳,叶雷[3](2017)在《新疆乌恰县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库孜贡苏组沉积相特征与铜富集成矿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砂砾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萨热克巴依中生代山间拉分断陷盆地中,以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冲积扇相砾岩类为储矿层位(方维萱等,2015,2016;刘增仁等,2014)。本文在系统对萨热克铜矿区进行实测构造岩相学剖面研究基础上,采用钻孔及坑道的大比例尺(1:1000~1:200)构造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李长哲[4](2016)在《小西南岔金铜矿北山矿段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西南岔金铜矿床是吉林省东部一个大型的浅成热液型金铜矿床,矿床主要受NW向的帚状断裂构造系统控制。在研究小西南岔矿区地质及北山矿段矿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矿化富集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指出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赋存于五道沟群、花岗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闪长岩体内密集裂隙带及闪长玢岩脉上下盘,矿体及围岩变形强烈的部位、金和铜矿化及其近矿围岩蚀变迭加部位品位相对较高,以期对该区外围及深部进一步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军升,王玉往[5](2015)在《青海赛什塘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富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赛什塘成矿带位于印支—海西造山带,成矿构造环境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带,与主要产于汇聚板块边缘的斑岩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相一致。成因类型为与斑岩成矿系统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床,也可称为"赛什塘式"铜矿。矿体的形成主要受断裂构造、岩体构造与接触带构造、地层与构造、岩相等控制。(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5年03期)

陈俊[6](2015)在《吉林靖宇常发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发沟金铜矿床位于吉林省靖宇县,是吉黑东部典型的斑岩型金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高级变质区内,处于敦化-密山断裂以南,属于王家店—天合兴多金属成矿带。矿区地层出露简单,主要有太古宙鞍山群和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层。矿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分布面积约占矿区面积的1/2,以侵入岩为主,零星分布少量脉岩。按侵入时间从老到新主要侵入太古代花岗岩(2585.4±7.4Ma)与闪长玢岩(2531.5±8.4Ma),晚叁迭世花岗斑岩(218±1.4Ma)及早白垩世石英斑岩(118.11±0.92Ma)。其中早白垩世石英斑岩是常发沟金铜矿床的重要含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英斑岩体为富硅、富铝的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序列岩石,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常发沟金铜矿区圈定了3个矿段—I矿段、II矿段及III矿段。矿体均为隐伏矿体,围岩多为石英斑岩。本次研究发现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辉钼矿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团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脉状构造。矿体围岩蚀变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由内向外依次发育钾质蚀变带(钾化)—似千枚岩化蚀变带(硅化、绢云母化)—泥质蚀变带(高岭土化)—青磐岩化带(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大酱缸矿区位于常发沟矿区的西部,本次研究利用槽探工程进行揭露,新发现多条金矿化体,以典型的黄铁绢英岩为主,受构造控制明显。矿石矿物以细粒的黄铁矿为主,另含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等,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等。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矿区发育多种类型的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该区成矿流体系统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常发沟矿床成矿流体显示中高温、中高盐度的特点,通过计算得出矿床的成矿压力为3~22MPa,成矿深度为0.3~2.2km。大酱缸矿区的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点。硫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于地幔岩浆,有部分壳源岩浆的混入。通过含矿岩体的年龄测定,可以初步判断常发沟金铜矿床的成矿年龄在118Ma左右,属于燕山晚期。矿床形成构造背景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后的弧后伸展环境中。通过对常发沟金铜矿床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矿床对比分析,认为常发沟金铜矿床成因类型应定为斑岩型矿床。根据大酱缸金矿床的矿床地质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特征研究,初步确定其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发现,矿体整体赋存在石英斑岩体内,而且与面型蚀变带相对应地呈现矿化分带,垂向上浅部主要发育方铅矿化与闪锌矿化,向深部发育辉钼矿化及黄铜矿化,再向内部发育黄铁矿化与磁黄铁矿,而在整个矿区范围内,由于受到了北西向构造的破坏作用,整体上呈现出西部相对富集铅锌矿化及褐铁矿矿化,中部黄铜矿化、辉钼矿化富集。因此,研究区中部为黄铜矿与辉钼矿的重点富集区域,而北西部可能富集形成铅锌矿体。此外,西部的大酱缸矿区金成矿潜力很好,有待进一步勘查研究。该矿床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因此建议今后以断裂构造为主攻方向,沿含矿构造追索矿体,并重视与理清成矿后构造对矿体错断、位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董云侠,贾洪波,颜世凯[7](2015)在《滇中砂岩铜矿伴生银的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滇中裂谷盆地内,中生代形成一套陆相红色含铜砂岩建造矿床,其中普遍伴生银。银呈两种状态存在:一是呈类质同象(或银的次显微晶粒)分布在铁铜硫化矿物中这是主要的;另一类呈银的独立矿物形式产出。伴生银品位一般大于10×10-6,最高44×10-6,推算铜银储量之比为400:l。高品位的富银矿段或单银矿体一般受叁个条件控制,一是构造发育,特别是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二是混合矿带与黄铜矿黄铁矿带,载体矿物多而种类复杂;叁是石英脉等后生脉体发育。(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2015年01期)

李旭辉,高任,付斌,钟浩[8](2014)在《赣北城门山铜矿床Ⅰ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门山铜矿是我国着名的大型铜矿,通过总结矿区主要铜多金属矿体之一的Ⅰ号矿体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化富集规律及金属分带,并以此研究Ⅰ号矿体的元素分带性成因,成矿元素的差异性,并从矿体在走向上、倾向上的差异,结合矿体在厚度和品位差异成因,总结成矿作用的异同点,分析Ⅰ号矿体根据成矿温度以及金属元素成矿分带性,矿体沿走向东、西端延伸变化,两端均有较好的找矿空间范围,但东段优于西段,探讨矿区外围的找矿方向。(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涛[9](2014)在《东乡铜矿床矿化富集规律的几点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乡铜矿位于江南地体与华夏地体的交接部位,是赣东北有色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本文针对东乡铜矿的成矿特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对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出东乡铜矿床矿化富集规律,认为:(1)东乡铜矿工业矿化限于海底喷流沉积层内;(2)矿化在岩体发育的地段更加富集,矿化由北东往南西方向增强的趋势;(3)矿化在横跨背斜轴部更加富集;(4)古地貌隆起或原生铜矿体顶板下凹地段是铜矿化次生富集的有利部位。(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12期)

刘昊天[10](2014)在《青海格尔木卡尔却卡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尔却卡铜矿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其内发育一系列金属矿床,本文主要对A(野拉赛)、B(索拉吉尔)两个矿段进行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滩间山群。区内侵入体大面积分布,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岩相学、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石炭世,并且岩体形成于同碰撞环境,古特提斯洋已经闭合,已经进入陆内造山阶段;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中叁迭世,并且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为俯冲环境。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北西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两组,其中北西西向断裂组是区内的主干构造,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于该组断裂及其次一级构造中。A矿段共圈出蚀变带3条,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蚀变带由破碎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后期的花岗细晶岩、石英脉组成,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65°-80°之间。矿石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主,也发育石英脉型。围岩蚀变类型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钾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B矿段共圈出矽卡岩带4条(其中地表3条、深部1条),均产于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滩间山群地层的接触部位,总体走向北西西向,倾角20°-85°之间。矿石类型主要有含黝铜矿黄铜矿斑铜矿矿石、含黄铜辉钼矿矿石、自然铜矽卡岩矿石和孔雀石化(含黄铜)磁铁矿矿石四种类型(据勘探资料)。矽卡岩带内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等。实验结果显示,卡尔却卡A矿段成矿流体经历了由高盐度到低盐度的演化过程;气液两相包裹体温度峰值区间为260~340℃,含CO2叁相包裹体温度峰值区间为340~360℃,成矿流体具有中高温特征;成矿压力范围为51~97MPa,成矿深度集中于5.70~8.12km。成矿物质中,硫以深源岩浆硫为主,并有少量围岩硫参与,也可能是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从地壳物质汲取各种成因硫。成矿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后期迭加有大气降水等其他流体。综合分析认为,卡尔却卡A矿段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线性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B矿段矿床成因类型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在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卡尔却卡铜矿的矿化富集规律进行归纳总结,A矿段矿体严格受NWW向断裂控制,矿化与硅化关系最密切,与典型的斑岩型铜矿有严格区别;B矿段矿体受矽卡岩接触带和NWW向断裂联合控制,并且当地层与矽卡岩接触带大角度斜交时最易产生富矿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铜矿富集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撒纳龙哇铜矿床位于青海省叁江地区北西段的主体,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大陆南缘、扬子古陆西缘,东坝-澜沧江缝合带北侧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北特提斯华力西-印支期造山系的唐古拉陆块内。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晚叁迭世巴塘群火山岩和灰岩组,并有少量沉积岩重晶石岩出露。赋矿地层主要为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玄武质凝灰岩等。其中矿区玄武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237.5±2.9Ma。玄武质凝灰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Mg#值平均为50.49,大于地幔岩浆的Mg#值;δEu范围为1.08~1.69,说明源区没有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Th/Ta)PM值为1.08~6.46、(La/Nb)PM值为3.97~11.66、(Th/Nb)PM平均值为6.67、TDM1值为792-886Ma,表明岩石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亏损地幔,同时受到了地壳物质或者富集地幔组分的混染。岩石具有钙碱性系列岛弧玄武质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洋中脊(MORB)的属性。位于HS46号异常区东南侧,圈出1个(ⅠCuPbZn)矿体,矿体控制长度1600m,宽度4.94-13.34m,Cu品位1.55%,Pb品位2.94%,Zn品位4.69%。位于HS37号异常区,圈出1个铜(ⅡCu)矿体,矿体长大于200m,厚度6.71m,Cu品位0.84%。野外调究和室内分析确定矿床的两套成矿系统:即通道相周围具有明显的矿化,围岩为火山岩;沉积相中发育各种重晶石岩、铁硅质岩等。两个矿体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结构、半自形-它形晶结构、脉状穿插结构、交代残余结构、骸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条纹状或条带状构造、脉状或网脉状构造、薄膜状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并确定了该矿床经历了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两个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通道相石英中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80~220℃)、低盐度(1~5wt%NaCl)、低密度(0.84~0.92g/cm3)流体;沉积相重晶石岩中成矿流体为低温(140~160℃)、低盐度(8.8~9.6wt%NaCl)、低密度(0.92~0.94g/cm3)流体。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黄铜矿中硫同位素δ34S的均值为-1.9,黄铁矿中硫同位素δ34S变化范围为-0.6~-0.3之间,表明深部岩浆硫或幔源硫的特点。重晶石样品硫同位素(δ34S)分析结果为15.5和15.8,代表了晚叁迭世海相蒸发岩δ34S的特征。厘定了成矿时代为赋矿围岩玄武质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即晚叁迭世。综合分析认为,撒纳龙哇铜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通过地质模型、物化探模型等对该矿床矿化富集规律进行分析,认为构造错断影响、重晶石岩与矿化的关系、(Au、Ag、Cu、Pb、Zn)组合异常、地磁异常正负交替是找矿的重点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矿富集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郑源豪.吉林省临江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王飞.青海玉树撒纳龙哇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D].吉林大学.2017

[3].王磊,方维萱,贾润幸,鲁佳,叶雷.新疆乌恰县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库孜贡苏组沉积相特征与铜富集成矿规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4].李长哲.小西南岔金铜矿北山矿段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王军升,王玉往.青海赛什塘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富集规律[J].矿产勘查.2015

[6].陈俊.吉林靖宇常发沟金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D].吉林大学.2015

[7].董云侠,贾洪波,颜世凯.滇中砂岩铜矿伴生银的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初探[J].吉林地质.2015

[8].李旭辉,高任,付斌,钟浩.赣北城门山铜矿床Ⅰ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刘涛.东乡铜矿床矿化富集规律的几点认识[J].环球人文地理.2014

[10].刘昊天.青海格尔木卡尔却卡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化富集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熔岩流I3矿体分布形态及厚度等值线图郝家河铜矿区地质简图线剖面图(据矿区资料,1980)I3矿体喷发沉积中心分布图—3虎头山北区域地质图及工作区构造图(...牟定郝家河铜矿区构造纲要图

标签:;  ;  ;  ;  ;  ;  ;  

铜矿富集规律论文_郑源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