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水盐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物,神经网络,土壤,盐分,海河,水分,模型。
作物水盐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19)在《盐化潮土水盐运移与作物生长对改良剂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滨州市盐碱土广布,近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土地盐渍化日益加重,严重阻碍当地农业、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寻求成本低、见效快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本文以滨州盐化潮土为研究对象,添加聚丙烯酰胺(PAM),竹炭型土壤调理剂(BC)以及菌型有机复合肥(BO)3种改良剂,通过室内实验、盆栽实验、大田小区实验,分析研究改良剂作用下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探究改良剂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盐化潮土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土壤添加改良剂后,其导水性及水分入渗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竹炭型土壤调理剂的添加使盐化潮土饱和导水率增大、水分入渗能力提高;盐化潮土的饱和导水率随PAM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水分入渗能力较差;除BO4处理外,菌型有机复合肥对土壤导水性能和入渗性能的影响效果较小;添加改良剂后,土壤累积入渗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可用Kostiakov模型拟合,拟合效果较好(R~2>0.85),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线性关系显着(R~2>0.98),符合普通规律性。(2)改良剂类型和用量均能影响盐分运移与分布。室内试验中,浸润区土层EC、Cl~-和Na~+在土壤呈“L”形分布。冬小麦成熟后,盆栽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CK<BC<BO<PAM;玉米收获期,盆栽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BO<BC<CK<PAM。小区实验表明,Cl~-和Na~+在剖面上的动态变化具有一致性,均表现在冬小麦生育期Cl~-和Na~+呈“表聚型”的分布特征,玉米生育期Cl~-和Na~+呈“底聚型”的分布特征。各处理0~40cm土层Cl~-含量与Na~+含量、EC均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3)添加改良剂情况下的作物出苗率实验结果表明,除PAM1.0处理冬小麦出苗率为60%外,其余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无显着影响。但添加BC和BO各处理的冬小麦生长受限,而PAM各用量处理对冬小麦苗期生长似有促进作用。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改良剂不利于作物出苗。而施用BC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后期生长,提高百粒重(较CK增加5.2%);施用BO可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生物量(较CK增加22.7%);施用PAM则不利于玉米和小麦生长。(4)综合土壤水盐及对作物生长状况,竹炭型土壤调理剂对盐化潮土的改良效果较好,按照8g/kg施用BC从而达到节水、洗盐、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等效果。(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冰[2](2017)在《海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水足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足迹可以看做水资源占用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足迹的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ropwat、ArcGIS10.0及Matlab软件,研究了海河流域1990-2014年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在2020-2050年GFDL-ESM2M模式RCP2.6、RCP4.5、RCP8.5叁种气候情景下预估产量的基础上,核算了作物生产水足迹,并定量分析了各气象因子对水足迹的贡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1990-2014年日实测气象数据及作物产量,基于Cropwat软件核算冬小麦、夏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及总水足迹,利用Arc GIS10.0软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其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36.21%、63.79%,总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36.09%、63.91%。冬小麦单位质量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76.52%、23.48%,总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77.51%、22.49%。西北以及环渤海部分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偏高;而总水足迹呈现出四周低,中部、东南部高的特征。1990-2014年间,两种作物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夏玉米水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水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2)对2020-2050年GFDL-ESM2M模式RCP2.6、RCP4.5、RCP8.5叁种气候情景气象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1990-2014年间单位面积产量与各气象要素的拟合方程,并预测2020-2050年夏玉米、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结果表明:2020-2050年间RCP2.6、RCP4.5、RCP8.5叁种情景夏玉米单位面积预估产量均值分别为5581.1 Kg/hm~2、5706.8 Kg/hm~2、5723.5 Kg/hm~2;叁种情景冬小麦单位面积预估产量均值分别为4790.0 Kg/hm~2、4940.3 Kg/hm~2、4783.3 Kg/hm~2。同时,分析表明各情景间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年际变化规律差异性明显。(3)基于Cropwat软件核算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单位质量水足迹及总水足迹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两种作物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及总水迹分布规律与1990-2014年差异不大。时间上,夏玉米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较1990-2014年均值有所减小,冬小麦两者均有所增加;两种作物蓝、绿水足迹均有大幅上升。(4)基于Matlab平台采用偏相关法分析各气象因素对各水足迹分项的贡献度,研究表明:相对湿度、降水以及日照时数是影响夏玉米水足迹各分项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降水、相对湿度与蓝水呈负相关,对绿水呈正相关,而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是影响冬小麦水足迹各分项的主要气象因子,且对蓝水呈负相关,对绿水呈正相关。同时,对于各行政区划,大部分地区夏玉米与冬小麦各情景间水足迹受两种气象因子的显着影响,且降水、相对湿度与单位质量水足迹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气温、风速呈正相关;而各气象因子与总水足迹均呈正相关;但主要影响因子差异性显着。(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孝杨[3](2013)在《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水盐变化特征与作物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与燃烧利用引发两大主要环境问题,一是大面积地表塌陷的形成造成耕地损失,破坏区域生态环境;二是煤矸石等煤系伴生物产生和燃煤电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压占土地,通过扬尘与淋滤液等污染周围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为应对这些环境问题给矿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利用固体废弃物充填重构土壤剖面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工程措施在矿区被较多地实施,其中燃煤电厂废弃物(如粉煤灰)作为充填基质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复垦地的土地利用方式若为林地或耕地,其土壤剖面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机理是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应用实验室土柱试验和现场小区试验,重点研究重构土壤水分入渗和作物生长条件下水量平衡规律,粉煤灰高可溶性盐的迁移和污染深部土壤或地下水环境的可能性,以及重构土壤盐分剖面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复垦地作物生长对水盐条件变化的响应与重构土壤肥力质量。以期为完善煤矿区充填重构土壤水盐运动的理论研究和复垦地植物栽培的田间管理实践等作出重要贡献。(1)设计覆土厚度为20cm和35cm的试验土柱,并分别控制不同的地下水位(-115cm和-300cm),研究重构层状土壤水分入渗和盐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实验设计的两种覆土厚度对入渗锋下移速率影响的差异性存在但不显着,表土和粉煤灰层间水分入渗有明显的界面特征。强供水条件下,粉煤灰层中的K+和Cl-随水分快速向下运动,若污染防治措施不当,容易造成深部土壤或周围地下水中盐分离子浓度的短期急剧升高。地下水位对重构土壤水分入渗有显着影响,低地下水位时,入渗锋呈规则下移;高地下水位时,入渗锋与毛管水上升面出现界面胶结现象,交锋面约在-40cm处,所需时间约为灌溉后12h。(2)对照安徽省淮南市2001-2010年降雨量和蒸发量资料,应用Hydraus-1D软件模拟极端气象条件下重构土壤水量平衡特征,发现当地下水位较低(-300cm)时,含水量明显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干旱年份与湿润年份相差0.100cm3/cm3左右,尤其是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高地下水位(-115cm)时,粉煤灰层含水量基本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始终在近饱和状态,表层土壤虽有变化,但幅度相对较小。无论干旱或湿润年份,表层土壤含水量均在田间含水量上下波动,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此时,试验的两种覆土厚度对含水量的影响差异很小。(3)分别建立覆土厚度25cm和45cm的田间试验小区,设置对照小区并控制地下水位(约-150cm),研究小麦生长条件下重构土壤水分平衡和盐分剖面特征。结果表明,试验小区粉煤灰层的含水量在整个小麦生长周期均接近饱和含水量,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程度低,而表层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呈显着正相关。试验小区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在小麦生长各时期都低于对照小区,有限的表土厚度增加并不能改变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的水分条件。通过验证发现根系吸水条件下的Richards方程在描述重构土壤田间含水量变化时存在缺陷,计算值与实测值相比明显偏低。文章据此对Richards方程的源汇项进行了修正,引入了λ值,其计算公式为λ=γ*(dpb/dθ)。同时,试验小区土壤中SO42-、Mg2+和Ca2+含量较高,C032-和HCO-含量较低。与对照小区相比,试验小区土壤总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在小麦生长的整个周期内,表土厚度越薄,重构土壤对可溶性盐分的聚集和保持能力越差。可溶性盐组分在重构土壤中的剖面特征明显。C032-和HCO-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自土壤表层至粉煤灰层,含量逐渐降低,而Cl-、SO42-和四种阳离子的含量自土壤表层至粉煤灰层,含量逐渐增加。(4)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水盐条件与小麦籽粒产量间存在明显“相悖”现象,即试验小区粉煤灰层含水量始终高于对照小区,而籽粒产量却显着低于对照小区(p<0.05)。由研究结果揭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粉煤灰有低容重、大颗粒比表面积、强水分吸持能力等性质,水分向上输送困难,表层土壤含水量受其影响较小;二是重构土壤盐分含量总体不高,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较低,影响小麦生长和籽粒产量。覆土厚度与小麦产量间关系可用dY/dH=(-0.3632+0.0021H)*H+11.315经验模型来描述。复垦地表层土壤的最优厚度为35~45cm。(5)论文在研究重构土壤理化性质基础上,构建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赋予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揭示对照小区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高,其次为覆土厚度45cm的试验小区,覆土厚度25cm的试验小区最低,这与小麦籽粒产量结果一致。重构土壤养分肥力指标NFI值和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IFI值之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784(p<0.01,n=12)。(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28)
柴春岭,苏艳超,刘玉春,杨路华[4](2011)在《基于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的作物-水盐响应关系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在诸多影响因素下,生长过程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使其水-盐的响应关系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精确描述。本研究基于大田棉花膜下咸淡水滴灌试验成果,采用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对籽棉产量与灌溉水量和灌溉水矿化度的响应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模拟结果精度良好。模拟得到的连接权重矩阵可良好地表达籽棉产量与各生长阶段微咸水处理水平之间的响应关系,在微咸水灌溉技术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孔东[5](2004)在《含盐土壤节水灌溉下作物—水—盐响应关系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内蒙古河套灌区如何实施节水灌溉同时又要防治土壤盐渍化,即“节水防盐”的双重目标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油料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采用田间试验和苗期盆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河套灌区不同盐渍化土壤进行的节水灌溉试验,分析了不同水分、盐分胁迫对向日葵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作物生理生育指标(株高、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水势、光合作用和籽实产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索作物水盐响应规律,对净光合速率各影响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及路径分析,在此基础上,引进SWAP模型探讨了向日葵在不同水分、盐分胁迫条件下作物实际腾发规律,参照常用作物-水模型引入盐分胁迫因子建立了作物-水-盐响应模型。向日葵种籽对盐分具有一定的耐盐性,而土壤含盐不同对种籽的萌发时间和出苗率影响不同。在轻度(<0.3%)盐渍土和中度(0.3~0.5%)盐渍土中都可以正常出苗,但重度(>.5%)盐渍土对向日葵种子的萌发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且出苗时间比轻中度晚2~5天;含盐量达到0.8%时,超过其耐盐能力,种子不能萌发。向日葵各个生育阶段对盐分的反应并不相同。苗期对盐分较敏感,作物各生育指标对盐分的响应很大。在现蕾期土壤中含有适量的盐分(0.3~0.4%),作物对苗期受盐分影响有补偿性生长。但当盐分含量超过0.5%范围后,同等条件下补偿生长不大或无补偿生长,会与其它处理之间的植株生长差距加大。全生育期含盐高于0.5%严重抑制作物生长,最高减产率达45.52%。在本试验条件下,用LI-6400型光合仪测定了向日葵在不同盐分胁迫下现蕾期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并在仅变化光强和温度的状态下,测定其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不同盐分处理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且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其光合速率的总体趋势呈现下降。在不同盐分胁迫下叶片对高温和强光的适应性不同,各处理光合速率随光强的改变差异不显着,随温度的改变则存在显着差异性。通过相关及路径分析表明,光强并不是Pn的主要限制因素。0.29%盐分处理Pn的下降主要受气孔因素的影响,0.39%盐分处理Pn的下降则是受气孔因素及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0.68%盐分处理Pn的下降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和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协同作用的影响。作物群体叶面积、叶片水势和产量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不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69002)资助。<WP=3>水盐处理下,含水率在(65~75%)θfc,含盐量在(0.3~0.5)%时对向日葵的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影响不大,其叶面积指数、叶水势和产量与轻度盐土(<0.3%),分别相差5.90%、0.27 MPa和5.92%。而含盐量超过0.5%时,高土壤水分水平(65~75%)θfc下也对向日葵的生长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产生严重抑制,其产量仅是轻盐土的57.39%,低水分处理(55~65%)减产率达62.32%。通过3年的田间对比试验得出,在盐渍化土壤中进行节水灌溉其盐分临界值不应高于0.5%。在轻度盐分(<0.3%)土壤中,当土壤水分含量过高(>5%θfc)时,不仅不会对作物产生促进作用,反而抑制了作物的生长。在苗期其适宜含水率为(55~65%)θfc,现蕾期的灌水量则制约作物的生长,其适宜含水率为(65~75%)θfc。中度含盐土壤中(0.3~0.5%)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生育期保持在 (65~75%)θfc即可保持作物良好的生长态势。重度含盐土壤中(>0.5%),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株高的生长受到的抑制越严重。因此重度含盐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其水分含量最好保持在75%θfc以上。在本试验条件下,引入了SWAP2.0模型探讨了向日葵在不同水盐处理下作物需水量的计算。通过模拟计算将根系层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拟合效果很好。因此SWAP模型是求解作物实际腾发量的一个有效工具。根据SWAP模型模拟的结果,选取了4个国际上应用最多的作物水分响应模型,在以腾发量(ET)和蒸腾量(T)为自变量计算所得的敏感指数中,Blank模型的回归效果最显着且与前面统计分析的结果相吻合,最能体现本试验条件下作物与水分的定量关系。根据相关试验资料求得,各生育阶段向日葵土壤临界电导率和可容忍电导率值。根据所得各生育阶段土壤实测盐分胁迫因子、实测产量和实际腾发量,参照4个常见的作物水模型,以向日葵实际腾发量为自变量,引入盐分胁迫因子构建了Jensen型、Blank型、Singh型和Minhas型作物-水-盐响应模型。求得4个模型中各生育阶段水分、盐分敏感指数。通过实测资料检验确认Blank型作物-水-盐响应模型具有较高精度,且与向日葵的生长规律相一致,可以较准确地揭示作物产量与土壤水分、盐分的量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盐渍化土壤中的灌溉制度,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本研究探索了含盐土壤中进行节水灌溉,作物对水盐双重胁迫时的响应规律,对于本研究展开的节水灌溉试验,基于灌溉方式、土壤质地以及灌溉水量的多少和灌溉时间的控制和选择上实现了一定的节水意义,可为在土壤含盐条件下进行节水灌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用于实际生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霍再林[6](2004)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参考作物腾发量与作物水盐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人类发展到计算机时代的又一个梦想,为知识学习和获取自动化、知识表达方式普适性、搜索求解高效率和全局化、智能体活化于环境等多个方面统提供了可能。为满足水土工程深入研究及复杂系统建模优化的需要,本文针对水土工程系统特有的复杂性,以人工智能技术中重要分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写ANN)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写GA)为建模、系统优化工具,水土工程系统中土壤作物大气(SPAC)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自适应能力、非线性、全局优化等特点,将其运用于该领域多个问题的解决中。就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在参考作物腾发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简写ET0)和作物水盐响应(Crop Response to Water-Salt简写CRWS)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为水土工程领域复杂系统多参非线性问题的求解开辟了新路。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在分析气象因子与ET0相关性的基础上,将ANN运用到了ET0的计算模型研究中。建立了小尺度区域ET0的4因子(辐射、温度、湿度、风速)和3因子(辐射、温度、湿度)ANN模型,提出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在非冻期,4因子模型能有效地表征气象因子对ET0的影响,有较高的精度;风速不大时,可忽略风速对ET0的影响,3因子模型有一定的精度,可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大尺度区域(北方干旱寒冷区)的ET0时空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子区域的ET0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不同子区域的ET0的ANN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由于ANN的非线性、自适应性等优点,使得所建ET0的ANN模型精度高。此研究是传统ET0计算模型的补充。(2) 在含盐土壤节水灌溉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作物水盐响应的复杂性,充分利用ANN表征多参非线性关系的优点,将ANN引入作物水盐响研究中。通过因子分析、网络结构分析,建立了作物(油料向日葵)水盐响应的10因子和6因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CRWS)。经检验,此2种模型的模拟精度均较高,考虑到模型的复杂性等,研究中推荐使用6因子模型。运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作物水盐响应敏感性分析研究,得到中轻度含盐土壤中油料向日葵在现蕾期对缺水最敏感,其次是开花期和苗期;而在重度含盐土壤中,油料向日葵对缺水敏感由大到小依次是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这一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此研究为作物水盐响应及相关研究开辟了新路。(3) 在作物水模型及作物水盐响应相关研究中,目前多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WP=3>寻优,动态规划法对系统进行优化。这些传统的优化方法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局部最优点。作为模仿生物进化论的遗传算法为全局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GA运用到了作物水盐响应的相关研究中。运用基于实码的加速遗传算法(RAGA)优化求解了春小麦作物水模型的敏感系数。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所与最小二乘法所求得敏感系数对作物的适应性相当,但前者由于人为控制了系数的范围,所得结果合理。通过GA-ANN耦合模型的建立求解了不同含盐程度土壤中作物(油料向日葵)的适宜含水率。分析研究表明,GA能避免传统优化算法的限入局部最优点的缺点,为水土工程系统非线性多参寻优提供了捷径。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大多属于尝试性,本研究将ANN和GA运用到了ET0和CRWS的建模及参数寻优中,初步证明了其在水土工程研究中的可行性,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水土工程中的一些常规解析法、常规优化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得以解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霍再林,史海滨,孔东,张丽辉,陈亚新[7](2003)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物水—盐响应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最成熟的BP网络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油葵的水—盐响应进行初步研究,以油葵的6个生育阶段的土壤溶液相对浓度为输入样本,油葵的相对产量为输出样本,训练并确定了具有6个输入向量,3个隐含结点,1个输出向量的3层BP网络。经检验,该模型能正确表达油葵的相对产量和各个生育阶段土壤溶液相对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是对传统的作物水—盐响应模型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张丽辉[8](2002)在《含盐土壤节水灌溉下作物水盐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河套灌区总灌水量减少又要解决盐渍化土地(占总耕地面积65%)灌溉问题的前提下,针对主要作物油葵,采用苗期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作物水盐胁迫响应研究。在方差分析确认试验处理显着的基础上,对作物生理生育指标(株高、茎粗、叶片数、花盘直径、干物质量、叶水势、籽实产量)进行统计分析探索作物水盐响应规律;研究作物产量与土壤水分盐分联合作用的定量关系,参照水分的Blank加法和Jense乘法模型结构,建立作物水盐响应模型。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含盐不同对油葵种子萌发时间和出苗率影响不同。土壤含盐超过0.5%以上,出苗时间严重受抑。(2)苗期是油葵的盐分敏感期,作物各生育指标对盐分的响应很大。土壤含盐0.4%是油葵维持正常生长的最高限;现蕾期作物耐盐性增强,土壤含盐0.3~0.4%作物对苗期受盐影响有补偿性生长;开花期对作物产量形成有很大影响,也属于盐分敏感期。(3)现蕾期同一盐分处理的不同灌水处理对作物现蕾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形成影响不同,灌水过多过少都不利于产量形成;对于同一灌水处理的不同盐分处理,随盐分增加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降低。(4)随着土壤盐分增加作物对土壤水分要求也增加,含盐0.6%以下的土壤满足最低水分要求,可获较理想产量,大于0.6%以保持土壤水分状态减轻或消除盐分胁迫的措施已经不可行,建议不使用含盐>0.6%的耕地。(5)油葵叶水势各生育阶段变化趋势不同,随温度变化显着,多数阶段叶水势都随温度升降呈现相同变化,含盐高的小区叶水势升降速度高于低含盐区叶水势低于低含盐区,可以反映土壤水分胁迫和盐分胁迫。(6)选取试验条件下的适宜自变量-土壤溶液相对浓度建立作物相对产量与土壤水分盐分水盐响应模型,通过实测资料检验确认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较准确地揭示作物产量与土壤水分盐分的量化关系,为含盐土壤的节水灌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可供灌溉规划管理参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张展羽,郭相平[9](1998)在《作物水盐动态响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作物水盐动态响应模型,分析了模型中各参数的求解方法,并根据试验资料给出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盐分敏感指数σi和缺水敏感指数λi,为含盐劣质水灌溉管理及农作物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1998年12期)
作物水盐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水足迹可以看做水资源占用的综合评价指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足迹的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ropwat、ArcGIS10.0及Matlab软件,研究了海河流域1990-2014年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在2020-2050年GFDL-ESM2M模式RCP2.6、RCP4.5、RCP8.5叁种气候情景下预估产量的基础上,核算了作物生产水足迹,并定量分析了各气象因子对水足迹的贡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1990-2014年日实测气象数据及作物产量,基于Cropwat软件核算冬小麦、夏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及总水足迹,利用Arc GIS10.0软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其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玉米单位质量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36.21%、63.79%,总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36.09%、63.91%。冬小麦单位质量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76.52%、23.48%,总水足迹中蓝、绿水分别占77.51%、22.49%。西北以及环渤海部分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偏高;而总水足迹呈现出四周低,中部、东南部高的特征。1990-2014年间,两种作物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夏玉米水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冬小麦水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2)对2020-2050年GFDL-ESM2M模式RCP2.6、RCP4.5、RCP8.5叁种气候情景气象数据进行降尺度处理,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1990-2014年间单位面积产量与各气象要素的拟合方程,并预测2020-2050年夏玉米、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结果表明:2020-2050年间RCP2.6、RCP4.5、RCP8.5叁种情景夏玉米单位面积预估产量均值分别为5581.1 Kg/hm~2、5706.8 Kg/hm~2、5723.5 Kg/hm~2;叁种情景冬小麦单位面积预估产量均值分别为4790.0 Kg/hm~2、4940.3 Kg/hm~2、4783.3 Kg/hm~2。同时,分析表明各情景间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年际变化规律差异性明显。(3)基于Cropwat软件核算2020-2050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单位质量水足迹及总水足迹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两种作物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及总水迹分布规律与1990-2014年差异不大。时间上,夏玉米单位质量蓝、绿水足迹较1990-2014年均值有所减小,冬小麦两者均有所增加;两种作物蓝、绿水足迹均有大幅上升。(4)基于Matlab平台采用偏相关法分析各气象因素对各水足迹分项的贡献度,研究表明:相对湿度、降水以及日照时数是影响夏玉米水足迹各分项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降水、相对湿度与蓝水呈负相关,对绿水呈正相关,而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是影响冬小麦水足迹各分项的主要气象因子,且对蓝水呈负相关,对绿水呈正相关。同时,对于各行政区划,大部分地区夏玉米与冬小麦各情景间水足迹受两种气象因子的显着影响,且降水、相对湿度与单位质量水足迹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气温、风速呈正相关;而各气象因子与总水足迹均呈正相关;但主要影响因子差异性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水盐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盐化潮土水盐运移与作物生长对改良剂添加的响应[D].鲁东大学.2019
[2].张冰.海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水足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
[3].陈孝杨.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水盐变化特征与作物响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
[4].柴春岭,苏艳超,刘玉春,杨路华.基于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的作物-水盐响应关系模拟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
[5].孔东.含盐土壤节水灌溉下作物—水—盐响应关系及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6].霍再林.基于人工智能的参考作物腾发量与作物水盐响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7].霍再林,史海滨,孔东,张丽辉,陈亚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物水—盐响应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8].张丽辉.含盐土壤节水灌溉下作物水盐响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
[9].张展羽,郭相平.作物水盐动态响应模型[J].水利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