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李瑟组镰孢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培养基,串珠,后代,有性杂交,核型,菌落,电泳。
李瑟组镰孢霉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云[1](2001)在《李瑟组镰孢霉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菌株的突变体生理表型互补试验、有性杂交、异核体及RAPD分析等方法,对串珠镰孢霉含钼协同因子基因位点、含钼协同因子与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异核体的遗传稳定性、形成色素能力及其遗传,以及不同寄主和地区来源的菌株间群体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 根据对单孢菌株的42个含钼协同因子缺陷型突变体(nitB)互补测定结果,首次测定至少有7个基因位点控制含钼协同因子;硝酸盐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nitA)和亚硝酸盐缺陷型突变体(nitC)各自互补的结果表明,除单基因控制这两种酶的产生外,还存在其他基因的调控;对筛选到的两株主氮调节基因缺陷型突变体(niD)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该种类型突变体的产生,往往会丧失突变体的雌性可育性能力。 串珠镰孢菌含钼协同因子突变体缺陷型(nitB)与亚硝酸盐还原酶缺陷突变体(nitC)间的杂交结果显示,在不同的交配群以及在相同交配群的不同寄主上的分离菌,控制这两种酶的基因有两种类型。首次提出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调控硝酸盐还原途径酶的假说。当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nitD:nitB:nitC:wt=1:1:1:1)时,说明这两种酶只受核基因的调控,分离时两种基因自由组合;而当杂交后代仅有两种表型时,表现为父本表型隐藏,主氮调节基因缺陷型(nitD)表型不出现,即母本表现型:野生型=1:1,认为这种遗传情况除了受核基因的控制外,还存在细胞质基因的影响。 对异核体的无性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说明,串珠镰孢霉同一VCG菌株间粗、形成的异核体遗传稳定性较差,一般3~5代即丧失异核体的特征。说明形成异核体和进行准性生殖不是引起串珠镰孢霉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菌株产色素的能力无性遗传相对较稳定,根据有性杂交的结果,首次提出由单主效基因控制色素前体的产生,但色素的产生与否还受一定数量的微效基因控制,这些微效基因与色素产生的量以及色素形成的快慢有关。 用9条引物对不同来源的串珠镰孢霉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产生88个 周晓云 李瑟组镰抱霉的遗传学条带的RAPD汁于标记,其中97.73%具有多态性。根据RAPD谱带计算出的菌株riJ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整个群体的多态性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区来源问不存在相关性。但是分别以寄上和交配群划分的不同群体进行聚类时,A、DFg交配群体仰遗仕差异较小,遗传变异量为0刀348;奇主为水稻和玉米的菌株群体仰退传芹异最人,巡传变疗量为0.24。而且在A、D交配群中,亚议体的划分\ 术奇k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1-06-01)
刘金姐[2](2000)在《李瑟组镰孢霉电泳核型及其核糖体DNA(rDNA)ITS区的RFL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李瑟组镰孢霉(Fusarium Section Liseola)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李瑟组镰孢霉不同交配群标准菌株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2)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Fusarium moniliforme)不同交配型菌株rDNA的ITS-RFLP;(3)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的无性和有性后代菌株rDNA的ITS-RFLP;(4)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的电泳核型研究;(5)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在有关李瑟组镰孢霉rDNA的ITS-RFLP研究中,利用一对特异性寡核甘酸引物ITS1和ITS4扩增了李瑟组镰孢霉rDNA的长约620bp的转录间隔区(ITS),并选用AluⅠ、MspⅠ和TaqⅠ叁种识别4个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体系的组成为:扩增产物8.8ul,反应缓冲液1ul,限制性内切酶0.2ul,反应温度按照各酶的使用说明。酶切产物利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经Popgene 1.31版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供试李瑟组镰孢霉6个交配群12个标准菌株之间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经相似性分析,供试菌株可聚类为两个遗传相似组,除F群正负菌株分布于两个遗传相似组(相似性为45.5%)外,其余各交配群的一对标准菌株均分布于同一遗传相似组,且相似性高于78.3%。 供试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rDNA的ITS-RFLP经相似性分析可聚类为两个遗传相似组,正交配型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可达100%;负交配型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较低,介于34.8-100%之间。 A交配群的一对雌性可育性菌株的无性后代的核糖体DNA(rDNA)ITS区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无性后代菌株与各自的亲本结果相同,表明在其无性繁殖过程中的ITS区的稳定性。而有性后代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供试有性后代菌株的ITS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母本菌株相同,与父本菌株则只有38.1%的相似性。 有关电泳核型的研究中,利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李瑟组镰孢霉的3对雌性可育性菌株的电泳核型,从中筛选了电泳效果较好的一对菌株,并研究了电泳核型在其无性和有性后代茵株中的邀传。采用不同的电泳条件分离出了供试菌株的6$染色体DNA谱带,其中D47(母本菌株)的6条谱带的大小依次为0.SMb,2.53Mb,3.25Mb,3人3Mb,3.80Mb,4石OMb,分子量为 18.16Mb;D52(父本菌株)的6条谱带的大小依次为1*3Mb,3.15Mb,3.37Mb,3*SMb,4.15Mb,4.60Mb,分子量为20.15Mb无性后代菌株的电泳核型与它们各自的亲本菌株相同,表明核型在无性后代中可以稳定的遗传;杂交后代菌株的电泳核型与母本菌株相同,而与父本菌株不同。号 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一节中,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进行了菌落生长速率和菌落颜色的测定,以作为本研究的背景材料。结果显示,供试无性后代菌株的生长速率、菌落颜色与亲本菌株相差不大,但在有性后代菌株中,菌落生长速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菌落颜色变异相当大。 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瑟组镰抱霉的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一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0-07-01)
王拱辰,章初龙,郑重[3](1995)在《镰孢属李瑟组研究──促进李瑟组产孢的植物组织培养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用常规方法灭菌的植物组织培养基,结果表明,在所试验的30种植物组织培养基中,矢车菊、石竹和茶叶3种植物组织培养基能促进李瑟组镰孢产生典型的大孢子,小孢子和产孢细胞,可作为鉴定用培养基。(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6期)
王拱辰,刘文军,陈辉珍[4](1995)在《镰孢属李瑟组研究──促进李瑟组产孢的VBC培养基》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一种新的简称为VBC的培养基,其配方为:KH_2PO_4lg,KNO_31g,蔗糖0.5g,复方维生素B片1片(含维生素B_13mg,维生素B_21.5mg,维生素B_60.2mg,烟酰胺10mg,泛酸钙2mg),维生素C0.1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试验结果表明该培养基能有效地促进镰孢属李瑟组7个供试菌株产生典型的、便于鉴定的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和产孢细胞.(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王拱辰,叶琪明,楼旭日,顾振芳[5](1992)在《镰孢属李瑟组的分类研究——李瑟组的一新变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述李瑟组一新变种:串珠镰孢杭州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hangzhouensevar.nov.,并附有形态照片.(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2期)
李瑟组镰孢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李瑟组镰孢霉(Fusarium Section Liseola)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李瑟组镰孢霉不同交配群标准菌株核糖体DNA(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2)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Fusarium moniliforme)不同交配型菌株rDNA的ITS-RFLP;(3)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的无性和有性后代菌株rDNA的ITS-RFLP;(4)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的电泳核型研究;(5)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的测定。 在有关李瑟组镰孢霉rDNA的ITS-RFLP研究中,利用一对特异性寡核甘酸引物ITS1和ITS4扩增了李瑟组镰孢霉rDNA的长约620bp的转录间隔区(ITS),并选用AluⅠ、MspⅠ和TaqⅠ叁种识别4个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体系的组成为:扩增产物8.8ul,反应缓冲液1ul,限制性内切酶0.2ul,反应温度按照各酶的使用说明。酶切产物利用3%琼脂糖凝胶电泳,经Popgene 1.31版软件分析,结果如下: 供试李瑟组镰孢霉6个交配群12个标准菌株之间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经相似性分析,供试菌株可聚类为两个遗传相似组,除F群正负菌株分布于两个遗传相似组(相似性为45.5%)外,其余各交配群的一对标准菌株均分布于同一遗传相似组,且相似性高于78.3%。 供试李瑟组镰孢霉A交配群菌株rDNA的ITS-RFLP经相似性分析可聚类为两个遗传相似组,正交配型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较高,可达100%;负交配型菌株之间的相似性较低,介于34.8-100%之间。 A交配群的一对雌性可育性菌株的无性后代的核糖体DNA(rDNA)ITS区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无性后代菌株与各自的亲本结果相同,表明在其无性繁殖过程中的ITS区的稳定性。而有性后代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供试有性后代菌株的ITS区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母本菌株相同,与父本菌株则只有38.1%的相似性。 有关电泳核型的研究中,利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李瑟组镰孢霉的3对雌性可育性菌株的电泳核型,从中筛选了电泳效果较好的一对菌株,并研究了电泳核型在其无性和有性后代茵株中的邀传。采用不同的电泳条件分离出了供试菌株的6$染色体DNA谱带,其中D47(母本菌株)的6条谱带的大小依次为0.SMb,2.53Mb,3.25Mb,3人3Mb,3.80Mb,4石OMb,分子量为 18.16Mb;D52(父本菌株)的6条谱带的大小依次为1*3Mb,3.15Mb,3.37Mb,3*SMb,4.15Mb,4.60Mb,分子量为20.15Mb无性后代菌株的电泳核型与它们各自的亲本菌株相同,表明核型在无性后代中可以稳定的遗传;杂交后代菌株的电泳核型与母本菌株相同,而与父本菌株不同。号 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一节中,对所采用的实验材料进行了菌落生长速率和菌落颜色的测定,以作为本研究的背景材料。结果显示,供试无性后代菌株的生长速率、菌落颜色与亲本菌株相差不大,但在有性后代菌株中,菌落生长速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而且菌落颜色变异相当大。 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李瑟组镰抱霉的系统发育分析和遗传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一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瑟组镰孢霉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云.李瑟组镰孢霉的遗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
[2].刘金姐.李瑟组镰孢霉电泳核型及其核糖体DNA(rDNA)ITS区的RFLP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
[3].王拱辰,章初龙,郑重.镰孢属李瑟组研究──促进李瑟组产孢的植物组织培养基[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
[4].王拱辰,刘文军,陈辉珍.镰孢属李瑟组研究──促进李瑟组产孢的VBC培养基[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
[5].王拱辰,叶琪明,楼旭日,顾振芳.镰孢属李瑟组的分类研究——李瑟组的一新变种[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