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浅议汉以前嵩山仙道人物及宫观建设论文

杨超:浅议汉以前嵩山仙道人物及宫观建设论文

摘 要:嵩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嵩山繁衍生息,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夏商周三代,嵩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建都之地。秦汉时期,帝王开始巡祭五岳,中岳嵩山自然也受到青睐。东汉末期,道教孕育并产生,嵩山是重要的策源地,被道教称为第六洞天。对道教建立前的嵩山仙道人物和宫观建设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为研究嵩山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关键词:汉以前;嵩山;仙道人物;宫观建设

汉代以前,道教尚未建立,这个时期的道人物多是后代道士依托宣扬的道家人物和神仙方士,这些人物多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虽然这些记载的文献部分出自伪书,但是道教形成的基础包含道家学说、自然崇拜、神仙信仰以及奇异方术等,因此透过这些文献记载的仙道人物以及宫观建设,可对道教出现前的嵩山道教孕育情况,及其对今后道教思想形成、道教人物修炼、道教宫观建立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嵩山身为万山之祖,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1]1371据后世碑刻及相关文献传说,道教兴起之前,就有大批仙道隐士在嵩山频繁活动,为嵩山道教的孕育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汉以前嵩山地区的仙道人物和宫观建设进行研究,以期对嵩山地区的道文化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一、人物活动

(一)许由

许由是古代最早的声名显赫的隐士。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大宋增修中岳庙碑铭》记载:“许由韬晦而不还,汉武封崇而自有。”[2]关于许由的事迹,《庄子·逍遥游》中有详细记载: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3]22-24

过去企业财务管理多以人工操作为主,即便是电算化的使用也以财务凭证和纸质凭证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增加工作时间。“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对客户端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实施动态化管理。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业务处理也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来实现,打破了地区和时间限制,可以掌握客户的信用等级状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工作优化。

《史记·伯夷列传》中也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1]2121此外,在《汉书》和皇甫谧《高士传》中皆有相关故事的记载。当然,尧让位于许由之事虽记述较多,但年代久远,真假必然众说纷纭。扬雄就明确提出过异议,他在《法言》中说:“或问:‘尧将让天下于许由,由耻。有诸?’曰:‘好大者为之也。顾由无求于世而已矣!允哲尧儃舜之重,则不轻于由矣。好大累克,巢父洒耳,不亦宜乎?灵场之威,宜夜矣乎!’”[4]18可以看出,扬雄否认了此事的真实性。但楼赐叔在《爱日抄》中说:“从来人以庄周尽是寓言,却不曾深考。如尧让许由,依旧是有此人。盖申、吕、许、甫,皆四岳之后,许由亦其一也。以当时咨四岳观之,则尧有让四岳事,但周之言文饰过当耳。”[5]对尧让位一事做了较大程度肯定。记载此事的《大宋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铭》来自中岳庙,中岳庙又是嵩山道教最典型的庙宇。此碑铭记载许由之事,应是把许由作为仙道人物加以弘扬的。姑且不论许由推让天下之事的真假,许由之人当是真实存在的,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2121现在嵩山仍存许由墓。另外《水经注》记载:

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颍水迳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迳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6]415

总体而言,气象导航能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和海洋环境,如顺风、顺浪、顺流等,以此来提高船速或使船舶失速降到最低限度,以达到缩短航时,降低营运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可以看出,嵩山许由庙前原有朱宠所立的碑阙,碑阙上记载的正是许由的生平事迹,只可惜此碑阙佚失。

(二)苏林

现在嵩山中岳庙保存有两品《五岳真形之图碑》,一品是明万历二年(1574年),另一品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两者现都存于中岳庙。第一品碑上刻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形象图案,此五图乃五岳的标志。图的上方正中有一段五岳来历、五岳神职责的总序。在每个岳图下面还有一段文字,说明该岳位置、得道的真人、岳神的封号及所主宰的事项等。但此碑的文字“多不雅驯”,故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又立了第二品《五岳真形之图碑》。第二品碑上按照五岳的坐落方位,雕刻着象征五岳形态的符号。其下为一段五岳的地位及立此碑的原因的文字,文称明万历二年(1574年)《五岳真形之图碑》文字“多不雅驯”,因刻此图。每岳的图下有一段说明文字,言岳的位置、《诗》《书》上如何记载、神的封号、姓名等。其上文字皆为正书。此碑因比万历二年《五岳真形图碑》高大,故俗称“大五岳真形图碑”。可见《五岳真形图》之于嵩山的意义非常重大,它的神异功能助力了道士的修炼,同时在道教历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传统模式对实践技能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均比较薄弱,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又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和师资资源,以致实践技能教学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真培养的质量,加大旅游管理方向学生的就业难度,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并影响到我国实现旅游强国宏伟目标对高素质导游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校导游专业实践技能教学创新的研究,探索高校导游实务实践技能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针对上述现状问题,以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研究内容,以此对教学实践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其二,中期动机:中美贸易摩擦的谈判筹码。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打压,要求中国大幅削减对美贸易顺差,扩大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停止政府补贴等,并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提高关税给中国施加巨大的压力。中国在加强沟通、冷静应对的同时,一方面保持与周边邻国友好互惠关系,另一方面采取了必要合理的应对措施。由于中美两国紧密的依存关系,接触和谈判将持续进行。贸易关系主要是事务性问题,技术性谈判的空间比较大,关键是政治决策的推动。特朗普在台海政策上先发制人,大打“台湾牌”,向中国直接施压,就是为了争取在有利于美方的战略态势下与中国接触和谈判。

浮丘公为李姓,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李浮丘伯,世号浮丘公,居嵩山修道,白日飞升。尝作《原道歌》云:‘虎伏龙亦藏,龙藏先伏虎。但毕河车功,不用隄防拒。诸子学飞仙,狂迷不得住。 左右得君臣,四物相念护。乾坤法象成,自有真人顾。’”[13]说明浮丘公是在嵩山得道升仙的。《文选·谢灵运诗》记载:“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14]557明代王宠的《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与谢灵运诗类似,云:“倘遇浮丘公,歘造蓬莱巅。”[15]155以上两首诗的作者表达出倘若能遇到浮丘公,一个愿意永远失去美妙的音乐,一个想立刻随其去蓬莱仙岛。这至少说明魏晋后,浮丘公的仙道身份已经为民众所熟知。关于王子乔其人,《列仙传》云:

据《嵩书》中《白鹤观老松樵伤见梦》一文中记载:“万历乙酉冬十月,袁中郎吏部、朱非二兵部自秦中典试回,枉道见访,同游少林卢岩并嵩前诸刹,凡三日。……及晓,同二公至白鹤观故址,见观前孤松为樵者斧伤尺馀。”[8]226吕颙在《白鹤观》一诗中说:“白鹤飞何处,轻松表旧台。”表明白鹤观此时也已为荒废之地。吕颙大约在明正德初年至历万初年(1506―1577年)在世。他是嘉靖元年举人,曾任河南通判。所以至迟在明代时,白鹤观已不存。

(三)李耳

李耳即老子,道家的创始人,并被后世道教徒尊为始祖。纵览嵩山碑刻,暂未发现对老子的记载。但在有关嵩山的其他文献中关于老子的记载很多,因老子之于道教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将老子列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2139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老子在东周都城洛阳生活、工作,期间到京畿附近的嵩山应是理所当然,这也必然为他创立道家学说打下坚实的基础。《说嵩》记载:“老子当定王时,定王问在世仙,对曰:‘中岳。’古先生者即予,是未知然否。”[9]145老子自比为中岳嵩山的古先生,可见其与嵩山的紧密联系。王嘉在《拾遗记》卷三记载:

老聘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绝迹。惟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鸿鹤,或衣羽毛,而出于顶,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聘共谈天地之数。及聘退迹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乍老乍少,隐形则出影,闻声则藏形。出肘间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壶中有黑汁如淳漆,洒地及石,皆成篆隶科之字。记造化人伦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昼夜精勤,形劳神倦。及金壶汁尽,二人刳心沥血,以代墨焉。递钻脑骨取髓,代为膏烛。及髓血皆竭,探怀中玉管,中有丹药之屑,以涂其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紊,存五千言。”及至经成工毕,二人亦不知所往。[10]79-80

《拾遗记》中所说景室之山,据《道书》说:“洛州景山,太室、少室也。”[11]173关于老子在何处撰写《道德经》的说法有很多,除了《拾遗记》里的记载,最早的说法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1]2141老子在函谷关写成《道德经》的说法是流传最广的,但一本著作的成书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况且《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作者通过对有关著作体系和内容的长时间积累以及思辨才能成书。《史记》中的记载虽没有明确老子到达和离开函谷关的年份,但通过记载能够看出,老子在去函谷关之前已经“修道德”,《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已然形成,只剩下落笔成书和润色而已。所以,对应司马迁的记载来看,老子应当是在函谷关成书,而在到函谷关之前的洛阳以及嵩山活动之于老子道家思想的形成以及《道德经》的写作才是重要基础,嵩山或为老子思想发源之地,或为读书云游之所。《嵩岳志》也引《仙传》记载:“老子以金壶墨写经峰下,余墨洒淋,皆成黑色。有修竹流泉、苍苔怪石可憩。”[12]8现在太室山二十四峰之金壶峰的来历,即与老子有关。

(四)浮丘公、王子乔

将浮丘公和王子乔放在一起,是因为二人是师徒关系,他们的事迹经常合一。嵩山记载他们活动的碑刻不在少数,如唐太和三年(829年)《状嵩高灵胜诗碑》记载:“浮丘仙袂接,谢公屐齿穷。”[9]250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大宋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铭》记载:“神仙秘洞府,则浮丘、子晋隐别馆于岩峦。”[9]476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中岳中天崇圣帝碑铭》记载:“龙辔、月童之陟降,浮丘、子晋之游遨。”[9]479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大金重修中岳庙碑》曰:“浮丘公混俗以侨居,王子晋得道而仙去。”[9]502以上碑刻的记载表明,浮丘公和王子乔曾在嵩山的山洞中一起修炼。

句法错误又叫语法错误,主要是指那些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并且影响英语表达意义与理解的错误。学生在口译的过程中会受到已知经验与已学内容的影响,可能会产生过度类推的情况,将已知经验错误的运用在自己的口译内容中,或者对口译过程中出现的词语不甚熟悉,对其用法了解不够深入,从而忽视语法规则的限制,产生句法错误。例如:

地下1层生活水池泵房间内根据计量要求商业、酒店和办公均设置独立的成品生活水池,每只水池均隔成可独立使用的两格。

中岳庙的历史可追溯至东周的太室祠,《汉书·武帝纪》记载:“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草木。以山下户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独给祠,复亡所与。”[23]190“加增”二字表明,在武帝之前此地就有一个祠庙,且名字很可能就是太室祠,那么该祠最早在什么时间就已存在呢?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大宋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铭》记载:“帝王会众神,则秦皇、汉武著古迹于坛庙。”证明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现中岳庙周围做修造之事。《史记·封禅书》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1]1371能够看出,秦始皇时已令祠官到嵩山祠庙进行祭祀。

缑氏山之名,据《河南通志·山川考》曰:“其在河南府偃师县南四十里,周灵王太子升仙之所。”[17]上有石室、饮鹤池,一名覆釜堆。缑山为嵩山一脉,故《列仙传》云“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同时,据笔者统计,王子晋作为嵩山仙道的典型人物,在后代有关嵩山的诗词歌赋、书颂文记中,专门以王子晋为题书写或内容提到的文献达100多条,其中不乏刘向、嵇康、谢灵运、刘基等名家。

(五)王观香

王观香的身份比较特殊,是王子乔的妹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女仙王观香,字众爱,周灵王第三女也。是宋姬所生,于子乔为别生妹,受子乔飞解脱纲之道,入缑氏山中。”[18]王观香受哥哥的影响,也入嵩山学道。另外,两人修道的方式非常特别,《仙志》记载:“子晋入嵩山学仙,其妹亦从晋入山。兄妹不相见,惟通水道于地下,筒中传书,授受道术。”[9]16-17现在太室山二十四峰有子晋峰、观香峰二峰,正是兄妹两人学仙修道的例证。关于中国第一位女道士,魏晋时期的魏华存是目前较有说服力的代表。因为东汉前尚未有道教,称呼王观香为最早的女道士自然不合理,但就记载来看,应该是较早的女性仙道人物。

(六)邛疏

唐太和三年(829年)《状嵩高灵胜寺碑》记载:“瑶浆与石髓,清骨宜遭逢。”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大宋中岳中天崇圣帝碑铭》记载:“仙馆靖冥宅其下,玉浆滵溢湛其间。”因为嵩山独特的地貌条件,早期在嵩山修炼的仙道多采用服食石髓、玉浆的方式进行修炼,邛疏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列仙传》记载:“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气炼形,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至数百年。往来入太室山,中有卧石床枕焉。”[16]40可见,邛疏是符合嵩山早期活动的典型仙道人物特点的,这也是笔者将其列出的原因。

接收机的矩形系数实际就是考核中频输出滤波器的矩形系数,矩形系数是指描述了滤波器在截止频率附近响应曲线变化的陡峭程度[16],根据实际的工程需要一般指40 dB、50 dB甚至60 dB与3 dB带宽的比值,是表征滤波器选择性好坏的一个参量。接收机的矩形系数的好坏对后端AD采样与信号处理有着重大意义。

(七)鲁女生

鲁女生,生活在东汉末年。葛洪的《神仙传》中有专门记载:“鲁女生者,长乐人。初饵胡麻及术,绝谷八十余年,日少壮,色如桃花。日行三百里,走及麞鹿。传世见之,云三百余年。后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与之,并告其施行。”[19]82关于《五岳真形图》,《抱朴子·遐览》记载:“道书之重者,莫过於《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20]又曰:“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其山中,鬼魅精灵,虫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9]151据《万花谷记》记载:“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汉武帝殿,帝视箱中有小书,乞瞻览。母曰:‘此五岳真形图也,乃三天太上所出,岂汝所宜佩乎?’帝乞不已,母遂与帝,帝藏之柏梁台。”[21]

刘向《列仙传》曰:“中岳人苏林,字子玄,本卫人,灵公末年,师仇公,教以服气之法。又尹喜之长沙,服巨胜实。”[7]中岳人指明了苏林的籍贯,服气之法即道家的呼吸吐纳、养生延年之术。《太平御览·苏林传》中记载:“林字子玄,濮阳曲水人也。父秀,含德隐曜,居于恒山。林少禀异操,至赵,师琴高先生,授炼气益命之道。又师华山仇先生,授还神之术,曰子真人也。当学真道,乃致林于涓子。未遂,告林真诀。先生曰:‘必作地上真人,当先去三尸。’林后授紫阳真人道诀凡二百余事。至于守玄丹洞房,三元真人具标上焉。林为中岳真人。”[8]

(八)刘根

葛洪的《神仙传》中有专门记载:“刘根者,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少明五经,以汉孝成皇帝绥和二年举孝廉,除郎中,后弃世学道,入嵩高山石室,峥嵘峻绝之上,直下五千余丈。冬夏无衣,身毛长一二尺,其颜色如十四五岁人,深目多鬚,鬓皆黄,长三四寸。每与坐,或时忽然变著高冠元衣,人不觉换之。”[19]18《后汉书·方术列传》也记载:

1982年,国务院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决定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建立一种文物保护机制[1]2。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公布以来的30余年间,保护与破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始终纠结在一起,研究名城的形成因素与兴衰变迁、名城的物质与文化构成,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非常必要且重要,意义重大而特殊。

刘根者,颍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太守史祈以根为妖妄,乃收执诣郡,数之曰:“汝有何术,而诬惑百姓?若果有神,可显一验事。不尔,立死矣。”根曰:“实无它异,颇能令人见鬼耳。”祈曰:“促召之,使太守目睹,尔乃为明。”根于是左顾而啸,有顷,祈之亡父祖近亲数十人,皆反缚在前,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坐。”顾而叱祈曰:“汝为子孙,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灵!可叩头为吾陈谢。”祈惊惧悲哀,顿首流血,请自甘罪坐。根嘿而不应,忽然俱去,不知在所。[22]2746

刘根一直隐居嵩山,史籍皆记载其长生,有道术,其道法就是上文中所述的见鬼术。据抱朴子记载,道经中有《见鬼记》一书,具体内容已不可考。见鬼术是古代仙道法术的一种,能使活人见到死去之人。关于这种法术,在《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明年,齐人少翁以方见上。上有所幸李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23]1219古人认为鬼虽是阴间的活动体,但他们身体的基本特征如容貌、性情与生前是一样的,他们能够出入于阴阳之间,甚至在方士的操控下随时回到生前常在之处。这种鬼神观念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同时也能够看出对于古代仙道之术的记载,多有相通之处,这为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题材支撑。

二、宫观建设

(一)白鹤观

白鹤观原在太室山上,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朝南一面为空。白鹤观为浮丘公接引王子乔之地,今不存。在介绍仙道人物时,本文已提到浮丘公接引王子乔之事。关于王子乔与鹤的碑刻,嵩山有很多。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大宋增修中岳庙碑》记载:“凤笙鹤驭,嘉子晋之嬉游;石髓玉浆,见茂先之博识。”[2]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登华盖峰歌碑》记载乾隆帝作诗:“引兴未似今兹酣,携来双鹤其羽毵。放去聊任王乔骖,卓午蹑影归骖驔。”同年《乾隆谒岳庙诗碑》记载乾隆帝作诗:“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鹤是鸟类中最高贵的一种鸟,是长寿、富贵的象征。《诗经·鹤鸣》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记载。古代帝王对鹤也是非常追崇的。乾隆帝两次在嵩山题诗中写到鹤,也是对仙人和长寿的追求。

两则文献都共同描述了中岳人苏林拜仇先生为师并学习神道之术的事情。其中,《太平御览》还提到苏林又跟随涓子学习道术、除三尸的经历。另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有对苏林学道更为详细的记载。关于苏林与嵩山的联系虽不如其他仙道人物紧密,但据笔者查考资料,苏林应是第一个自称“中岳”人士的仙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太室祠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16]65

因为每一项资产的方差是有限量,∃C≥0,使得当N→+∞时,明显有以下结论:但第二项不会趋于0,因为其中为资产i与资产j协方差的算术平均值,将上式代入公式(2)后变型,显然可得:

淮南王安,好神仙之道,海内方士从其游者多矣。一旦,有八公诣之,容状衰老,枯槁伛偻,阍者谓之曰:“王之所好,神仙度世长生久视之道,必须有异于人,王乃礼接,今公衰老如此,非王所宜见也。”拒之数四,公求见不已,阍者对如初。八公曰:“王以我衰老不欲相见,却致少年,又何难哉?”于是振衣整容,立成童幼之状,阍者惊而引进。王倒屣而迎之,设礼称弟子,曰:“高仙远降,何以教寡人?”问其姓氏,答曰:“我等之名,所谓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龄、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也,各能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日驻流,役使鬼神,鞭挞魔魅,出入水火,移易山川,变化之事,无所不能也。”……乃取鼎煮药,使王服之,骨肉近三百余人,同日升天,鸡犬舔药器者,亦同飞去。八公与王驻马于山石上,但留人马踪迹,不知所在。宗正以此事奏帝,帝大懊恨,命诛伍被。自此广招方士,亦求度世之药,竟不得。其后,王母降时,授仙经,密赐灵方,得尸解之道。由是茂陵玉箱金杖丹出入人间,抱犊道经见于山洞,亦视武帝不死之迹耳。[19]

随后,汉武帝下令增饰太室祠。东汉元初五年(118年),阳城长吕常造太室阙于太室祠前,是为后来闻名的“汉三阙”之一。阙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门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分立于行道两旁,中间阙然,故名。太室阙现位于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庙南约一里处,分东西二阙,以条石及块石砌成。有两段隶书铭文,行间均有直向界格。阙身其余石面均雕满各种姿态生动的人物、车马、动植物等图案,为研究汉代绘画及社会风习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科。

(三)开母庙

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记载:

汉有道士,从外国将贝多子来,于嵩岳西脚下种之,并立浮图。今有四树,与众木有异,一年三花,花白色,其香甚桂。嵩山最是栖神灵薮也。东出一里,有自然五穀神芝仙药。东脚下有众果树,云是汉果园。后有小石山,名牛山,多香树,昔有妇女妊身三十月生子,五岁便入嵩高学道,通神明,为母立祠,号开母祠。又有三台山,汉武东巡过此山,见三学仙女,遂以为名。又一石室,有《自然经书》。饮食至前石柱,似承露盘,有石暗滴下,食之一合,与天地相毕。中顶南下二百步,亦有岳庙,画为神像。有玉人高五寸,玉色光润,相传曰明公山人。或失之,经旬乃见。[28]

按文中所说,此事发生在汉武帝幸中岳期间或之前,开母祠为五岁入嵩山学道之人通神明后为母所立。经查,开母祠和开母庙极为相似。《汉书·武帝纪》记载:“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麃,见夏后启母石。’”[23]190随后,武帝敕建启母庙,后避景帝讳改为开母庙。明代薛正言的《登嵩山记》记载:“往观启母石,右傍旧有启母神祠,祠已毁,故基碑石具在。”[29]此处用的是“祠”这一说法。可以看出,开母庙和开母祠应为一处建筑,只是卢元明将石生启的故事,附会到妊娠三十个月的妇女身上,以示生产之艰难,同时为此庙赋予了仙道的特质。

(四)八仙坛

《嵩书》记载:“八仙坛。在嵩山顶,汉武帝见八仙围棋于此,因建。唐武后重修,今废。”[9]42笔者查到欧阳修写过一首《书怀感事寄梅圣俞》,摘录与嵩山有关的诗句如下:“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30]28该诗全意是通过记叙作者初到贬谪之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仕途遭到挫折的苦闷和对青年时期在洛阳那一段潇洒生活的怀念。这首诗记录作者在登嵩山时,曾在三醉石上题诗,也在八仙坛逗留过,也说明至少在宋代时,八仙坛仍存。但在傅梅所在嘉靖朝前已废。

以片植、孤植和绿篱三种方式栽植:一是片植,选择苗木高度0.5-1.0m,冠幅0.3-0.5m,株行距0.6m×0.5m;二是孤植,选择苗木高度1.2-1.5m,冠幅0.5-1.0m;三是绿篱方式,选择苗木高度0.5-1.0m,冠幅0.3-0.5m,单排栽植,行距0.2m。

《嵩书》中的记载较晚,其文中所述八仙会不会是从唐时闻名的蓬莱八仙而敷衍过来。笔者认为应当不是。据《神仙传》记载:

又《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24]150关于《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当今学者认为其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也非一人,应是东周到西汉前期累积成书。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山经”部分多在东周时即已成书。陆侃如在《论山海经的著作年代》里提出:“五藏山经作于战国,海经八篇成于西汉,大荒经、海内经作于东汉至魏晋。”[25]5-7蒙文通在其《略论<山海经>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中认为《大荒经》《海内经》作于西周前期,《海内四经》作于西周中期,《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作于春秋战国之交[26]56。再加上《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27]1246-1247这里的大室当为太室,表明春秋即有太室之称。所以综合来看,至迟在东周的嵩山已经有了中岳庙的前身——太室祠。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大金重修中岳庙碑》也记载:“旧有庙在东南岭上……魏大安中,尝徙于神盖山。唐开元间,始改卜于此。”这也说明汉魏之前是有庙的。

可以看出,汉时即有八仙的传说。而且武帝也自淮南王后开始崇尚方术,其登嵩山所见八仙人应是此八人。嵩山仙人这也正合嵩山早期仙道活动频繁的状况。

关于体育赛事的概念定义,学者黄海燕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作了详尽的归纳和论述[3]。具体而言,体育赛事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根据姚颂平、陈锡尧等学者对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的划分[4-5],本文所涉的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主要包含3大类,分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主办的高等级的国际性赛事(如世锦赛、F1、网球大师赛等),以及由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操办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系列国际性商业赛事。

三、小结

(一)嵩山仙道观念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指出:“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普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31]24在上古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低下,对待自然的态度多是服从和屈服。对于大自然表现出的强大力量,民众多抱以崇拜和幻想之心,并由此敷衍出诸多自然崇拜和神异之事。夏商周时代,人们相信“天”可以主宰世间一切万物。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与天沟通的“巫”“祝”,鬼神观念不断兴起并渗透百姓生活之中。于是人们开始敬上天和神鬼,将日月星辰、名山大川、日常事物、历代帝王、英雄神力作为祭祀对象,并出现了巫术、占卜等活动。在战国时代,燕齐出现了神仙方术,方士们的本领就是通神仙而有长生不死的仙方和道术。他们还利用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敷衍出神仙家的观念。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Space Tubular Truss in ±1 100 kV Indoor DC Hall YANG Xueping,ZHANG Xiaofeng,WEI Wenbing(83)

从秦汉开始,仙道观念就越来越强烈。秦始皇就好神仙,数次到海上求仙人奇药,希望长生不老。西汉前期,黄老观念盛行。在嵩山附近发现的西汉卜千秋墓壁画绘制有一幅“升仙图”,此画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墓主夫妇在升入云霞纷繁的仙境时,女娲引导,神禽拱卫,方士招引,反映了西汉嵩山一代百姓的生死观和神仙观念。汉武帝“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封禅书》云:“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躧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1]1394。

两汉时期十分流行谶纬之学,主要以古代河图和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并将其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另外,王莽、汉光武帝都曾利用图谶谋取政权,其实图谶内容多荒诞不经、穿凿附会,只是为自己改朝易代提供服务。“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的流行也为仙道活动和后来道教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因为谶纬之学在本质上与神仙方士的鬼神之说是一致的。东汉的明帝、章帝朝信黄老,使信神鬼的风气更加盛行。明帝本人身体力行,其弟“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在东汉皇宫有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章帝还让人把这些图书进行传习。到顺帝时,已发展成黄老道,宫廷、民间多有信奉。《后汉书》记载:“(《太平经》)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22]1081而这《太平经》曾为顺帝所学习。这些都为道教建立提供了土壤。

(二)嵩山仙道活动特点

总体来看,汉以前嵩山的仙道活动是比较频繁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仙道人物多

除了前面所列出的许由、苏林、李耳、王子乔、浮丘公、王观香、邛疏、刘根、鲁女生外,据史书记载还有宋伦、刘奉林、施存、王仲伦、姜叔茂、丁实、王兴等,无名姓的仙道人物更是不在少数。除了八仙坛的八仙外,据《嵩书》引《仙经》云:“嵩高山东南大岩下石孔,方圆一丈。西方北入五六里,有大室,高三十余丈,周围三百步,自然明烛相见,如日月无异。中有十六仙人,云:‘月光童子常在天台,时亦往来此中,非有道不得望见。’”[9]207《杂道书》记载:“自岳神庙东北二十里,至一山,名曰东龙门。其东有三台山。昔汉武东巡过此山,见学仙女。帝观之,遂以名焉。”[32]103《玉清隐书》记载:“中岳嵩山,仙官二千四百人,黄素玉女十二人,侍文右卫,佩符著身。”[9]204这些有史记载的仙道人物,为嵩山早期仙道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物支持,为后期道教的繁荣做了积淀。

2.奇书异经多

除之前所说,鲁女生所得《五岳真形图》,张道陵也于石室所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都是修道修仙的重要道家经典。另外,《道藏》云:“蔡邕,中郎将,入嵩山学书。于石室中得《素书》八卷,垂芒,写史籀、李斯用笔势。读诵三年,遂通其理。尝独居于室,不寐,恍然一客至,厥状甚异,授以笔法,言毕而没。”[9]208《嵩高山记》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经书》,自然饮食。”[6]762又云:“又一石室,有《自然经书》。饮食室前,有石柱,似承露盘。有石脂滴滴下,食之一合,与天地相毕业。”[9]205《感遇录》云:“吴善经学道嵩高,忽入大洞,行数十里,岩下遇一仙者,遂拜而求道。仙者指石床上书,令取一轴,曰:‘且读此,可以于人间整叙经书、辨识文字矣。’即授此指诀。从他径出。盖《古篆隶书》也。”[9]194这些经书虽多为传说,但也反映出嵩山的神异,为嵩山仙道人物的活动增添了神秘色彩。

3.活动地点多

仙道人物在嵩山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个山头、石室,而是涵盖了太室、少室、缑山等众多地方。对于著名的活动场所来说,八仙坛在嵩山顶,开母庙却在嵩山脚下。嵩山太室有二十四峰,少室有三十六峰。太室山的青童峰有汉武帝登嵩山,遇二个青衣童子,俄而又不见的传说。浮丘峰因仙道人物浮丘公而得名。子晋峰为王子乔飞升之地。遇圣峰记载有汉武帝遇仙人,长及二丈馀的传说。金壶峰相传有老子在此写作《道德经》。会仙峰记载汉武帝在此遇八仙人下棋。少室山的白鹿峰常有仙鹿来游。来仙峰有大洞,为仙人居住之处。灵隐峰为群仙隐居之所。白道峰记载有隐士白道猷曾经居住在此峰。除了以上所列山峰之外,嵩山还有赤脚岩,其为仙人张赤脚憩息之地;科斗岩为汉代张芝曾于此获得古书;逍遥谷、紫虚谷为仙人修道之地;毛女洞、天际真人洞为修仙炼丹之地。嵩山关于仙道人物的活动的峰、谷、洞、崖、岭、岗、峡、坡、穴还有很多,可以说整个嵩山的仙道活跃度均较高,这也是早期仙道活动的一个特点。汉以后的发展,嵩山仙道活动越来越朝着集中化、密集化方向发展。

(三)原因分析

1.嵩山的地貌和植被为修道修仙提供了天然条件

《山海经》记载:“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状如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犁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24]146-147郭璞注曰:“此山巅亦有白玉膏,得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24]146《汉书·地理志》记载:“有太室山、少室山庙。古文以崇高为外方山也。”[23]1560郦道元的《水经注》曰:“合而言之为崧高,分而名之为二室。”[6]762可以看出,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嵩山为两座山的总称。对于“室”字的解释,戴延之在《西征记》中说:“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32]102另外,潘岳《关中记》曰:“嵩高山石室十余孔,有石床、池水、食饮之具。道士多游之,可以避世。”[32] 103所以,嵩山为汉之前仙道人物活动或者后来道士们的修炼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场所。同时,卢元明的《嵩山记》说:“嵩山最是栖神之灵薮,长松绿柏,生于岭涧左右。古人住止处,有铜铫器物。东北出云,有自然五谷、神芝、仙药。”[32]103葛洪在《抱朴子》中曰:“石蜜芝,生少室石户中,户中便有深谷,不可得过,以石投谷中,半日犹闻其声也。去户外十余丈有石柱,柱上有偃盖石,高度径可一丈许,望见蜜芝从石户上堕入偃盖中,良久,辄有一滴,有似雨後屋之余漏,时时一落耳。然蜜芝堕不息,而偃盖亦终不溢也。户上刻石为科斗字,曰得服石蜜芝一斗者寿万岁。”[20]179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面“益气调中,食之止饥”[33]575,而少室山产石面。表明嵩山提供了活动所必须的日常饮食条件,甚至是修道炼丹所必需的珍贵原材料。

2.嵩山是名山,地位神圣

《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1]1371周武王对嵩山的祭祀又开创了历代帝王祭祀嵩山的先河,其后的帝王都不断到嵩山祭祀。 周平王东迁后,嵩山被定为“中岳”,为五岳之一。《岳渎名山记》云:“天下有三十六洞天,第六为嵩山司真洞天,三千里,在中岳。又有七十二福地,第六十为缑氏山,在洛阳缑氏县子晋上升处,第六十二为少室山,在河南府,连中岳。”[9]203-204唐代陈子昂在《别嵩岳二三真人序》中说:“夫爱名山,歌长往,世有之矣。放身霄岭,宴景雪林,卑俗不可得而闻,时士不可得而见。则吾欲高视终古,一笑昔人。”[34]157在赞颂浮丘公、王子晋之前,先夸耀嵩山一番。明代刘咸在《嵩山赋》中说:“凡兹山之奇胜,所可爱者如此。然不指而称焉,则亦莫能默而识之矣。故夫青童、太白、子晋、浮丘、玉人、玉女、会仙、虎头、老翁、遇圣兮相向,黄盖、华盖兮叠稠。凤凰鸣阳,狮子号秋。玉柱壁立,玉镜光浮。”[35]说明了嵩山的奇胜。这让嵩山的名气不断增加,地位不断提升,仙道人物在嵩山修炼,主观上认为成功的可能比在其他地方更大。

3.嵩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其地域文化背景。嵩山这一神山自古以来就带有神秘的光环,让广大希望通过修炼、服丹等方式以求长生的民众开始走进深山。这和早期人们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神仙的观念是一致的。《五岳古本真形图》曰:“中岳五土之主,子善敬之。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36]1792《鱼龙图》记载:“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呼之令人不病。”[37]以上材料的“德居”和“治病”都让普通民众神往,民众对嵩山的崇拜越多,就越会衍生出仙道人物活动的故事。

关于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但共识性的因素主要是围绕着“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所以对旅游产业概念可以表述为:“以旅游者为对象,借助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等需求,来实现旅游者精神和物质追求的综合性产业”[3]。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一[M].清嘉庆十年(1805)刻、同治钱宝传等补修本.

[3]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扬雄.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叶釐.爱日斋丛抄:卷四[M].清守山阁丛书本.

[6]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卷六六九[M].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

[8]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卷六六一[M].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

[9]傅梅.嵩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0]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焦竑.老子翼[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陆柬.嵩岳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3]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M].明正统道藏本.

[14]萧统.文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6]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

[17]王侍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八〇[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M].明正统道藏本.

[19]葛洪.神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0]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谢维新.事类备要:卷五〇[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5]陆侃如.论《山海经》的著作年代[J].新月,1928(1).

[26]蒙文通.略论《山海经》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C]//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

[2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8]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卷三九[M].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

[29]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六[M].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庐陵吴炳刻本.

[30]陈新,杜维沫.欧阳修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2]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3]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4]陈子昂.陈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陈元龙.历代赋汇:卷一五[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东方朔.五岳真形图序[M]//张君房.云笈七签(四).北京:中华书局,2003.

[37]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卷八八一[M].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

OntheImmortalTaoistFiguresandTempleConstructioninSongshanMountainBeforetheHanDynasty

YANG Chao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Abstract:Songshan Mountai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irthpla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s early as the Paleolithic periods,Chinese ancestors lived here,left numerous cultural relics.Songshan Mountain was the capital and an importa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Xia,Shang and Zhou Dynasties.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emperors began to hold religious sacrificial ceremonies in the Five Mountains,thus Songshan Mountain was favored by the emperors for its superior geographical location.As the cradle of the Taoism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Songshan Mountain was also hailed as one of the best thirty-six sacred places for Taoist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immortal Taoist figures and the temple construction in Songshan Mountain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aoism,which is vital to th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ngshan Taoism.

Keywords:pre-Han Dynasty;the Songshan Mountain;immortal Taoist figures;temple construction

doi:10.3969/j.issn.1673-6060.2019.07.007

中图分类号:B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9)07-0042-08

收稿日期:2019-05-14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文明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13JJD870003),主持人:李景文

作者简介:杨超(1985―),男,河南焦作人,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杨超:浅议汉以前嵩山仙道人物及宫观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