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复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巴赫,凝灰岩,地层学,菌肥,节肢动物,海蛇。
生物复苏论文文献综述
任光明,朱同兴,庞维华,王立全,金灿海[1](2019)在《黔西北及邻区安尼阶底界锆石U-Pb定年及对生物复苏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中-下叁迭统海相(包括盆地相、斜坡相及台地相)沉积地层和多层凝灰岩。通过采用锆石LA-ICP-MS U-Pb测年方法,对黔西地区沙窝剖面和彝良柳溪剖面中/下叁迭统界线上凝灰岩首次进行了锆石微区同位素定年,分别获得界线年龄为247.2±2.4Ma (2σ, MSWD=0.85)和247.4±1.4Ma (2σ,MSWD=0.51),界定了"黔中隆起"及北部坳陷区中/下叁迭统界线时限,此年龄结果与国际地层年代表(2018版)建议的奥伦尼克阶/安尼阶(Olenekian-Anisian)界线年龄247.2Ma以及贵州关刀剖面Olenekian-Anisian界线附近凝灰岩锆石TIMS年龄247.2±0.1Ma高度吻合。凝灰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富集K_2O、MgO,具明显负铕异常的特征,其物源可能来自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大陆岩浆弧。幕式的火山活动可能是导致早-中叁迭世生态环境间歇性恶化和生物迟滞复苏的重要原因,而深化对叁迭纪幕式岩浆活动的认识,为我国西南地区叁迭纪地层划分对比、构造演化以及探索叁迭纪生物复苏-辐射与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冯学谦,陈中强,Michael,J.Benton[2](2018)在《早叁迭世最早期以爬行迹为主的海相遗迹化石群落及其对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省后周公庙剖面(HZGM)下叁迭统陆相地层中的海相夹层中的遗迹化石组合。综合生物地层数据(双壳类、孢粉学和叶肢介)显示产出遗迹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叁迭世最早期的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这一海相夹层是早叁迭世最早期,古特提斯洋向北侵入华北板块南缘所形成的。后周公庙剖面遗迹化石组合共包括16个属中的17个遗迹种,其中以海蛇尾类造迹形成的浅层星状遗迹Asteriacites和钩状Biformites,以及节肢动物爬行迹Dimorphichnus,Diplichnites和Monomorphichnus为主。此外,该时期不常见的鱼类游泳Undichna也有少量发现。在这些遗迹类型中,钩形遗迹Biformites是下叁迭统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它是海蛇尾类腕臂在海底移动留下的痕迹。这些造迹生物被认为生活在低能量、半受限的海湾环境。与同时期其它高分异度的遗迹群落对比,后周公庙遗迹化石组合虽然具有较高的遗迹多样性,但缺少复杂类型(如Thalassinoides,Diplocraterion和Rhizocorallium),底质混合层缺失,且以浅层遗迹为主。因此,后周公庙剖面产出的以停息迹和爬行迹为主的遗迹化石组合可能代表二迭纪末大灭绝之后海洋造迹生物的初级复苏。一些浅层造迹生物如节肢动物和海蛇尾大量增殖于边缘海洋环境中,它们可能是大灭绝之后的机会分子,而其他生物群仍然遭受大灭绝之后的消亡和环境压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吴保金,Michael,M.Joachimski,黄俊华,雷丽丹,赖旭龙[3](2018)在《华南晚二迭世-早叁迭世氮同位素时空分布及对生物灭绝和复苏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二迭纪末-叁迭纪初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古环境剧烈变化所造成的最严峻的生物灭绝事件,导致约90%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生生物灭绝。氮是重要的生化组分,也是决定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关键营养物质。海相沉积地层中氮同位素的变化能够记录地质历史时期海洋氮循环的演化。本研究对南盘江盆地广西作登Ⅱ剖面、中里剖面、外里剖面和扬子碳酸岩台地北部边缘盆地的湖北建始剖面、甘溪剖面共计5个剖面241个样品进行δ~(15)N_(tot)分析,对建始剖面28个样品进行δ~(15)N_(kerogen)分析。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揭示出晚二迭世华南不同沉积相δ~(15)N_(tot)(或δ~(15)Nkerogen)记录的差异(简称氮同位素的沉积相差):1.孤立的碳酸岩台地相(水深<20m),作登剖面δ~(15)N_(tot)均值为4.2±1.7‰(1σ,n=24),广西太平剖面均值为3.1±0.8‰(1σ,n=20);2.碳酸岩台地相(~20-50m),中里剖面δ~(15)N_(tot)均值为2.2±1.1‰(1σ,n=22);3.浅水斜坡相(~50-200m),浙江煤山剖面δ~(15)N_(tot)均值为2.2±0.8‰(1σ,n=19),四川上寺剖面δ~(15)Nkerogen均值为+2.0±0.5‰(1σ,n=20);4.深水斜坡相(>200m),建始剖面δ~(15)N_(tot)均值为0.1±0.2‰(1σ,n=31),甘溪剖面δ~(15)N_(tot)均值为0.6±0.5‰(1σ,n=74),四川朝天剖面δ~(15)N_(tot)均值为-0.3±0.6‰(1σ,n=20)。以深水斜坡相的建始剖面为例,C/N和TOC都很低的样品中δ~(15)Nkerogen仅比δ~(15)N_(tot)高~0.6‰。这说明粘土中的无机氮(即深水缺氧环境中,层状硅酸盐固定的14NH4+)对δ~(15)N_(tot)的沉积相差影响不大,δ~(15)N_(tot)的沉积相差主要由有机氮决定。反硝化作用(包括铵的厌氧氧化作用,下同)水体上涌会在浅水斜坡相和台地相的表层水体带来重氮,导致了氮同位素的沉积相差。二迭纪-叁迭纪之交,逐渐升高的温度限制了海水上涌。原本海水上涌影响较弱的深水斜坡相首先受到影响,氮同位素发生不明显的负偏。接着台地相和浅水斜坡相的氮同位素值明显负偏。而氮同位值的负偏均发生在生物大灭绝之前。二迭纪-叁迭纪之交氮同位素值的负偏被认为是氮营养元素匮乏条件下,固氮作用增强导致的。受限的海水上涌不能继续将15N和营养物质带到海水表层。作为重要生化组分的氮营养元素的匮乏很可能是二迭纪-叁迭纪之交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叁迭世,华南地区氮同位素不存在沉积相差,整体氮同位素均值为0.3±0.7‰(1σ,n=169)。早叁迭世持续的高温将温跃层和营养跃层压制在深水位置,并且限制了海水上涌给表层水体带来营养物质,进而限制了海洋生产力。具有强分馏作用的反硝化作用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质。受限的海洋生产力也限制了反硝化作用。在氮营养元素匮乏的表层海水中生物固氮作用仍然活跃。总之,受限的海水上涌,反硝化作用的减弱和活跃的生物固氮作用共同将华南地区氮同位素限制在0.3±0.7‰。氮营养元素的匮乏很可能是制约早叁迭纪生物复苏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李强[4](2018)在《华南地区最早的幻龙类及其对生物复苏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鳍龙超目是叁迭纪海洋中的分布最广泛的类群之一,从早叁迭世一直延续到白垩纪晚期。幻龙目作为鳍龙超目下属的一个重要类群,其辐射演化和分布对探究二迭-叁迭纪生物大绝灭后的生物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了一块来自湖北地区的早叁迭世叁峡欧龙标本,谱系发育分析显示其可归为幻龙目。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幻龙类,叁峡欧龙的发现表明在早叁迭世末期,始鳍龙的叁大分支(幻龙类,肿肋龙类,纯信龙类)均已出现在东特提斯洋地区。此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发现的鳍龙类、鱼龙类及高度分异的各类湖北鳄指示该地区在大绝灭之后的生物复苏较快。基于标准长度(Standard Length)的分析表明该标本的完整长度超过1.6米,指示叁峡欧龙可能为该地区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该地区迄今未发现鱼类或宏体无脊椎动物化石,因此关于该地区二迭纪-叁迭纪生物大绝灭之后生物的复苏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李鹏飞,聂时南[5](2018)在《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及心肺复苏水平的快速发展,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最终出院时仅8.3%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良好(CPC 1~2级)[1],绝大多数患者死亡或神经功能严重损伤,出现认知障碍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既往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自主(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双[6](2018)在《花溪燕楼早叁迭世印度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末期的生物大绝灭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地质事件。而随后的早叁迭世更是地球表层演化史上一个高度反常的时间段,其生物复苏期特殊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在沉积物中留下了特色鲜明的地质记录,因此,早叁迭世是研究大绝灭时间之后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恢复过程的关键时期。晚二迭世全球经历了大规模海退,中国华南地区是早叁迭世全球范围内少有的仍被海水覆盖的地区之一,相对连续的碳酸盐岩沉积和丰富的化石记录,为早叁迭世生态环境恢复等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以往研究区往往选择在深水区连续剖面,浅水区的研究较少,但浅水区生物种类及生命活动较丰富,且氧化还原等环境特征不受海水深度的影响,能够更好的反映当时海洋的整体环境。通过对浅水区的贵阳花溪燕楼剖面大冶组地层的岩性、化石组成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对花溪燕楼大冶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U、V、Mo、U/Th、V/Th、Mo/Th的含量比值,大于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的含量比值,V/(V+Ni)、V/Cr、Ni/Co、V/Sc以及MoEF/UEF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参数特征及其含量显示,大冶组一段处于缺氧-贫氧环境,大冶组二段处于贫氧-氧化环境。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配分模式比较平坦,大冶组的δCe及Ce/La的参数特征显示,早叁迭世处于贫氧环境。大冶组底部呈现明显Eu正异常,且∑REE-(La/Yb)N的投点图表明大冶组的物源主要来源于玄武岩,说明了下叁迭统大冶组受火山作用影响很大,早叁迭世贫氧环境可能与火山作用频发有关。2.碳同位素研究结合古生产力的分析表明,研究剖面底部的短暂负漂移可能是T/P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组成全球性负漂移的延续,由二迭纪末期的灾难性地质事件如海侵、火山活动、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导致生物小规模绝灭,影响早叁迭世生物复苏。随后δ~(13)C值正漂移,且在下部泥灰岩中产出丰富的菊石、双壳等化石,说明此时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复苏,生物大量繁衍,有机碳大量埋藏。大冶组二段δ~(13)C值持续正漂移,可能是由于早叁迭世初期,环境逐渐改善,生物开始复苏,海洋初级生产率增加,有机碳埋藏增加,导致海水碳同位素值正漂移。3.通过对双壳类的壳体显微结构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双壳类化石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显着负偏,这可能是由于火山作用之后环境发生改变,引起生物对环境适应,导致碳同位素生物分馏作用,使生物化石壳体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围岩(灰岩)同位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家虎,张蓉[7](2018)在《巢湖鱼龙动物群的新发现与叁迭纪生物复苏》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巢湖市,着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由于古生物工作者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而声名鹊起!该地区产出的早叁迭世巢湖鱼龙动物群发现了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同时代最大的鱼龙——小头刚体龙、确切的始鳍龙——盘乌喙骨马家山龙等,为我们揭开了早叁迭世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和叁迭纪生命复(本文来源于《飞碟探索》期刊2018年02期)
陈孝红,危凯,张淼,张保民,周鹏[8](2017)在《湖北宜昌志留系龙马溪组几丁虫及其年代和生物复苏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分析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分乡的一口志留系钻孔,在龙马溪组下段至上段下部的进尺约100 m的岩芯中采取了313件样品进行几丁虫分离,其中165件炭质泥岩和泥岩样品中共发现保存完整的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917枚。自下而上识别出Belonechitina?postrobusta,Conochitina alargada,Armoricochitina sp.和Conochitina emmastensis生物带。几丁虫生物带的组合特征和时代意义,及其与全球其它地区同期几丁虫对比,暗示几丁虫Conochitina alargada的始限位置与笔石Monograptus triangularis的始限位置接近,可以作为埃隆期底界界线划分的生物化石参考标志之一。志留纪龙马溪组几丁虫多样性最早发生在鲁丹期末期,在埃隆期晚期出现丰度和分异度的明显升高。微量元素组成的环境意义研究显示龙马溪组下段下部黑色页岩与下段上部深灰色页岩和上段下部黄绿色页岩形成于氧化环境,龙马溪组下段下部黑色页岩中几丁虫属种稀少不是环境所致,而是奥陶纪生物大绝灭之后志留纪几丁虫生物复苏之前几丁虫生物残存复苏阶段的产物,暗示奥陶纪大绝灭之后志留纪几丁虫生物复苏开始于鲁丹期晚期,并在埃隆期中-晚期发生辐射。(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朱萍,柳旭[9](2017)在《智飞生物上半年净利增13倍 疫苗板块明显复苏》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5日,智飞生物发布2017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42.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1326.96%。对此,智飞生物表示,因“山东疫苗案”引发的不确定性因素正逐渐消除,行业新政已逐步落地实施(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7-08-16)
江华,薛庆海[10](2017)在《生物菌肥助土壤复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江华薛庆海)近日,由全国新型肥料协作组主办,雷邦斯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独家协办的全国土壤修复技术成果分享高峰论坛在山东潍坊举行。农业部、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就中国土壤现状等作了精彩讲解,让前来参会的近200名经销商、零售商和(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7-07-07)
生物复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首次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省后周公庙剖面(HZGM)下叁迭统陆相地层中的海相夹层中的遗迹化石组合。综合生物地层数据(双壳类、孢粉学和叶肢介)显示产出遗迹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叁迭世最早期的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这一海相夹层是早叁迭世最早期,古特提斯洋向北侵入华北板块南缘所形成的。后周公庙剖面遗迹化石组合共包括16个属中的17个遗迹种,其中以海蛇尾类造迹形成的浅层星状遗迹Asteriacites和钩状Biformites,以及节肢动物爬行迹Dimorphichnus,Diplichnites和Monomorphichnus为主。此外,该时期不常见的鱼类游泳Undichna也有少量发现。在这些遗迹类型中,钩形遗迹Biformites是下叁迭统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它是海蛇尾类腕臂在海底移动留下的痕迹。这些造迹生物被认为生活在低能量、半受限的海湾环境。与同时期其它高分异度的遗迹群落对比,后周公庙遗迹化石组合虽然具有较高的遗迹多样性,但缺少复杂类型(如Thalassinoides,Diplocraterion和Rhizocorallium),底质混合层缺失,且以浅层遗迹为主。因此,后周公庙剖面产出的以停息迹和爬行迹为主的遗迹化石组合可能代表二迭纪末大灭绝之后海洋造迹生物的初级复苏。一些浅层造迹生物如节肢动物和海蛇尾大量增殖于边缘海洋环境中,它们可能是大灭绝之后的机会分子,而其他生物群仍然遭受大灭绝之后的消亡和环境压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复苏论文参考文献
[1].任光明,朱同兴,庞维华,王立全,金灿海.黔西北及邻区安尼阶底界锆石U-Pb定年及对生物复苏的启示[J].地质学报.2019
[2].冯学谦,陈中强,Michael,J.Benton.早叁迭世最早期以爬行迹为主的海相遗迹化石群落及其对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指示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吴保金,Michael,M.Joachimski,黄俊华,雷丽丹,赖旭龙.华南晚二迭世-早叁迭世氮同位素时空分布及对生物灭绝和复苏的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李强.华南地区最早的幻龙类及其对生物复苏的指示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李鹏飞,聂时南.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8
[6].王双.花溪燕楼早叁迭世印度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18
[7].朱家虎,张蓉.巢湖鱼龙动物群的新发现与叁迭纪生物复苏[J].飞碟探索.2018
[8].陈孝红,危凯,张淼,张保民,周鹏.湖北宜昌志留系龙马溪组几丁虫及其年代和生物复苏意义[J].地质学报.2017
[9].朱萍,柳旭.智飞生物上半年净利增13倍疫苗板块明显复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
[10].江华,薛庆海.生物菌肥助土壤复苏[N].农资导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