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普氏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卵黄,牙龈炎,球菌,抗体,定量,因子,荧光。
中间普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蒋鹏,徐燕,周莉莉,徐涵颖,辛保见[1](2019)在《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对大鼠妊娠期龈炎疗效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和纯化抗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免疫球蛋白(IgY),并评价其对实验性妊娠期大鼠牙龈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两步硫酸铵沉淀法获得特异性IgY,将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组)、B组(阴性组):造模、C组:(阳性组)造模+替硝唑溶液、D组:(实验组)造模+IgY溶液,通过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体重变化、RT-qPCR,及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特异性IgY的治疗作用。结果:通过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牙龈炎的治疗GI、PLI(P<0.001)、体重(P<0.05)均得到改善,龈下菌斑治疗前后中间普氏菌的构成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可改善大鼠实验性妊娠期的牙龈炎症状况。(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蒋鹏[2](2019)在《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治疗作用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和纯化抗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免疫球蛋白(Ig Y),并评价其对实验性妊娠期大鼠牙龈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两步硫酸铵沉淀法获得特异性Ig Y,将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组)、B组(阴性组):造模+生理盐水、C组:(阳性组)造模+替硝唑溶液、D组:(实验组)造模+Ig Y溶液,使用丝线结扎上下第一磨牙。饮用10%蔗糖水,接种细菌,结扎1周后与正常组同时按2∶1与雄鼠合笼,通过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体重变化、RT-q PCR检测治疗前后菌斑中中间普氏菌的构成比,及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特异性Ig Y的治疗作用。结果:通过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牙龈炎的治疗发现2.5mg/ml替硝唑组和Ig Y治疗组较生理盐水组的GI、PLI(P<0.001)、体重(P<0.05)均得到改善,且龈下菌斑中替硝唑组和Ig Y组治疗前后中间普氏菌的构成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生理盐水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抗Ig Y组和替硝唑组牙龈的炎症状态轻于生理盐水组。结论:抗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可改善大鼠实验性妊娠期的牙龈炎症状况。(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侯梦瑶[3](2018)在《中间普氏菌与粪肠球菌共生生物膜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背景与目的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口腔疾病比如龋病、根尖周炎、牙髓炎、牙周病等等都是由于细菌的入侵、定植、感染而造成的。这些口内致病菌并非以浮游状态散落于口腔中,而是通过菌斑生物膜的形式长期黏附定植于牙面上、根尖区、根管内、牙周袋内。目前对于口内菌斑生物膜的研究报道日趋多见,这也成为近几年来研究口内致病菌的一个趋势。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与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口内常见的致病厌氧菌。这两种细菌广泛存在于病变的根尖周组织内,是根尖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然而,现阶段对于这种共生生物膜的研究报道则很少看到。本实验希望通过对比这两种细菌单菌和共生环境中形成的生物膜,来研究该共生生物膜的部分特性,为根尖周炎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方法2.1使用生物膜结晶紫染色技术对培养的生物膜样本染色,用酶标仪测定样本光密度值(OD值)2.2对培养的生物膜样本进行活死菌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生物膜样本及其活死菌的分布。2.3通过RT-PCR和Real-Time RT-PCR技术对中间普氏菌和粪肠球菌的部分基因进行检测。3.结果3.1光密度值显示中间普氏菌生物膜的OD平均值最小,粪肠球菌生物膜的OD平均值其次,中间普氏菌与粪肠球菌共生生物膜OD平均值最大。3.2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生物膜样本进行纵轴(Z轴)扫描,发现两种细菌共生生物膜最厚。两种细菌单独培养的生物膜较薄,且中间普氏菌的生物膜最薄。红色的死菌多分布在稀疏的生物膜底层,绿色的活菌较多分布在致密的生物膜上层。3.3相关基因的PCR结果。3.3.1 RT-PCR产物:中间普氏菌的ahpc,PIN17 A1058,clpb基因和粪肠球菌的gel E基因有较明显的单一亮带。两种细菌的内参均为16sr RNA。3.3.2 Real-Time RT-PCR产物分析得出Ct值。中间普氏菌的ahpc,clpb,PIN17A1058基因和粪肠球菌的gel E基因Ct值在双菌模板中比在单菌模板中小,并且中间普氏菌的基因Ct值差别更大。4.结论4.1细菌在共生生物膜中比在这两种细菌单独培养的生物膜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成膜能力。4.2双菌共生生物膜中,与黏附成膜能力相关的ahpc,clpb,PIN17 A1058,gel E基因表达水平有所提高。4.3双菌共生生物膜对中间普氏菌的黏附特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晓静,徐燕,孟明理,程婷,叶兴如[4](2017)在《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并纯化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抗P.intermedia-IgY),观察其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厌氧培养P.intermedia菌,2%甲醛灭活,以终浓度为1×109CFU/ml的P.intermedia菌,1 ml(0.5 ml菌液+0.5 ml佐剂)/次,免疫蛋鸡4次。用卵黄分离器去除蛋清,无菌注射器刺破卵黄膜,收集卵黄液,两步硫铵沉淀法纯化抗P.intermedia-IgY。SDS-PAGE凝胶电泳、Western blot、ELISA对其分子量及特异性鉴定,并检测免疫后效价变化。将30只雌性SD大鼠,15只雄性SD大鼠,雌∶雄=2∶1,合笼获得24只孕鼠,随机分为4组:0.12%氯己定孵育组,抗P.intermedia-IgY孵育组,生理盐水孵育组,空白对照组,观察抗P.intermedia-IgY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抑制作用。结果经4次免疫后抗体最高效价为1∶512 000,维持45 d。1 g卵黄经两步硫铵沉淀后得IgY约18 mg。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纯化后IgY纯度达64.5%。Western blot显示抗P.intermedia-IgY识别并特异性结合P.intermedia菌裂解片段。动物实验观察见0.12%氯己定孵育组及抗P.intermedia-IgY孵育组牙龈指数显着低于生理盐水孵育组(P<0.01),而两者之间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抗P.intermedia-IgY孵育组牙龈的炎症状态轻于生理盐水孵育组。结论经4次免疫后可得到持续高效价的抗P.intermedia-IgY,且抗P.intermedia-IgY能够减轻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炎症状态,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王晓静[5](2017)在《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并纯化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抗P.intermedia-Ig Y),观察其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厌氧培养P.intermedia菌,2%甲醛灭活,以终浓度为1 x 109 CFU/m L的P.intermedia菌,1 m L(0.5 m L菌液+0.5 m L佐剂)/次,免疫蛋鸡4次。用卵黄分离器去除蛋清,无菌注射器刺破卵黄膜,收集卵黄液,两步硫铵沉淀法纯化抗P.intermedia-Ig Y。SDS-PAGE凝胶电泳、Western blot、ELISA对其分子量及特异性鉴定,并检测免疫后效价变化。将30只雌性SD大鼠(8-10周龄),15只雄性SD大鼠(8-10周龄),雌:雄=2:1合笼获得24只孕鼠,随机分为4组:0.12%氯己定孵育组(A),抗P.intermedia-Ig Y孵育组(B),生理盐水孵育组(C),空白组(D)。在造模期间,按分组情况接种经不同处理液孵育后的P.intermedia,1次/天,总共7次。通过检测各组之间牙龈指数(GI)、牙菌斑中P.intermedia含量差异及牙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抗P.intermedia-Ig Y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抑制作用。结果经4次免疫后抗体最高效价为1:512,000,维持45 d。1 g卵黄经两步硫铵沉淀后得Ig Y约18 mg。SDS-PAGE凝胶电泳显示纯化后Ig Y纯度达64.5%。Western blot显示抗P.intermedia-Ig Y识别并特异性结合P.intermedia菌裂解片段。动物实验观察见0.12%氯己定孵育组及抗P.intermedia-Ig Y孵育组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显着低于生理盐水孵育组(P<0.01),而两者之间GI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龈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抗P.intermedia-Ig Y孵育组牙龈的炎症状态轻于生理盐水孵育组。结论经4次免疫后可得到持续高效价的抗P.intermedia-Ig Y,且抗P.intermedia-Ig Y能够减轻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炎症状态,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宋公元[6](2017)在《粗化处理氧化锆及纯钛表面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粘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20世纪中期,瑞典科学家Branemark教授提出的骨结合理论为口腔种植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得口腔种植学飞速发展,从而使种植修复大量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修复牙缺失的首选方法。学者们尝试采用不同材料、不同结构设计的种植体及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处理来增加种植体的骨结合,而粗化处理是目前主流的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作为当前技术最成熟的处理方法,经过此种方法处理后的种植体,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加速骨整合。但目前种植修复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其中种植体周围炎被视为众多导致种植失败因素中一项重要因素[13-18],而种植体植入后细菌在其表面的粘附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至关重要。细菌的粘附增加了菌斑形成的机率,进而增加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机率 而粗化处理过的种植体表面,影响种植体植入后细菌在种植体表面的黏附、增殖。相比于纯钛种植体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近年来新兴的陶瓷氧化锆以其优良的性能,成为口腔种植的研究热点。本文选用氧化锆及纯钛两种材料,采用喷砂-双酸洗处理材料表面,扫描电镜检测材料表面形貌,能谱分析分析材料表面元素,然后在种植材料上接种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及中间型普氏菌,利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扫描电镜、MTT法及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材料表面上的细菌粘附、增殖情况,探索不同种植材料及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两种细菌粘附的影响,为氧化锆陶瓷材料做为口腔种植植入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氧化锆片、纯钛片制备制备46片直径为19mm、厚度为1.0mm的氧化锆片;制备46片直径为19mm、厚度为1.0mm的纯钛片。2实验分组按照表面不同处理方法分为以下四组:A组:氧化锆表面粗化组,每组18片,Al_2O_3砂粒喷砂-HF/HN03混合液双重酸洗组。B组:氧化锆表面光滑组,每组18片。C组:纯钛表面粗化组,每组18片,Ti02砂粒喷砂-HCl/H2SO4混合液双重酸洗组。D组:纯钛表面光滑组,每组18片。3材料表面粗糙度检测采用单纯随机方法自各组中选取纯氧化锆及纯钛试件各3枚,再在各组试件表面随机选取3个位点利用TR200粗糙度仪测量粗糙度,求取各组所有位点测得的粗糙度平均值记录作为各组氧化锆片、纯钛片表面粗糙度。4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选取的各组纯钛片及氧化锆片经粘结、镀金后,扫描电镜观察各样本表面形貌。5 X线能谱分析仪对各试件表面进行元素分析各组氧化锆片、纯钛片经粘结后,X线能谱分析仪对各样本表面进行元素检测。6细菌复苏、活化标准菌株解冻,将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分别接种于布氏琼脂培养基,于厌氧培养箱中含10%CO2、10%H2,80%N2,37 ℃培养48h。光学显微镜下对细菌进行观察,以检查出纯正连续传代至第叁代无杂菌的菌种作为实验用菌种。7细菌粘附将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分别接种到各组的试件表面。8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计算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在培养时间分别为24h、72h、120h时,PBS液洗脱未附着于钛片上的细菌,随后通过超声振动获得钛片上的细菌悬液,快速吸取10μL菌液用倍比稀释法稀释(稀释倍数为1:103),快速吸取其中混合均匀的菌液50μ铺于强化布氏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涂布均匀后放入厌氧环境中培养120h,根据菌落数及稀释倍数,计算细菌数目。9 MTT法检测各类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将两种细菌分别接种24h、72h、120h,随机取出A,B两组接种细菌的氧化锆片和C,D两组接种细菌的纯钛片各6枚,MTT法检测各组样本表面细菌在550nm处的吸光度(OD)值。每组设立叁个平行组。10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各类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将两种细菌分别接种24h、72h、120h,随机取出A,B两组接种细菌的氧化锆片和C,D两组接种细菌的纯钛片各6枚,1%戊二醛固定后利用结晶紫染色,33%醋酸脱色后,检测各组样本表面细菌在590nm处的吸光度(OD)值。每组设立叁个平行组。11扫描电镜检测各类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在培养时间分别为24h、72h、120h时,PBS液冲洗后,1%戊二醛固定,乙醇梯度脱水,临界点干燥,离子镀膜仪喷金,扫描电镜观察各试件表面细菌粘附情况。12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菌落计数法、MTT比色法、结晶紫染色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数据资料用(?)±s表示。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表面粗糙检测A 组:0.65±0.23μm;B 组:0.45±0.05μm;C 组:2.14±0.24m;D组:0.68±0.15μm。2扫描电镜检测材料表面形貌A组,100目Al_2O_3喷砂-双重酸洗氧化锆片:表面形成大小约0.2~10μm左右的窝洞,以大小均匀的0.2~0.8μm左右的窝洞为主。B组,光滑氧化锆片:表面可见浅显的条纹状结构。C组,80目Ti02砂粒喷砂-双重酸洗纯钛片:表面形成大小约10~20μm的一级窝洞及1~5μm的二级窝洞。D组,光滑纯钛片:表面可见明显的条纹状结构。3 X线能谱分析仪对各样本表面进行元素分析A组、B组种植体表面均为Ti元素,Ti元素的含量均大于99.50%。C组、D组种植体表面为Zr及O元素,两种元素含量均大于99.50%。4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计算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1)各组样本表面两种细菌接种培养24h,72h,120h培养板上细菌数量平均值分别为:1-1)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24h,A(10~(-3)):45.33±9.48,B(10~(-3)):27.83±7.08,C(10~(-3)):31.83± 10.61,D(10~(-3)):21.67±5.4672h,A(10~(-3)):90.67± 6.47,B(10~(-3)):78.50±6.80,C(10~(-3)):93.67± 11.76,D(10~(-3)):66.5±9.65120h,A(10~(-3)):241.33±32.83,B(10~(-3)):202.33±20.55,C(10~(-3)):273.83±32.05,D(10~(-3)):208.17±19.771-2)中间普氏菌(ATCC 15033)24h,A(10~(-3)):38.67± 13.19,B(10~(-3)):29.5± 14.04,C(10~(-3)):58.83± 11.86,D(10~(-3)):25.33± 11.3172h,A(10~(-3)):96.83±14.88,B(10~(-3)):56.33±25.01,C(10~(-3)):96.5± 18.00,D(10~(-3)):58.67± 15.24120h,A(10~(-3)):406.83±45.81,B(10~(-3)):145.33±37.33,C(10~(-3)):323.67±43.80,D(10~(-3)):183.17±20.80不同时间点时,各组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2-1)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24h时,粗糙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多,较粗糙纯钛组数量少;粗糙纯钛组菌落数量较光滑纯钛组多,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C组与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氧化锆组(B组)菌落数量和粗糙纯钛组(C组),与光滑纯钛组(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C组及D组菌落数量均数少。72h时,粗糙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多;光滑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粗糙纯钛组及光滑纯钛组少;粗糙纯钛组菌落数量较光滑纯钛组多,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菌落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菌落数量均数少。120h时,粗糙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多,较粗糙纯钛组数量少;光滑氧化锆组较粗糙纯钛组数量少;粗糙纯钛组菌落数量较光滑纯钛组多,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D组菌落数量均数少。2-2)中间普氏菌(ATCC 15033)24h时,粗糙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粗糙纯钛组少;光滑氧化锆组较粗糙纯钛组数量少;粗糙纯钛组菌落数量较光滑纯钛组多,A组与C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菌落数量与光滑氧化锆(B组)、光滑纯钛组(D组);光滑氧化锆(B组)与光滑纯钛组(D组)菌落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A组、D组较A组、B组较D组菌落数量均数少。72h时,粗糙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多;光滑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粗糙纯钛组少;粗糙纯钛组菌落数量较光滑纯钛组多,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菌落数量,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B组较D组菌落数量均数少。120h时,粗糙氧化锆组菌落数量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多,较粗糙纯钛组数量少;光滑氧化锆组较粗糙纯钛组数量少;粗糙纯钛组菌落数量较光滑纯钛组多,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的菌落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D组菌落数量均数少。5 MTT法检测各类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1)各组样本表面细菌接种培养24h,72h,120h后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1)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24h,A:0.628±0.09,B:0.184±0.01,C:0.77±0.15,D:0.22±0.02;72h,A:1.08±0.10,B:0.61 ±0.10,C:1.17±0.12,D:0.89±0.24;120h,A:2.02±0.51,B:1.07±0.20,C:2.26±0.03,D:1.69±0.62。1-2)中间普氏菌(ATCC 15033)24h,A:0.62±0.15,B:0.19±0.04,C:0.85±0.18,D:0.22±0.02;72h,A:0.95±0.13,B:0.69±0.09,C:1.24±0.02,D:0.72±0.11;120h,A:1.92±0.12,B:1.15±0.06,C:2.18±0.05,D:1.35±0.17。不同时间点时,各组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2-1)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24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及光滑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吸光度值均数小。72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及光滑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细吸光度值均数小。120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大;光滑氧化锆组较粗糙纯钛组数值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吸光度值与粗糙纯钛组(B组)、光滑纯钛组(D组);光滑氧化锆(B组)与光滑纯钛组(D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D组较A组、B组较D组吸光度值均数小。2-2)中间普氏菌(ATCC 15033)24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B组较D组吸光度值均数小。72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较粗糙纯钛组小;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D组吸光度值均数小。120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较粗糙纯钛组小;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D组吸光度值均数小。6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各类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1)各组样本表面细菌接种培养24h,72h,120h后的吸光度值分别为:1-1)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24h,A:1.34±0.07,B:0.59±0.04,C:1.38±0.32,D:1.07±0.15;72h,A:1.60±0.29,B:0.66±0.05,C:1.95±0.33,D:1.22±0.29;120h,A:1.92±0.44,B:1.07±0.15,C:2.13±0.25,D:1.29±0.08。1-2)中间普氏菌(ATCC 15033)24h,A:1.43±0.19,B:0.60±0.11,C:1.62±0.31,D:1.07±0.09;72h,A:1.95±0.08,B:0.73±0.08,C:2.10±0.14,D:1.24±0.22;120h,A:2.01 ±0.25,B:1.22±0.05,C:2.58±0.25,D:1.28±0.34。不同时间点时,各组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2-1)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24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及粗糙纯钛组小,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光滑纯钛组(D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D组较C组吸光度值均数小。72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光滑纯钛组小,A组与B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光滑纯钛组(D),光滑纯钛组(C)与粗糙纯钛组(D)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D组较A组、D组较C组吸光度值均数小。120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及光滑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吸光度值均数小。2-2)中间普氏菌(ATCC 15033)241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及光滑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吸光度值均数小。72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及光滑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粗糙氧化锆组(A组)和粗糙纯钛组(C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较C组吸光度值均数小。120h时,粗糙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光滑氧化锆组及光滑纯钛组大,较粗糙纯钛组小;光滑氧化锆组吸光度值较粗糙纯钛组小;粗糙纯钛组吸光度值较光滑纯钛组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氧化锆组(B组)和光滑纯钛组(D组)的吸光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较D组吸光度值均数小。7扫描电镜检测各类材料表面的细菌数量24h时牙卟啉单胞菌及中间普氏菌在两种材料表面粘附较少,细菌分布散在;72h及120h时,光滑氧化锆及粗糙纯钛组数量多且密集,粗糙表面细菌数量均呈几何式生长,细菌聚集成团,呈大面积多层次生长。结论:1氧化锆及纯钛材料表面经粗化处理后增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世菌在材料表面的粘附。2氧化锆相对于纯钛,具有减少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世菌粘附的特性。3经粗化处理后的氧化锆表面虽粗糙度低于纯钛表面,但其表面形貌的改变增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世菌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徐芳[7](2016)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检测和中间普氏菌基因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检测和中间普氏菌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选取需根管再治疗和未经根管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各20例,对根管内细菌样本采集,行DNA提出,检测粪肠球菌,并分析中间普氏基因多态性。结果需根管再治疗的患者E.f检出11例,检出率为55%;未经根管治疗的患者E.f检出2例,检出率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慢性根尖周炎感染的40例患者中,经AP-PCR电泳对中间普氏菌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发现各样本中均各有1种基因型。结论在原发慢性根尖周炎病例感染根管中,粪肠球菌有较低检出率,而在再治疗病例中,检出率明显增高,与根管治疗时再感染可能相关。同时,中间普氏菌具基因多态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6年30期)
王爱武,沈弢,董丽[8](2016)在《中间普氏菌致蜕膜炎症诱导孕鼠死胎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牙周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中间普氏菌(Pi)致蜕膜炎症引发C57BL/6孕鼠死胎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初步分析蜕膜炎症部位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经尾静脉注射5×10~6CFU Pi(ATCC25561)至孕15~16日雌鼠体内,分别在12、24和48 h后处死小鼠后解剖,剥离胎鼠胎盘组织,其中部分胎盘组织分离为蜕膜组织和非蜕膜胎盘组织,用于后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种细胞因子和7种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另外,两种对照组分别是尾静脉注射大肠埃希氏菌(E.coli)JM109(E.coli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尾静脉注射Pi为实验组(Pi组),注射后48 h后处死孕鼠,计数胎鼠数量和死亡胎鼠数量,比较胎鼠死亡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细胞因子、信号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差异。卡方检验分析Pi组和E.coli组、PBS组之间孕鼠体内胎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静脉注射Pi(5×10~6CFU)、E.coli(5×10~6CFU)和PBS 48 h后导致孕鼠的胎鼠死亡率分别为39.2%、3.0%和0%,实验组死亡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死亡率(Pi组vs.E.coli组:χ~2=17.54,P<0.001;Pi组vs.PBS组:χ2=21.49,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Pi组胎盘组织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IL-8同系物(KC)和信号分子环氧化酶2(COX2)、核因子κB(NF-κB)、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 D88)、Toll样受体4(TLR4)至少在注射24 h后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均P<0.05)。而干扰素γ(IFN-γ)、IL-12、IL-18、IL-10、前列腺素E合成酶(PGES)、COX1、诱导白细胞介素B的TIR相关区域接受蛋白(Tri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胎盘内蜕膜和非蜕膜组织IL-1α、IL-1β、TNF-α、COX2的表达水平证实炎症发生主要位于胎盘内蜕膜组织。结论牙周病常见的条件致病菌Pi静脉注射可导致孕鼠出现死胎,潜在机制与蜕膜部分的急性炎症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03期)
彭一纯,李阅,刘乃妤[9](2014)在《慢性根尖周炎27例根管内中间普氏菌和链球菌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检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中间普菌和链球菌定植情况,分析根管内细菌与患牙症状间关系。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7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细菌样本,提取DNA,利用16S rDNA引物进行PCR-DGGE技术分析。结果 27例共检出细菌菌属17种。中间普菌在17例有症状组中检测出16例(94.1%),在10例无症状组中检测出6例(60.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链球菌在17例有症状组中均未检测出,在10例无症状组中检测出4例(40.0%),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患牙以厌氧菌感染为主,根管内中间普菌、链球菌与临床症状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杨迷芳,杨天,王子露,王琰玲,吴友农[10](2014)在《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RANKL/OPG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系列浓度的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作用于牙龈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实时定量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RANKL、OPG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计算RANKL/OPG的比值。结果: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随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浓度的增加而减少,50μg/mL时,显微镜下没有活细胞存在。在mRNA水平上和蛋白水平上,RANKL/OPG的比值在12.5μg/mL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可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表达RANKL和OPG,破坏RANKL/OPG比例的平衡,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在破骨细胞分化和牙周炎骨吸收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4年02期)
中间普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和纯化抗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免疫球蛋白(Ig Y),并评价其对实验性妊娠期大鼠牙龈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两步硫酸铵沉淀法获得特异性Ig Y,将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组)、B组(阴性组):造模+生理盐水、C组:(阳性组)造模+替硝唑溶液、D组:(实验组)造模+Ig Y溶液,使用丝线结扎上下第一磨牙。饮用10%蔗糖水,接种细菌,结扎1周后与正常组同时按2∶1与雄鼠合笼,通过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体重变化、RT-q PCR检测治疗前后菌斑中中间普氏菌的构成比,及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特异性Ig Y的治疗作用。结果:通过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牙龈炎的治疗发现2.5mg/ml替硝唑组和Ig Y治疗组较生理盐水组的GI、PLI(P<0.001)、体重(P<0.05)均得到改善,且龈下菌斑中替硝唑组和Ig Y组治疗前后中间普氏菌的构成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生理盐水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抗Ig Y组和替硝唑组牙龈的炎症状态轻于生理盐水组。结论:抗中间普氏菌特异性卵黄抗体可改善大鼠实验性妊娠期的牙龈炎症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普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1].蒋鹏,徐燕,周莉莉,徐涵颖,辛保见.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对大鼠妊娠期龈炎疗效的初探[J].口腔医学研究.2019
[2].蒋鹏.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对大鼠实验性妊娠期龈炎治疗作用的探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3].侯梦瑶.中间普氏菌与粪肠球菌共生生物膜特性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4].王晓静,徐燕,孟明理,程婷,叶兴如.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
[5].王晓静.抗中间普氏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对实验性妊娠期龈炎的预防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7
[6].宋公元.粗化处理氧化锆及纯钛表面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粘附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
[7].徐芳.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检测和中间普氏菌基因多态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6
[8].王爱武,沈弢,董丽.中间普氏菌致蜕膜炎症诱导孕鼠死胎模型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6
[9].彭一纯,李阅,刘乃妤.慢性根尖周炎27例根管内中间普氏菌和链球菌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4
[10].杨迷芳,杨天,王子露,王琰玲,吴友农.中间普氏菌培养上清对牙龈成纤维细胞RANKL/OPG表达的影响[J].口腔生物医学.2014